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余姚胡守礼先生

三、店员生涯——患难之交

胡守礼

  患难之交
  1933年春节又到,年未岁首,想到前途往往不寒而栗,弱冠之年还是一事无成,每临深夜,思虑万千,不能成寐。除夕夜听爆竹声声,忧心如焚,老板的面色时时在脑际盘旋,顾虑着有一天老板会突然叫我滚蛋,问题是主动走还是被动走。主动走当然最好,但想着投奔无路依靠无门,又犹豫起来。还是要克制,一天不叫我走我就一天不走,不走为了主动走做准备,要忍耐,莫急躁。我给自己定下1933年的对策。
  这年年初,有一天我正在剪报贴报,对面“秦协源肉店”一位先生走过来,很感兴趣看着我贴报,他也喜欢读书看报,也是《生活》周刊的读者,还给《新闻报》“本埠附刊”投过稿,彼此一见如故,像是老朋友谈得很是投机。过了几天,他送来一本《东方周刊》新年特大号给我看,书里夹着一张便条:“朋友,送上《东方周刊》新年特大号给你看,喜欢吗?张慕良”。我接到之后心里一阵激动,这本特刊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里介绍过精彩内容,我也想买一本来看看,但因售价太贵而正犹豫着,现在看到自己喜爱的杂志摆在眼前,怎么能不高兴呢。这期“新年特刊”有“梦”的特辑,都是著名作家做的“梦”,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只好做梦来寻求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生活。《东方周刊》是胡愈之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看完《东方周刊》后还给张慕良,还把一本中华书局出版舒新城主编的《新中华》新年特大号送给他看,从此我们俩成了好朋友——知己之交,相互不断函来信去,像写情书一样勤笔。在那个时候,青年人在一起,只要思想一致,政治倾向文艺爱好一致,就显得格外亲热,真是“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彼此关怀,肝胆相照,丝毫没有隔阂。我们几乎隔天要碰一次头,见面就天南地北什么都谈,几天不见就彼此惦念改用笔谈。
  张慕良是嘉定纪王庙人,在七宝镇学的徒,他也很喜欢文艺,喜欢小说、诗歌。我从他口中第一次知道蒋光慈、钱杏邨、郁达夫、郭沫若等这些作家的名字和作品,这些创造社出版的著作由东泰图书公司发行的。我从他口中第一次听到共产党的情况,他有几个朋友都是爱国青年,因反对国民党蒋介石而被捕。在我的心里铭刻上共产党是可敬的人的印象。认识张慕良之后,我托他去买了一些鲁迅、矛盾的名著,鲁迅的《彷徨》《呐喊》买来后。我们一起研读。那两本书是米黄色道林纸精印,毛边装的,我后来随身带到江西,你借我借最后没了踪影。
  看的书多了,想的也多了,除了自己的前途经常担忧之外,更关心中国政治经济的出路,慢慢懂得自己的前途和出路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密切联系。这年春天我给梁文铭先生写了一封信,开头就是“枯萎的草木,春风吹又生,天涯飘泊者,梦游故乡景”,“想起故乡,不禁想起我的老师来了”。接着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议论一番,联系自己“事不遂心难保夕,终日郁郁销眉梢,年华虚度无成就,空负双亲望子心”。这封信一去,梁先生就回了热情的信,劝慰勉励一番,有两句话印象深的还记得,“前程事另作商量,国家事庶人应予不议”。
  四月间我又回乡了,还是由十六铺招商局轮船到宁波,再坐火车到余姚,还是雇了一只脚划船,到家已是午饭的时候。祠堂正忙着哪一家在办事,邀我吃饭。第二天就去看梁先生,据说他为我的事也曾去信上海托人,不过没有回音。梁先生到私塾墩庙里去教书了,另外还请了一位青年教师协助,增加了体操课和美术图画课,学校有点正规化。梁先生很客气地要请我吃饭,并且一再表示,关于我的前程问题,已写信到上海,希望我耐心等着。我在他家吃过晚饭,走时他把我送出村来,一直送到义堰头。我和父亲商量,回请了梁先生和学校里另一位老师来我家吃饭。父亲赶了早市买菜,由母亲烧,只记得鸡是家里养的,还有盘炒年糕。
  在家里也闹了些小矛盾。因为父母早已给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定下了亲事,但我为了对方读书问题,使父母不开心,因此在家里有时也很苦闷。去年从乡下回到上海,因为看了一些书报,对自己的婚姻问题也注意起来,于是去年曾写信给父母,要求给未婚妻翠华读点书。这次回家问起此事,父母很生气,说我忘记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家。这话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乡下情况,我在前面说过,像漕头远近上千户人家,女的读书的只有朝南屋地主一家三个女儿,而且也只读了二三年。父亲总说“姑娘长得齐整”,他去马渚还去看了翠华的二姐。母亲说“娶媳妇就是娶朵花”,“只要花好”。我的思想还是要求翠华读书,认为要求不高,大家意见总是合不起来。
  这年夏天,张慕良和一个姓陶的合伙自己开起店来,肉店设施简单,只要有房子,马上就可以上手的。《申报》馆在曹家渡商会里办起“申报补习学校”(后改为“量才补习学校”),为职业青年业余进修。张君去报了名,每夜都去上课,有中文、英文,我很羡慕他,自己可以支配时间,我没有这个条件。后来看到报上登出市商会商业职业学校为不能离职的青年店员举办“通问班”函授补习,我和张慕良兄商量后去报了名,缴了学费,课程有语文、常识、历史、地里、文学概论等。语文是初三第五第六册,另发辅助讲义,指定每周自修进度,必须做好读书笔记、习题、读后感,其他讲义要做问答题。此外每天写日记,每周一篇作文,要装订成册,一起邮寄“通问班,老师批好卷子之后再寄回来。当时校长是严谔声(新闻报“小记者”),老师陆风石、陶乐勤先生等。我参加函授教学后,自修有督促,有规律,可以循序进行,但数学、英语则无法自修,张慕良就充当起先生,读的英文回来教我。
  1933年上海出版界对“社会科学”的介绍、新杂志的出版,如雨后春笋,出现了空前未有的蓬勃景象,有人称之为“杂志年”。我除了《生活》周刊还订了《中学生》《世界知识》《文学》,接触了各方面的知识,阅读了柯柏年编的《怎样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大纲》《社会科学问答》一类入门书,初步懂得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我思想发展有进一步的影响。但是我已经订了许多杂志,再要买书,觉得经济负担太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图书馆借阅。正好“申报流通图书馆”成立,我缴了保证金,取得借阅的权力,但必须自己到“大陆商场”去借。这对我有点困难,我只好麻烦张君,每周去一次上海,每次借书两本。于是我看了茅盾、郁达夫、郭沫若、丁玲、叶绍钧、夏丏尊等人的作品。我不管懂与不懂,反正吞下算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夏丏尊的《爱的教育》。只是这样做苦了慕良兄,每次借书要等上半天,因为知识饥荒的人太多,而馆里工作人员又太少。
  后来职业界成立了“蚂蚁图书馆”,可以邮寄借阅,不要缴保证金,这下方便了,于是我改为邮寄借阅了。蚂蚁社还出版蚂蚁刊物,内容也很精彩。当时我借的图书范围、阅读兴趣也随着思想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由文艺小说转变,阅读了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从东北到庶联》、曹各冰的《苏联游记》,于是逐渐被他们笔下的苏联社会所吸引,觉得苏联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没有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没有失业的人,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我惊奇马克思像预言家,苏联社会怎么会和他讲的一样,我梦想中国有一天会像苏联一样,实现理想的社会制度。
  慢慢地我也开始认识到蒋介石的中央军在江西“剿匪”,哪里是什么“匪”,共产党和红军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像苏联一样的理想社会。原先自己不懂蒋介石为什么要把国土让给日本人,要恨自己人,原来是要用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保护他的政权,来消灭要求平等的自己人。“剿匪”的同时,国民党政府也进行了文化围剿,封闭进步书店,禁止发行进步杂志,逮捕暗杀进步人士。1933年6月,当中国民权同盟保障会秘书长杨杏佛被暗杀后,7月初,我从《生活》周刊上读到韬奋先生的《萍踪寄语》的“开端”,知道先生已经流亡国外。次年5月,迫于压力,《申报》黎烈文不得不去职,以张梓生代之,《自由谈》登出启事,从此“多谈风月,少发牢骚”。半年后,史量才也在沪杭公路上遭枪杀,当时有传说,蒋介石以增加官股控制中国银行的做法,欲高价收买《申报》遭到史的拒绝。当时的中国一片白色恐怖,网密犬多,言论没有自由,人人有危害之感。虽然如此,左翼文化人依旧坚持在文学阵地,7月,生活书店出版了《文学》创刊号,电影《渔光曲》轰动上海,连映数月,我也去看了《渔光曲》,还有《盐潮》。
  我每期读到韬奋先生的《萍踪寄语》,感触万端,引起共鸣,韬奋先生真是和读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时蒋介石发起了“尊孔”“复古”的“新生活运动”,宣传“礼义廉耻”,我和张慕良兄都极为反感,中国老百姓外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祸,内遭军阀混战之害,家园支离破碎,民众妻离子散,衣食足而知礼仪,现在大家没饭吃没衣穿,怎么去讲“礼义廉耻”?而那些达官贵人是最不讲“礼义廉耻”的,伤风败俗男盗女娼的事都是他们做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不过是给劳动大众的一副脚镣手铐而已。
  《生活》周刊因为刊登了胡愈之的“让人民自己起来”的文章,1934年初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继之而起的是杜重远先生主编的《新生》周刊。《新生》周刊外面四版都是彩色印刷,评论“老实话”,由杜重远先生所写,韬奋先生的“萍踪寄语”仍连续登载,国际形势评述、国内外通讯和《生活》周刊一样。更精彩的是刊登了较多启发性通俗性的文章,如柳湜的《街头讲话》、童恂斋《给读者的信》。记得讲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从一盒火柴的秘密谈起,瑞典火柴大王是如何经营凤凰牌火柴的。童恂斋把中国比作一只装满饭的大饭桶,帝国主义你盛一碗他盛一碗,分析中国所以沦为殖民地以致贫困的原因。《新生》周刊有别于《生活》周刊,对国民党蒋介石统治不采取直接攻击的态度,而是启发教育人民,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
  杜重远先生是东北辽宁人,留学日本,在大连办了肇新瓷厂,开展提倡国货的宣传。在东北时杜先生就为《生活》周刊写过文章,九?一八后杜先生化装逃入关内,在《生活》周刊撰述“虎口余生记”。杜先生为抗日救亡到处奔波,遍历粤桂赣鄂川诸省,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杜先生在人民群众中声望日隆。杜先生除了接办《新生》周刊还负责中国国货公司的工作,他的爱国心和事业心为我们所爱戴和敬佩。
  我写了许多有关《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的往事,因为这些回忆给我鼓励和力量,她影响了我的思想和事业,在我一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我应该对邹先生杜先生两位前辈表示衷心的感谢。
  
 浏览:113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2/9/3 20:07:2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雪泥偶留》编者胡守礼回忆录人名索引(收藏于2018/5/16 20:00:42
胡正豪、胡正敏《雪泥偶留》后记(收藏于2018/5/16 19:57:50
刘善龄写出来的过去才是历史(收藏于2018/5/16 19:55:04
刘平小人物与大历史(收藏于2018/5/16 19:53:36
郑会欣让更多民间记忆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收藏于2018/5/16 19:52:09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5(收藏于2013/5/9 21:37:05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4(收藏于2013/5/9 21:28:27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3(收藏于2013/5/9 21:22:11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2(收藏于2013/5/9 21:18:08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1(收藏于2013/5/9 21:16:2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胡守礼回忆录雪泥偶留(胡守礼回忆录)目录(访问2184次)
胡守礼二、学徒生活——血汗剥削(访问2150次)
胡守礼一、我的童年——生不逢辰(访问2039次)
胡守礼一、我的童年——家住祠堂(访问2012次)
胡守礼回忆录雪泥偶留——自序(访问1987次)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4(访问1621次)
胡守礼四、银行生活——洪都片段3(访问1621次)
胡守礼回忆录五、赣渝道上2(访问1457次)
胡守礼四、银行生活——澄江春秋5(访问1449次)
胡守礼回忆录八、上海风云2(访问135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胡丽斌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7/27 23:23:0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4/23 8:06:3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27 14:23:30
管新男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6/27 10:23:59
赣人粤客写得好(评论于2013/4/5 19:43:5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