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吉少甫罗萍夫妇记念馆

爸爸在人生谢幕前

吉晓蓉 吉重安

  我们的爸爸吉少甫在2008年10月10日结束了他为书籍的一生。在他近九十年人生的谢幕前,他的精神生活依然是充实的。
  
   病榻上写完两篇史料
  爸爸自2007年10月住院治疗之后,整理出版史料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如既往,甚至较前更为专一。一旦他想起一段史实就说:“再不记下来就带走了,没有明白人了……”。每次收到史料研究单位寄来的询问史实、索要资料的信件,他都要反复阅读,开出清单,吩咐我们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俯在病床旁的小桌上抄抄写写好多天。待他认为自己想好了,就用捏不住笔的手颤抖地列好提纲,向女儿口述内容。父女俩一边工作,一边讨论,有时还因选择史料的确切性、甚至一个词的用法,争论几句。如果女儿说的有道理,他就不再坚持,但不搞完绝不休息。每次做下来,爸爸总要疲惫地闭上眼睛,他的固执常使儿女又生气,又无奈。
  有一篇史料,是爸爸作为在世的最后一个见证人留下的。1945年5月,爸爸奉党组织之命,去群益出版社主持业务工作,协助郭沫若出版其著作。当时周恩来同志和中共南方局很看重郭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手”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自1942年创建“群益”时,就特派阳翰笙和冯乃超关照此事,包括为“群益”集资。1938年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出版中心,书店和出版社猛增了近百家,其中大多数是独立的以出版新书为主的民营中小出版企业。他们大都无所凭借,自筹资金,常常因借不到低息贷款,买不到平价纸,付不起印刷费,寄不出印刷品而陷入经济困境。群益出版社就是这类被称作“新出版业”中的一家。为了解决“群益”的资金困难,1945年7月,由阳翰笙、冯乃超出面,促成了群益股份公司,郭沫若任董事长,阳翰笙为招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先后三次招股,其中有一部分是以阳翰笙、冯乃超个人名义加入,另将“党资”(党的经费)用几个化名投了进去,体现了中共对出版郭沫若著作的支持。
  1953年,“群益”并入新文艺出版社时,当时群益的社务和财务负责人吉少甫、屈楚、宋心屏等提交了一份“群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清单”,其中分别详列了两页股东投资的情况,但没有注明哪几笔属于“党资”,也就无法知道所占的比例。关于这件事,爸爸在他主编的《郭沫若与群益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年8月版,“出版博物馆文库”系列)一书中只是一笔带过。2007年10月22日,晓蓉遵嘱专程去京,将11件文物捐赠给郭沫若纪念馆,其中就有那份由宋心屏保存下来的“群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清单”的复写打字件 。郭沫若纪念馆的馆长、郭老的女儿郭平英当场表示,他们的馆藏中从来没有这类藏品,研究会也从未对这类课题进行过研究。2007年11月29日,郭平英发来“群益出版社股东清单分析”的邮件,请爸爸核对修正,并提出一些盼解的疑问。可是,具体经办此事的宋心屏和屈楚均已去世多年,时隔半个世纪以上,爸爸只能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有关资料,对那份清单上的人员情况略加分析和说明。在他列好提纲向晓蓉口述时,记忆的闸门一点一点地打开了,以致后来竟想起了不少细节和情节,如在香港面见主要投资人之一、南洋华侨李君侠的情景,“群益”某大股东的经办人谢思洁的相貌、身世等。最后爸说明,“群益”的股份中确有部分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为郭沫若特别投入的“党资”,但还有另外五部分,即(1)爱国民族资本家的投资;(2)郭沫若家庭及其亲属们的投资;(3)郭沫若及部分作者、译者的应付、未付版税;(4)“群益”几个主要骨干的干股;(5)文化、金融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爸对每一种都尽其所能地举例作了较具体的说明。这份资料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文化统一战线的成功提供了例证,为抗战文化史和郭沫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2月13日,郭平英将电话打到医院,三次向爸爸致谢,她对晓蓉说,这份资料非常珍贵,非常难得……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把清单讲得这么明白了。事后爸朝我们笑笑说:“我这‘半残废’还有点用呢。”
  2008年5月初,首都师大的闻立树教授寄给爸爸一封信,为他主持的一项全国社科基金科研课题《毛泽东著作版本与传播研究》询问相关史料。爸爸在以往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及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赶印毛泽东著作7种单行本的情况,并向我们详述过他与唐泽霖叔叔装扮成商人,携带一套纸型,乘香港“霸王号”秘密飞回上海,逃过海关检查的情景;以及他和范用叔叔于上海解放当天,在枪声中骑车穿过四川北路桥,去邮政总局取回另一套寄存纸型的情况。那是他青年时代的传奇经历,我们听时屏气凝神,惊心动魄。
  闻先生这次来信询问的,正是这7种单行本的有关版本情况。爸爸说,闻先生研究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应当全力支持。只是自己没有参与印刷,又没保留当年的样本,所以只能凭记忆作些口述,并请范用修正补充。这次爸在叙述时,显得有些吃力,神态带着物是人非的苍凉,翻阅资料的手已经开始发抖了。他特别叮嘱我们,不要忘记说明以下事实:在上海解放时,这批单行本上市虽然热销、盛况空前,但不久,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主任的胡绳同志就打来电话,说这批香港带来的纸型错字太多,应停止发行。后来据了解,香港新民主出版社 的这几种纸型,与延安的正式出版物有不少差别,它们来自夏衍主编的香港《华商报》,文章大多依据毛泽东最初的电报记录稿,之后毛泽东又有多次修改。这次出版太仓促,校对又有疏忽之处。虽然上海再版时补印了详细的“勘误表”,但遗憾已难以弥补。爸爸让我们去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一卷,说要给闻先生的课题提供一份参考,那就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防止伪造文件致华东局、中原局的信(1949年5月15日)》(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这份文件下发后,毛泽东著作就一律由新华书店统一印刷出版了。爸说,不能误导人家,7种单行本也许只能视作上海解放时第一批政治宣传品。所以,在《上海出版志》和《中国出版史》上都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份资料在6月10日定稿寄出前,爸又叮嘱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写上范用和他儿子的电话,以便闻先生进一步核查。由此可见爸爸做事的严谨。
  爸爸一直为他没有完成的一个选题感到不甘和遗憾,那就是他辛劳整理了两年的《中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演变和出版》(资料汇编)。题目很大,涉及的内容太广,时间跨度又很宽,实在不是我们父女俩能完成的。虽然,他在教育图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批老同事给予了他许多支持,还撰写了部分初稿,但爸只来得及编辑出一套四百五十多页的参考资料。他自知力不从心,忍痛于2007年6月将资料全部捐赠给了筹建中的出版博物馆,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者有所帮助。与此同时,在头脑清醒时,他也没有忘记叮嘱儿女,要给帮他校对过资料的一位退休同志付清校对费,虽然只有区区几十元钱。
  
  
   主编两部家史
  爸爸去世前,带领我们两代人编完了两部家史,一部是妈妈罗家的,一部是爸爸吉家的。
  爸爸的三弟吉嘉谷原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1961年下放到内蒙额尔古纳拉布大林农牧场。10年前,他因病长眠在海拉尔那片辽阔的草原上。爸爸认为,三弟一生平凡如一片羽毛,但他品德纯洁高尚。在三叔去世一周年之际,爸借古代神鸟吉光为同姓,发动弟妹及子女撰写纪念文章,牵头主编了一本《吉光片羽集》。之后,又请朋友帮忙,以最新版本的编辑软件,进行了图文混排,用激光打印机打印,由我们自己装订成册,赠送有关家人。虽是非卖品,但在设计封面、封里时,爸爸特意叮嘱,要印上“出版单位和版权页”。我们一合计,就说“咱们就叫‘坐家出版社’吧!”爸爸高兴地哈哈一笑,就这么定了下来。这本家庭印制的文集,虽然只有3万多字,只印了30本,但大家都十分珍爱。爸爸的好友范用叔叔见了后,执意向我们讨要一本。在他珍藏的各种出版物中,还没有这种类型的家史版本。可能它使范叔叔感到新鲜、有趣吧!
  从此,爸爸就认定要编印吉家家史和罗家家史,让爱钻研技术的儿子重安应用电脑软件编辑排印,“要做得更漂亮,更正规,更像一本真正书”。爸爸是一个从业70年的“老出版”,手中过书无数。他对我们感叹说,过去,他从来没有梦想过,能有机会坐在家里,完全由我们自家人来操作,最后能将整本书的内容存在一张薄薄的盘里,并能在家中印制成一本书。爸庆幸自己赶上了电子信息时代。之前他已阅读过计算机汉字激光排版系统的发明者王选教授的生平介绍,他怀着崇敬连声说:“这个人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2007年清明,在妈妈罗萍去世五周年之际,我们把数码印制的关于罗家家庭变迁的回忆录《流水沧桑》一书奉献给妈妈。本书的写、编、校,包括封面设计和印制装订,全部由我家两代人在自家书房里完成。
  2008年,爸爸在华东医院的病榻上审校了吉家家史的全部稿件,对弟弟妹妹撰写的文章逐一提出了修改、补充建议,并对全书的编排方法谈了自己的考虑。他口述了自己的幼年、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认真阅读了涉及时代背景的历史资料,指点女儿阅读有关的图书,补充一些背景材料,并亲自校改了一份涉及吉家五代人、跨度近120年的“家庭年谱”。
  
   最后开的购书单
  在病床上,爸爸曾几次开出购书单,让外孙女帮他在“当当网”上搜购。记得有熊十力著的《新唯识论》、叶德辉著的《书林清话(插图本)》和徐小蛮、王福康合著的《中国古代插图史》等。后两本一时没有购到,是爸的三联友人、世纪集团总裁陈昕听说后,亲自送到病榻前的。看到这两本精美的沪版书,爸真是爱不释手,兴奋不已。
  爸爸对我们说,他不是学者,也不是什么家,只是一名爱书的读者。读书不仅是他的一种爱好、一种情趣,也早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他每天必需喝几杯绿茶,在阳光下散步一样,是静默中独自悠闲的享受。
  《新唯识论》(上海书店2008年版)是被称为“现代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先生的一本哲学著作。晓蓉说,我这个中文系本科毕业生读起来也有些吃力,爸现在读它是不是太累了?爸说,我是想让自己在医院里活动活动脑子,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新儒家”。再说,我对王元化作的序很感兴趣。爸摸摸《新唯识论》的书皮说,现在熊十力先生的高足都已谢世,写序这件事由王元化来做,是再合适不过了。元化先生在去世前一个半月,曾嘱晓蓉将他的《沉思与反思》和《人物小记》两本精装书带到华东医院。当时,他尽管说话已相当吃力,但在告别时,晓蓉仍读懂了他的唇语,那就是“向你爸爸问好”。1951年5月,爸作为群益出版社的负责人,经手将“群益”合并到新文艺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的第一任总编辑就是元化先生。妈妈罗萍离休后,曾返聘到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元化先生当时正是她的领导。晓蓉每次去看王先生,王先生总要问候她的父母。爸妈生前虽然与王先生往来不多,但王先生学贯古今、融会中西,又极富思想激情,一直令他们敬重。
  爸爸对插图史和插图本的兴趣,始于1946年。作为上海群益出版社的出版发行人,他是总编辑冯乃超的主要助手。冯乃超早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学哲学,后又改学美学和美术史专业,他很重视群益版图书选题的艺术部分,要求出版时尽量保留原版图书中的插图,还要印得精美。1947年11月,群益版的歌德名著《浮士德》(郭沫若译)面世,这是中国第一本《浮士德》的中文全译本。这本译作依据的是柏林的徐累特版,内有斯塔芬绘的130幅插图, 构图考究,走笔生动,画面精美,极富装饰性。这130幅插图原拟插入全译本,但由于厚度增加、装订繁琐、不便阅读,所以单独编成一本《浮士德百卅图》,由郭沫若为每幅图编写一段文字说明。此书共印了1500本,其中有100本是道林纸印制的深灰布面精装本,现在只有少数收藏家有存书了。爸说,像《浮士德》这样的插图本,是“文学和美术的双重精品”,不仅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还能增加普通读者收藏图书版本的兴趣,真希望能多出一些文、图俱佳的精品。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插图史》,很得爸爸喜爱。此书连题图共收进692幅图——那是爸分三次一页一页数出来的。“很珍贵,很不容易”是他对作者徐小蛮和王福康的赞赏。他们是50年代末爸在上海出版学校工作时的两位学生。
  8月13日,2008年上海书展开幕了。以往每届书展,只要体力允许,爸总是叫我们陪着兴致勃勃地去观展。他总有准备好的书单,驻足最久的,总是世纪出版集团的展厅,三联书店、华东师大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展台。这次他不能去了,晓蓉问他想买哪本书,他伸出一个手指头说:“只要一本,朱维铮著《走出中世纪二集》。”住院前,爸托友人购买了朱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的全套《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并读了其中几本的导言。而《走出中世纪》这本书,二十年前爸就买了初版本,全本圈圈点点留下了许多阅读记号;2007年又买了增订本,在目录“走出中世纪”、“利玛窦在中国”、“徐光启和晚明史”等章节画上了必读的圈圈,书中的小引、序、跋则在精读后划上了红道道,都是他这次住院后留下的。医生和护士们说:“这层楼坚持每天读书的第一名就数吉老了!”表扬之后就是一句规劝:“不必这样累吧!”爸每次都是笑着感谢大家的好意,之后总是“坚决不改”,没有人能奈何他。在9月份重度昏迷前几天,爸给晓蓉写了一张纸条,这种方式,通常是重要事宜的提醒:“建议你抽空读一读《走出中世纪》,我们议论一下提纲,写篇文章。”可是这次,爸爸实在是太累了,他的思维已经没有气力从《走出中世纪》中走出来。他的写作提纲也只能终止于“计划”了。
  
   难以割舍的三联情
  爸爸住院期间,三联的老友们给予他许多关怀慰藉。三联联谊会有三批在沪和来沪的中老年同志探望过他,其中有几位青年时代就和爸在书店共过事。他们带来了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三联友人的衷心问候和热情鼓励。他们说:“看看老吉,气色还不错嘛,一起合几张影吧!”爸很开心,微笑着任大家安排位置。在他积存的照片中,与三联友人的合影占了好大一部分,每次走访、聚会、开会都喜欢拍照。这些照片,被他单独放在一个盒子里。只是照片中的友人,头发白的一年比一年多,露面的一年比一年少了。但他们谈起书业时的神态,依旧热切而关注。这就是老三联人不变的情怀。
  爸19岁考入贵阳生活书店当练习生,与书整整相伴了一生。在他70十年的书业生涯中,韬奋精神一直是他和他的同辈友人的精神支柱。在医院中,北京的曹健飞叔叔每隔三五天就打来一次电话,范用叔叔亲自写封套寄来《生活周刊》,上海的岳中俊叔叔坐着轮椅来床边叙旧……爸在透析中常回忆他们青年时代共同度过的那些日子,想起一些有趣的事。爸说,我与你们妈妈结婚后,还要感谢你曹叔叔、范叔叔和丁阿姨帮忙,缓和了我和你们外公的关系呢。原来,爸在铜仁三中组织进步读书会宣传抗日时,被国民党特务盯上,列入逮捕名单。他和妈妈在毕业考试前被迫弃学,逃离学校。我外公虽然是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的军人,却一直主张“教育救国”,要求六个子女都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对妈跟着爸弃学非常气愤,甚至要登报断绝父女关系。自然,他老人家是不赞同妈嫁给爸的!爸与妈结婚后,我外公在贵阳鸭江寨的家,成了书业地下党和进步文化人往来的一个秘密地点。读书出版社桂林店的黄洛峰、范用、丁仙宝,读新书店的曹健飞等,从重庆途经贵阳去桂林时,都曾到过鸭江寨,认识了我外公,并通过外公的关系借了军用车,以做生意为名,运送书刊和纸型到重庆。外公还经常派人为他们代买车票。他见他们都是很有礼貌、很正派的青年文化人,又是妈和爸的同事和朋友,也就以礼相待。他从不打听这些朋友的政治态度和身份,有时兴致来了,就与他们聊买书、读书和卖书的认识和心得。他和曹叔叔聊得很投机,外公详细询问邮购新书的办法后,当即交钱报名,成了曹叔叔常年联系的邮购客户;外婆原本就喜欢文化人,又热情好客,忙着做饭烧菜,用香喷喷的腊肉、熏鱼和豆豉、辣椒招待他们。外公和爸爸的关系,因这些书店朋友的到来得到了改善,外公也因此了解了爸爸的工作及同事,开始对他有了好感。1942年3月,外公曾在鸭江寨帮助爸爸化妆成国民党军官,派副官开车护送到重庆,使爸爸从特务盯梢中脱了险。这一举动可以说明,三联友人坚守文化战线、协力抗日救国的执著和热忱,赢得了外公的理解和支持。每次忆起这段经历,爸爸总是说:“那时我们这群‘三联人’多年轻啊!”
  在病床上,爸爸不止一次谈起他的好友范用,说“他是我们这帮老出版中的小弟弟,年青时候很活跃,会唱歌,能演戏,还写诗呢。”他的儿子范里与吉重安是同年同月同地生的,出生不久,就赶上书店从桂林撤退,中转到贵阳。两家人抱着这对难兄难弟,历尽了千辛万苦。当时书店经济上极端困难,为了维持书店同事的基本生活,大家只好在街上摆小摊,变卖自己的衣服和杂物。开始,爸爸和范叔叔都不好意思开口叫卖,后来饿得什么都顾不上了。爸爸卖掉一条质地较好的裤子,大家才吃上一顿鸭腿面。爸说:“别看你范叔叔现在称得上是位‘美食家’,但一谈起那顿鸭腿面,至今还觉得香得不得了呢!”在透析治疗的沉闷单调之中,往事点点滴滴滋润着爸爸孤寂的心……
  爸爸对出版前辈胡愈之、徐伯昕、黄洛峰、徐雪寒、华应申等人非常敬重,念念不忘他们在思想观念、出版业务上给予他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是徐雪寒带他面见邹韬奋并受到鼓励,更是铭刻在心。有天,爸意外发现对面病室的病友是卜三老先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上海解放后卜三在财经工作中与徐雪寒共过事。1985年,他们与同是新知书店创办人的薛暮桥、骆耕漠等共同创办了《中国合作经济报》,卜三任总编辑。当时,由爸爸牵头,正和几位在沪“老三联”筹办上海三联书店。徐雪寒十分关心,对卜三说:“你回上海一定要找到吉少甫,问问他选址定了没有?遇到什么难处吗?”卜三回沪后把徐伯伯的话亲自带给了爸爸。在医院的重逢,使两位病友立即成了挚友。两位老人都有一批共同的三联挚友,都爱读书,都爱动笔。他俩互赠自己写作和编印的作品,回顾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一说就是一两个钟头,直到护工和护士劝阻才肯休息。卜三伯伯拿来一本《陆军监狱》说:“其中有徐雪寒在大革命失败后关入杭州陆军监狱的有关内容。”爸仔细读完全书后,将涉及徐雪寒的每一页都夹上白纸条,让我们摘录打印出来,特别叮嘱不要忘记录下当时囚徒们最爱看的图书书目。那份书目分为“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文学艺术”三大类,在当时环境下确属庞大。为了写作回忆文章,卜三伯伯向爸爸讨要一本《新知书店的战斗历程》。爸说他的那本旧了,已画了许多圈圈杠杠,要我们向其他三联友人求援。岳中俊伯伯立即让女儿送来一本崭新的。爸郑重地写上赠言,叫护工找来干净的报纸和塑料绳,有棱有角、方方正正地将书包扎好——那是他70年前在生活书店当练习生时练的“基本功”,至今也没有生疏。卜三伯伯在出院前收到的这本书,是爸为友人包扎的最后一本赠书。
  
   在血液透析中心
  爸爸每周透析两次,每次四个半小时。在静悄悄的透析室中,并排躺着20多位尿毒症患者,不时有重病人痛苦的呻吟和新病人焦虑的叹息。空气沉闷而压抑,能感觉出生命正在有望与无望之间挣扎着……
  每次临去前,爸爸一定要全身搞得干干净净,银白的短发梳得一丝不苟,而且,总是坐着轮椅提前等在透析室门口。他让我们为他准备了MP3,录进百余首中外名曲和他喜欢的歌曲。人一躺下,便戴上耳机,闭上双目,静心赏乐,如入无人之境。
  中国经典民乐《夜深沉》、《二泉映月》和《春江花月夜》是爸的最爱。不论是《二泉映月》凄婉中的回旋,《春江花月夜》静寂中的涌动,还是《夜深沉》那不甘示弱的激越,都是那么切合他此刻的心境。他喜欢朱哲琴和莎拉?布莱曼的歌,每当她们天籁般的声音从云端飘来,他就任自己的思绪漫游四方,在陶醉中渐入梦乡。常常是一觉醒来,他又有了精神与我们床前对话。他谈小时候怎样搀着小脚的奶奶一摇一晃地走在老家扬州的石板路上,谈他在芜湖读初中时怎样望着长江往来的船只,惦记着母亲托水手捎来上海点心,谈他想参加抗日,怎样弃学出走,又在火车上遭遇杭州大轰炸,谈他如何在生活书店开始与书结下终生不解之缘……。他还记起许多与亲人、友人的交往。他说得很慢,声音很轻,生怕打扰左右病友。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人生故事竟然有了几十年从未提起过的许多细节,充满了深情,带着一种亲和力,确确实实地感动着我们。
  艰苦的透析治疗如同一次又一次生命的长途跋涉,爸爸深深体味到病友间是多么需要彼此心灵的安抚和鼓励。5月份,透析中心来了位漂亮的井冈山姑娘,只有二十多岁,由于承受不了患病的打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能配合医生完成透析。陪同她的父母哭肿了双眼,医生护士也焦急万分。爸爸听说小姑娘吵着要“回江西老家看油菜花”,就对晓蓉建议说,我知道有个地方,和你妈妈名字同音,叫“罗平”,是盛开油菜花的旅游景点,你可不可以叫你女儿姚洁在网上查一查,下载一些图片送给小姑娘呀?我们遵嘱,在网上下载了油菜花图片,从花蕊特写一直到远景眺望,整整印插了一本相册,配上励志的中外名言,送给了迟迟来就医的井冈山姑娘。那天,病友的家属把小姑娘和她父母团团围住,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油菜花”相册,不少人落了泪。小姑娘说:“我也很想哭,但我要听你们话,学会控制自己。”她的父母热泪盈眶地说:“感谢上海人送的温暖。”透析中心的孙主任拍拍小姑娘的肩头说:“不要辜负吉老三代人的期望哦!”然后他转身对晓蓉说:“其实我也很需要你们鼓励呢!”爸爸听说后,很是欣慰。
  这之后,爸爸就被血透中心的医生、护士誉为“年纪最大、心态最好的双冠军”了。
  爸爸自2008年9月10日起昏迷不醒。这之前,他在头脑间或清醒之时,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曾用不清晰的口齿,喃喃地向所有照顾过他的医生、护士长、护士和护工,还有出版局老干部办公室的两位小王一一道谢,对辛劳带大弟弟妹妹的母亲道歉,因为他18岁不辞而别,离家出走,“没有尽到一个长子和大哥的责任,非常对不起……”。泪水从爸爸消瘦的面颊流淌下来,润湿了洁白的枕套。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阵抽泣——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看到爸爸在哭,让我们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2008年12月完稿于“七七”送走爸爸之后)
  
  (本文作者为吉少甫的子女)
  
  注:
  用复写纸在打字机上打出的多张清单,除第一张为原件外,其它为复写件。
  从1946年初到1949年夏,新民主出版社总编辑廖沫沙策划了一系列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有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内的19篇重要著作,用统一的开本格式,形成一套用单行本组成的《毛泽东选集》。
  
  
  
 浏览:295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9/10/9 11:00:5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晓蓉重安《余生拾穗集》编后(收藏于2018/12/22 22:04:33
吉重安父亲的书柜和他的书(收藏于2018/10/10 23:36:38
晓蓉爸的赠书(收藏于2018/10/10 23:29:07
晓蓉徐虹张霞为了韬奋的遗愿 ——“韬奋图书馆”七十年历史追踪(收藏于2016/4/5 23:48:59
晓蓉半个多世纪连缀起来的“老汤”印象(收藏于2016/3/11 15:16:52
晓蓉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收藏于2015/3/12 20:31:56
吉少甫不忘国耻:流亡与探索(收藏于2014/4/4 23:35:19
晓蓉[台湾自由行随笔](之二) 马场町凭吊三联烈士朱枫(收藏于2014/3/12 19:40:21
晓蓉[台湾自由行随笔](之一)在台北过春节(收藏于2014/3/12 19:34:14
吉重安【纪念父亲逝世五周年】父亲的书柜(收藏于2013/10/10 15:49:4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吉重安母亲十周年祭(访问7610次)
吉少甫、吉晓蓉徐光启译《几何原本》(访问6479次)
吉晓蓉吉重安爸爸在人生谢幕前(访问2954次)
罗萍《青春岁月》(访问2486次)
吉少甫、吉晓蓉明末七千部西书东来寻踪(访问2001次)
吉少甫《吉光片羽集》前言(摘要)(访问1868次)
陆潜难忘的校园岁月——忆吉少甫导师(访问1797次)
刘骏千吉少甫与教育图片出版社(访问1783次)
晓蓉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访问1682次)
王浣青浏阳河寻根记(摘录)(访问168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1 6:59:0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1/1 6:58:40
wangcengqi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10 14:41:04
唐恩明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4/10 16:24:1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3/25 10:18:0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