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吉少甫离我们远去了,久久难忘的是从他身上受到的教益。捧读“吉少甫同志生平”○1,从1959年夏至1963年春,吉老师历尽艰辛创办上海出版学校的经历却只字未提,这是做学生的不忍理解的。导师的生平,应有这段校园岁月的记忆才更为完整。
同学们常说,没有出版学校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创办于1959年的上海出版学校,校长由出版局局长罗竹风兼任,主持校务的教务处不设主任,副主任由吉少甫、陈荡、王颜晋共同担任。吉老师排名在首,我们学生都很清楚,“他是没有校长名份的校长”。好多年后,大家才隐约知道,吉老师是由于“右倾”才由教育图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降任到我校的。几十年来,这从不影响我们对导师的尊敬,反倒学生更敬仰他了。 1957年夏,我考入上海新闻出版职工子弟高级中学就读,第二年学校改为上海印刷学校分校,1959年夏又更名为上海出版学校。校舍最初借的是柳营路上的上海干部文化学校,1958年夏迁到威海路48号原上海纸业公会,1961年再迁至万航渡路上的上海政法学院。几经搬迁,学校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中,带来不少困难。1959年吉少甫上任时,学校分设四个专业,四年制的出版、发行,五年制的美术推广和六年制的装帧。没有现成的教材、师资和办学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以同等于大学文科二年级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学校安排的课程有文学概论、文学常识、语文史地、书法美术、政治经济学概论等通识课,以及出版发行概论等专业课,有的专业课还特请社店领导来讲授。吉少甫导师利用自己丰富的人际资源,聘请了一大批知名出版人到校,他们中有胡道静、赵家璧、胡问遂、黄若舟、颜文梁、任意等。近在咫尺的上海图书馆简直成了出版学校的图书馆,学生们苦练书法、记四角号码、背汉语成语、练习小品文几乎到了入魔的境地。在紧张的课程学习外,学校还组织我们下厂勤工俭学,去社店实习并搜集毕业论文的资料,通过这些锻炼让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用心良苦的吉老师常常会走进教室,讲出版道德,讲自己早年投身出版事业,从练习生做起,将毕生奉献给出版事业的坎坷与快乐。他还手把手地演练如何包扎图书,经他包扎的书有棱有角、方方正正。毕业证书和毕业纪念册也是吉老要美术班的同学设计,择优录用的。 1987年建校30周年之际,我们请来了“不是校长的校长”吉少甫导师,与同学们济济一堂,共话当年。从1957年创建新闻出版职工子弟高级中学至1963年上海出版学校停办,5年多的时间里,学校为上海出版发行印刷事业培养了出版人才600余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年上海出版队伍的青黄不接。不少人成了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为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出版工作作出了贡献。 在千禧年到来之际,为铭记校恩师惠,由我负责编辑的一本《学缘记事——上海出版学校五七届校友记事》问世,全书有10万字,200余幅图片,为填补上海出版学校校史的空白做出了努力。 当我们将此书献给吉少甫导师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吉少甫导师为上海出版学校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谆谆教导至今对我们仍有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为原《书讯》报主编,上海声像出版社副编审) 注: ○1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老干部办公室在吉少甫逝去后发布。 |
浏览:186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