秋白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中国红军人物志__秋白
中国红军人物志

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五)

李辉

  我时常有种困惑,或者说是不解。政治、生活、生命,本是不同形态的存在,我们却习惯将它们混为一体,用某一孤立的逻辑来概说一切。这样,一些简单的政治原则,或者一些肤浅的生活伦理,在许多时候被视为绝对的唯一的东西。在这样的目光下,复杂就变为了简单,单纯则用来衡量复杂。
  于是,在历史和历史人物面前,现实中的我们不断地表现出简单、浅薄与武断。结果在经过生活摔打和时间磨砺之后,我们又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去正视自己的错误,去修补因偏颇而造成的缺憾。
  不管是谁,批判者还是同情者,都必须面对《多余的话》中那些毫不掩饰的困惑、苦闷,它们因弥漫着浓浓的忧郁而让人感到难以解说与归纳瞿秋白。现在想来,瞿秋白的价值,可能恰恰在这一方面体现得最为丰富。在他的面前,人们习惯运用的方式和简单思维,显得多么无能多么苍白。是他这样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革命者,把政治、生活、生命诸种存在形态,如此丰富地结合在一起。我们非常熟悉的许多革命者,在狱中在刑场,其壮举可歌可泣,常常用一种形态或者原则,就被概括殆尽。瞿秋白却不。他那样英勇地就义,却又那样充满郁闷,充满心灵感伤。对于他,显然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复杂的方式来解说。
  人们能理解他的苦闷和忧郁吗?又该怎样去理解?
  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的故事。
  七、八年前,为刘尊棋先生写传时,听他讲述过三十年代的经历。他讲到过与共产党人潘东周的相遇,以及潘东周最后的牺牲。对于潘东周,我至今所知寥寥。但是,就是这个历史人物的经历,曾经诱惑过我,让我产生许多感慨。甚至当时我还设想有一天能深入到历史的迷雾之中,描述出他那不平凡的人生。
  潘东周同瞿秋白一样,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过,并与王明同届。他从苏联回国后,曾是李立三的得力助手,任中宣部秘书,主编过《红旗》。在王明成为中共领导人之后,凡是与李立三路线有关的人,都受到排挤、打击。当时北方的环境比上海要远为严峻,王明派便将属于李立三势力的党员派到北方。潘东周就这样被派遣到北方担任顺直省委宣传部长,不久,省委机关被破坏,他便逃到北京,成为刘尊棋公寓的常客。
  在相聚的日子里,潘东周以苦闷的心情把在党内遭受到的排挤告诉了刘尊棋。只有二十岁的刘尊棋刚刚入党,他无法理解和接受所听到的一切,但潘东周忧郁的目光,却如同刀刻一样留在他的记忆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历尽坎坷的他,对我转述这件往事时,又多了深沉与痛楚。他说他当时不敢相信潘东周讲述的事情。在他年轻的心灵里,充满着真诚、热情,也包括单纯。他相信在一个伟大理想的照耀下,党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洁真诚的。因此,他惊奇于潘东周的故事,也同情潘东周的苦闷,但是单纯的他,却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话语去安慰一个复杂的心。于是,每次他只是坐在一旁,任潘倾诉。
  很快他们就先后被捕入狱。被提审时,刘尊棋在过道上意外地碰到了潘东周。潘东周神情显得沮丧,他欲说话,最终没有开口。刘尊棋注意到那双眼睛笼罩着一层烟云,透露出精神被遭受沉重一击之后留下的痕迹。匆匆一瞥,他觉得看到 了潘的内心的痛苦。想到潘过去对自己讲述的一切,他更能想象潘被捕后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
  潘东周后来的故事,刘尊棋讲了许多。出狱后的潘成了张学良的老师,专门讲授《资本论》,并翻译出版这本巨著。当一九三四年张学良坐镇武汉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时,潘还成了他的机要组秘书。经潘东周之手,许多重要军事机密被送到了苏区。身份暴露后,由蒋介石亲自下令将潘在武汉处决。
  潘东周同样就义得非常从容。极为欣赏他的才华与能力的张学良,为不能保护他而表示遗憾。被处决前,张学良问他:“你还有什么身后的事要办?”他神态自若,从容地说:“我把我妻子的地址写下,希望你能通知她。别的,我没什么话可说。”然后,英勇地走上刑场。听到他的死讯,刘尊棋油然产生崇敬,同时也有几分疑惑。他心中闪动着重叠的影子:情绪压抑充满苦闷的潘东周,曾经被认为是自首出狱的潘东周,英勇就义的潘东周……年轻的他无法把它们一一理清。直到1979年,潘东周的儿子找到刘尊棋,他才知道潘是中央特科的成员,直属周恩来领导。1949年,是周恩来亲自发电报到武汉,指示找到潘的家属,并作为烈属对待。直到这时,刘尊棋心中的谜团才解开。
  不过,刚刚经历过“文革”在监狱中度过将近十年时间的刘樽棋,显然想得更深。我相信,他在我面前之所以突出地叙述潘的故事,其实是想以他所经历的往事,来说明一个充满理想的革命者,如果遭遇到来自政党内部的打击,其内心的痛苦远远超出来自其他方面的打击。而且,在更多的人身上,这种因党内残酷斗争带来的苦闷与忧郁,常常是深藏于心,并不轻易流露出来。它们固然会影响某一时刻的心境,却不会影响他们的信仰,一旦需要仍会毫不犹豫地去为理想而献身。
  我记不清当时自己是如何同刘先生讨论的。反正对于我,这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我想我应该理解他,赞同他,然而我又似乎无法真正接受他所说的一切。后来他患重病,半身不遂,我们之间语言的交流中断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和可能就这一话题同他做更深入的交谈。前不久,他去世了,带走了一生的曲折磨难,带走了种种没有完成的理想。我想,许多曾经让他痛苦让他思索的一切,都随生命的终结而不再打扰他的灵魂。但愿如此。
  死者留下的话题,自然只能由生者叙说下去。无疑,不会有同样的切身感受,但或许会有更为无情的客观,甚至超然的淡漠与冷静。
  
原文 发表于《沧桑看云》  浏览:209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14 18:11:1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狐之影怀秋白(收藏于2003/7/19 17:34:57
Gemini真诚或沉默--我们能否只选其一(收藏于2003/7/8 14:20:57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七)(收藏于2003/1/14 18:14:48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六)(收藏于2003/1/14 18:13:08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五)(收藏于2003/1/14 18:11:19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四)(收藏于2003/1/14 18:08:36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三)(收藏于2003/1/14 18:06:31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二)(收藏于2003/1/14 18:04:36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一)(收藏于2003/1/14 18:01:55
温玉宽容(收藏于2003/1/10 20:08:0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转载党中央对瞿秋白的评价(访问5256次)
刘肃勇谢旦如掩护瞿秋白(访问3879次)
张家康鲁迅与瞿秋白(访问3373次)
转载瞿秋白故居故事(访问2898次)
刀丛中的小诗绝灭——瞿秋白之死探讨(访问2618次)
赵庚林瞿秋白研究纵横(访问2580次)
佚名“出卖”瞿秋白的两个女人(访问2578次)
木子音云我眼中的瞿秋白(访问2474次)
张晓惠秋白不朽——谒瞿秋白故居有感(访问2395次)
李辉秋白茫茫——关于这个人的絮语(二)(访问229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看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0/10 12:56:5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6/17 3:06:59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6/11 15:43:1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3/14 18:55:58
史实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5/5 8:42:3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