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溥仪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园

讨论2

网友

  标题:溥仪的一分真心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8 23:31:22
  
   溥仪对犯了错的婉容究竟心存怎样的情感呢?从李玉琴的这篇回忆录中可见一斑:
  谈到婉容,说话之间还挺生气,似乎过了20年余怒未消。在他眼里婉容满身是错,什么脾气不好呀,不讲理呀,爱花钱糟蹋东西呀,抽大烟学戏子呀~~~~~每次谈到婉容,溥仪总是先“哼”一声,:“她哪有母仪天下的品德?”
  当然,溥仪终究还是有血肉之躯的人,残暴之余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见婉容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心里也不会好受。他把婉容软禁起来之后,隔几个月还是要去看看的。有时到婉容屋里呆一会儿就到我这边来了,看得出他的心情不愉快,虽然也讲皇后的毛病,但语气中也有怜爱流露出来,如说“皇后的身体糟透了”,”太瘦了!”“不好好吃饭,白天黑夜不睡觉”,“也不知倒饰倒饰(梳妆打扮)~~~~~最后总是“唉”的一声陷入沉思~~~~~~~~~
  
  标题:唉~~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4-4-9 13:21:16
  
  好人呀,可是有人不知情儿,到现在还整天喊冤.行了,真正的受害者都不提了,够可以的了,还想怎么样?
  
  标题:溥仪容貌论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5 17:51:29
  
  大凡有地位的人,不管他的容貌如何,气质总是有的,所以我们的这位皇帝生就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儿。说实在的溥仪貌似忠厚,算是儒雅,又特讲究衣着打扮,品位绝对不赖!可惜当时的口腔技术怎么不先进呢,如果给他带带牙套该有多好!
  他的牙把他毁了!!!可惜!!!
  
  标题:貌似忠厚?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4-8 15:31:07
  
   那请谈谈溥仪哪些行为是“心存狡诈”,有具体事例吗?如没有,就不要信口开河、乱扣帽子!
  
  标题:回复:貌似忠厚?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8 17:37:40
  
  溥仪本来就“貌似忠厚”,难道后面就一定要接上“心存狡诈”???
  
  这可不是我说的喔!~~~~
  
  标题:这位仁兄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4-4-9 13:15:44
  
   皇上的牙怎么不好了?我觉得挺好的~~
  
  标题:谭玉龄对溥仪用情最深?我看未必。
  发布人: 搞不懂女人时间:2004-2-16 9:24:04
  
  只不过她没有做过对不起溥仪的事,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当然了,也许是她在溥仪身边的时间太短,还来不及对不起他,就香消玉殒了。实话实说,溥仪的这几个女人,在刚结婚时还都是不错的,可随着年岁见长,渐懂人事,得知溥仪不能人道。所以才有离婚、奸情的出现。谭之所以被许多人喜爱,是因为她在最美的时候戛然而止,给彼此都留下美好的记忆。如果她继续在溥仪身边,会发生什么谁知道?谭本人就亲口对杨景竹说过抱怨的话:我这辈子想有自己的孩子,怕是不可能了(大意)。这难道不是征兆?
  女人怎么都这样?搞不懂
  
  标题:回复:谭玉龄对溥仪用情最深?我看未必。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8 17:38:34
  
   有道理
  
  
  
  我同意!~~~~~~
  
  标题:转贴:伪满皇宫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4-4-4 14:43:35
  
  前些日子出差到了长春,这是我目前走的最北的一次了。很早以前我就想领略一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寒冷的壮观。
  
  到达长春后,才知道跟我想象中大相径庭。迎面而来的只有一阵阵的寒风。虽然是万分的失望,但毕竟也是来了,总的留下些脚印。于是我打听了该地方的景点,等闲暇时候游历一翻。
  
  长春也有光辉的历史,景点有伪满皇宫,雕塑公园,汽车城,电影城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去了头两个地方。我虽然对历史不感兴趣也对溥仪全不了解,但我觉得伪满皇宫还是值回票价了。然而雕塑公园我只是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主要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停不下脚步来观察,而且我也不会欣赏。
  
  伪满皇宫位于长春市东北角的光复路上,占地面积12公顷,是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宫殿,他从1932年到1945年间曾在这里居住。伪满皇宫的主体建筑是一组黄色琉璃瓦覆顶的二层小楼,是中西式相结合的格局。分为两部分:进行政治活动的外廷(皇宫)、日常生活是内廷(帝宫),现分别为皇宫陈列馆和帝宫陈列馆。
  
  帝宫,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更像是一座别墅,它是溥仪及其家属日常生活的区域,其中缉熙楼是溥仪和皇后婉容的居所,是日常起居之处;同德殿是“福贵人”的居所;游完帝宫后,可以知道溥仪的婚姻并不愉快。溥仪也许是太想做皇帝了,而忽略了身边的人。自古江山,美人就是相提并论了。
  
  皇宫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勤民楼是溥仪办公的地方。这座王宫是日本人帮溥仪建造的,他并没有使用该皇宫,因为他认为里面已经被日本人装了窃听器。皇宫是相当豪华的,设施也相当完善,其中有个小间是专为日本人设的,里面是完全的日式装修,木地板和榻榻米。皇宫的外面是东御花园,是出于一个日本著名设计师手笔,可以说考虑的挺周全的,有游泳池,假山,水池,亭子,林间小路。我在里面走了一遍,感觉它远比不上苏州园林。走到假山下,发现有个入口,原来是个防空洞。在打仗的时候溥仪多次带着家眷逃过空袭。
  伪满皇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博物馆,参观后,可以看出溥仪很无奈、很伤心、很无助,也曾经努力过,用心过。
  
  标题:回复:其实我觉得,玉龄最不幸的女人。
  发布人: 与谁共鸣时间:2004-2-8 23:23:40
  
  在溥仪的一生中有5个女人,他最爱的是谭玉玲吗??他到底懂不懂爱呢?
  他将一个17岁的少女推入了伪皇宫中,让他的一生在这个暗无天日没有欢乐的皇宫中呆了7年!他为了帮助溥仪保住皇位在24岁的时候就离奇的死去了!
  虽然溥仪一直将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当李淑贤知道了之后,他将谭玉玲的骨灰的托给别人摆放.他既然最爱的是谭玉玲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谭玉玲的一生是更为短暂的,他与溥仪的幸福生活只有7年,然而他也只是将谭玉玲做为一个摆设,高兴的时候去看看他,不高兴了就拿他出气,可玉玲都忍受了,他只希望可以得到溥仪的爱,可溥仪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他始终没有让玉玲真正的知道他是爱谭玉玲的!
  溥仪死后,她的骨灰也始终没有能和溥仪埋在一起,都是由于李淑贤的执意反对.溥仪最爱的是谭玉玲可他为什么之后又娶了另为2个女人呢?
  所以谭玉玲是最不幸的女人,她将他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了帮溥仪光复大清朝上,可最后得到的却是死亡!上天是不公平的!为何要这样对待一个善良聪慧的女孩呢?
  
  标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发布人: 我心依然时间:2003-12-19 13:28:38
  
  溥仪怎么自私了?
  
  标题:回复:其实我觉得玉龄最不幸的女人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2 10:23:03
  
  不懂谭有什么可特殊同情的!!!
  
  为什么都要按主观意愿看待问题呢?谭玉龄的悲剧是时代造就的,在那样的环境下,溥仪已经以自己的方式给了她爱,(或许只是感情)我们不要把皇帝当成一个迎着新世纪的春风成长的优秀青年!他不可能习惯于每天的卿卿我我,换个角度,也许你们姥爷姥姥辈的也未必习惯于这样的爱的表达吧?~?~?~
  
  谭玉龄算幸运了,早点解脱有什么不好,叩心自问,有谁愿做成天疯疯癫癫的人吗?~愿做倍受流离颠沛之苦的人吗?~?~
  
  谭的温顺乖巧来源于这一切都还在她的忍受范围之内。谁又敢说在紫禁城 天津时代早期的皇后不守妇道?人家文绣也是忍受了9年的“婚姻生活”才离婚的吧!她才进伪宫7年,你知道以后就没变化拉???
  
  语言直接,请见谅!~!~!~
  
  标题:一切都是历史的错ZT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4-2-27 12:36:16
  
  我要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也许你会说我懦弱,也许你会说我没有志气,但如果没有生命,何谈爱国?何谈为人民服务?一切就都没有了!因此,生命是一切的前提。溥仪之所以成为历史的罪人,就是因为那一个个错误的选择,而那些错误选择的做出也不过是在日本人的威逼下,为了保全生命。换了我们,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不一定能够“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吧?
  
  溥仪投靠日本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复辟清朝,恢复祖业?!而这种光宗耀祖的愿望,或者说更简单一点——为家族争光的愿望,是我们每个人——最平常的人都有的。因此,仅从人的角度看,溥仪的复辟清朝的努力是没有错的。而溥仪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罪人,是由于无尽的阴差阳错、无尽的“天时地利人和”——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样一个对西方列强充满诱惑的富饶的国家,那样一个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那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爱新觉罗姓氏……这种种的种种汇聚在一点,于是,起了反应,大错一步步铸就——而溥仪只是不幸的成为了一个载体。
  
  从整个历史的角度看,溥仪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罪人。但当我们把沉重的历史剥离,仅从人性的角度看溥仪,一切都是那么悲哀与无奈——亲情、友情、爱情……一切人间真情的缺失,真应了那句“翻手是云覆手是风,却难握住几分真情”;一生颠沛流离,所做出的种种为人所“不齿”的决定也不过是被逼无奈;从皇帝到公民,不论溥仪最后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单说这思想巨变的过程就是怎样的痛苦?!(以致我深深怀疑这种改变的必要)
  
  一切源于历史,一切又最终归于历史。当沧海桑田之后我们回头望望,除了一声叹息,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一个人,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标题:做你的红颜,好吗?——情人节有感
  发布人: 爱仪时间:2004-2-14 12:49:10
  
  做你的红颜 在身体的渴望之外 好吗
  做你的红颜 在爱未烬的余热里 好吗
  
  做不了你寸刻不离的相依
  成不了你一生一世的永远
  就做与你隔时离空的红颜
  好吗
  
  做一个知你懂你却不能拥有你的红颜
  做一个疼你恋你却不能再爱着你的红颜
  好吗
  
  用血液抚慰每一声你的名字
  爱你
  只在心里
  用心跳澎湃每一点你的气息
  爱你
  溶入血里
  
  没有花前
  不再月下
  只有片片思忆飞扬
  那就是你给我的永恒
  至老至死
  
  没有誓言
  不寄来生
  只有点点相思积淀
  那就是距于离的伤痛
  入心入骨
  
  有一种爱叫舍 爱过 又无奈于爱 便舍吧
  那 就让我的身影远离你的眼眸 让我的名字咬于你的咀嚼 让我的痕迹飘出你的生活
  舍我成念 只因为爱
  好吗
  
  有一种恋叫弃 恋着 又纠缠于恋 便弃吧
  那 就让我的气息擦过你的耳发 让我的眼泪滤尽你的缠绵 让我的足音隐消出你的视线
  弃我成思 只因为爱
  好吗
  
  用我最清明的智慧将爱串成剔透的珠琏
  悬在心幽深的涯尖
  你的微笑会在那里荡漾成我最甜美的回想
  
  用我最细柔的心思将念理成柔顺的丝线
  牵在隐你的风向
  我的心语会灵动成你最敏感的点点契觉
  
  只因为爱你 我便会忍爱成痛 我便会用最安静的眼神远远的望着你的安静
  只因为爱你 我便会纠爱成结 我便会用最平和的口吻轻轻的嚼着你的平和
  只因为爱你啊 我便会让自己成为忍痛 让自己在最安静的夜里去安置思绪的起伏
  只因为爱你啊 我便会让自己乱成纠结 让自己在最平和的昼里去平静思忆的飘舞
  
  爱与爱的摩擦必定没有宽容的磁场
  那就让我们停止一切的困惑
  保留爱未央的火苗
  好吗
  
  我知道啊 我做不了你寸刻不离的相依
  我也知道 我成不了你一生一世的永远
  那 就让我 就让我就做与你隔时离空的红颜
  好吗
  
  做一个不能再拥有你 却仍知你懂你的红颜 好吗
  做一个不能再爱着你 却仍疼你恋你的红颜 好吗
  
  标题:《非常公民》:女人都说好看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2-11 15:37:50
  
  虽然有的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并不能掩盖住它的好看,当然,我说这话的前提——我不是文艺评论家,我是女人。
  
  爱情戏细腻。这是它好看的最大原因,对于女人们来说,这样一个原因就足够了。私下里,我认为这部《非常公民》可以叫作“一个末代皇帝和他生命中的五个女人”——很像一部地摊上艳情小说的名字。但事实上,电视剧里的那五段感情一点也不艳情,甚至是凄美和伤感。
  
  你可以从许多情节里看出,编剧力图从一个人,一个男人的角度去写一个皇帝和他的那些已经不为他所控制的“后妃”们的故事。那个溥仪有一分孤傲、一分乖僻、一分率真,但家国不再的现实让他这点梦想不能实现。所以,他郁闷。和谁在一起,他不能选择,但爱与不爱,他却是能选择的,比如他就是偏心婉容,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远离淑妃文绣,而这也正是让他尽失颜面的文绣离婚案的直接原因。史学家们从这桩事件里可能看到另外一层深意,但平头百姓,尤其是女人们看到这里无不振气提神,“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的男人就算是普通人都可爱之极了,何况人家还是皇帝。爱看男人如何忠于爱情,这是女人们的七寸。
  
  标题:皇上娶李玉琴和李淑贤,是自愿的吗?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2-9 14:56:37
  
   娶李玉琴是关东军逼的,娶李淑贤是谁逼的,就不用我说了,大家心里都清楚。
  
  标题:一切都是背叛——电影笔记之《末代皇帝》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2-2 0:04:09
  
   一部很早的片子,获过六项奥斯卡金奖,让国人为之自豪。
  但制作班底很特别,导演是意大利的贝尔纳多.贝尔多鲁奇,编剧却是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英国人,其它班底,则是混杂了中国、日本等其它一些国家,但讲的,却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故事,而且只能出现在中国,一个关于紫禁城中末代皇帝的故事。
  
  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抱上皇帝的宝座,小小的他,懵懂地看着眼前一溜儿跪在下面朝拜的百官,迷惘地,他穿梭其间。看着大到仿佛走不到尽头的紫禁城,他不明白他是不是因为登基而获得一切!
  那时,他有一个尊贵的姓氏:爱新觉罗;那时,天下还叫大清朝。
  他不知道,他的得到,全都为了日后的失去。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在落魄的时候,被别人遗弃背叛。
  
  孤独的滋味,想来很多人都尝过。一个人的晚上,开一盏孤灯,抑或不开,使劲地睁眼看着空气,努力之下却依旧没有看到边,这一切,都是因为孤绝于周围的环境所带来的。溥仪,这个被历史所嘲弄的可怜人物,虽然周围被大批人围着、簇着,但在他眼中流转的,却是一种空洞,不管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演员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便是眼神。那是一种怎样的空洞,好象里面一点东西都没有藏着,尤其在被人背叛时,里面更是被人掏空。
  
  起先是阿玛和额娘的背叛,虽说迫于无奈,但却是亲情的背叛。
  
  然后是养育他的奶妈二嬷的背叛,虽说迫于势力,但也是养育之情的背叛。
  
  然后是庄士顿的背叛,这个亦师亦友的英国人,因为他的诚实,却让他陷入难堪的境地。这是师情与友情的背叛。
  
  文绣的出走,是爱情背叛的前奏。婉容的发疯,是爱情背叛的终结!
  
  还有,当他看见他觉得是好人的监狱看守所长被红卫兵押着游行时(这是多么难得啊!要一个皇帝从心里认为一个曾经为难他的人是好人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一时间,好象历史也背弃了他。
  
  当他回到故宫,回到那个曾经有他记忆的皇宫里时,颤抖地从王位底下摸出旧物时,那苍茫,暗喻着时间也背叛了他。
  
  一部接近三小时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无数次的背叛,这多少让我有些同情溥仪,不管他被历史家的定位如何,单从一个犯人的角度来看,溥仪的人生可谓是不成功的人生。
  
  一个被背叛无数的人,心智所受的蒙蔽,是无法掂量的。对他,我不想深究,却无法不同情,然后接受感情上的振动。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社会当中,自然而然地都要接受周围环境,历史对个人的影响,但是,怎么去对待历史,任凭历史摆弄个人,听凭生活决定人生?这样活着,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又有什么意义?价值何在?
  看《魔女之条件》的时候,感动于“要为自己活着”这句话,但现在的人,真正为自己活过的又有几人?溥仪一次次被背叛,无力反搏,皆因那个年代身不由己,但在现在这个开放的国度中你我都有了为自己活的权利!
  
  不是时间埋怨得失了,该开始的,是抓住,掌握,认真生活,努力!
  
  准备好为自己活了吗?
  
  谢谢你看完我的文字!
  
  标题:转贴:建福宫大火、太监及其它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4-1-25 15:06:08
  
   前不久回京小住,百无聊赖之中,唯有旧地重游尚能激起我的兴致,于是就到故宫。先是拜访了两位老先生,然后去看我曾任过“行走”的锡庆门外的警卫室。半途,引路的表妹指点给我看建福宫的废址。记得那还是我在二十多年前临去读书之际,故宫工程办公室掌管大门钥匙的同事特别给我开门去看过一趟。如今,故宫除了一些老人,鲜有几个还详知其中的故事,只道这里是“火场”。
  
  于是就想到前不久在海外读报,风闻有人建议重建北京故宫建福宫花园,这在京城处处扒房拆屋的风声鹤唳之中无疑是桩好事。其中又见人提到冯玉祥当年驱逐逊帝溥仪出宫时也曾将宦官一并废除。这就大谬不然了,实际上宦官的废除与建福宫一九二三年的焚于大火倒是有着关系,冯玉祥只是把全体皇家赶出故宫,宦官却是逊帝自己动手废掉的。
  
  沿着故宫的红墙,我的思绪便久久萦回于诸多往事。
  
  建福宫那一组建筑位于故宫西北侧,原址为明代乾西四、五两所,为皇太子居处。乾隆朝陆续将其地改建为花园。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故称建福宫花园,亦称西花园。
  
  建福宫花园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有敬胜斋、碧琳馆、凝晖堂等建筑。因为布局错落,虚实得当,一反皇家花园四平八稳的风格,故而很受皇家的珍视。
  
  自乾隆一朝,许多皇家珍宝均存放于此。另外还供奉有不少金质法器、藏文经版,以及字画古玩等,至清末,像敬胜斋等建筑,基本为珍宝库房。
  
  及至宣统退位之后,皇家入不敷出,于是就有了溥仪计划彻底清点建福宫珍宝的举动。结果在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清点工作刚刚开始不久,就发生了一场大火,将建福宫花园以及在此存放的珍宝化为灰烬。
  
  关于建福宫及其大火,溥仪在他的传记《我的前半生》中曾有这样的记述:“我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这时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
  
  “庄士敦师傅曾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后来,别的师傅也觉得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患。最后,我接受了师傅们的建议,决定清点一下。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
  
  “首先是盗案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
  
  “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为了追查盗案,太妃曾叫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但是无论是刑讯还是悬重赏,都未获得一点效果。不但如此,建福官的清点刚开始,六月二十七日的夜里便突然发生了火警,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
  
  “这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部份胡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这是根据什么账写的,只有天晓得。”
  
  另外,摄政的醇亲王在日记中也有记载:“正月初十日(二月二十五日)。夕闻内廷传有巡幸消息,急电耆公,同上门,设法消弭阻止。亥刻携杰儿同车而回。
  
  “五月十四日。子刻骤闻宫内失慎,即上门查看,系于昨夕亥刻建福宫内失火延及中正殿后面,火势甚猛。幸王将军等督率消防队等极力施救,并意大利救火队帮同护防,始于卯刻渐息。王大臣等亦俱在内卫侍。此次意外之灾诚为甚险焉。……”
  
  另外据朱契的《明清宫苑建置沿革考》:“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西花园敬胜斋(斋额曰德日新)失慎,延烧怡静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玉壶冰、中正殿、香云亭十处。起火原因,人言言殊,当以点查内宫古物,宫监惧罪纵火一说,较为可信。清室善后委员会因点查养心殿,得当时内务府报告失火情形及修理火场价单各一纸……。”
  
  当时北京的报纸也有报导:“北京,六月二十九:星期日紫禁城某些建筑失火,现在已开始点查详列清单。据说幼帝已下令详细清查被焚去两座宫库珍宝的数目。……前几年一个同样性质的例子。北海公园的万佛楼,因为常被太监等人盗窃宝物,为了消灭证据,突然失火焚毁。现在万佛楼已变成一片瓦砾的空院子,就在九龙壁之北的那一个地方。”
  
  无论起火的原因究竟如何,总归是建福宫的这场火灾引发了太监的出宫。大火之后十八日,溥仪下令将紫禁城的全部太监尽行遣散,并且限时限刻要他们离开紫禁城。醇亲王载沣以为此乃有关皇家的体面,万万不可行,但溥仪执意甚坚,多方劝阻徒劳无功,摄政王也没了主意,只好任由局势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史料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溥仪请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将军派他的部下一些亲信带军队来保护紫禁城。王怀庆一向和皇室的感情极好,他的军队驻北京城至颐和园这一带。同时又召见内务府总管大臣绍英,吩咐他负责处理这件事,叫他召集全部太监在某一宫殿的院落上,宣读「圣谕」,叫他们即日离开紫禁城。如果太监们表示什么不满意或者意图捣乱秩序,就叫王怀庆派来的军士将其赶出紫禁城外。”(可参见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计划相当成功。一千多个太监在军队的监视下,只得默默接受命运,不到一个时辰,太监们从神武门离开了紫禁城。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在帝制废除之后十几年,终于终结。实际上,如果不是溥仪点查内宫古物,宫监们也没有迫于惧罪纵火,太监迟早也会遣散。当时宫中财务捉襟见肘,拖欠饷银已有多时。众宫人虽未正式下岗,但早就自谋生路,其中一大项就是偷携皇家器物出宫求售,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溥仪正在派人清点库房,建福宫诸处便是清查的重点所在。只是此次建福宫大火,使得溥仪疑心更起,怕把整个紫禁城全部皇家财产烧掉,于是才下了决心,将太监统统撵走。
  
  说到建福宫的大火,饶有趣味的是,据云最早发现的竟是在紫禁城东侧六国饭店(即今北京饭店前身)顶楼上休憩的洋人。时值六月底,正是登高乘凉的时节。楼顶上的洋人看到宫中火光冲天,连忙通知交民巷中的意大利国救火队。等到救火队驱车赶至神武门前,故宫大门紧闭。急叩大门,宫人竟毫不知晓。等到打开城门放人进入,可怜夕日宫殿楼宇竟成遍地瓦砾,这就是今日故宫人称的“火场”。
  
  后来我在七十年代服务于故宫的时候,还仍然听到故宫的旧人说过,在国共政权易手之后不久的五十年代,进行“三反五反”,清查故宫偷盗行为,的确在宫中的一些枯井中找到许多瓷器、古玩等器物。推测为当年宫人一时无法将所盗之财携出宫外,遂将其暂匿于井中,然后徐图分别携出。但建福宫的一把大火与太监的遣散出宫使得计划功败垂成。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倒是,在该次政治运动中有人突发奇想,不问青红皂白,将故宫众多文物专家诬为盗贼,掀起大狱,事后不了了之。众人当然要求讨个说法。及至“反右”,政府又见机会难得,于是顺水推舟反指其为向党攻击,再起冤案。凡此种种,或许是当年的溥仪与建福宫纵火的诸人所始料不及的了。
  
  再来说到当夜的大火,古人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见高处不但便于赏景,就发现火灾而言也是绝好的地方。当时如若没有北京饭店楼顶上的人看到宫中火光,恐怕再烧掉一些建筑也未可知。
  
  提到最早在六国饭店顶楼发现建福宫起火的外国人,不免就使我由此想到故宫西华门内的“影壁楼”。
  
  一九七二年,自尼克松访华以后逐渐形成洋人来华观光的热潮,于是便有了扩建北京饭店一案。那是七十年代中期,我刚从云南插队回京,既无户口又无粮票,当然也就没有工作,整日无所是事。恰好有在北京第五建筑公司的小学同学刘君,邀我到他上班的工地来玩,这就是北京饭店扩建的新楼。刘君要尽地主之谊,带我乘上工程外挂电梯从头走到尾,最后一直上到楼顶。当年京城的政治没有今日这般开放,但空气污染也绝对没有今日这般糟糕。等斯楼却也其喜洋洋,不意向东望去,竟看到中海和南海的水面,不禁大喜过望。再三谢了刘君,当日颇是尽兴而归。
  
  数日之后刘君来访,便听他讲到前日有大内总理周恩来君如我等一般,乘外挂电梯一直上到楼顶。视察之间,发现在楼顶竟然能够看到中南海中的水面,不禁大惊失色。这时北京饭店新楼已将封顶,木已成舟,悔之晚矣,只好再作亡羊补牢之举。可是哪里晓得,想出来的办法竟是在故宫西华门沿城墙内侧建造一仿古楼房,以期在北京饭店新楼与中南海之间竖起一道高墙以障人眼目。大约有“解铃仍需系铃人”的味道吧,此工程仍由五建施工,这就是后来为人称道的“影壁楼”之奇观。
  
  “影壁楼”坐西向东,沿故宫西墙直成一狭长城墙状,楼东侧均开有窗,以期通风,楼西向中南海一侧则开“盲窗”若干。“盲窗”即在楼壁上设窗构件,但不开窗。远观若有窗形,近观才发现并无窗户。
  
  此楼建好之后,命明清档案馆搬入北部一座办公,南部一座则由中南海御林军八三四一部队占据。有趣的是,一九七六年在“四人帮”被“一举”粉碎之后,官方尚未公布,消息便已走漏民间。好友告知“宫廷政变”的内情之后,请我借在故宫工作之便,到“影壁楼”附近观察军队的动向。当然,既是有御林军的美称,行动便都是极其谨慎的,我的所谓“侦察”当然也就不得要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倒是颇有几分“玄武门之变”时刀光斧影传奇般的刺激。
  
  因此我以为,有朝一日醒悟出往日的荒谬,也终于了解到,如今洋人的技术早已不是当年在北京饭店顶楼上观察建福宫大火的水平,那么便会开始清理故宫内像“影壁楼”这类败兴而多余的建筑物。到了那个时候,“影壁楼”注定会像渣土一样地拆除运走。但是届时千万不要忘记,西侧的盲窗绝对有收藏的意义。其揭示出背后的故事会对后人理解当年匪夷所思的保安措施大有助益,这就端看有心人的智慧了。
  
  说到“影壁楼”盲窗的收藏,我又不禁想到离此不远,中海与北海之间团城边上的金鳌玉栋桥。桥上的栏杆实在也有谈及的必要,可为文化大革命史上添一段文史趣闻。
  
  北海团城位于北海与中南海之间,始建于辽代,金、元、明、清各代都曾重修。明代在西侧建造金鳌玉□大桥,环岛砌起近五米高的城墙。清代还曾增建其它附属建筑,如古籁堂和镜澜亭等。金鳌玉□桥本为一齐腰高的汉白玉石桥。如今大陆上怀旧时人人传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据云就是从这里遥望北海的绿树红墙得到的灵感。
  
  北京城于五十年代扩建时,曾计划拆除北海团城及金鳌玉栋桥。由于众多学者再三上书力陈得失,此桥与团城才算逃过一劫。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此桥成了外人能够接近中央政府禁地中南海唯一的地方。所以在那个“衙门八字开,有理不革命莫进来”的年月,每日便有许多为冤狱所苦,申诉无门的百姓身怀状纸,从金鳌玉栋桥跳入南侧的中南海。其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救起,总之搞得中南海心烦气燥,脸面上颇为难堪。于是就有那一帮足智多谋的人,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把金鳌玉栋桥两侧原有齐腰高的石栏杆换成一人多高的铁栏,并且在南侧的栏杆内侧铸上尖形棘藜,使人无法持握攀援。而北侧栅栏的造型与南侧完全一致,但无内侧棘藜。设计者大约认为,北海尚属公众场所,如果硬要跳入那一侧,那么算你自取其辱。当然,随着革命洪流的浩浩荡荡,不久之后,北海重新回到了大总统袁世凯之前的时代,又成为宫苑禁地,不过那是后话了。
  
  不知是什么道理,事后清理文革“遗毒”的时候竟也没有恢复金鳌玉栋桥本来的汉白玉矮石栏杆。我推测,大概是估计到今后再有“冤假错案”时免得重费手脚的缘故罢。
  
  所以我想,南侧带棘刺的栏杆与北侧不带棘刺的栏杆在下次复原金鳌玉栋桥的时候也应该一并保存,以资比较。如届时文革博物馆终于成立,则实应陈列其中。当然,西华门内“影壁楼”的盲窗也应归入收藏之列。
  
  心里一边想着近百年来的这些荒唐往事,随脚也就走到神武门迤西沿墙的那一溜平房。正走到院长办公室的房檐下,表妹低声对我说道:“往屋里瞧,那不就是你上回提到的那位么?!”
  
  我随眼往窗里瞄了一眼,只见一个半秃的脑袋在里面晃动了一下。
  
  “老喽!”我不由得感叹起来。口若悬河的革命小将也到底经不起岁月的折磨。不过,多少当年的青年,如今不是远走他乡,就是下岗自谋生路,倒是我们的小将终归是小将,不管过不过气,总能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说,当年他的狂话倒也自有他的几分道理。
  
  于是就又想到,中国的帝制废除之后不到二十年,末代皇帝溥仪还总算察觉出,留下太监这样的祸害,总有一天会荡尽祖宗的家业,于是遣散了这历经两三千年的历史怪物。当然,大清的气数已尽,也不是打发几个太监可以救得了的。不过想想更可惜的是,文革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不知为何却仍旧不惜召回早已过气的小将来执掌故宫,充顶门面。近日读报,闻有留美学人到国内收集文革资料而终于获罪下狱者,这就分明可见,我上面所说收集文革遗物以充实文革博物馆馆藏的建议,目前几近昏话。好在可以着手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倒也不必拘泥于此一端。正所谓“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陈寅恪赠吴宓诗)。也好,权把建福宫的大火,以及由此而想到的种种感慨留诸笔端,作为文革掌故之一,在《帝京景物略新编》中聊备一说罢。
  
  
  二千年八月九日,记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窗外分明可闻莫札特弦乐四重奏的旋律。
  
  标题:【转载】辫子王朝的闲话
  发布人: 一个汉人时间:2004-1-14 12:17:03
  
   已经有好些时间了,一打开电视,换台不过三,就会出现梳着大辫子的清朝男 人的形象,占据主角位置的多半是爱新觉罗氏的孙男孙女们,以及他们身边被割掉 了命根子却依然笑容可掬的太监,眼下又加上了红顶花翎盖着的清官大老爷。如果 民初的人能活过来看看这场景,说不定以为当年的宗社党甚至张勋的辫子军又回来 了。
  
  20世纪的历史变化就是这么奇妙,在它的上半叶,至少对于那些时髦的学生来 说,男人脑后的辫子还是耻辱、难看、恶心和愚昧的象征,老外就是拿这东西来开 中国人的心,甚至名之曰"pig tail"(猪尾巴),这尊称,曾经让多少清末的有志青年 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到了世纪末,那东西居然成了最前卫的时髦。即使不以前卫自 命的一般人,大概十有八九对男人留辫子的形象也看得很顺眼了。
  
  当然,我在此并 没有掀起反满抗清的意思,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人们对于清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家 那么感兴趣?康熙和乾隆已经被捧到了天上,几乎一谈到有作为的君主,十有七八 是在说他们二位,真是难为了那些编本子的高手,怎么就会编出这么多的故事和那 么多溢美之词安在这二位头上?就连一向声誉不佳的雍正,也被煽情得活象我们的 好总理。就算都是"戏说"吧,那中间的人物可都是真名实姓的皇帝,不是随便的什 么阿猫阿狗。清朝总共十位皇帝,加上入关前的两位,大概全都过过电,而且基本 上都是正面形象,至少是值得同情的形象。爱新觉罗一大家子明星,要比的话,只 能比谁出镜率高。试想,中国历史这么多朝代,包括我们一向号称最牛的汉唐盛 世,有哪一个能与之相较呢?不仅荧屏上辫子王朝横空出世,连现实生活中,大清 国的皇帝也下山了。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去了次地坛庙会,发现市民在那里举行祭 地仪式(实际上有官方的参与),出场的主角居然是还是满人的皇帝,一干执事和 随从一律顶戴花翎,如果不是围观的人个个羽绒服和皮大衣,还以为回到了前清。
  
  到底是因为学界对于清朝异乎寻常的热情,最终点燃了国人对于清朝特别是清 朝皇帝的兴趣呢?还是本来就有的市场让吸引了作家和影视人甚至于学人?这大概 是又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老问题。虽然人们都说现今知识分子已经边缘化了, 但学界的鼓吹,却象大出殡的锣鼓,依旧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王国维、陈寅恪包括 那生在南洋,仕在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的辜鸿铭的书能够上到地摊上热买, 学人们对这些人的先期热情显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如果没有某种特别的心理 契合,即使学人再怎么热情似火,就算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老百姓那里没有相 应的引火之物,恐怕火也烧不起来。
  
  然而,清朝到底什么地方招人爱呢?如果我们从学理上考究起来,好象这个朝 代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它的制度基本上是照抄明朝,只做了少量枝节性的修改,比 如中央六部分设满汉两套官员,中枢机构添设了军机处。一个叠床架屋,平添了臃 肿,一则跟明朝设内阁的初衷差不多,不过是给皇帝再添设了一个秘书班子。大多 数地方,就是一味照抄,结果出了不少笑话,《大清律》上居然有关于卫所士兵的 条文,而卫所制度在明末已经废弛,清朝是没有卫所这种军事体制的。显然,清朝 修律者的工作只是将《大明律》换了个封皮。被学者们津津乐道的秘密建储制度, 实际上的效果怎样还很难说,因为这个制度的真正实行,不过三代,而咸丰以后的 皇位继承,都由西太后一个人包办了。以区区三代来检验并且说明一种继承制度的 优劣,显然不足以服人。
  
  至于说清朝的边疆政策的高明,所谓"明修长城清修庙", 好象清朝的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格外聪明,其实细究起来却并非如此,因为满族本 身就是北方游牧或者游猎民族的一支,在入关之前,已经与蒙古等民族结成了牢固 的同盟,提倡喇嘛教不过维持其同盟的因素之一,既然明朝修长城所要防范北方最 主要的游牧民族已经变成了统治民族,那么自然不会有哪个傻瓜还会去修长城。即 使退一步说,修庙的确比修长城高明,但利用宗教来维系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并 非清朝的发明。对于早先没有结盟关系的西北少数民族,即使如康熙、乾隆这样的 "英主",也照样安抚乏术,非动武不可。
  
  剩下的,象河政、漕政、盐政之类,清朝 也无多创新,乏善可陈。大概清朝政~治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要算"滋生人丁永不 加税 "的赋税改革,显然,这种当年的善政,由于造成了中国人口空前的大增长, 现在也说再难说个好字。整个清朝的政~治,虽然稳定持重,但却不可讳言地偏于保 守。随便举个例子,漕运改海是元代就提出并实行过的,但到了清朝议来议去,明 知海运好得了不得,但就是不能改,最后被太平天国一闹,河道断了,才算改成海 运,可是原来河运的机构却迟迟不肯撤消。
  
  至于知识分子最为在意的思想文化,清朝就更难有可称道之处,在历朝历代 中,清人的文网最密,明朝虽然也有文字狱,但大多不过是朱元璋阿q心理作怪, 自己头上长癞,总担心人家含沙射影,文字狱处理的也多是热衷于拍马逢迎的乡间 小儒。而清朝的文字狱则不同,虽然也不乏扑风捉影的案例,但对于汉族士大夫固 有的夷夏之防,却一向打得"稳、准、狠",很有点"诛心"的感觉。这样一来,清代的 思想文化难免不受牵累,远的不比,就是比明代都比不了。乾嘉朴学的学者虽然人 多势众,但论思想整个加起来,也抵不上王守仁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 三位,虽然号称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但实际上却是属于明朝的,他们对满清 的异族统治至死持反对的态度。
  
  那么,是不是有清一朝一点可以称道的地方都没有呢?当然不是。清朝也有其 他王朝所难以企及的地方,这就是整整十代帝王,如果加上关外的两代就是十二 代,没有真正的昏君,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比较勤政,至少都怕落个荒殆朝政的恶 名,"从此君王不早朝"的事,谁也不敢做,这一点,跟相临的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而明清之际,皇帝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相当的不容易。我们知道,明代以 前,大多数朝代都有宰相,王朝的行政事务是由宰相主持行政系统来处理的,皇帝 虽然握有国家大事的最后决定权,但他更多的是"国家元首"而非"政府首脑"。然而, 明代自朱元璋之后,相位被废,从此皇帝兼宰相之任,虽然有人帮忙(明代的内 阁,清代的军机处都等于是皇帝的幕僚班子),但一不留神还是会被事务和公文堆 给活埋了。吃不得辛苦的朱家子孙,干脆将批阅奏章的大权交给了原本只是伺候皇 帝笔墨的"秉笔太监",甚至还有象万历皇帝一样,就是不理朝政,将所有的大事包 括任免官员全部搁置,天天睡大觉。比起明代那些天天睡懒觉、炼丹、做木匠活和 游龙戏凤封自己为"总兵"的皇帝,显然那些起早贪黑的爱新觉罗子孙要招人爱的 多。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缺乏制度或者制度建构能力的国度,但从贩夫走卒到将相王 孙,大家对于统治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以及他们的行为还是看得比什么都重。中国 所谓的"人治"传统,不仅仅是制度意义上的,更重要是习俗和人们意识上的。人们 制定了制度,却习惯于眼睁睁地看着制度被强人糟蹋。相对而言,社会宗法制度倒 是要比政~治制度对人的约束力强一些。历史上从来就凌驾于政~治制度上的人,但想 要将宗法礼俗踩在脚下则难到不止上青天。
  
  政~治制度其软如棉,人治的传统的强固 似乎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缺乏严格的程序和详尽的操 作规则,技术上存在着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非常关键的缺陷,用黄仁宇先生的 话来说就是达不到以数字来管理的程度。同样的事情,不同素质禀赋的人来办,往 往结果会非常不一样,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制度中人的个人努力,人亡 政息是政~治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特别对于君主来说,更是如此,有什么样的君主就 有什么样的政~治;二是政~治制度对于君主缺乏真正意义上制约机制,除了那些傀儡 之外,君主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最终的立法者,几乎没有什么君主不能改 变的制度。传统社会中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往往不在制度之内,比如道统、 道德、宗法礼俗等等,反过来政~治制度往往还得依靠这些因素来说明自己的合法 性。三是几千年农业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影响,生产操作程序个人化,过于推崇熟能 生巧,勤能补拙。这样的文化氛围,既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评价,也影响到政~治运作 的本身。 以农民为主体的老百姓对"人治"实际上有着相当恒定的基本期待,他们心目中 的明君和清官,一要公正,二要持重,三要勤政。三条沾上其一,往往都会赢得相 当不错的口碑,如果再能加上一点聪明,那么几乎就是圣明了。
  
  清朝的雍正皇帝其 实满打满算也寻不出多少政绩来,又没有什么才情,但有人只抓了一个"勤"字大做 文章,就引得全国的电视机为此锁住了频道。如果再在聪明上面加一点武功,手下 的人能打上几个胜仗,那么简直就意味着雄才大略,千古一人。相反,那些有着创 制大动作的皇帝甚至他们的王朝往往都没有好下场,秦与隋都是二世而亡,留下千 古骂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是一朵花,但当时的老百姓却将" 拗相公"(王安石)骂得狗血淋头。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应该明白为什么偏偏清朝的皇帝招人喜欢了。这样一小群 持重而且肯吃辛苦的皇帝,的确最大程度地契合了中国老百姓主要是汉族百姓的心 理。经过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劫难的人们,终于发现虽然不得不丢掉头顶的毛 发,脑后要留个辫子,但日子却要比汉家自己的皇帝治下更稳定,更少来自官方的 骚扰(清代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进一步减少了征收环节与手续,从而减少了官吏上 下其手的可能,而禁止胥吏随意下乡的规矩,即使下面遵行得不好,也多少可以使 农民少一点滋扰),很快就进入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至于借文字狱杀掉几个知 识分子的头,借修四库禁掉一批、改乱一批书,毁掉了那些修史以寓褒贬伸春秋大 义的妄想,自然也打掉了士大夫道统代言人的自负,从此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寻章摘 句。"万马齐喑"哀固哀矣,但所有这一切,对于老百姓的吃饭穿衣又有什么关系 呢?即使我们是清末反满志士的后代,也不得不承认,在历朝历代中,清代的赋税 即使不算是最轻的,也是最轻的几个朝代之一,农民受到的官方干扰也最少(至少 在清代的大多数时间里是这样的)。有清一朝,拥有着历史上最低眉顺眼的士大 夫,对于高高在上的满人皇帝,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臣"(满人则自称奴才),但却 是"臣妾 ",连作焦大,犯颜死谏的权利都没有,在英明的乾隆看来,这种臣子才是 真正的大逆不道,所谓"逞己之能,彰君之恶"。遍翻清朝档案,我们很少能看到痛 快淋漓,犯颜逆鳞的奏章,四品以下的官员,甚至连上书的权利都没有。
  
  清朝毕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在90年前,这个王朝才寿终正寝,生在清 朝的寿星,现在还有活着的。中国人进入近代,恰恰赶上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统治 的王朝,赶上了这样一个过于持重、也过于保守、皇帝却特别勤快的王朝。这对于 那些特别西化和特别中化在乎夷夏大义的知识分子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非常别 扭的境遇。为了对付外部的异族压迫,先要打倒内部的"异族",而推翻满清咸与共 和之后,发现自己面临的其实是前任一样的困局。清末的革命党人靠重提"扬州十 日"、"嘉定三屠"唤起的民族情绪,显然后劲不足,晚清时节,由于历史上固有的王 朝末年的种种弊病,清朝的形象虽已在老百姓中大坏,但他们改朝换代的冲动却也 不大,明末老百姓拼死抗争不乐意要的辫子,到了这个时候反而哭哭啼啼地不愿意 铰了,甚至连相当多的汉族士人对 "异族"皇帝也死活恨不起来。这些人顺从革命, 到底更多的是出于对革命的向往,还是意识到世界的大势所趋?还是依历史上朝代 更迭的规律,认为这个朝代已经二百多年,气数已尽?真是个说不清的事。那个先 是蹲在紫禁城后来又被冯玉祥撵出宫的小皇帝,即使当了十几年的汉奸(或者满 奸),人们对他依然是同情大大多于嫌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嫌恶。看来,辛 亥革命不仅跟农民群众脱节,甚至与相当多的士人也脱节,满清虽然可以倒台,但 革命却难以成功,袁世凯的劫收,实际上是大势所趋。后来的复辟反复辟,打打杀 杀,全国通电,其实只是上层的政~治斗争,很难说谁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所有的 事件,在乡野、在市井,至多不过是茶馆闲人的一点谈资而已,能吹皱一池春水, 让鲁迅笔下的七斤和七斤嫂慌上那么一小会儿已经很不容易了。 清朝走了90年了,其实还在。
  
  奴才们要的只是苟活!!!谁让中国人要的只是苟活?什么让中国人成了要的只是苟活的奴才们?怎样让中国人不再是要的只是苟活的奴才们?
  
  中国--武士道的故土 封狼居胥 一百多年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给国人和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它作出何种价值评判,这种对荣誉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蔑视无疑是人类精神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国人每每感叹之,仇恨之,反过来也会问,中国人为何如此懦弱? 但是,倘若你读读 <史记>,读读<左传>,你便会知道,武士道实在是中国人的一份精神遗产.我们只听说过西人为爱情、为家族的荣誉而决斗至死,却很少听他们提及因未能完成军事任务而必得谢罪自杀。其实,武士道精神是儒家伦理的产物,在西方,家从而国的地位从来没有象在中国那样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从而忠君、忠于家国的观念也就永远不会象在东方那样根深蒂固。
  
  楚国名将子玉战败,按当时的习惯和法律,他必须自杀谢罪,但他却拖延着向国都回师,以期望楚王的特赦令能及时送来。在离城不远的地方,他绝望了,终于自杀。汉代名将李广仅仅因为不能克服的客观原因而延误了会师时间,便被赐死。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社会观念的要求,正象后来的日本武士一样,因过失而不愿自杀的武士是家族的污点,家族在社会上将难以生存,这种自杀除了个人荣誉的压力外,有时更多地是出于对父母、子女,从而一个姓氏的荣誉与利益的考虑,而法律更强化了这种观念。由此推之,在汉以前因未完成军事任务而自杀的真是不计其数。而整个社会游侠之风更是盛行,不必提战国的四大刺客,单是两汉间各王侯百官养的武士,便难以计数。汉武的西域远征军,每每征集长安的市井少年,以几万人之师,攻城割地,远驱匈奴,近据丝绸之路。据当时人记载,匈奴无汉人的兵器时,汉兵往往一人抵五个胡兵;有了汉人兵器,汉兵仍能以一敌三,大汉民之剽悍,实在是后来人所不能及。 武士道在中国本土的趋于消失,至宋时的文人集团大行其道,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迷团,而它终随儒学东渡日本,反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遗产,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时,春秋时的六艺是包含射箭与驾驶战车的,孔子肯定是一个文武双修的儒者,从什么时候起,手无缚鸡之力成了文人的特征,真是一个让人不肯甘心的话题。
  
  那些喊着“我大元”“我大清”的人到时又会加上一个“我大日本”什么?..荒谬,亡国不是耻辱莫非倒成了光荣?!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建造长城,北逐匈奴,称霸天下的那个汉族和现在的支那人没有任何联系!!!汉族的精神早就死了。 为了统一莫非就要迎外以安内?为什么不是自己去征战天下?我们需要统一,但是要我们去统一,而不是被人统一。强汉的进取,大唐的自信到哪里去了! 儒家的王道只可用于治世,岂可用于外交?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根本就是一群太平犬!统一天下者唯有法家! 我来问你,前日许的蒙古来统一,昨日又引得建州做主,那么明日为何又不可让美夷,欧狄,倭寇做一回家长呢?现在的人,提起蒙古军西征,那可真是两眼放光,只差双膝下跪,对着成吉思汗顶礼膜拜了。殊不知人家当你是什么?四等南蛮罢了,唯一的用途就是炸出人油拿来攻城!原来做得马路大也是一件十分快意之事啊。诸君对着当年西欧,中东,日本抗蒙的友军更是大加鞭笞,简直就是一副 “敢犯我大元朝天威者虽远必诛的架势”!可惜人家不领情,该走的还是要走;剩下些人不还放了话吗,“……你们中国人要敢侵犯蒙古国,我们就采用炸毁三峡大坝的超限战。…… 蒙古国永远是蒙古族人心灵的归宿。……”真主保佑,拉丹可以去那里避难了。也还是这些人,大清国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脑袋后面的直肠割掉了,心里面的辫子还留着。人家主子都是一碗面就获得新生了,奴才们却还要投水自尽表示忠诚(王国维)。新世纪的阳光晒了一年多,二月河的清流不断,看来不统一发型那个老匹夫是不肯善罢甘休了,哼哼……妈妈桑琼x一句“宽恕是最大的美德”毒害了多少国家的未来?有人曾说琼x的东西本来就是毒草,还把它当真就更无聊,我看不尽然。“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拥有美德的支那人的确就宽恕了日本!!!岂止原谅,妈妈桑的乖女儿赵慰安身批“武运长久”昂然现世,简直就是全身心奉仕!
  
  说了这么多,需要申明一二:本帖并不针对提到的满蒙等族,只是就事论事。其二,我一再的使用“支那”这个词,因为以现在很多国人的精神面貌,只能是玷污了“中华”二字!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兴衰决定了中华的荣辱。绝大多数的汉人已经失去了进取,自尊,自信这些真正的美德,剩下的只有自卑,奴性和内讧,他们不配炎黄世胄这个荣誉的名称。
  
  二十世纪初一位访问过中国的日本人写到,他在中国人脸上看不到西方人和日本人脸上所常有的野兽的特征。他写这话大约有恭维中国人很文明的意思。但鲁迅先生读了后却并无被恭维的感觉。他说的确中国人脸上没有野兽的特征,但有家畜的特征。
  
  家畜的特征-就是成了清国奴的中国人特有的特征
  
  标题:我看你是在挑拨民*族关*系
  发布人: 微笑的花时间:2004-1-15 9:15:05
  
  激化民*族矛*盾!
  
  标题:回复:【转载】辫子王朝的闲话
  发布人: 佚名时间:2004-1-19 17:39:41
  
   一查才知道这种文章在网上其实蛮多,在这提这种问题显然有些敏感。我也看到过一些“大满族主义”的文章,其实这些人都是败类,中华民族的败类。
  就像那篇《没有大清朝何来大中国 》一样,他们似乎有些不太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煽动民族仇恨,似乎是这些人一贯的计量,怎么就把中国的事扯上了日本,真是民族的耻辱。要是胡锦*~``看了,一定会下决心抓教育的,怎么中国就有一群这样的未来呢?正所谓团结才有明天,如果人人都是这样,怕祖国明天不得了了,为什么不去煽动些“大中华主义”呢?为什么不写些仇恨小泉,布什的文章呢,为一些无聊的,不可能的内部矛盾而大动干戈,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
  现在清宫戏是多,可那是因为清朝离我们不远,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都很多,现在满族文化已成了中华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很大一部分也要得益于这些戏,更何况大多数汉人是乐意接受的,怎么可以就一味的排斥呢?
  相信无论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还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都该好好思考一下了。记住,团结才有明天,祖国才有未来!
  
  标题:DVD、电影、蝈蝈笼,收藏生命的时间囊——观《末代皇帝》有感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18 16:02:07
  
   VCD时代,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的《小活佛》对我有着非常意义,它是我拥有的第一张丝网彩印的影碟、是我所见过的音画品质最优的VCD,一向视若正版常试机、爱不释手压箱底!自由观看“禁片”、接受大师教育,心里第一声“VCD万岁”大抵就是那个时候发出的。估计进入DVD时代,贝尔托鲁齐的代表作《末代皇帝》总要搞出个精品来让我喊喊“DVD万万岁”吧?
  
  想不到金峰双D5D韩国三区版DVD《末代皇帝》画质极差。虽然细节丢失、色彩失真,但浓厚的诗意和重磅的视觉冲击已经令人对原作胶片上的瑰丽影像浮想联翩仰慕不已!这个版本的DVD固然留下了遗憾,但它毕竟告诉我们世界上曾有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难道不是功德无量么?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数字修复版本的DVD可供喜好阅读光影的人士珍藏--《末代皇帝》应该有这个待遇,否则就是DVD发展史的耻辱,且问:还有哪一部中国题材的史诗电影能像《末代皇帝》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末代皇帝》(1988),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片长218分钟,时间跨越60年,囊括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第6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等9个奖项证明了她的完美和中国题材的魅力--此后再没有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能有这样的完美和魅力。我甚至把《末代皇帝》看作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
  
  中国背景、中国故事、中国人物,唯有作者的观念、技巧全盘西化。如果不是一个西方人从自己的西方观点出发讲述这个故事,《末代皇帝》将是一副什么模样,可想而知。拍了一辈子历史宫闱片的香港导演李翰祥曾经有意将溥仪遗著《我的前半生》搬上银幕,当他专程赶到北京访问溥仪遗孀李淑贤时才了解到,末代皇帝的故事已经被贝尔托鲁齐看中并进入实施阶段,便想作罢了。50年代起李翰祥拍帝王戏时全靠人工搭景构建王都气象,在资源匮缺的情况下创作历史剧,实属不易目前市面上已有香港天映娱乐数码修复版李翰祥作品DVD《江山美人》(1959)、《乾隆下扬州》(1973)、《倾国倾城》(1975)、《瀛台泣血》(1976),直到1983年中港合作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他才有机会在实物背景下拍摄历史故事,此后李翰祥执导的所有历史剧都整合内地、香港两地精英共同创作。1986年,李翰祥还是根据李淑贤口述《溥仪的后半生》改编了电影《火龙》,一代清史片大导演总算圆了“末代皇帝梦”。不过,本人窃以为中港合作时期的李翰祥作品还是差了史诗味道--这么说,不是看不起香港人和内地电影人,实事求是地讲,两地电影人受各自所处的商业环境和政治环境影响,艺术观、历史观必然有其局限性,双方合作,优势可以互补、劣性基因也会组合,编年史也好、野史也好,做出来的影视产品刺激本土消费可能并非难事,想在世界电影舞台赢得满堂彩就很不容易了!香港特色的商业环境和中国特色的政治环境确实大不利于电影人生产国际水准电影作品--所以,真正盼望中国电影崛起的人会很自然地把《末代皇帝》当作最理想的中国电影。
  
  当贝尔托鲁齐以纯粹的西方人的眼光关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他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
  
  溥仪一生,颇富传奇色彩,1908年,3岁的溥仪被立为嗣皇帝,登基不满3年退位;1917年复辟帝制,在位仅12天;1924年帝号废除并被驱逐出紫禁城;1934年称伪“满洲帝国”皇帝;1945年于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关押五年;1950年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
  
  清末皇帝、伪满傀儡、战犯、公民,这样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历史人物,换成偏重政治的内地导演来“再现”,必定会被作者添加个人好恶,沦为“历史教科书中的形象”;香港导演可能在人性、人欲的表现上有所突破,但由其商业本能所驱使作品必将落入“皇帝和他的女人们”之类猎奇猎艳的巢臼。在前述两种作品中,溥仪只能是官方所言或者民间臆想的皇帝形象,正史抑或野史,均不足信。
  
  贝尔托鲁齐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只有在贝尔托鲁齐笔下,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溥仪才变成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纵览中港以帝王为主角之电影,有谁把皇帝当人呢?!
  
  1987年,贝尔托鲁齐在接受法国《首映》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有了这种超然达观的态度,才可能把一个具有皇帝身份的历史人物真正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时光交错,在电影构成的人生蒙太奇中,囚徒溥仪一生没有走出封锁自己的“门”:1950年冬,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国的溥仪把自己锁在车站卫生间割腕自杀,卫生间的门被外面的人猛烈敲响。轰隆的门响把我们带进1908年的某个冬夜,醇亲王府的大门轰然打开,清宫卫队把年仅3岁的溥仪接进紫禁城中。光影斑驳的坤宁宫内,兼有仙境的神秘和地府的阴冷,慈禧腐朽衰老的样子无比恐怖--这个曾经美丽的囚徒,在找到皇位继承者之后结束了生命。太和殿登基大典,文武百官参拜皇帝,场面壮观,然而溥仪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喜欢上大臣手里的蝈蝈笼子。1919年,14岁的溥仪在英国教师庄士敦帮助下学习西方文化,在得知生母去世的那一天,少年溥仪有了走出宫门的冲动。直到1924年军阀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他才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然而,外面仍有一道道的大门将他封锁:在天津,溥仪为日本人所控制;1934年,溥仪出任“满洲国”皇帝;在战犯管理所关了整整十年,铁门里的溥仪完成了从皇帝到平民的改造。1959年,溥仪获释后在北京植物园作花匠。文化大革命开始,平民溥仪在街头目睹了由无数高呼口号的年轻人组成的游行队伍,密集的领袖画像和满天飘舞的红旗令人忆起片头百官朝拜的盛况,原来“帝制”并没有消亡,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形式,中国,总要有个“皇帝”供人民膜拜的……
  
  兴废破立、洪流滚滚的大时代,生命个体犹如一叶孤舟,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纵是皇帝,亦未幸免。
  
  主人公由儿时到少年的故事,让观众一点点地和他有了心灵碰触,小儿的无知、少年的冲动、青年的觉醒,成长故事总是牵动人心。更多的故事不想多说,因为企图用文字还原胶片上生动影像的行为是最最愚蠢的……
  
  《末代皇帝》的焦点虽然只是对准区区十数人,但经贝尔托鲁齐的大师手笔点染,诗化的结构当中并不缺乏视野辽阔的时代图景,相比之下,陈凯歌(《霸王别姬》)必须向贝尔托鲁齐学习。倡导“人史合一”的内地主旋律领袖题材电影导演也要向贝尔托鲁齐学习(且不论有否西化可能,建议一定要提)。当然,导演贝尔托鲁齐更像个技术至上主义者,随便截取该片任何一段镜头都可以拿到电影学院摄影系和导演系作教材!华丽的视觉景观,富于空间变化的场面调度,使影片的宏大叙事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贝尔托鲁齐电影诗的魅力还在于细微之处见精要,略略几笔,胜于滥情,如开篇火车站的巨幅宣传画和片尾街头流动的领袖头像形成了很好的呼应,默然揭示了政党的统治力量和专制色彩。影片先后两次通过精确谋划的空间运动,以前景人物和后景画像的摆置完成两个的“王者”形象的对撞,毛泽东所代表“新帝制”虽在背景,但前景人物所处环境中的高度压抑和革命狂热却将政治背景推到前台。到溥仪路遇被打成右派的战犯管理所所长,影片行使政治批判的意图暴露无遗,昔日一党化身的严厉至高的权威者经历运动后如行尸走肉,受了多少摧残,恐怕又是一部电影。这个段落让人想起《霸王别姬》的街头批斗,除了痛恨政治的丑恶,别无所想。难道不是中国的政治动乱造就了溥仪一生的飘摇起落吗?如果说溥仪“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么这个“牺牲品”的故事必定有其意义。如果有一天你意识到自己也是了某种“牺牲品”,那么看看《末代皇帝》定会感慨万千。
  
  1967年,老头儿溥仪以游客身份重返紫禁城,皇宫的金碧辉煌、王霸之气已然消逝。在太和殿,他对一个小孩儿说,“我是中国的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博仪找出了儿时藏在宝座里的蝈蝈笼子,那只蝈蝈居然还活着!其实《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和那个神奇的蝈蝈笼子一样,是一个时间囊,这个时间囊里收藏的生命永远不死--所谓经典,就是这样的了。
  
  结束本文之际,欣闻2区已出画质相对优异的《末代皇帝》DVD,喜极而泣。
  
  (作者 李祥瑞)
  
  标题:转贴:秋访伪皇宫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3-12-23 10:45:03
  
   长春这座城市于我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我却很少想到去游览她。这秋天,有个念头那样的强烈:去伪皇宫看看。
  
    秋日的阳光饱含了金属般的颜色,沉静地将街道楼宇涂抹了一层金黄。伪皇宫附近是光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熙熙攘攘,人流如织。问路的时候,许多人用奇怪的眼色打量我,好在他们都还热情相告。当伪皇宫屋顶明黄色的琉璃瓦映入眼帘时,我内心涌动的感受是那样的奇特,是那样的荒诞不经。
  
    溥仪被日本人胁迫来长春的头一个月并不住在这里,距此间不远处的道尹公署衙门是他的临时住所。伪皇宫的来历很可笑,本是前清吉黑榷运局,当地人俗称盐仓。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帝宫选在这里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据说溥仪刚刚搬进来的时候,民间就传闻:“皇帝进盐仓,闲(咸)龙一条。”历史果然被言中,堂堂的伪满洲国皇帝既无皇帝之权力,又无普通人的自由,实为笼中天子。
  
    比起壮阔的北京故宫来,“新京”的皇宫是寒酸的,太狭小太简陋了。东西两院杂乱无章,既没有宽城殿宇,也无高阁重檐,只有几栋小小的楼房突兀在庭院之中,修复中的东西花园也局促无序。伪皇宫分东西两部分,西院是老建筑,前为勤民楼后为缉熙楼,东院的同德殿为日本风格,系关东军兴建。从里到外,同德殿处处流露着殖民的色彩,琉璃瓦别有用心地烧上“一心”“一德”的字样,连居室都特辟一间日本房间。走在同德殿长长的走廊里,嗅着浓郁的油漆味道,听着自己沉重的脚步声,阴森森的感觉爬上了脊梁。现在的同德殿内装修采用的是楠木和花梨木材料,主基调为紫檀色,极其沉闷压抑。讲解员告诉我说,原先是红木材料的,这里的一切刚刚修葺完工。同德殿条件设施虽好,溥仪却很少在此居住,原因是他怀疑日本人设置了窃听器,多少叫负责监视其起居的日本人吉冈安直无可奈何。
  
    古今中外,没有几个比溥仪还灰暗的皇帝了,称其玩偶毫无夸大之处。从穿戴到行动鲜能自主,公开场合穿一套海陆空大元帅服,脚蹬马靴腰挎军刀,弄得不伦不类。日本人视溥仪为小儿,大事总揽,小事不放,细致到了头发指甲,从发布诏书到私家聚会,时时刻刻予以“指导”。宫闱深锁,皇后婉容红杏出墙,谭贵人无端病死,可见了主子还得笑脸相迎,毕恭毕敬地去祭奠“建国忠灵庙”。如是情形下的傀儡,哪里还有一点君临天下的皇威?岂敢还有匡复大清的念头?日本人宣扬说,“满洲国”是日、满、蒙、朝、汉五族之新国家,与努尔哈赤康熙乾隆们统统无关。金戈铁马的爱新觉罗的后裔,悲哀到无以复加,列祖列宗有知,该当何感想?无聊的溥仪可怜的溥仪,只有深居蛰伏,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伪满十四年,溥仪批阅的奏折公文无数,均画一个“可”字,从不持任何疑义。一份份协议,变成了卖国的契约,变成了主权和无数物产的丧失,变成了三千万同胞的斑斑血泪。
  
    清凉的秋风漫过喧嚣的城市,像在回眸光怪陆离的往事。缉熙楼的天井里有一株杏树,高大挺拔,直刺天幕。阳光从婆娑的树叶间渗透下来,洒落一片斑斓。寥寥游人就在这树荫下小憩,回想那不堪回首的岁月。看过东北沦陷历史图片展览和录象片之后,我郁闷,我沉思,我祈祷。愿历史能经常揩去尘封,写下永久的记忆,留下恒远的回声。
  
  标题:其实我觉得,玉龄和文绣是两个最不幸的女人。
  发布人: 飘的回忆时间:2003-12-18 12:00:10
  
  溥仪去世了,有他的皇族后代,有为他写书的人,还有那么多纪念他的人。婉容的纪念者也有很多,何况她的弟弟还在世,也有人为她拍电影,写书。李玉琴和李淑贤呢,更不用说了,前者早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后者,关注她的人更多。为这两个人出的书,拍的戏也是不计其数。就是文秀,也因为当年的“淑妃革命”而引起今天我们的同情,说不定在《末代皇妃》播映时还会掀起一阵“文绣热”……惟独谭玉龄,她什么也没有,她的亲人也许早不在世了,也许就是因为她去世的早,一生没什么波澜,所以也不怎么为人知。唯一的一件被日本人所害的悲剧,还被人们传得“连事情的影子都找不着了”。一个年轻的姑娘,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如果不是被选入了伪满帝宫,也许她还在上学读书,快快乐乐地和父母,哥哥生活在一起……这么好的女孩子,为什么溥仪却不知道珍惜?为什么还要发脾气,摔东西,撕旗袍?他为什么不多对玉龄好一点,也不会让玉龄带着深深的遗憾,含泪离开人间……溥仪为什么不告诉玉龄自己爱她?这样的话,玉龄就算早早地走了,但也知足了,因为她知道,她的皇上爱她!一个女人,特别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女人,还有什么比这点更重要呢?
  
  安息,玉龄!
  
  标题:回复: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12-18 17:02:47
  
  我想溥仪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在宫里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被教育的。当他知道这是不对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难再转变的。所以玉龄一直没有等到皇上亲口说出爱自己,但是我觉得她应该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能够体会到溥仪的关心、照顾、呵护,心里一定会很甜蜜的。即使一生没有听到那个字,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另外我想玉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啊,在皇上心里,她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就足够了。至于别人会不会记得她,会不会为她写书、拍电影,根本就已经不重要了。
  
  标题:皇上从小到大,说过一句真心话吗?
  发布人: 飘的回忆时间:2003-12-18 11:59:10
  
   小时候在宫里被种种规矩束缚;在天津时,面对那些遗老遗少们,他也是有苦说不出;特别是对日本人,我都无法想象老爷子是怎么在那段时间里硬挺过来的,按说他才是受害者!终于,日本人投降了,可他们却把老爷子看成了是十恶不赦的战犯!在那种环境下,老爷子还敢说一句真心话吗?他只能口口声声说:我有罪,共产党是我的再生父母……”人如果真的那样就完全麻木了!结了婚了,还总是怕淑贤不满意他,而且还有国家领导人,国外来宾注视着他,……最后,一场文化大革命,一个人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谁看了谁不心痛呀!
  
  标题:溥仪的三个女人
  发布人: 飘的回忆时间:2003-12-18 11:58:24
  
   忽然有种想把溥仪的三个妃子比较一下的欲望。
  
  前期,有皇后和淑妃。
  
  淑妃出身贫寒,温柔知理,确实当得起一个“淑”字,可是长得不好看,没有后台,又不会讨皇上喜欢,所以皇上对她,顶多是有敬无爱,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是可悲的,不过站在一个男人的立场去考虑,尤其是一个像溥仪这样自私的男人,确实也难去发自内心地爱上这样一个女人,他们的结合,是一种错误,不是他们二人的错误,是大时代、大背景下的无奈。
  
  皇后出身豪门,受的是外国教育,性格开朗活泼,容貌又美,所以与皇帝还算恩爱,但真正的爱情,我看他们两人之间没有真正产生过,有时候是玩伴,有时候是相濡以沫,但本质上他们是两个自私的人,爱是需要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的,所以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作为皇帝,溥仪贯穿一生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性格本来注定了他无法真正去爱一个人,也无法获得一份真诚的爱,但是,对于这个国破家亡的落难皇帝,上天显然是很同情的,所以赐了玉龄给他,这是一个拥有纯净灵魂的女孩,她的索求很少,但她的付出很真,所以连自私暴躁的溥仪,在经历了淑妃和皇后两重事件的打击后,已经完全不相信女人的情况下,还是被这个纯净的灵魂打动了,在益发严酷的环境中,两人的爱情生发了。
  
  但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小计谋,要了玉龄的命,她本想替皇上分忧,但是一块案板上的肉,想要和菜刀耍点花招,她的结局只是死得更快而已。
  
  从玉龄死后溥仪的反应,看得出他是真爱玉龄,真的在乎玉龄,但是归根结底,他最爱的是他自己。
  
  这是三个好女孩,淑妃的柔和贤惠、婉容的甜美娇俏、玉龄的真诚纯洁,她们每一个人都值得一个好男人珍爱一生,但是在那个年代,她们的悲剧是注定的,就算没有选妃,或者选妃没有选上她们,她们的生活可能好点,可能更糟,但不能改变的是她们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标题:神秘的故宫大修(节选)
  发布人: 微笑的花时间:2003-12-17 22:20:19
  
   与层层叠叠、深远神秘的紫禁城相比,我无疑是形单影只,既来之则安之,还是四处转转吧,也许真会发现什么。
  
    首先就近来到寿安宫,寿安宫是皇帝驾崩后妃嫔住的地方,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了库房,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外表上看,虽然仍旧有古建筑的气势,但粉饰外观的油饰彩画大都剥落,檐头沟水残损,椽望大木糟朽,台明、泊岸坍塌,地面磨损严重,假山石松动渗水,殿顶的瓦上长出了树,院内蒿草过膝……满目疮痍,感觉来到了《聊斋志异》中经常出现的荒废多年的古庙。既然是库房,就不会让参观,驻足未久,同样被这里的工作人员婉拒了出来。沿着西华门内由南向北的高大红墙迤逦而行五六百米,走到尽头折向东,便是一座更为荒凉破败的院落,院子的大门紧锁着,透过门缝,隐约可见院内的一座业已崩塌的假山,山石大都断裂。这就是紫禁城内原本最好的花园——建福宫花园了。
  
    建福宫花园俗称西花园,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隅,始建于乾隆五年。整个建福宫花园在1923年6月27日夜间被一场无名大火焚烧殆尽,成为故宫惟一一座完全不存在的建筑群。那场大火的原因到现在都不清楚,一般怀疑是宫里的太监盗窃珍宝,怕被发现所以放火烧宫。
  
    2000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提供400万美元供建福宫重建。毁于大火中的建福宫,如何才能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呢?据了解,1923年,建福宫花园几乎全部被一场大火烧毁,惟一还在的就是一些台基。而重建图纸的根据是:一,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里有一张黑白照片,刚好是在那场大火的第二天拍的。二,一个欧洲人Siren拍了很多故宫照片,有一张是他在1900年拍的建福宫花园9个建筑中的1个。三,台湾故宫收藏有一幅原来皇宫画师丁关鹏画的画,画的正是这个花园,台湾故宫将此画拍了一张照片交给了故宫博物院。四,乾隆后来在故宫的东面建了乾隆花园,由于他很喜欢建福宫,就仿照原样在这个花园又建了那9个建筑,与建福宫基本相同。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是非常规矩的,在雍正时代有一本很详细地讲解这些规矩和做法的书,书中有图。中国的传统建筑是手工艺,跟西方的建筑不可比。
  
    所有这些线索,都为建福宫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代表丘筱铭说:预计建福宫重建工作将在2004年完成,施工面积达5000平方米。
  
  标题:历史上的今天:1959年12月14日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12-14 8:50:11
  
   12月14日,溥仪和第一批中十名特赦人员一同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后来,他们把周总理的这次谆谆教诲称为接受“四训”。所谓“四训”,就是周总理要求他们掌握“四大观点”:(一)爱国主义观点(站稳民族立场);(二)阶级观点;(三)群众观点;(四)劳动观点。说实话,在这毕生难忘的一刻中,溥仪的思想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他心想,总理说得对:“生于斯,长于斯,不爱这个国家爱谁呢?”
  
    可是,爱国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思想观点,几十年来,溥仪不仅没有掌握过,而且直接背叛了这个观点。一幕幕的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在天津日租界里的时候,他曾让大汉奸郑孝胥为他起草,然后他亲自执笔,给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写信,要求日本军国主义者帮助他“复辟大清”,在中国的土地上“重建帝制”……
  
    但是,中国人民对他进行的十年教育,对于这位末代皇帝还是起了巨大作用的。他终于由一个卖国者逐渐转变成一位爱国者。正如毛 主 席一九六四年六月间对智利朋友们说的那样:“他(溥仪)自由了,可以到处跑了。过去当皇帝,好不自由。”“过去当皇帝时,他不敢到处跑,是怕人民反对他,也怕丧失自己的尊严。当皇帝到处跑怎么行?可见得人是可以改变的……”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溥仪和其他被特赦的人员,如前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开始了为期两个月、以了解国内情况和熟悉人民新生活为目的的参观访问、探亲访友活动。为了便于集体参观访问,溥仪由北京西城区的前井胡同六号五妹韫馨家中搬到东南面的崇内旅馆。说实话,这一年溥仪虽然已经是整整54岁的人了,可是他却如同一个出世不久的孩童。这新社会的一切,无不使他感到好奇、新鲜以至兴趣盎然。
  
  图为溥仪在1959年12月14日的日记
  
  标题:溥仪,志大才疏
  发布人: 一叹时间:2003-11-28 13:03:54
  
  整天和一帮做白日梦的老古董混在一起,脱离群众,能复国才是玩笑。
  当时的乱世是,有钱就有枪,有枪就有地盘,就可以争天下。可溥仪守着座金山却不知道怎么用,真是可悲,守到最后都被日本和苏联鬼子抢去了。
  日本人也就是看准了,他绝没有中兴之才,才放心大胆的请他当执政。
  
  标题:基本同意
  发布人: 觉罗时间:2003-12-12 15:31:26
  
   幼主冲龄践祚,毫无政治资历、经验可言。父亲又是那样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不能给予任何帮助。虽然溥仪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可以做个好皇帝,但实际能力总是与历史的要求相去甚远。假使溥仪是处在盛世,以他的能力是可以作个明君、圣主的,最起码可以平平静静度过一生,可是不幸,他身处晚清,如此混乱的时代,纵使康乾在世又能如何?
 浏览:568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7/6 15:36:3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网友讨论2(收藏于2006/7/6 15:36:33
网友讨论1(收藏于2006/7/6 15:35:3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40:2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50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2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4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1:55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2:3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唐海炘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访问4487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23497次)
王庆祥是是非非李淑贤——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访问22330次)
李玉琴(忆述)王庆祥(撰写)《中国最后一个“皇妃”:“福贵人”李玉琴自述》(访问17479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7244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6150次)
叶祖孚(执笔)《溥杰自传》(访问13944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384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161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158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7/21 23:30:2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0/30 22:42: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18 16:43:45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6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