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7昆明金碧广场纪实
清晨8点至凌晨12点, 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16个小时里。 7月6日,几个云大新闻系的毛丫头来到市新闻中心大楼的昆明日报·西部周刊实习。没想到,不到一个月以后,我们却经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新闻生涯,这个过程将永远使我们刻骨铭心。 上海之行 在7月这个炎热而繁忙的日子里,我们正在熟悉稿件的写法和风格。7月22日,新华社突然报道了杨丽坤逝世的消息。8月3日《西部周刊》立即决定去上海参加追悼会,经过紧张的筹备,8月4日,杨亚伦老师带着我和小童,坐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看着渐渐变小的建筑物,我和小童在想,作为刚刚涉世的学生,报社的老师竟然给我们这个机会外出采访,真的是很意外。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机会,配合老师,把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完成。心虽这样想,但初来乍到的,仍觉得忐忐不安。杨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事,一路上给我们讲新闻背景,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并不断地给我们打气、加油。 来到上海的第二天,我们准时去到龙华殡仪馆参加追悼会。大厅里已聚集了上千名影迷,由于我和小童是以家乡代表的身份参加,所以我们身穿民族服装。当我们走进大厅时,许多影迷都悄悄地说:“她家乡的人来了。”人们都闪开了一条路让我们挤到了最前排。3个多小时的仪式过程中,我们一直站着。炎热的天气和拥挤的人群再加上我们厚实的民族服装,把我俩折磨得喘不过气来,但是看到那么多诚挚的影迷和那些含着泪水的眼睛,我和小童心里却很感动,又咬着牙坚持住。杨老师也忙得满头是汗,脖子上挂着照相机,手里还拿着采访本忙碌着。 一位中年女士对我们说,以前她一直认为云南是个穷乡僻壤,直到看了杨丽坤的电影后,才知道云南有多美。听了这些话,我们心里都酸酸的不是滋味,我们为杨丽坤的逝世而悲痛。但我们却很庆幸兴有这个机会来上海,向这里的人民表达云南人民的问候和关怀。感谢上海影迷对杨丽坤的爱护,我们真的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 3个钟头后,一辆黑色的凯迪拉克把杨丽坤带走了,只剩下无数的鲜花和悲伤的影迷。 站在外滩上,看着远方的东方明珠,从黄浦江上吹来了湿漉漉的风,我们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此时我和小童才体味到创办一份报纸的艰辛。为了让报纸名扬四海,就必须有慧眼抓新闻,还要有胆识和魄力来挖掘新闻。这一点也许是我和小童上海之行的最大收获。在报社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和拼搏。 鲜花的送别 8月17日,我们“西部周刊”在金马碧鸡广场上举办了“万朵鲜花”送杨丽坤的仪式。如果说上海的追悼会是在一个悲痛、哀伤的气氛中举行的话,那么昆明的送别仪式则是体现了让杨丽坤“美丽的来,美丽的去”。为了把这个活动举办成功,编辑部里的几位老师整整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我们也尽自己力去做准备。鲜花、画像和军乐队的表演,再加上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我们这个活动终于成功了。成千上万名影迷都久久徘徊在杨丽坤的画像前,不肯离去。夜里,在“大理三月好风光……”的歌声中,我们和影迷点亮了上百支蜡烛,在美丽的烛光中是家乡人浓浓的祝福。那天还下起了大雨,在雨中,我们看到报社的老师们都已经全身淋湿了,但他们的眼里却是激动和欣慰。 作为涉世之初的几个女学生,我们没有想到短短两个月就参加了报社的重大活动,在这些日子里,我们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一份报纸的艰难的诞生过程,看到了报社老师们创业的千辛万苦和无私奉献。 (原载8月25日西部周刊) 西部周刊特约供稿 |
原文2000年8月25日 发表于昆明日报·西部周刊 浏览:97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