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吉少甫罗萍夫妇记念馆

石门村助学记(摘录)

晓蓉

  我的妈妈在2002年3月12日去世了。几天后,安弟从她的单位领回一笔抚恤金。爸对我们说:“这笔钱应当用在罗萍生前最关心的公益事业上。”
  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妈妈家乡浏阳古港镇石门村,想起她与大舅、迈舅1986年的回乡寻根之行,也记起这之后她那绵绵不断的情思。那年,外公捐给石门冲小学的老宅在十多年前就倒塌了,他们没有来得及去看迁址后的校舍。在和本家远亲子孙的接触中,他们都感觉出石门村的贫困和教育的落后。浓郁的乡愁在三位老人心中深深埋下。妈妈曾拿着当年拍的照片说,古港的浏阳三中和石门冲只隔着一条浏阳河,两岸的文化气氛竟是那么不同!于是,去家乡助学,并直接资助一个家乡的特困孩子上学,成了妈的一个愿望。只不过因为她坚持采取“门对门,面对面”的方式,自己才放心,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就一直没有进行。
  这次我请求爸把替妈还愿的任务交给我。爸说,你大姨一生都是当教师的,她的大女儿浣青继承了母业,对教育有很深情感,一定比你有经验。他们姐弟五人在你妈住院后寄来五仟元,不如一并用于家乡助学,也算替他们的妈妈还了愿。建议你邀请表姐和她先生同行。就趁此机会去寻根吧!这个建议,正合我意。
  多亏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通过与长沙教育局、浏阳教育局、古港镇乡镇教育办公室沟通联系,电话终于打到石门村学校唐校长的家。她一听说我们是罗赤霞的后代,立刻热情地说:“知道,知道!浏阳县志上有罗赤霞的介绍。你外公将石嘴头的老宅捐给了石门村小学,我就是这个小学的毕业生,我家现在还住在石嘴头上呢!”几句话一说,彼此的心立刻拉得很近。我请她帮忙,推荐一个特困生。两次通信,三次通电话后,双方就开始为这次寻根助学之行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浣青姐那边接到电话,二话不说,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旅游计划。凭她对教育界情况的熟识,起草了一份“赞助特困生协议书”,一些细节考虑得十分周到、现实;爸让我详细了解了石门村学校教学用具的欠缺现状后,列了一个捐赠物品的清单。安弟请不了长假,不能同行,为表对助学的支持,特意与制笔厂联系,购进一批上海产的水笔,赠给妈家乡的娃娃们;到了长沙,小姨的儿子小斌为我们调派了一辆面包车,供回乡专用。
  10月20日下午两点左右,是我与唐蔚秋约定在古港镇碰头的时间。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与她似乎已十分熟悉了。她因父母与我们是同代人,所以叫我“吉阿姨”,我则唤她“小唐”。因为事先留下了手机号,我们很方便地在镇中心找到了对方。乡镇教育办公室领导、石门村的书记和我们的一位远房舅舅都等在那里,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小面包车在浏阳河畔的雨雾中颠簸着,开上了去石门村的泥泞小路。小唐一路回答着我们的问题,介绍着情况。她的普通话带点浏阳味,声音清脆,条理清晰,不紧不慢地,很象位教书先生。三十七、八岁的她,已有18年的教龄。她和另一位教低年级的童老师都毕业于浏阳师范,是拿工资的公办教师。原来,石门村还有四所小学,现由于出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本村人又开始讲究计划生育了,生源委缩,只留下了现在一所。学生最多时,有100多人。之所以没有称作“小学”,而叫作“石门村学校”,是因为它还收进了14个学龄前儿童,相当幼儿园大班。另有三、四、五、六共四个年级的学生总计56人。童老师教低幼和初小,唐校长则兼教高小,两个人采取复式教学方式上课,什么都教。她俩任教以来,共送走了500多个学生。近10年来,由石门村学校升入高中的有180多个,而考上大学的仅有两个,上的是湖南省吉首大学计算机专业。奇怪的是,他们都没有成材,一个英年早逝,自杀了;另一个得了神经病。还有一个看来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也死了。关于这种现象,村民们有许多议论,有种说法是石门冲的水土有问题,似乎脑瓜好的先天神经都很脆弱;可唐校长认为,主要是在山村生活太封闭,换了环境后精神压力太大。谈起有高中学历的学生都在干什么,小唐说:“还不是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村里盖起新房的82户人家,绝大多数家中都有在外打工、经商的人。
  车在村民的注目中开上了石门村学校所在的海角坪。1974年外公捐赠给学校的石嘴头老宅倒塌后,石门村小学就迁址至此。这是个削平的小山包,四间白墙青砖的教室、一间阅览室、一间办公室朝阳一字排开,八根雪白的柱子撑起遮雨的廊棚。“勤奋向上”四个红色大字在廊墙上显得格外耀眼。一旁是两间土坯库房。旗杆竖在宽敞的操场前。眼前的一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山村学校的硬件设备还算可以。这天是星期日,围观的乡亲们大多数是近处的住户,闻讯早已等在那里。他们的衣着大多五成新,样式也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几位男的主动帮我们从车上卸书和教具,童老师一边忙着洗水果招待我们,一边说:“村子不算大,有什么事大家全知道。有些消息,就是靠学生回家告诉家长的。”识字的人纷纷向我们索要“捐赠人罗萍简介”,一边看一边点头说:“晓得!晓得!”意思是知道“罗赤霞”这家人。有人提起曾见过妈妈和舅舅们,“还有一个学生,也回来过。”他们指的就是沛东表弟。
  我们和唐校长一起,按“捐赠物品清单”清点了从上海和长沙带来的东西。其中教学工具书70册(有6册3种词典是赠两位教师的)、教师教学参考书27册、儿童启智读物23册、最新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张、双卡CD录放机一台、中性水笔240支。村长拿着清单对我说:“从石门冲走出去的人不少,有国民党的,也有共产党的。只你们罗家办了教育的事,一次是你们的外公捐老宅给学校,再就是你们这次。”
  小雨完全停了。在去远房舅舅家的途中,我拍下了原天符庙小学的照片。过去这里曾留有大姨上学的足迹,现在红墙灰瓦四周已环绕起一片青竹。由天符庙往石嘴头,一路走的是田埂小径。两旁杂草挂着雨珠,割过的麦茬,散发着一股城里没有的气味。时近黄昏,地气渐渐弥散开来。大约走了一里地样子就到了罗家石嘴头老宅的旧址。这里自1952年至1974年,22年中一直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向四野山丘。最兴旺的时候,挤坐着70多个学生。也许,外公亲笔书写的横匾“山中习静”那时还悬在堂屋,启示着这些山村孩子。现房主的家几十年来一直住在石嘴头,和罗家是邻居,而他的女儿就是唐校长;小唐的小学生涯,就是在家门口罗家旧宅里渡过的。这使我们与小唐一家人亲近了许多。主人招待吃过晚饭后,小唐夫妇和周围的乡亲和我们围在木桌旁聊天到深夜。小唐的先生也是石门村的人,现在古港中学当语文老师。和镇里大多数中学教师一样,他们住进了环城路上盖起的教师公寓。石门村象他们两口子都拿国家固定工资的不多,相比起来,家境要好些。所以,小唐每天能骑摩托车往来于古港与石门村之间。而且,家中也安上了电话。浣青姐是教龄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后还自办过补习学校,她与小唐两口很投缘,话题自然地围绕着教育和教师质量、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展开。谈起现状,他们似乎都不太乐观。小唐告诉我们,这里信息非常闭塞,教材陈旧,特别是缺少科技启蒙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校经费很少,没有相应的设备,音像教学一直无法展开;教师的辅导教材缺少来源,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扩展也存在困难;令两位教师不安的是,生源日渐不足,石门村学校也许有一天会办不下去,学生将与附近的仙洲小学合并,两个老师也面临着下岗。据他们介绍,现浏阳市有60余所中小学,其中浏阳三中(大姨和妈上的学校是其前身)是名校,已成为“长沙市示范高中”。古港镇有16所,而石门村仅有一所。在乡村小学中,比较起来石门村的师资还算可以,都是中等师范毕业的,教龄都在20年上下。可从总体上看,乡镇的师资质量很令人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却是这个问题并未引起政府各级部门的注意。
  深夜,外出主持厚葬仪式的房主、小唐的父亲悄然回了家,我听他压低嗓门问老伴“他们睡下了?”“被子够了吗?”躺在山村的静寂里,脑中象过电影一样相继出现了我们的太祖母、外祖母、妈妈和姨妈们。只是太祖母的面容非常模糊。在石门村清冷的秋月中,在石嘴头宅院的楠树下,三代坚韧、执着、好学的女人,此刻闪动着亲切的身影,温热着我的心。与此同时,对外祖父的敬意也油然而生。如果不是他老人家坚持的家教和作出的抉择,在逝去的那个年代,从这个家庭中走出的五个山村孩子,不可能后来都成了大学毕业和大学程度的学子,更不可能在新中国刚刚建立,就能为国家的教育、林业、出版、水产、电力事业贡献自己的学识;作为后来人,我和表姐如果不是得到来自外祖父的这一恩泽,受到系统的文化熏陶,今天也不可能从发达的大城市,返回母亲的故乡,用现代人的视角来追寻历史,观察现状。
  第二天清晨,为实地了解特困生的家境,唐校长引路,带我们沿石嘴头的溪边小径,走向西头一家。大约走了一里多路,爬上一个小山坡,弯过几棵柚子树,便是受助生小黎的外公家。小黎和她85岁的太婆以及外婆、外公、已婚的大舅舅、舅妈等早已站在门前等候我们。她的改嫁的妈妈骑车几十里地赶回来,特意为她买了一身廉价的新衣、新鞋,打扮了一番。这个小女孩是1996年1月6日出生在石嘴头的。园园的脸,黑黑的眼睛,剪着留海的短发,有点象“希望工程”宣传画上的“大眼睛”,很招人怜爱。她的外公有初中文化,曾担任过村里的会计,现务农为生;她的父亲是石门村第一个考上名校浏阳三中的“秀才”,后来因病精神日益忧郁,在小黎两岁时自杀身亡。母亲为生计所迫,在第二年改嫁他乡,能给予女儿关爱的,仅仅是每月回石嘴头来看看她。石门村现有的学龄儿童中还没有一个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在快到上学年龄的37个孩子中,仅小黎一个属于特困。村里每年发给小黎300元幼险费,用以资助她的生活,学杂费是免的,但一年日常学习的费用,筹集起来有点费心力。我们在房前房内看了一下,这家的家境尽管还不算“一贫如洗”,但和我们看过的远房舅舅家、童校长父母家以及他们左邻右舍的农户相比,确应属于“贫下中农”。泥墙、泥地。黑黑的门洞,矮矮的旧床。满墙贴的报纸,被煤油灯熏成了黄灰色。小黎的小床和外公外婆挤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只有小小的后窗射进来些许晨光。
  小黎的外公、外婆和妈妈招呼我们坐到堂屋来吃早饭。前一晚,他们就让小黎的舅舅来唐家盛情邀请我们,无论如何也推辞不掉。我们说,那就喝碗稀饭吧!可今天一看,做了一大桌!小黎外公一边盛稀饭,一边解释道:“都是自家养的、种的,算我们感谢你们远道来助学的一片心意。就领了这份情吧!”
  这天是星期一,孩子要上课了,除了到学校去签约,唐校长还为我们组织了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我们一行人忙往两里外的海角坪赶。小黎不舍地拉着妈妈撒娇,要她陪外公一起去学校。“赞助特困生协议书”是在校办公室里签的。主要内容,是遵照原籍古港镇石门村人、已故罗萍的遗愿,将自己的抚恤金捐赠给石门村学校的小黎作为教育费用,以完成小学学业。这个协议的甲方是我,代表赞助方,乙方是唐校长,为被赞助人的代理人。签好后除双方留一份外,另交法定监护人小黎的外公和古港乡镇办的领导各一份。小黎的妈妈在一旁关切地盯着每个步骤的进行。办完全部手续后,她舒了一口气,原本忧郁的两眼含上了泪水。这位年青妈妈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但愿小黎比她的父亲功课学得更好,意志也更加坚强。
  在10点钟捐赠仪式开始之前,从长沙购到的最新世界大地图和中国大地图已经挂上了两个教室的白墙;欢乐的音乐从捐赠的录放机中传出,穿过操场,飞向四周的山丘。在捐赠仪式上,唐校长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兰天是小鸟的向往,海风是风帆的向往。石门村的孩子向往着知识,渴望得到帮助。”我向孩子们讲的是这次助学活动的缘起,罗家几代人对教育的关心和投入,以及对这些受助学生的期待。乡镇教办的领导代表村镇感谢这次助学活动,他说:“罗家几代人对石门村的教育都作出了贡献,我们大家要牢记心中,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要学会作人,学好知识,学好本领,学会工作,争取从我们石门村山区走出去,走进大城市,走向大世界,学到大本领,再回来把家乡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庄园。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要告别石门村了!我们不但心中装满了浓浓的乡情,车中也载上了乡亲们送的许多土特产,除了唐校长父母送的腌酸菜,小黎父母送的自种的柚子,还有全校师生送的一麻袋新摘的板栗。面包车载着我们渐行渐远,回头望去,着装五颜六色的一群石门村孩子,还在海角坪上跳着舞动着手臂。“拜拜,拜拜,拜拜……”他们使劲喊着,用英语向我们告别。
  愿这些可爱的山村孩子在新时代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愿受助的特困学生在全社会的关爱中奋进图强,愿妈妈和姨妈的在天之灵因爱心的延续传播而欣慰安宁……。
  
  
  
   (写于2003年清明)
  
 浏览:107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1/3/12 20:41:4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晓蓉重安《余生拾穗集》编后(收藏于2018/12/22 22:04:33
吉重安父亲的书柜和他的书(收藏于2018/10/10 23:36:38
晓蓉爸的赠书(收藏于2018/10/10 23:29:07
晓蓉徐虹张霞为了韬奋的遗愿 ——“韬奋图书馆”七十年历史追踪(收藏于2016/4/5 23:48:59
晓蓉半个多世纪连缀起来的“老汤”印象(收藏于2016/3/11 15:16:52
晓蓉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收藏于2015/3/12 20:31:56
吉少甫不忘国耻:流亡与探索(收藏于2014/4/4 23:35:19
晓蓉[台湾自由行随笔](之二) 马场町凭吊三联烈士朱枫(收藏于2014/3/12 19:40:21
晓蓉[台湾自由行随笔](之一)在台北过春节(收藏于2014/3/12 19:34:14
吉重安【纪念父亲逝世五周年】父亲的书柜(收藏于2013/10/10 15:49:4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吉重安母亲十周年祭(访问7612次)
吉少甫、吉晓蓉徐光启译《几何原本》(访问6480次)
吉晓蓉吉重安爸爸在人生谢幕前(访问2955次)
罗萍《青春岁月》(访问2489次)
吉少甫、吉晓蓉明末七千部西书东来寻踪(访问2005次)
吉少甫《吉光片羽集》前言(摘要)(访问1870次)
陆潜难忘的校园岁月——忆吉少甫导师(访问1800次)
刘骏千吉少甫与教育图片出版社(访问1785次)
晓蓉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访问1696次)
王浣青浏阳河寻根记(摘录)(访问168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1 6:59:0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1 6:58:40
wangcengqi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10 14:41:04
唐恩明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4/10 16:24:1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3/25 10:18:0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