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演艺明星纪念园__杨丽坤纪念
演艺明星纪念园

《阿诗玛》(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1-4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

  《阿诗玛》
  (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
  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重新整理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六0年一月.昆明
  (序1-18 文3-78 共85页)
  
   一 应该怎样唱呀?
  破竹成四块,
  划竹成八片,
  多好的竹子呀,
  拿来做口弦(1)。
  
  口弦轻轻地响,
  弹出心里的话,
  多好的声音呀,
  爱它和宝贝一样。
  
  石头脚下蜂盘窝,
  酿出蜂蜜甜又香。
  可是,我不会盘呀,
  我也不会酿。
  
  塘边树草长得旺,
  四月布谷唱得忙。
  可是,我不会长呀,
  我也不会唱。
  
  弯曲的老树难成材,
  好听的调子唱不来,
  不会唱的我呀,
  又轮到我把口开。
  
  应该唱一个呀,
  应该怎样唱呀,
  山中的姑娘,
  山中的花!
  
  爹妈曾经教过,
  子孙也曾经听过,
  一代一代传下来,
  故事越唱越多。
  
  三岁的小水牛,
  四只脚落地,
  后脚踏前脚,
  跟着妈的脚印走。
  
  苦荞沒有棱,
  甜荞三个棱。
  撒尼人住在山垒山的地方,
  我們爱自己生长的家乡。
  
   我們弟兄呵,
   我們郎舅呵,
   调子应该怎样唱,
   赶快来商量。
  
   应该唱一个呀,
   应该怎样唱呀,
   山中的姑娘,
   山林中的花!
  
   树老不好栽,
   青藤人人爱。
   会唱的,人家听着说好听.
   会说的,人家看见就高兴.
  
  雁鹅不长尾,
  伸脚当尾巴。
  我虽唱不好,
  也要来参加。
  
  应该唱一个呀,
  应该怎样唱呀,
  山中的姑娘,
  山林中的花!
  
  我们弟兄呵,
  我们郎舅呵,
  河边有树三棵,
  问问它该唱个什么歌。
  【(1)“口弦”是一种长两寸宽五分,中间雕出一小齿的竹片,两端拴有棉线,利用中间小齿的弹动及口形变化,可以弹出不同的声音。由于它所发出的声音与撒尼语比较接近,撒尼姑娘便把它作为谈情说爱的工具,用它代替语言传达感情。
  
  二 在阿着底地方
  
  在撒尼阿着底地方(2),
  在阿着底的上边,
  有三块地无人种,
  三所房子无人烟。
  
  那三块地留给谁种?
  要留给相好的人种;
  那三所房子要留给谁住?
  要留给相好的人住。
  
  没吃过的水有三塘,
  塘水清又亮,
  三塘水留给谁吃?
  要留给相好的人吃。
  
  没有人绕过的树有三丛,
  树丛绿茸茸,
  三丛树留给谁绕?
  要留给相好的人绕。
  
  格路日明夫妻俩,
  绕过树丛穿过塘,
  就在这里安了家,
  种着山地住着房。
  
  格路日明家,
  花开蜜蜂来,
  蜜蜂嗡嗡叫,
  忙着把蜜采。
  
  院子里的松树直挺挺,
  生下儿子像青松;
  场子里的桂花放清香,
  生下姑娘像花一样。
  
  阿着底的下边,
  住着热布巴拉家,
  这家人没良心,
  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
  
  热布巴拉家,
  有势有钱财,
  就是花开蜂不来,
  就是有蜜蜂不采。
  
  场子里的树长得格杈杈,
  生下个儿子长不大,
  他叫阿支,阿支就是他,
  他像猴子,猴子更像他。
  
  【(2)撒尼,是彝族中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路南县(今石林县)圭山区,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阿着底”据说即现在的大理县(今为市)。据传说:撤尼人原住大理,后迁到昆明碧鸡关,因反抗租佃压迫失败,才迁到路南圭山区。】
  
  三 天空闪出一朵花
  
  格路日明家,
  儿子叫阿黑,
  他像高山上的青松,
  断得弯不得。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大风大雨天,
  他砍柴上高山,
  石子地上他开荒,
  种出的玉米比人壮。
  
  从小爱骑光背马,
  不带鞍子双腿夹,
  拉弓如满月,
  箭起飞鸟落。
  
  阿黑唱山歌,
  画眉飞来和,
  阿黑吹笛子,
  过路马鹿也停脚。
  
  撒尼人民个个喜欢,
  撒尼人民个个赞扬,
  勇敢的阿黑呵,
  他是撒尼小伙子的榜样。
  
  老鹰落在高山上,
  好花开在清水旁,
  阿黑的妹妹阿诗玛,
  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爹爹身上三分血,
  妈妈身上七分血,
  妈妈身上藏了十个月,
  爹爹身上也藏了十个月。
  
  天空闪出一朵花,
  天空处处现彩霞,
  鲜花落在阿着底的上边,
  阿诗玛就生下地啦。
  
  撒尼的人民,
  一百二十个欢喜,
  撒尼的人民,
  一百二十个高兴。
  
  没有割脐带的,
  去到陆良拿白犁铧,
  没有盆来洗,
  去到沪西买回家。
  
  沪西出的盆子,
  盆边镶着银子,
  盆底嵌着金子,
  小姑娘赛过金子、银子。
  
  三塘水又清又亮,
  三塘水都给了小姑娘,
  一个塘里舀三瓢,
  洗得小姑娘又白又胖。
  
  脸洗得像月亮白,
  身子洗得像鸡蛋白,
  手洗得像萝卜白,
  脚洗得像白菜白。
  
  小姑娘生下满三天,
  哭的声音像弹口弦,
  母亲给她梳头发,
  头发——像落日的影子。
  
  梭子从昆明买,
  机架从陆良买,
  踏板索从曲靖买,
  做成了织布机一台。
  
  祥云的棉花好,
  路南的麻线长,
  织出一节布,
  给小姑娘缝衣裳。
  
  宜良抽红线,
  澄江抽黄丝,
  织成裹布带,
  把小姑娘背起来。
  
  满月那天早晨,
  爹说要给我囡请请客人,
  妈说要给我囡取个名字,
  哥哥说要给我妹热闹一回。
  
  这天,请了九十九桌客(3),
  坐满了一百二十桌,
  客人带来九十九坛酒,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坛。
  
  全村杀了九十九头猪,
  不够,又增加到一百二十头,
  亲友预备了九十九盆面疙瘩饭(4),
  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盆。
  
  妈妈问客人:
  “我家的好囡取个什么名字呢?”
  爹爹也问客人:
  “我家的好囡取个什么名字呢?”
  
  村中的老人,
  齐声来说道:
  “小姑娘就叫做阿诗玛,
  阿诗玛的名字像香草。”
  
  可爱的阿诗玛,
  名字叫得响,
  从此阿诗玛,
  名声传四方。
  
  【 注(3)“九十九,一百二十”都是撤尼人惯用的形容多数的数字。(4)把麦子磨成粉后,揉成小疙瘩蒸熟当饭吃 】
  
   四成长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长到三个月,
  就会笑了,
  笑声就像知了叫一样。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长到五个月,
  就会爬了,
  爬得就像耙齿耙地一样。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曰长夜大了,
  长到七个月,
  就会跑了,
  跑得就像麻团滚一样。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长到六、七岁,
  就会坐在门槛上,
  帮母亲绕麻线了,
  长到八、九岁,
  就会把网儿背在背上,
  拿着镰刀挖苦菜去了。
  
  谁帮爹爹苦?
  谁疼妈妈苦?
  囡帮爹爹苦,
  囡疼妈妈的苦。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岁了,
  手上拿镰刀,
  皮条肩上挂,
  脚上穿草鞋,
  到田埂上割草去了。
  
  谁帮爹爹苦?
  谁疼妈妈的苦?
  囡帮爹爹苦,
  囡疼妈妈的苦。
  爹爹喜欢了一场,
  妈妈喜欢了一场。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二岁了。
  小姑娘走路谁做伴?
  水桶就是她的伴;
  小姑娘站着谁做伴?
  锅灶就是她的伴。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四岁了,
  手中拿棍子,
  头上戴笠帽,
  身上披簑衣,
  和小伴放羊去了。
  
  荒山上面放山羊,
  荒地上面放绵羊,
  风吹草低头,
  羊群吃草刷刷响。
  
  大树底下好乘凉,
  小伴做活忙,
  拼起五彩布,
  做成花衣裳。
  
  微风轻轻地吹,
  传来松子的香味,
  一面做活,一面讲知心话,
  个个都夸奖阿诗玛。
  
  “你绣出的花,
  鲜艳赛山茶,
  你赶的羊群,
  白得像秋天的浮云。”
  
  “千万朵山茶花,
  你是最美的一朵;
  千万个撒尼姑娘,
  你是最好的一个。”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五岁了。
  麻团怀中挟,
  麻线机头挂,
  母亲来教囡,
  教囡来织麻。
  织好一段布,
  颜色白花花,
  像尖刀草一样宽,
  像棉布一样密扎。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六岁了,
  哥哥扛锄头,
  妹妹背粪箩,
  脸上汗水流,
  兄妹一齐去做活。
  
  哥哥犁地朝前走,
  妹妹撒粪播种紧跟上,
  泥土翻两旁,
  好像野鸭拍翅膀。
  
  荞种撒下土,
  七天就生长,
  荞叶嫩汪汪,
  像飞蛾的翅膀。
  
  玉麦撒下土,
  七天就生长,
  叶子绿茵茵,
  长得牛角样。
  
  小姑娘日长夜大了,
  不知不觉长到十七岁了,
  绣花包头头上戴,
  美丽的姑娘惹人爱;
  绣花围腰亮闪闪,
  人人看她看花了眼。
  
  床头拿麻团,
  墙上拿口弦,
  口弦阵阵响,
  姑娘去公房(5)。
  
  公房四方方,
  中间烧火塘,
  火塘越烧越旺,
  歌声越唱越响。
  
  谁把小伙子招进公房?
  阿诗玛的歌声最响亮。
  谁教小伴织麻缝衣裳?
  阿诗玛的手艺最高强。
  
  阿诗玛疼爱小伴,
  小伴疼爱阿诗玛,
  她离不开小伴,
  小伴也离不开她。
  
  阿诗玛呵,
  可爱的阿诗玛,
  在小伴们身旁,
  你像石竹花一样清香。
  
  妈的女儿呵,
  爹的女儿呵,
  在父母身旁,
  你像白花草一样生长。
  
  伸脚随囡心,
  缩脚随囡意,
  绣花随囡心,
  缝衣随囡意。
  
  做活随囡心,
  不做随囡意,
  任随囡的心,
  任随囡的意。
  
  你喜欢和谁相好,
  爹妈不会打扰,
  你高兴和谁相爱,
  谁也不会阻碍。
  “两股水到头要淌在一起,
  青松和磕松从不分离。
  春夏来播种,秋冬来收获,
  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
  
  “直树不弹线,
  弯树弹墨线,
  他的心和直树一样直,
  直心的人儿我才喜欢。
  
  “跳起舞来笑脸开,
  笛子一吹百鸟来,
  这样的人我喜欢,
  这样的人我疼爱。”
  
  好马关在厩里,
  呜声闻千里。
  姑娘长到十七八,
  美名传天下。
  
  好女家中坐,
  双手带银镯,
  镯头叮当响,
  站起来四方亮。
  
  阿着底地方的青年,
  都偷偷地把她恋,
  没事每天找她三遍,
  有事每天找她九遍。
  
  【 注(5)撒尼青年在十二岁以后到结婚前都到公房集中住宿。小姑娘住的叫女公房,小伙子住的叫男公房。每晚青年男女可以在公房中唱调子,吹笛子,弹三弦,拉二胡,尽情欢乐。公房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场所。】
  
原文一九六0年一月.昆明 发表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浏览:485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3/5 9:49:1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下)(收藏于2010/2/13 14:11:57
杨克武(作者为杨丽坤的七哥)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上)(收藏于2010/2/13 14:07:30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 13(收藏于2001/3/5 14:47:08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10-12(收藏于2001/3/5 14:38:26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9(收藏于2001/3/5 14:29:46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7-8(收藏于2001/3/5 14:24:37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 5-6(收藏于2001/3/5 14:18:24
李广田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序】(续)(收藏于2001/3/5 14:05:47
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阿诗玛》(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1-4(收藏于2001/3/5 9:49:13
李广田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序】(收藏于2001/3/5 9:20:2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肖苏民杨丽坤和丈夫唐凤楼在昆明的最后几天(访问21102次)
赵佳 李治宁美丽的来美丽的走 --杨丽坤亲友采访纪实(访问15495次)
杨克武(作者为杨丽坤的七哥)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上)(访问13168次)
邓 芙 蓉我眼中的“阿黑哥”—唐凤楼在昆的5天5夜(访问10540次)
李跃云“阿黑”和“阿诗玛”的悲欢离合(1-5)(访问7740次)
阿诗玛和她的故乡及亲人们 (下)(访问7694次)
陈谊花苦命的鸳鸯—杨丽坤和唐凤楼(访问7482次)
李宝仁“阿诗玛”的悲喜人生—杨丽坤姐姐杨丽山谈“阿诗玛”(访问7246次)
李 雁阿诗玛美丽永恒—《阿诗玛》电影原唱杜丽华女士眼中的杨丽坤(访问6284次)
赵华与杨丽坤相识的日子(访问5484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刘野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8/13 14:59:48
刘野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8/13 14:47:1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5/21 0:56:43
M1M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3 17:48:39
兰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8/26 19:15:4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