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演艺明星纪念园__杨丽坤纪念
演艺明星纪念园

上海正午 我们:“为阿诗玛送行

杨亚伦

  7月,注定了是个不平静的月。
  17日清晨7点30分,赵丽蓉在北方家中逝世,央视作了报道,马上引起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关注,新浪、雅虎等中文网站上,“悼念一代笑星赵妈”的文章铺天盖地,人们为一颗巨星的陨落而深深地痛心。
  4天后,黄昏7点15分,有一颗星也在悄悄陨落,这一刻,杨丽坤在南方上海家中逝世。新华社作了报道,这短短的电讯稿,唤起了许多人那久远的记忆。那颗星,曾与他们的青春年少结伴,带来了多少幸福的回忆。
  40年前,这颗年仅16岁的小星星升起,对于当时封闭落后,不为外界了解的云南,是何等的幸运。就像一坛尘封的老酒一样,一直要等到百年后,启封的那刻,人们才深深地认识到它的价值。
  40年后的今天,当云南人为第一千万个游客进入云南,第一百亿元旅游业收入达标,云南晋入全国第四旅游大省,并成为21世纪黄金假日里,全国人民最向往的旅游胜地而尽情欢呼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有个女孩叫--杨丽坤? --题记 
      
  对杨丽坤,是在到了上海后才算真正的认识。
  8月2日晚上,当我打电话给《西部周刊》主编王晓洁,讲了自己刚刚萌发的一个想法:由《西部周刊》出面,发动社会各界,组织一次“为阿诗玛送行——纪念杨丽坤大型系列活动”,并为杨丽坤扮演的“金花”、“阿诗玛”艺术形像雕塑雕像,放在昆明作永久纪念;同时本刊选派两位“金花”、“阿诗玛”,代表家乡人民赴上海参加8月5日杨丽坤的追悼会,并进行专题报道。王晓洁一听,立刻在电话那头叫了起来:“好,太好了,明天赶快拿出个策划方案进行研究。”第二天上午,我把赶写出来的策划书交给王晓洁和本刊首席编辑崔亚楠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顿时都感到了一种压力:编辑部一没有资金,二没有足够的人手,几个老师带着几个云大三年级的毛头实习生,就想做这么一件大事,难度可想而知。最急人的是离8月5日上海杨丽坤追悼会仅仅只剩2天时间,机票在哪里?雕像和几万枝鲜花在哪里?广场电影和大幅照片在哪里?大理和石林方面还不知道此事,前久因家属提出“工伤”问题,媒体报得沸沸扬扬,去了上海将面对着什么?这一切,我们心里都没有底。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谁也无法料到的动人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
  8月3日上午,《西部周刊》编辑部拉开了昆明新闻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11点,第一个电话打向上海航空公司昆明营业部,请求紧急支援。上海人夏国强经理,听说是为参加杨丽坤上海追悼会报道,当即表示免费提供3张昆明至上海的飞机票。
  11点10分,第二个喜讯传了回来,云南省电影发行公司无偿提供《五朵金花》、《阿诗玛》两部影片及全套放映设备、人员;
  11点30分,第三个电话报来了昆明金马碧鸡旅游商城股份限公司,同意免费提供金马碧鸡广场作为此次活动用;
  下午,2点20分,王晓洁拨通了云南民族村段主任的办公室,段复祥主任一听要为杨丽坤塑像,当即表示由他们出资40万元,请国内最好的雕塑家用汉白玉塑二组“金花”和“阿诗玛”群雕。分别安放在云南民族村里的白族村、彝族寨里,供游人敬仰。
  紧接着,电话打到了大理州委,赵济洲秘书长静静地听完介绍,半个小时经请示州领导后,回话:同意《西部周刊》赴上海人员,作为大理州委、州政府代表,参加杨丽坤追悼会,并同意派人用车紧急送二套精美白族妇女服装来昆,委托《西部周刊》带去上海,作为感谢之礼,送给上海市政府。
  石林县委宣传部李绍增部长,接到电话后,当即表示:请《西部周刊》代表石林县委、县政府,参加杨丽坤追悼会,并送一套阿诗玛彝族服装、民族挂毯等给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作纪念。
  8月4日,昆明紫金智业公司肖子金总经理闻讯后,也积极支持了本刊此次活动。经本刊记者邓芙蓉联系,昆明杰地高技术广告工程有限公司胡静华经理回电,无偿为杨丽坤纪念活动制作大型彩喷照片。
  下午3点,云南旅游汽车公司高快分公司回电,为我们到“金花”的故乡采访,免费提供三张往返车票。
  下午4点30分,大理州委、州政府派出的汽车,冒着细雨,行驶400多公里,终于赶到昆明,把两套白族服装送到了编辑部。石林县阿诗玛服装也准备完毕。
  下午5点30分,编辑部决定由我带着“金花”代表童锦佳,“阿诗玛”代表陈丽娜赴上海参加杨丽坤追悼会。
  仿佛是为“阿诗玛”送行,一场大雨后的昆明,碧空如洗,编辑部没有车子,我用摩托车带着盛装的“金花”向机场急驶。
  6点45分,上航波音737腾空而起,向着大上海飞去。
  大上海的太才坐上飞机,便感受到了上海的热度。
  飞机上几十名从云南旅游返沪的上海人,一听说是为杨丽坤奔丧,都纷纷围过来,关切地问候。“金花”有些晕机,美丽的空姐立即送来解困的话梅和冰水。才一下飞机,上海新闻单位的记者闻讯,纷纷打来电话进行采访。
  8月5日上午,我们赶往上海龙华殡仪馆,代表石林县、昆明日报西部周刊订做花圈,上海师傅听说是为杨丽坤献花,马上从花库里挑选出最鲜最美的鲜花扎制花圈,费用减半。
  8月5日中午一点,离追悼会还有2个小时,我们提前来到了追悼会大厅等候。盛夏的上海,气温高达36度,上海正午,火一般的太阳晒得人浑身发烫。
  大厅早已有200多个影迷在静静等候。一位老人,从早上7点就一直守候在这里。人们听说我是记者,便围了上来,也不管你是那里的记者,好象只要有个倾诉的对象,有一个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人就行。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教师说:“我当时负责在学校发电影票,每一个拿到《五朵金花》的人都欢呼雀跃。杨丽坤才气横溢,至今还没有哪一部影片超过《阿诗玛》,”说着双眼已经通红。另一位中年男人拉着记者说:“我是一个电影发烧友,下岗后每月只有140元生活费,仍要省出钱买影碟,家里有几百部电影,最爱着的就是《阿诗玛》。”
   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1967年8月,上海文革造反派中的“交运”为与“上体司”争抢电影“阿诗玛”,双方竟架起机关枪对打起来,最后胜利一方,用大卡车放平了作舞台放映了“阿诗玛”。
  一位文化人说:“杨丽坤真正体现了艺术家的“真、善、美”,演技没有可挑剔的。有一位评论家说有的演员好看不中用,有的中用不好看,杨丽坤是两者兼有。”
  杭州赶来的一位老人说:“记者同志,你一定要向中央反映,阿诗玛是被“四人帮”迫害的,如今去世了,一定要办好生后事,不然人民是不理解的。”又一位女士抢着说:“现在的演员是漫天要价,杨丽坤是人民的艺术家,艺风品格都让人佩服,我听见她逝去,难过了几天”说着泪水流了下来。在昆明时,我们曾碰到一位西南民族学院的老师,听说杨丽坤逝世,她怔了一下,然后告诉说:“西南民院每周五都要放《五朵金花》或《阿诗玛》,10多年都保持下来。”
  声声切切,嘈嘈杂杂,追悼会还没开始,人们对杨丽坤的思念已让人感怀。人们在悼念的是一位一生中只拍过两部电影,而且已有36年没有再拍新片的老演员。然而,人们愿意,而且非常的愿意。对许多善良的人来说,一生中可能永远都记得这二部电影。
   3点钟到了,上海的记者也到了,海南的记者来了,深圳的记者也来了,远在四川、东北的新闻单位也来了。看见云南“阿诗玛”和“金花”的故乡派来了代表,记者们一下子就把“金花”和“阿诗玛”围得水泄不通,十几架电视摄像机,几十部照像机,纷纷闪出了亮光。这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记者和中国娱乐报道记者,带着主持人,一下子闯了进来,架起机子,又问又拍,把龙华殡仪馆的温度升得很高很高。
  这时,悼念大厅里已挤满了一千多群众,大厅里已是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拿着一枝康乃馨。
  人太多,地方太小,大门已经紧闭,门外还有几百人在挤着嚷着要进来,追悼会被迫推迟了40分钟。
  3点40分,杨丽坤的遗体从幕后缓缓推出,满头白发的她,静静地睡在鲜花丛中。这是最后的影迷见面会,从此,“阿诗玛”将随风而去。
  “金花”童锦佳受杨丽坤八姐委托,代表家人声泪俱下地读了祭文《哭九妹》。
  领导讲话后,家人讲话,杨丽坤的丈夫唐凤楼说:“杨丽坤登上舞台的时候却永离了舞台,走进光明的时候,却永离了光明。她真诚、善良,正直,从不以名演员自居,一切都很平淡。”
  鲜花纷纷扬扬落了下来,人们的泪水也止不住落下。
  为了怕影迷围堵,殡仪馆在后门准备了一辆黑色的“凯帝拉克”轿车,送杨丽坤去火化。云南的女儿,你真的去了。
  
  唐凤楼家话丽坤
  第二天上午,应邀来到金城绿苑杨丽坤的家。这是一栋四层的花园式小楼,分住着四家人。老唐还沉浸在悲痛中。灵堂就设在杨丽坤的卧室中,老唐望着杨丽坤的遗像,仿佛回到了过去:“28年了,我和丽坤只是姐弟关系,经常我在这间房里写东西,她就静静地看着我工作。”
  “1997年大年夜她突发脑溢血,下了病危通知,胡松华还来看望。1998年又住院,1999年脑栓塞,今年7月21日就……”
  “她说话很好听,周总理说她“奶声奶气”,生命后期声音都变了,有一天她拉着手对我说:“唐凤楼,我没有很好照顾你,我要走了,这次走了就不回来了。”
  老唐的表弟对杨丽坤十分了解,1973年杨丽坤和唐凤楼结婚时,就是挤在上海徐汇路345号,他父母上海普通工人的房子里,40多平方米,4家10口人就默默地住到1978年。1973年,就是在这里,杨丽坤生下了一对双胞儿子。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陈荒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阿诗玛你在哪里?》文章,第二天,上海解放日报一位姓陈的记者就发表了《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的文章,到那个时候,上海才知道杨丽坤在上海,并已成了上海人的媳妇。
  “1978年平反后,上海市委宣传部老部长车文仪和上影厂老厂长徐桑楚,为杨丽坤放专场电影《阿诗玛》,杨丽坤还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那天我也在场,大家都非常激动。”表弟回首往事,有些苍桑。
  老唐留我们吃午饭。第一次在上海人家吃饭,杨丽坤曾吃饭的茶几上,摆着八菜一汤,卤鸡、烤鹅、盐水鸭大盘大碗,这是唐凤楼专门进城买来的。对杨丽坤家乡来人,盛情款待。
   原来都说上海人精明,然而,我们感受到杨丽坤在上海的22年里,上海人给予她的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大气回肠。这可能是此次上海之行最大的收获。
  22年前,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宽广的胸怀和当时最好的条件,接纳了杨丽坤。
  22年后,上海人民又以隆重的方式,送别杨丽坤。杨丽坤逝世后的第二天,全市五大影院连续免费放了《五朵金花》、《阿诗玛》专场;报纸、电视几乎天天报道。上海最著名的九天、滨海、福寿三大陵园,主动提出无偿为杨丽坤提供价值均在10万元以上陵墓。其中九天陵园免费提供价值50万元50平方米,最好的一块地,修建杨丽坤纪念墓。初步设计为墓座北朝南(向着云南家乡),建石林山峰,墓碑是张海报,上面刻着:今日上映——五朵金花、阿诗玛。
  我们将石林县政府送给杨丽坤的一套阿诗玛民族服装递给了老唐,唐凤楼双手接过后,很激动,“等到丽坤下葬时,我要将这套来自阿诗玛故乡的服装随她一起去安葬”。
  告别老唐,我们去乘公共车。杨丽坤的小儿子小明代父送客。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不善言语,我曾问他:“妈妈不在了,你想些什么?”二十年来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他,一直沉默不语,当时那个场面真是让人揪心。
  到了车站,“回去了,小明”。我劝他。
  小明憨厚地笑笑,并不肯走开。这是一处远郊车,半个小时才有一班,大太阳下,密密的汗水几乎布满了小明的整个脸庞,汗衬前后都湿透了。连续催了几次,小明就是不肯先走,一直等到公共车来,才依依不舍地和家乡人挥手告别。
  上海的正午啊,你真的是那么火辣火辣。
   (另:小明告诉我,他很想来云南看看,那是母亲的家乡,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去。) (原载8月13日西部周刊) 西部周刊特约供稿特此致谢
  
  
  
  
 浏览:361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0/9/11 10:02: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下)(收藏于2010/2/13 14:11:57
杨克武(作者为杨丽坤的七哥)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上)(收藏于2010/2/13 14:07:30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 13(收藏于2001/3/5 14:47:08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10-12(收藏于2001/3/5 14:38:26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9(收藏于2001/3/5 14:29:46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7-8(收藏于2001/3/5 14:24:37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5-6(收藏于2001/3/5 14:18:24
李广田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序】(续)(收藏于2001/3/5 14:05:47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1-4(收藏于2001/3/5 9:49:13
李广田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序】(收藏于2001/3/5 9:20:2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肖苏民杨丽坤和丈夫唐凤楼在昆明的最后几天(访问21201次)
赵佳 李治宁美丽的来美丽的走 --杨丽坤亲友采访纪实(访问15586次)
杨克武(作者为杨丽坤的七哥)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上)(访问13277次)
邓 芙 蓉我眼中的“阿黑哥”—唐凤楼在昆的5天5夜(访问10584次)
李跃云“阿黑”和“阿诗玛”的悲欢离合(1-5)(访问7842次)
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下)(访问7769次)
陈谊花苦命的鸳鸯—杨丽坤和唐凤楼(访问7570次)
李宝仁“阿诗玛”的悲喜人生—杨丽坤姐姐杨丽山谈“阿诗玛”(访问7282次)
李 雁阿诗玛美丽永恒—《阿诗玛》电影原唱杜丽华女士眼中的杨丽坤(访问6327次)
王晓洁昆明雨夜 我们:为“阿诗玛”送行(下)(访问553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刘野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8/13 14:59:48
刘野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8/13 14:47:1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5/21 0:56:43
M1M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3 17:48:39
兰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8/26 19:15:4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