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旦如祖籍福建,1904年生于上海,祖辈世代经营钱庄致富,家道殷实。“五·四”时期,结识了一批进步文艺青年。后加入湖畔诗社,同冯雪峰、鲁迅等左翼文艺家有频繁交往。当冯雪峰向谢旦如提出让瞿秋白与杨之华夫妇住到他家里,并托其保护时,他欣然应诺。1931年5月初的一天,他从茅盾家中将瞿秋白夫妇接出住进自己的家——上海南市紫霞路68号。又专门让出谢宅独门独院中的2楼东厢房,做为瞿秋白夫妇的卧室、书房和工作间。室内家具一应俱全;一日三餐,同谢旦如和谢的妻子钱云锦及其母亲谢老太太一起进餐。可是除了谢旦如一人之外,钱夫人和谢老太太都不知瞿秋白的真实身份,只知道来的客人是患病需要休养的学者,名字叫林复,称做林先生,而对杨之华只称呼为林家嫂子。
其实这时的瞿秋白已被王明“极”左路线清除出中央领导岗位,且身患肺病。蒋介石又不惜重金两万大洋,悬赏捉拿瞿秋白。谢旦如从此不在家里接待朋友,以防失密。 瞿秋白在谢家初始是深居不外出,看书或静心养病。身体稍有好转即与鲁迅和冯雪峰等秘密会面交谈,并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日后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中的多部文稿,都是这时候完成的。 1932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谢家住宅正处在日寇炮火威胁下,谢旦如则将瞿秋白夫妇伴同他的全家人一起搬迁到俄国侨民区,在毕勋路(今汾阳路)毕兴坊10号租房躲避。待上海战火停息又一同迁回原住处。就这样,瞿秋白夫妇在谢家一直住到1933年3月,终因国民党敌特有所察觉,方才迁出谢家,避居上海。 1935年6月,当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就义的事传到上海时,谢旦如强忍悲痛,将瞿秋白遗著中的译文类文稿交给鲁迅,后来又出钱、出力支持鲁迅为瞿秋白出版《海上述林》。 解放后,谢旦如曾任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
原文5月25日 发表于《团结报》 浏览:387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