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7昆明金碧广场纪实
清晨8点至凌晨12点, 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16个小时里 8月17日上午11点40分,我和同事李雁身着“阿诗玛”和“金花”的民族服装赶到机场迎接杨丽坤老师的丈夫唐凤楼和儿子唐韬。 当我把一束娇嫩的白玫瑰献给唐凤楼并欢迎他来到杨丽坤的故乡时,我才亲眼看到这位与杨丽坤相濡以沫近30年的男人。唐先生个子不高,戴着一副金边眼镜,穿白衬衣和西服,没有打领带。给人的印象很斯文、和善。唐韬手捧母亲的遗像,身材魁梧,穿T恤、牛仔裤和一件黄色衬衣。父子俩长得很像。 从机场回市区的路上,唐韬用上海话对父亲说,昆明的天气还是挺热的。唐凤楼先生手指着窗外的行人,对我们说:“我十年前来昆明,街上穿短袖衣的人很少,没想到这次来挺热的。我叫小明(唐韬的小名)带件外衣,他没有带。看来还是他对了。“唐先生比较健谈,我们一路地闲聊起来。但唐韬似乎有些腼腆,一直没有主动说过什么。李雁向他介绍说,我们的活动在金碧广场举行,那里有金马、碧鸡两座牌坊。逢中秋、秋分重迭之日,日落月出,东西相照。两座牌坊的影子会渐渐相接形成“金马碧鸡,日月交辉”的奇景。此景60年一遇。他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 来到金碧广场,两辆军车被鲜花拼成了花墙,每边墙上各有一颗用红白两色玫瑰拼成的“心”,中间是《五朵金花》剧照的巨型喷绘。唐家父子看到这个场景,身子都向车窗方向微微一倾。 下午3点30分,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军乐团、音响都已准备就绪。我们坐在广场旁边“一饮相思”的蓝色太阳伞下做最后的休息和调整。但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原定活动主持人不能来的消息。首席策划杨亚伦老师临时做出决定,让我和李雁担任主持。杨老师话还没说完,我和李雁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行。我当时就觉得面红耳赤,李雁也说开始头晕了。周围各位老师都鼓励我们不要紧张,只要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地讲就可以了。 虽说平日在学校里有关节目主持的课上得不少,各种电视节目的主持看得也多,但短短几十分钟,别说准备,连一个理想的串词都来不及写。更何况这是一个多么庄严、隆重的活动。万一搞砸了……唉! 时间越来越近,广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我们手上只有一张活动程序单,还是几分钟前刚刚收到的传真。音响里已经传出“金花”和“阿诗玛”的歌声。我和李雁不时地彼此对望,我们都知道,对方的紧张绝不亚于自己。我顿时觉得,我俩真像两只热锅上的蚂蚁。究竟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得知,主持的开场白已经写好了,放在报社里。谢天谢地,总算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们急忙到金马碧鸡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借用传真机。看着传真机一点点地向外吐纸,我总算松了一口气。但两个人合看一份开场白毕竟不太方便,只好再借用复印机,可是复印机里没有纸了…… 4点30分,活动还有几分钟就正式开始了。站在话筒前,我的心情开始平静下来。但我不敢抬眼看周围的人群,那么多目光一齐射向我们,实在有些压力。我只好拼命地看稿子,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全背下来。 刚开始讲,前面军乐团的战士就回头提醒我们:“声音太小,对着话筒讲。”磕磕碰碰,总算介绍完了到场的嘉宾。开始念开场白,我们都渐渐平静下来,慢慢地融入角色。开场白很美,饱含着云南人民对杨丽坤的深情厚谊,我和李雁几次都有些哽咽。 开始邀请嘉宾讲话,其间所有的串词都靠即兴发挥了。李雁介绍完杜丽华女士,走下来对我说,她觉得恶心、想吐。王晓洁老师说一定是中暑了,急忙为她掐了一下穴位,又找出一枚硬币替她刮痧。旁边一位影迷小声地说:“这小姑娘要‘晕菜’了。”所幸的是,刮痧起了作用,我们的主持在影迷的发言中划上了句号。我们的活动也被推向了高潮。两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活动,而且是临危受命,心里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但面对着那一双双充满企盼的目光,一张张真诚的脸,我释然了。其实,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所起到的仅仅是一个串联的作用。真正的主角是杨丽坤老师和一群执着热爱她的影迷。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汇集在一起的,那就是纪念杨丽坤老师,为她送行,祝愿她一路走好! 活动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都不能平息,看着广场上杨丽坤老师的巨幅肖像,我深深地感到,能主持这个纪念杨丽坤老师的活动,是我极大的荣幸。 (原载8月25日西部周刊) 西部周刊特约供稿 |
浏览:115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