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溥仪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园

讨论1

网友

  标题:溥仪,志大才疏
  发布人: 一叹时间:2003-11-28 13:03:54
  
  整天和一帮做白日梦的老古董混在一起,脱离群众,能复国才是玩笑。
  当时的乱世是,有钱就有枪,有枪就有地盘,就可以争天下。可溥仪守着座金山却不知道怎么用,真是可悲,守到最后都被日本和苏联鬼子抢去了。
  日本人也就是看准了,他绝没有中兴之才,才放心大胆的请他当执政。
  
  
  标题:这些人太坏了!
  发布人: 我心依然时间:2003-11-25 9:57:53
  
  湖南那些人骗溥仪吃狗肉,肯定是有意的,是故意的!
  
  他们肯定想:噢,你都不是皇上了,还端着呐?摆什么谱?今天就得把你这个破毛病给扳过来!这可是主席的家乡,由不得你挑三拣四的!
  
  呜呼哀哉!这不是一般的残忍,难道溥仪不是皇帝了,原来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都要统统抛去吗?
  
  
  标题:转贴:失去了自由,就什么都没有了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3-11-20 11:12:28
  
  到了长春,发现这个火车站有年代了,很多地方有那种深黑色的印迹。不过,看上去并不难看。坐车进到长春市里,也是这样的感觉,街道宽阔整齐,比我去过的国内其他城市,要好看很多。
  
  后来两天,到街上到处逛,我发现长春到处都是日本人当年在此占领和统治东北的痕迹。吉林大学合并了四所大学,有吉林工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头这两所大学,我小时候就知道名字的,这回一看他们的校园建筑,完全是西方古典建筑加上一些日本的宫殿建筑的屋顶,看着很气派,也有些吃惊。后来一问,这几栋大建筑多数是日本人当年建的伪满洲国的各部大厦。看这房子,日本人是想在此长据的。
  
  最后一个下午,当地的朋友又带我去伪满皇宫玩,也就是溥仪和婉容被日本人找来做傀儡皇帝皇后的地方。溥仪日常住的地方,原来不是皇宫,是当地的一个比较有权势的人的办事机构。因他在此居住,这地方的门楣上,就写了三个字:“长春门”。匾额格式看着跟故宫是有些像,但是还是有很不一样的地方,匾额上面都没有满文。
  
  进去以后,发现这里跟南京的国民党总统府大约是一个时代的建筑,连细节设计都像。楼上楼下,格局布置,庭院廊子,都很类似。看来那个时代的建筑师没几个,从南到北,差别居然这么小。
  
  溥仪和婉容呆的屋子里,有的放了蜡人模拟当年的生活图景,有的是图片展览。因为他们最终居住在这里,留下的照片和资料很多,而且北京是看不到的。我发现婉容还是很漂亮的,有的打扮像真正古画上的美人,头发中分,松松地滑过额头系到后面;有的打扮很现代,我个人认为,比宋美龄还要漂亮些。那当然是在她垮掉以前。
  
  溥仪和婉容一到此地,就发现失去了自由,被日本人严密地控制住了,所以他们情绪非常郁闷。溥仪是另娶了两个女孩子做摆设,婉容则是开始吸毒抽鸦片。以前还不知道,溥仪居然会写各种打油诗,其中偶然还夹杂英文,他也会对他的妃子说很西洋的话,有时骂人有时歌颂,真的跟我的印象不符。婉容吸食鸦片以后,剪掉了一头长发,成为极短的男孩头,而且越来越瘦,失去了原来秀丽的样子。
  
  在他们日常居住的这组老建筑旁边,日本人给盖了一座豪华的皇宫。这座皇宫本来已经焚毁了,变成了工厂。现在大概是为了解决下岗工人的问题,长春市政府决定全面恢复伪满皇宫。旅游总是比原来的工业赚钱的。我去的时候,这座豪华皇宫已经竣工了,可以进去参观。这皇宫内部很豪华,有一个双层的大客厅,可以开舞会的。基本格局是欧洲式的,但是日本人设计了一个大的日本风格的屋子,还有一个简单的摆中国家具的屋子。
  
  溥仪虽然被人控制,发日本关东军想让他发的任何“旨意”,可是,在日常生活上,他还有一定的决定权。他的决定就是从来不到这个豪华的皇宫居住,只让他最后娶的那个女孩子李玉琴一个人住在里头,而且住在给婉容设计的屋子里。他只是极偶尔过来几次。解说的小姑娘说,他是怕日本人安窃听器,所以不过来住。不过这个解释不合逻辑,日本人对他是全面控制的,哪儿都跑不了。我想,溥仪还是讨厌这种装修豪华,到处是深木颜色护墙的欧式房间,任何习惯了故宫那样的宽敞的简单的中国式房子的人,在这种豪华房间内都会感觉狭窄压迫,不会有很享受的感觉。
  
  日本人确实是有宗教信仰的,在那个皇宫的南边,是个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园林,其中朝向东南的部分,是一个神社,名字叫“建国神社”。跟现在导致日本与韩国、中国发生外交冲突的靖国神社是谐音的。这种神社供奉的是日本神话里的第一个女神——天照大神。溥仪当年虽然不信,也是要被迫到这里参拜神社的。关东军在日本战败以后,烧了这个神社,可见在他们心里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溥仪抛下了婉容,想逃到日本去。在沈阳机场,他被逮捕,从此做了战争罪犯。婉容留在长春,先做了国民党的俘虏,这时候还给她提供一些鸦片维持生命。后来,林彪在这一带跟国民党打仗,最后婉容被东北人民解放军俘虏。不过,在1946-1947年,军队随时调动,十分动荡,婉容被送到延吉朝鲜族自治州的监狱里,并在那里去世。这位
  中国最后的一位皇后,大约是死于鸦片缺乏导致的并发症的。
  
  在长春门内,总的感觉就是郁闷两个字。失去了自由,就什么都没有了,人真的是这样的,其他什么补偿都没有用。
  
  标题:回复集锦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9 9:39:58
  
  历史问题
  
  悲哀
  
  楼主,毕竟是皇宫,不要“伪”字好不好。
  
  标题:转贴:冷雨中的宫闱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3-11-20 11:11:05
  
  多年以前曾看过许多关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书,《我的前半生》、《在伯力的收容所》、《伪满皇宫史》、《末代皇妃》。在想象中这座伪满皇宫应该是一个很大很雄伟的地方。天阴阴的飘起了细小的雨,站在矮小灰色的勤民楼前,看着与天色一样的青灰色楼体,在几十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位末代皇帝的居所,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两层的办公楼,露天走廊里是红色的木质栏杆,整个楼形成一个四方的井形,在天井的中央种了一棵碗口粗的树。沿着极为陡峭的水泥楼梯来到了溥仪曾经办公执政的地方,阴暗的房间里按当年的样子摆设布置着,一股阴暗陈腐压抑的气氛笼罩着一间间水泥屋子,没有生机显得陈旧,仿佛一切已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木质的窗盒子上杏黄色的窗帘还能让人联想起这曾是一个皇帝生活办公的地方,在这里曾经有过进进出出的官员,这里曾经显赫过。在二层的一角处还有一个佛堂,里面供着皇室先人的画像与牌位还有几尊神像,在那似乎是密不透风的空间里听到了在牌位上方传来的鸟叫的声音,它们的窝就在那牌位上方很近的地方,这是这幽暗的空间里很遥远又很近的生命。在下楼的时候身后传来两个女人说话的声音“当皇帝也够可怜的,弄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下得楼来回首向天井中望去,随着纷飞的细雨整个井字型小楼显得更加渺小阴暗。红色的栏杆与天井中心的那棵树形成强烈的反差。口字型的天井正中种了一棵树,多一点想象,以传统来理解的话,这不就是一个“困”字吗……
                   
    踩着红色的地毯,地毯下木质的楼梯发出吱吱的声音给人种不安全感。
  
    深色的木墙围子与门边还有厚重的木质门,这是帝王生活的地方。窄小的走廊,从卧室到卫生间只有两三步的距离,一个小小的理发室,一个书房加接见室,还有一个专用占卜用的佛堂,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宫。走廊的那头是皇后的地方,书上所说号称“清廷第一美女”皇后婉容的住处。
  
    在那差不多一样的房间里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只是多了一个“烟室”——那是当年她吸鸦片时的地方。走下楼来是图片展与溥仪最喜欢的“祥贵人”谭玉龄的房间,不知怎的,这位二十二岁死后被追封为“明贤贵妃”的女子的房间却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的房间似乎是这幢楼里唯一的新意,有一种淡淡的与那个陈旧年代不同的现代的气息。也许在她活着的时候她也曾是这幢楼里比较走在前沿的人物吧。
                   
    许多书中见过的照片被放大后挂在那里并加上了文字说明,还有一些没有见过的历史照片也挂在那里。最引起注意的是一张婉容的照片,照片里她的打扮很像三十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妆扮,发型、衣着与头饰还有那精心描画的细弯眉都是那个时期最为典型的妆扮。印象中传统的皇后的样子在这张照片中一点也找不到,更多的是一种西化了的时尚感,在华妆丽服下她的眼中有种特殊的衰婉。可就是这样的一位漂亮时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末代皇后婉容却最后死在了战乱中,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草草的埋在了荒芜的南山上无墓无碑,默默的消失在了历史中,恐怕像她这样命运的皇后在历史上也没有几位。
                   
    雨一直的在下,从皇宫里走出来的时候雨下的更大了,烟雨濛濛中青灰色的建筑与花园中黄色的屋檐沉浸在那清冷的雨中。
  
  标题:回复集锦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9 9:35:48
  
   啊!!!!!!!!!想喊.....不知道想喊什么....所以俺还是闭嘴吧....
  
  清朝始于吉林,亡于吉林,尽管有些牵强
  
  伪满洲国(因为那是日本人之国)皇宫以前是吉长榷运局的房子。长春门在伪满时代是不开的,进入缉熙楼都是走的后门,中和门。日本人也有计划给老爷子修个象样的宫殿。地点就在今天的地质大学。地基都打好了,里面有正殿、内殿、御所、御花园、车库、宫内府等机构。前面是大广场,顺天广场,以及宽60米的顺天大街。1949年后,依据日本人的建筑设计图纸,依照原样建设了“地质宫”。筹备修建新帝宫时,日本人还先修了个“假宫殿”(这个‘假’是日文汉字,通假的假,临时、代用的意思),就是同德殿。
  
  具体而微。圈龙。
  
  吉林大学合并的是:白求恩医大,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学技术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伪满时期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新民大街轴线上,基本被吉林大学占了。长春的环境越来越不好了,冬季的风沙越来越大。偶是长春的。欢迎到长春来的同胞。
  
  标题:我看到溥仪的誓言,竟然激动得浑身颤栗
  发布人: 我心依然时间:2003-11-13 9:00:39
  
  溥仪不愧是爱新觉罗的血性男儿。他在伪满、在苏联、在抚顺、在已经是“新中国”的北京,他所做的一切一切,难道不是在卧薪尝胆吗?有人说,他当傀儡消磨了斗志,为在新的朝代苟且偷生而咒骂自己和祖先,这不是一个帝王的行为,理应受到鄙视。末代皇帝的命运应该是体面地死去,而不是像他一样屈辱地活着。
  
  死还不容易吗?我有时也想,溥仪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终于有一天突然顿悟,如果他死了,复辟大清就真的不可能了,而只要他还活着,大清的命脉就还在,在那个时候谁敢肯定地说复辟就没有一点希望?所以他吃苦再多、受屈辱再大,在他心里都是值得的。这和韩信受胯下之辱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韩信等来了成功,而溥仪最终没有等来。
  
  但他为之所做的努力,付出的牺牲,我们不能忘记!
  
  附:东陵事件后,溥仪在祖先灵位前立下的誓言
  
  列祖列宗在上
  不孝子孙溥仪给你们磕头了
  我非但没能守住祖宗基业
  还致先人陵寝崩损尸骨难安
  令我数百年大清皇室
  蒙受如此奇耻大辱
  实为不孝男不求上进
  沉溺于声色犬马
  痴迷于富贵安乐
  自甘沉沦不恕之大过
  竟然忘记自己是爱新觉罗的血性男儿
  我还有什么颜面见列祖列宗于地下
  我溥仪发誓 面对祖宗的在天之灵发誓
  从今起 我定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誓与夺我皇位 篡我社稷 辱我宗室的乱党贼子
  不共戴天
  血仇不报 誓不为人
  
  标题:回复:我看到溥仪的誓言,竟然激动得浑身颤栗
  发布人: 如仪时间:2003-11-14 9:38:09
  
  手中没有军队,靠什么复辟?难道还要借助外部势力,那岂不是又要做一次傀儡了。另外,照你所说,溥仪其实根本没有被改造,一切都是假象,他只不过是一直深藏不露、引而不发罢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历史应该改写,再谈GCD改造政策的伟大就只能是笑话一则了。
  
  标题:回复集锦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9 9:59:21
  
  大老爷子一生坎坷啊,安息吧。他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我相信他尽力了
  
  说实话,大请的皇帝中 , 溥仪的才智绝对可以进入前三。
  
  安息吧!老爷子,满洲的明天我们去努力,大家要坚持。
  
  逝者如斯夫~~~~~~~~~~~~
  
  我会把他放在心里~~
  
  还是看未来吧。记住老爷子,明天要我们来开啊!
  
  我们不该算陌生人吧,满人都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我们满人都是皇帝的后代!!
  大家一起努力吧。
  
  标题:回复:回复集锦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8 17:43:33
  
   努力什么?~~~~
  
  标题:努力什么?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4-13 10:12:59
  
   努力把我们满族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继续传承下去,薪火相传!
  
  标题:回复:努力什么?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5-13 20:19:08
  
   哈哈哈哈,吓我一跳,还以为又来一位复国极端分子
  
  标题:-------
  发布人: 佚名时间:2004-1-9 11:48:14
  
  有点伤汉人自尊心。
  
  标题:回复集锦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9 9:52:23
  
   我也感到他的血性~
  
  他的处境也颇具悲剧性
  
  看他老人家一席话 更坚定了我要把满族文化学习传承下去的决心
  
  孙殿英是人渣,这无可否认,可这和他后人没有关系。他的后人在国内,也以他们家出了这么个人渣为耻。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了,尸身不过就是个臭皮囊,留之何用?还不如与山河自然融为一体。清朝康熙年后,满族人仿效汉族风俗行土葬而废除了我们祖先流传数千年的火葬风俗实为民族的大不幸。圣祖仁皇帝为千古明君,可是在这一点上却带了个坏头。当时老一辈的满族重臣,比如佟国维,依然坚持身后火葬的满洲旧俗。可惜后世子孙就不遵守了。天下皇陵,几乎没有几个没被盗挖过,怎么顺治爷的皇陵盗墓贼连惦记都不惦记呢?还不是因为顺治皇帝火葬,而且崇尚节俭,不搞贵重物品陪葬那一套。我觉得满族人丧葬,应该火葬后把自己的骨灰埋在长白山上,然后骨灰上种一颗松树,后人如果缅怀祖先,到这颗树下野餐一次就行。满山遍野挺拔的松柏,就是不死的满洲灵魂的另一种体现。
  
  我相信傅仪中兴的心是真诚的,只可惜世势没给他机会悲凉。据史料记载,溥仪逝世前,是希望自己能葬在西陵境内的,这样看来,将他的骨灰从八宝山公墓迁入华龙陵园,也算圆了他的心愿
  
  谁不希望能继承好祖业,只是溥仪他老人家没那样大的福分,赶上了那个天翻地动的时期,要不他一定不会逊色的.
  
  消极抵抗不是不抵抗 是更伟大的抵抗
  
  黯然泪下~~~
  无语。。。。。
  
  无言````真的无言啦!哭不一定要流泪,满族男儿不会流泪,只懂的流血!
  
  估计溥仪在天之灵 也感叹这红尘来去一场空的无奈吧 唉..
  最后几位皇帝的一生 都让人忍不住那历史伤痕所遗留下来的痛啊
  
  标题:关于李淑贤的自相矛盾
  发布人: 冷*冷时间:2003-11-2 8:24:47
  
   作者:王玫(由冷冷略加修改)
  
  
  我发现李淑贤说话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例如她和溥仪去江南玩,参观刺绣工厂这一节。
  
  这是李淑贤写的《为自己申辩——驳沈醉编造的“故事”》中的一段:(文选37页)
  
  [谈到在江南和西北参观游览,沈醉也胡编了一些情节,如说溥仪在苏州刺绣工厂,参观双面绣的猫被迷住了,于是便“把刺绣女工的手抚摸起来”;又如说溥仪在西安临潼游览时“乱闯女浴室”,被当作流氓喊打。溥仪实在还没有笨到那样的程度,如此编造,把溥仪当笑料,也是不公平的。]
  
  同一件事,在《我的丈夫溥仪》之“二十二 江南行”中是这样写的:(文选44页)
  
  [在丝绸厂、刺绣厂和刺绣研究所,我们参观了世界闻名的“苏绣”的生产过程。有一帧双面绣的猫,从两面看都丝毫不差,同样生动可爱,溥仪特别喜欢,便伸手去摸,介绍情况的人忙说,这只能看,不能摸,一摸就会起毛不好看了,溥仪这才缩回了手。随后访问刺绣研究所的金锡所长,她在四十年代已是一位苏州知名的刺绣艺人,然而战乱频仍埋没了她的灵秀和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请到刺绣研究所当了所长,并被选为市政协委员、省人民代表,她带了许多徒弟,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溥仪向金所长请教刺绣的原理和工序,金锡同志耐心解释,这时介绍情况的人插话说,金锡同志曾应邀出国表演刺绣,许多外国妇女都抢着看她这双能生产“苏绣”的巧手。溥仪听到这里完全被感动了,也情不自禁地握住金锡的手,率真抚摸起来,弄得人家怪不好意思,他却并不觉得。]
  
  天呐!我都要糊涂了,到底溥仪有没有摸过刺绣女工的手?为什么同样出自李淑贤之口,竟然会如此自相矛盾?王庆祥在写书时难道也没发现吗?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小小不言的,不必太认真,可我觉得由此引申下去,我可能要怀疑李淑贤其他的话是否真实了。
  
  标题:回复: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12-26 10:30:30
  
   作者:老虎 (摘自留言簿)
  
  
  你提出的问题实际是两个问题:一是两个人(沈醉李淑贤)同回忆一件事说法不同;一是同一人(李淑贤)不同时期回忆同一件事说法不同。我想就我所知谈谈我的看法:
  
  先谈第一个问题,人们在回忆过去亲历的事件时,一般都是事情过去了多年,像你提出的这件事发生在1964年,而沈醉是在1980年前后在香港写的文章,当时他在香港共住了不到一个月,写有《溥仪特赦以后》《战犯改造所趣闻》等,在香港的多家报纸杂志上刊载,沈醉说这是“把我和溥仪相处的几年中一些有趣的事写出来”,所以他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角度去写溥仪和李淑贤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角度去写溥仪,难免会有不同之处。
  
  其实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有一本《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书中收录了近60名当事人的回忆文章,阅后你就知道,同样的亲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回忆。
  
  在溥仪研究领域也是一样,《末代皇帝的二十年》和《随侍溥仪纪实》两本书都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亲历写溥仪的,但你阅后就会知道,同一件事两个人的说法有很多不同,我仅举一例:溥仪离长春前烧毁电影片一事,《末代皇帝的二十年》在文选中有,《随侍溥仪纪实》在第217页,你不妨仔细看看,其它我就不多说了。
  
  还有溥仪被苏军俘获日期,溥仪从通化乘飞机逃亡中,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获,对于溥仪被苏军俘获日期,有多种记载:溥仪:《我的前半生》记的是17日;华西列夫斯基:《越入满洲边境之后》记的是16日;《溥杰自传》、毓嶦、万嘉熙回忆录记的是16日;毓嵣回忆录记的是17日;日本人楳本捨三:《关东军总司令部结束战争大事记》、田中均一:《满洲国皇帝最后一天》,都记的是19日。所有的不同我们都应该理解。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不同时期对事情的不同认识,这种情况也常见,只要你看的书多了就会知道。比如溥仪写有一篇笔供日本对其拉拢和利用的文章,“我怎样堕入到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魔窟,到了日本公使馆和到天津的经过:
  …… 我同意上外国公使馆。就乘车到了东交民巷,先到德国医院,经商量庄士敦主张上英使馆,罗振玉主张上日本使馆,我愿意上英国公使馆。庄士敦和英公使商洽,英公使说地方小不够用,而没有结果。庄回来了。罗振玉上日本兵营商洽,结果日本武官同意后我到了日本兵营。后经日本公使芳泽谦吉接我到日本公使馆。从此便堕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罗网。”
  
  他说是罗振玉把他送进日本公使馆的,这和他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说法不同,在书中他说是郑孝胥把他迎入日本公使馆的,详见《我的前半生》第182至185页,我们能否就此怀疑溥仪的其他的话是否真实呢?能否就此怀疑溥仪说了假话呢?
  
  既然在此提到了沈醉,我再举一例,同样和沈醉和抚摸有关,让大家看看沈醉在不同的时期所写也不完全相同,可能原文大家不一定能看到,我现抄录如下:
  
  如在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沈醉写到“溥仪看到毛主席诞生的那张旧式木床,非要去亲手摸一下不可。讲解员告诉他,这些陈列的东西都不让人抚摸,怕久了损坏。他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崇敬,一再要求想去摸一下,后来管理人员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声明只能让他一个人摸摸,别的人看看就行了。他一听又表示不去摸了,他最怕别人说他特殊,他总希望别人看他和看其他专员一样,不要因为他过去当过皇帝,就和别人不同,而要求对他不要特殊照顾。”
  
  而在他写的《我这三十年》一书中同样的事却有了不同的说法,
  “到了湖南,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瞻仰毛主席的故居。我们乘车前往湘潭韶山。在毛主席诞生的那张古老的木床边,我和不少人都情不自禁地用手抚摸了一下,对毛主席用过的家具和农具,我感到有一种异常的亲切和热爱的感情。”
  
  我们能否就此怀疑沈醉的其他的话是否真实呢?能否就此怀疑沈醉说了假话呢?
  
  我也不知道溥仪沈醉他们到底有没有抚摸毛主席诞生的那张木床,就像我不知道溥仪到底有没有抚摸刺绣女工的手一样,但我对这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文章并不怀疑,我们正是从这些文章中了解和认识的溥仪,又何必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呢?
  
  回到正题,关于李淑贤的前后说法,王庆祥早有他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溥仪在那样的场合里,不自觉地抚摸了刺绣女工的手,很符合他的心理历程,是可信的。李淑贤对沈醉有意见也有其源,但批评中间有过火之处,不止于这一件事。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怀疑李淑贤回忆录的真实度,在大节上她还是非常认真的,我非常理解她。”。
  
  标题:没有大清朝何来大中国
  发布人: 赵无眠时间:2003-10-23 11:47:08
  
   一个由外来政权创造的历史奇迹
  
  清朝丢失的领土,绝大部分原本就不是中国的。尤其是黑龙江以北全部、乌苏里江以东大部分土地,是清朝入关带给中国的礼物,还有它征服的蒙古、西藏、新疆、朝鲜。这就使得中国的版图,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结算有清一代领土、属土的「收支」,就会发现,它给中国挣来的土地,比给中国丢失的土地多得多。一个王朝倾塌了。这个世纪一开局,它就呈现一派行将崩溃的败相: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赔款求和,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革命党接二连三发动起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驾崩,江山社稷落在隆裕太后和三岁小皇帝宣统这一对「孤儿寡母」手上……。更早些,自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太平天国、捻回之乱、中法安南之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以後,这个王朝的气数就几乎已被消耗殆尽,只等最後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降临了。事实上,它能够硬撑著拖一副迟滞的脚步,走到这个使人类社会发展最快、改观也最大的二十世纪来,而且竟还摇摇晃晃地继续走了十来年,本身便是一个奇迹。
  
  全部罪责由末代王朝承担
  
  应该说,在中国历代王朝的结局中,清王朝的结局是最为幸运的。虽说是一场革命,却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血征战;虽说搞了点宫廷政变,却也没有大动刀兵,闹到大家的脸上都不好看;虽说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最後却也咸与共和,——除了外蒙,——基本上保持了中国的完整,没有重蹈「合久必分」的覆辙。退位的皇帝还享受极为优厚的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这也算是「史无前例」的:皇帝尊号不废,仍居宫禁,每年享受政府津贴四百万元,王宫世爵「概仍其旧」。直到辫帅张勋进京唱了一出复辟的戏,才被日後的冯玉祥作为藉口,派兵把逊帝从故宫大院里赶了出来。谁教你先输了理,听信人家的唆使吃那十几天的回头草呢。不过也没拿他怎麽样,赶是赶出来了,房地产带不走,细软可是尽他扛。这是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的事,距「大清帝国」的匾额从历史舞台上摘下来,已经十三年了。
  
  然而中国人对於清朝,多半没有什麽好印象。它是末代王朝,中国上千年封建专制的帐,似乎都要记到它头上。就象任何一个朝代的全部罪恶,都要由它的末代皇帝来承担一样。它不但为後人提供了旧制度最直观的、令人记忆犹新的反面教材,甚至还要为民国以後的许多糗事负责:窃国大盗袁世凯专权,军阀混战,列强继续欺侮压迫中国,贫穷、落後、愚昧……所有的这些不幸,都可以追溯到慈禧太后,那个据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坏的女人中活得最久的女人:她割地赔款,镇压变法,一次次阻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致使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崇高国际威望的中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东亚病夫」。
  
  这样的政权没什麽可说的,早就应该推翻了。为革命奔走呼号的孙中山,被尊为「国父」,受到影响中国历史甚剧、相互合作但主要是残酷争斗几十年的国共两党一致崇敬。以革命而不是以改良的手段,以共和而不是以君主立宪来取代旧制度,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几乎是没有疑义也无可置喙的了。
  
  假设当年不用革命……
  
  直到文革结束,文化界才有极少数人提出,假设当年不用革命这样激烈的手段,而只是渐进地改良,情况也许会比已经发生的这几十年的历史要好得多。毕竟刚刚经历过「不断革命」的磨难,一切关於革命的反思都容易为人所理解;毕竟「前清」早已成遥远的过去,是前朝的前朝了,对它的品头论足更不妨肆无忌惮。
  
  ——假设不经革命,而代之以温和的改良,君主立宪,议会选举,逐步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那就不会有後来的军阀混战,不会有列强扩展和强化各自在中国的势力□围,不会有国民党、共产党先後坐大的一党专政,不会有残酷无情的清党、内战和阶级斗争,不会有疯狂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
  
  虽然有一句名言: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人们还是喜欢作各种各样的假设。不光是那些天真的、善良的人,就连许多历史学家,许多识见不凡的思想家,都常常对各种各样的历史作各种各样的假设和推断。因为研究历史的目的,除了文化积累的意义,还有镜鉴的作用。所谓「不能假设」,其实是我们对已然发生且无可逆转的历史事实发出的无奈叹息。
  
  是的,百日维新的失败,使清政权丧失了改良的最好时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既死,整个王朝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执掌政权,更不要说做好立宪、建立议会制度这样大幅度变法、改革祖制的事了。革命党跃跃欲试,到处谋杀、起义、暴乱,各地新军连朝廷都难以节制和调令,天下根基已动,大厦将倾,改良从何谈起?当时的情势,不是改良比革命好或不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改良的可能的问题。当然,这里还可以再「假设」,如果革命党人不那麽闹的话,如果让朝廷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从从容容地、因循渐进地完成它本应在十年前推行完成的「变法」——或称「改良」、「改革」,也许中国可赢得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发展时机,提前进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进而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发生在这个世纪最初十年的大论战——「革命还是改良(改革)」——注定要在这个世纪的最後十年再拿出来论战一次。有人提出,不流血(改革)总比流血(革命)要好。另一些人则提出,不流血的革命(如辛亥革命)比流血的改革(如戊戌变法、六四)要好。其实,这好那好,也都是在假设历史。
  
  革命不能保证推翻独裁
  
  辛亥革命并不是没有流血,只是相较於以往的改朝换代,尤其是这样一个庞大王朝的崩溃,没有发生持续的大规模的战乱和流血。戊戌变法「四君子」死得固然惨烈,毕竟只是朝廷内部极少数人作出的牺牲,远不能跟後来发生的革命相比。至於六四,牵涉到许多另外层面的问题,拟另写专文中再作讨论。
  
  革命推翻的只是政体,并不能保证推翻独裁。最经典的法国大革命就不用说了,本世纪发生的俄国革命,古巴革命,柬埔寨革命,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拉克革命,结果都是如此。中国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袁世凯上台,民主共和成了一句空话,最後连空话也不要了,乾脆恢复帝制。
  
  袁世凯当然是很糟糕的一位,要是换了孙中山,可能会要好得多。不过细究起来,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孙中山不恋权位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他一旦要掌权,就必须是他绝对的个人权威,说穿了也就是独裁。一个政治家,同时受到两大相互敌对、都以擅长专制独裁闻名於世的政党崇敬和拥护,他本人会不独裁到哪里去,我实在是怀疑。孙中山在他自己的党内排斥异己,大事一个人说了算;号召党员向他宣誓效忠,以党龄的长短封官许愿;对外推崇师法无产阶级专政的创始人列宁,一心想走俄国的道路;……他的悲剧是「革命尚未成功」,他的幸运也在於此。他还没有来得及当上独裁者就死了。也许,他会是一位「好的」独裁者,但谁也保证不了他不会是一个独裁者。一个人只要当上独裁者,好坏就由不得他了。而且古今中外的大独裁者,大多有优秀的素质与过人的、持久不衰的魅力,正是这些素质和魅力使他取得追随者们的信赖、拥戴和服从,并通过他们以他的意志为全民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就连孙中山也只是假设。历史选择了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一点也不过份地说,这是许多坏选择中最坏的一种选择。二十世纪中国一个又一个大灾难,都是从这第一个选择开始的。
  
  好皇朝只有汉、唐、清
  
  中国自秦始,建立过一个又一个长长短短分分合合的封建皇朝,其中能被史学家们称得上好一点的皇朝,却少得可怜。大致可以排上的,是汉、唐、清这三个朝代。所谓「好」,是从国力的强盛,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文化的繁荣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宋、明两代的经济和文化还算不错,但只能列为次一等的朝代——宋代国力甚弱,无力对抗外国入侵,这样也就难保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明代国力虽远胜於宋,却是历史上最专制独裁的时代,加之朝政不稳,刑律苛严,宦官弄权,特务横行,致使内忧外患永无休止。至於其他历代,就更谈不上了。如元代,国力强盛,但它始终是一个「外来政权」,对中国实行武力统治与搜刮政策,实行种族等级制度,民生苦不堪言,只能算最坏的朝代之一。
  
  说汉、唐、清这三个朝代是好朝代,当然也是相对的。汉代初起有吕后专权,中有王莽篡政,後又有宦官外戚之祸更迭不已,终於导致汉末的经济崩溃,天下大乱,流寇四起,豪强割据,征战不休。唐代则有武后篡权,安史之乱,藩镇之乱,黄巢之乱,而且後来也重蹈宦官之祸的覆辙。然而,汉唐毕竟是汉唐。前汉有「文景之治」三十九年;又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其後昭、宣二帝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凡三十七年。後汉有光武帝「中兴」的二十年;有「明章之治」三十一年。唐代则有太宗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有维系国运不衰的武则天时代四十年;有「开元之治」三十年。这几十年几十年的加起来,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虽然严格地说,这些盛世也不尽是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幸福,如汉武帝的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好大喜功,又如武则天的重用酷吏、实行严法,再如唐玄宗的耽於逸乐、喜谀恶直而终酿成安禄山之乱。但人们至今仍把它们称道。正是因为它们,才使我们在面对漫长的中国历史的时候,不至於只看到一片暗淡,不至於只留下一派沮丧。
  
  有清一代,共出了十二位皇帝,他们是入关前的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入主中原後依年号相称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总的说来,都还不太坏。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是大清帝国的创始人,能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征服和统一关外各部落、汗国,建立一个足以与大明帝国抗衡并终於征服了整个中国、统治其达两百多年的王朝,他们的雄才大略和功业是显而易见的。康熙可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在位时间也最长,达六十一年,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他的孙子,文治武功的乾隆不敢超越祖父,做了六十年皇帝之後让位於儿子嘉庆,自己又快快活活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加上承上启下的雍正十三年,「康雍乾盛世」前後达一百三十馀年,一举超过汉唐。
  
  有清一代并无暴君昏君
  
  清朝自嘉庆始由盛极而衰,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至道光时愈演愈烈,尤其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国运一蹶不振。咸丰更是忙於割地赔款,英法联军甚至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又有太平天国打下几乎半壁江山,直至同治三年方才平定。嘉庆、道光和咸丰真是三个倒楣的皇帝,国家搞成这个样子,他们难卸其咎。当然,其中缘由太多也太复杂,还包括盛极一时的乾隆朝埋下的祸端。就他们个人而言,仍是想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的,惟内忧外患无力回天,只得勉力支撑而已。嘉庆为人忠厚仁恕,性情宽和,生活比较严肃,而作事软懦,缺乏魄力。道光生活也很简朴,但心胸狭窄,众说纷纭的时候往往就没了主意。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禁烟,就是决心革除积弊、振兴民族的明证。
  
  清朝的最後三个皇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幼即位,而从未真正亲自掌握过国家大权。同治五岁当皇帝,光绪四岁当皇帝,宣统三岁当皇帝。在长达四十七年的时间里,权力落在慈禧太后手中。一个皇帝比一个皇帝小,似乎预示著清王朝一蟹不如一蟹的穷途末路。不过小皇帝并不必然是坏皇帝,亦并不一定要面临著穷途末路。康熙即位时年方八岁,也是个小皇帝。他的父亲福临,当皇帝时也才六岁,整个中国都是在他的朝中打下来的。拿同治来说,居然还有过一段「中兴」,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和甘肃、新疆的回乱,使得中国的版图不至於在这个王朝彻底崩溃前瓦解成碎片。光绪内外交困,还试图有所作为,拖著病弱的身体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变法维新,挽救王朝的命运,只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进行镇压才未能成功。
  
  中国历史上,几乎找不到另外一个王朝,能够做到像清王朝一样,前前後後不出一个荒淫无道、暴戾昏庸、滥杀功臣、奢靡浪费的皇帝,不出一个坏得令人切齿痛恨的暴君、昏君。仅此而言,清代的地位就完全可以排在汉、唐之上。
  
  时代造成清王朝的悲剧
  
  慈禧太后是清朝最大的败笔,史学家们都认为,近三百年的国运全断送在她的手里。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物,也并非一无是处。「同治中兴」便是她大胆打破满汉界限,起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一大帮汉臣的结果。这些汉人名臣,包括後来的沈葆桢、刘坤一、张之洞、刘铭传等人,皆有较为开明进步的头脑,官至封疆大吏。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如此知人善任的最高独裁者,果真会坏到一塌糊涂的地步。
  
  清王朝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此前中国,说是「超稳定结构」也好,说是「循环反复」也好,一直处於封闭、独立的自我发展状态。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达,居於世界前列。但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兴起,使中国开始落後於世界潮流,并迅速而非逐渐地与先进的西方国家拉大距离。一八四○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走向任被列强欺侮宰割的境地。这一史实,中学生都是应该知道的。
  
  我们从简单的历史读本中都可以查到,清政府是怎样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单举领土的丧失——
  
  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
  
  一八五八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领土;
  
  一八六○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对岸之九龙;
  
  一八六○年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约九十万三千平方英里;
  
  一八七四年中日和约,承认属土琉球王国为日本领土;
  
  一八八五年中法和约,承认安南脱离宗主国中国,成为法兰西的保护国;
  
  一八八六年中英缅甸条约,承认属土缅甸划归英国;
  
  一八九五年中日马关条约,放弃朝鲜的宗主权,割让辽东半岛(後经俄法德三国干涉,归还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
  
  这还不包括那些铁路、通讯、矿产的经营权,不包括租界和庞大得如同天文数字的巨额赔款。经营权及租界以後可以收回,白花花的银子将来可以再挣,领土的丧失却几乎是永久的。二次大战结束,收回台湾、澎湖列岛;一九九七年七月,收回香港、九龙。其馀那些土地,再也不是「莫非王土」,再也不是咱们的啦。
  
  不过冷静地想想,清朝丢失的这些领土、属土,绝大部分原本就不是中国的。尤其是黑龙江以北的全部、乌苏里江以东的大部分土地,是清朝入关带给中国的礼物。当然还不止这些,还包括它已经征服的蒙古,及後来征服的西藏、新疆、朝鲜。这就使得中国的版图,远远超过历史上除元代以外的任何一个朝代。而我们知道,元朝始终是一个「外来政权」,与其说中国在元代的领土面积最大,倒不如说中国的领土在那一段时间里全都沦丧了、消失了,那实在是一个不值得炫耀的亡国时代。
  
  我们坐下来,将有清一代领土、属土的「收支」情况作一番结算,就会发现,它给咱们中国挣来的土地,比给咱们中国丢失的土地要多得多。如果我们推翻清王朝只是为了「驱除鞑虏」、为了「光复中华」,为了「复明」,那中国版图就不会囊括新疆、西藏及东北的大半,中国的面积就只有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绝不可能在俄罗斯、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评价一个朝代的功过,当然不应只将其扩充版图的大小作为依据,因此也就更不应只将其丢失的那部分领土作为依据。
  
  而且,如前所述,清朝的结局是一个基本完整的中国。不象汉末那样,分裂成魏、蜀、吴三国;也不象残唐那样,由藩镇之乱演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中华民族跃升世界最大族群
  
  国家是由领土和人口组成的,在现代科学兴起以前的古代,人口增长率,很大程度地反映了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衰落。我们可以检查一下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的情况(根据《中国人口报》)——
  
  从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到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下降到五千六百四十九万人。从隋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七四○年),人口从四千六百○一万人,上升到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人。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七千六百八十一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五千八百八十三万人。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六千零五十四万人。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清代以前的一千六百年间,中国的人口数字一直在三至七千多万人的水平线上徘徊。强盛时代的汉朝,一百五十馀年里甚至出现负增长。隋至盛唐的一百三十馀年,人口也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五。清朝入关四十年後,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达一亿零一百七十一万人。又过了一百一十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达二亿九千七百万人,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清朝结束时的一九一二年,中国人口达四亿○五百八十一万人。这个数字即使保留到二十世纪末,也仍然可以使中国无愧於世界超级人口大国的称号。当然,历史发展的天平已经倾斜,巨大的人口数字不再只是一种荣耀而日益成为沉重负担,那是另外一个议题。中华民族跃升为世界上最大、任何国际势力都不容小觑的族群,清朝的功绩是直接和不可磨灭的,远非汉、唐能与之比肩。
  
  清王朝也是「外来政权」
  
  历史毕竟不是简单的查帐、结算可以说清的。从清兵入关到宣统退位,清王朝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八年,中国人深藏的心结一直未能解开,即它也是一个「外来政权」!
  
  於是,革命的民主主义意义退居其次,民族主义反倒成了第一主旨。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誓辞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很明显,呼号「驱除鞑虏」,比直接高喊「推翻帝制」更为有理、有力,更容易为民众接受。也就是说,煽动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比启发他们的民主意识,作用要强烈得多。而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西方列强一次次打击下,也亟欲振作。辛亥革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一省起义,各省先后宣布「独立」,即摆脱清廷,最后,朝中汉人总理大臣与南方临时政府搭成协议,迫使皇帝退位。共和建立,天下「光复」。
  
  人们清算前朝的罪过,就象中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要做的那样。鸦片战争以後那几十年的耻辱,的确也留给中国人以太深、太难磨灭的「冤孽般的」记忆。不止於此,追溯当年,清朝凭什麽入关?凭什麽占领和统治中国这麽多年?凭什麽把一个「外来政权」强加在中国人的头上?
  
  很多年过去了,历史学家们对於清朝的评价渐渐趋於客观和中肯。一位学者,在他近年被广泛流传的作品中这样写道:「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老人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年长以後,我开始对这种情绪产生警惕。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则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著极大的不公正。」(余秋雨《山居笔记——一个王朝的背影》)
  
  这无疑是对的。但他接下来却这样写:「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汉族当然非常伟大,汉族当然没有理由要受到外族的屠杀和欺凌,当自己的民族遭受危难时当然要挺身而出进行无畏的抗争,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这些都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不能由此把汉族等同於中华,把中华历史的正义、光亮、希望,全部押在汉族一边。与其他民族一样,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入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
  
  对於汉族及汉族正统论的反省和批判,我也很赞同。我希望拿出来讨论的,恰恰是他需要肯定的仅仅「这样一点」,即「满族是中国的满族」。请问,有什麽根据?
  
  「满族是中国的满族」?
  
  不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产生、消亡、融合、分裂和演变。说某民族是某个国家的民族,一般是指这个民族在这个国家里以一定的数量、一定的群体方式、一定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存在著。比如,有很少量的西方人、犹太人在中国定居甚至入籍,我们却不能因此断言:「日尔曼族是中国的日尔曼族」、「英格兰族是中国的英格兰族」、「犹太族是中国的犹太族」。
  
  在清兵入关以前,满族从来都不是中国的满族。
  
  我不想在这里详述满民族史。大致说来,满族为女真人的後裔。女真人曾建立金朝,并一度入主中原,与南宋并立,後为蒙古所征服。中原一带的女真人基本上被汉化,融入汉民族。元朝时国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即西方人,第三等为汉人,其中就包括前辽及前金融入汉族的外族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即南宋的遗民。关外的女真人则保留下来,直至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权,一六三五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州,形成後来我们所说的满族。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与当时的大明帝国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国家。它有自己的君主、朝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军队,有自己的领土疆域、人民、语言、文化习俗,它不受任何别国如中国的册封和保护。一六三六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即位称大清皇帝。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国时代,如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春秋战国,是由多个小国组成的一个大国,即周朝。其国家形态,有点像现在的联邦制。周朝有统一的国家元首,称天子,据有象徵国家重器的九鼎,从理论上说可以号令诸侯。即使诸侯坐大,称王称霸,也还是要通过周朝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即「册封」才算。三国以後的多国时代,则都是由原来的一个长久统一的国家,分裂而成的多个国家政权。它们各据一方,互不买账,甚至刀兵相向,但基本上都还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其形态,有点像现在中国大陆与台湾,朝鲜和韩国,统一前的北越与南越,东德和西德。
  
  大明帝国与大清帝国则不然。这是两个互不隶属、未结成任何形式的邦盟、主要民族构成截然不同、亦非一个统一国家分裂而成的国家。虽然,满族人祖先建立的金国,曾占领并统治中原,即中国北方;被大清帝国先征服的蒙古,也曾在元时占领、统治过中国全境,但这也都不能说明它和中国是一个国家。正如日本曾占领统治过高丽、台湾,却不能因此说它和韩国是一个国家,也不能因此说「大和民族是中国的大和民族」。
  
  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
  
  既然说到日本,就不妨把当时的大清帝国,与侵华时的大日本帝国作一番更细致的比较。
  
  它们都是中国的「一衣带水」的近邻,都崇尚武力,推行军国主义,对中国这个貌似强盛实则虚弱、疲惫不堪的庞然大物虎视眈眈,久存亡我之心,长期实行渗透、侵扰、掠夺、蚕食及软硬兼施的政策,都趁火打劫,趁中国内乱之际大举入侵。它们都是先征服朝鲜,控制蒙满的广大地域,造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和压迫。
  
  日、清都由单一民族立国,但是就文化而言,日本的民族习俗较之清帝国更接近中国。如服饰、饮食,日本比满清更与中国相像。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中国的唐服改制的。在工业化以前,日本重农耕,而满清则是游牧民族。日语和汉语一样,都是单音节,并且都使用汉字。而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文字由四十个字母组成。有些发音如卷舌的r 」在汉语中原是没有的,如「Tartar 」中文只好读成「Tata 」(鞑靼)。现代北京人爱发卷舌的「儿」字音,我以为是满清在此定都二百多年造成的。语言上的异同并非一件小事。蒙古与中国同被满清征服、统治,但「蒙满一家」,蒙满可以通婚,蒙族可以封王,汉族却不能。这与蒙满都是「鞑靼人」,属同一语系不无关系。日本从未有过「和汉不能通婚」的规定。事实上,当时中国的涉外婚姻最多的就是中日联姻,许多著名中国人士娶日本女人为妻,如作家郭沫若、周作人,艺术家李叔同,前清皇弟溥杰等,还有一些著名中国人士则乾脆有日本血统,如文学家苏曼殊。这种跨国婚姻是如此之多,乃至大量见诸小说、电影、电视剧为人们所熟视,即连描写侵华日军罪行的电影《南京,一九三七》,也以一对中日夫妇作为男女主角。中日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悠久,明代以前基本上是非常友善的。汉时便有日本人前来朝贡,光武帝曾赐倭奴国王印绶。近世还有人考证,日本的神武大帝即是当年秦始皇派到海上寻找长生不老宝丹的方士徐福。他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及大量能工巧匠,融合进了日本民族的血缘和文化。总之,日本受中国影响至深至久,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侵华岂非更「正确」?
  
  如果说,大清帝国侵略中国,是「历史超越汉族正统论所作出的正确选择」,那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岂不是一种更为「正确的选择」吗?
  
  满族成为「中国的满族」,是在清朝入关,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以後的事情。然而为中国人民所认同,仍花了相当长的时日。满清入侵,虽然纵横肆虐,烧杀抢掠,心里总还是有些发虚的,毕竟这不是它的家园,这麽干未免伤天害理。那时候要是有一位像今天这麽大度的中国学者站出来替他们说说话就好了:你们顾虑什麽?你们不是侵略者,你们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来超越「汉族正统论」的,这是历史作出的正确选择,你们只管大胆放心的干就是了。可惜那时没这样有器识的学者。
  
  清军大举南下,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江北进行抵抗。清摄政王多尔衮修国书一封劝降。大意为:闯贼李自成起兵犯上,中国臣民却无能为力。只有吴三桂在东陲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为你们驱除反贼。这国土是从闯贼手里得来,而非得自於明朝。我国费了这麽大力气代你们报仇,你们将如何感恩图报?居然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我们岂能就此罢兵?你们那一小块地方,打得过我们吗?
  
  这是明摆著的强词夺理。干涉中国的内政还不算,还要尽夺我领土、主权。史可法回覆了多尔衮一封信,援引历史上契丹和宋、回纥助唐,只要钱不要土地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对方放过一马,允许双方就地划疆而治。他发誓将来永远巩固与大清帝国的邦交,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从此两国誓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
  
  史可法在历史上站错了队?
  
  然而清朝廷志在灭明,当然不听这一套,乃调动豫亲王多铎,率兵攻下扬州,史可法殉难。清军恨中国人抵抗,将扬州城屠杀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大约可以与日本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相比。我甚至怀疑,日本是向当年入关时的清军学的,专门用以对付中国军民,企图瓦解中方的斗志。不然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那麽多国家、地区,固然罪行累累,何以只对中国进行过这样残酷的大规模屠杀。都是屠城,不同的仅仅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现代文明的二十世纪,留下大量人证物证,令举世震惊、愤怒和谴责;「扬州十日」则发生在三百多年前,是「古时候」的故事,不痛不痒,与今天的人没有什麽关系了,所以我们的学者才能够「警惕」并战胜代表著「最世俗力量」的情绪,徘徊在幽静的昔日宫苑之中,指出这种情绪化的社会评判是何等的不公正。
  
  本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正义感的抗清名将史可法,竟然站错了立场,站在「历史错误选择」一边;「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竟然是「历史正确选择」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位引清兵入关,甘为先锋帮异族征服中国的大汉奸吴三桂,也无疑是「正确」的,若说有错误,那也是後来又反戈一击,终於为康熙所平定。当然,还有一大批「正确」的汉奸,先後投靠清廷。就连许多抗清志士的後代,最後也不得不走上与朝廷和解、合作、服务、效力的道路,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即後来意义上的大清帝国,俗称或简称「中国」。
  
  有人说,元、清两朝虽是外来政权,最後却为中国所同化,除了政治典章制度、语言习俗的汉化外,连国都都建立在中国本土上,所以还应该属於中国的国内事务,与日本侵华不能相提并论。然而,我们讨论的是国都建立在中国本土之前、亦即中国被征服之前的战争性质,与战争後的状态无关,更不能反过来把战争的结果作为原因,颠倒因果关系。如果中国打算将未来的国都建在莫斯科,我们是否就可以举兵进攻俄罗斯,发动一场「历史正确选择」的「国内战争」?
  
  日本也打算迁都中国
  
  日本侵华计划的主要设计者石原莞尔,在他著名的《石原构想》中,提出日本从占领满州起步,进而征服全中国、印度、东南亚乃至澳洲,夺取石油、橡胶等自然资源,最终战胜英美等西方各国,达到主宰全世界的「宏伟目标」。他计划,一旦日本受到西方的干涉和威胁,即行迁都至满州,也就是被占领後的中国本土。如果日本的计划得以实现,这个外来政权也将和清朝一样,成为中国政府;中国的正式国名,也可能就叫「大日本帝国」,就象大清帝国一样。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态落後,经济停滞不前,国力衰落,军阀混战,内乱纷争不休,而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则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由他们来统治无疑属於「历史的正确选择」。而以後的学者们谈起这一段历史,也会要求我们克服狭隘的汉族正统论和世俗的情绪,给征服中国的大和民族以「公正的」社会评判。再继续推论,日美间的太平洋战争,也将更名为「中美战争」。这场战争的失败,将同甲午海战一样成为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国耻」。如果侥幸取胜,那也只能更加证明,中国加入日本或日本加入中国的「正确性」。
  
  日本的不幸在於它没能征服中国,没有做成中国统治者,没有成为「中国的大和民族」。它打赢过代表中国的清朝,却永远不可能建立象清朝曾经建立过的那样辉煌的功业。和清朝败落的原因一样,它生不逢时。
  
  元朝清朝不同历史命运
  
  再来谈清朝与元朝的区别。为什麽清朝终能融入中国,而元朝始终只是「外人」?元朝在中国统治了九十年,清朝是它的三倍,这样它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民族融合。到清朝覆亡时,人们忽然发现,统治民族——满族几乎完全汉化、消亡,几乎所有的人,包括皇室人员都不再而且也不会说满语。辛亥革命的口号「驱逐鞑虏」也就显得很可笑:驱逐谁?往哪里驱?怎麽驱?元朝的朝廷则不一样,虽然也说汉话,但蒙古人还是蒙古人,明军硬是把元皇帝赶出了中国,赶回它的大草原去了。他一回到那里,又开始说起了蒙古话,恢复蒙古习俗及政治典章制度。元、清两朝的结局,说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是有本质区别,亦即「内外有别」的。清帝退位,是为了实现「满汉藏蒙回」五族共和的大中华民国,退位後继续享有尊号、特权。元帝却是遭到真正的「驱逐」,你走了就行了,咱也不再追究,不要求追夺你的帝号,你在这边的蒙古人我们以礼相待,要回去的放行,以後中蒙(明元)两国互不相犯,和平共处。
  
  清政府入关後,一直自称「中国」,继承中国的名号,把朝廷的利益与命运跟中国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元朝则不然,元只是蒙古人在中国本部的国号,元皇帝同时还是蒙古帝国的大汗。类似拿破仑是法国皇帝,同时兼任西班牙国王。蒙古帝国还辖有窝阔台、察合台、伊尔、钦察等「四大汗国」,势力范围和利益、命运跟中国本部风马牛不相及。元朝在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也与蒙古本土及四大汗国完全不一样。而且如前所述,元朝将国民分为四等,不但使中国人作为亡国奴的心头创伤无可弥合,同时也阻塞了最「上等」的蒙古人融入「下等」的中国人的过程。有人认为,中国是元朝的继承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没错,如元大都建在中国本土;元朝廷通行汉语;蒙古人後来终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即令外蒙独立,在中国的蒙古人也远远超过外蒙及俄罗斯的蒙古人,等等。但继承国的主要意义还不止於此,它必须有文化上的传承性,还要能够继承政治上的全部或大部分遗产。从这两点来看,中国的明朝都没有做到。元朝是被赶走的,并没有推翻,它回到草原後,还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日。明朝的版图,也只大致限於以汉人为主的居住区域,远小於横跨欧亚大陆的元(蒙)帝国的辽阔疆土。
  
  中国史学家将元史列为中国的正史,也并不能说明继承国的关系。元史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一段,是中国的亡国史,否认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正如日据时代五十年,也应作为台湾正史的一部分。元史从成吉思汗开始记叙,是为了阐明这个曾经征服、主宰中国人命运的统治集团是怎样产生、发展壮大的,所谓来龙去脉。明朝建立以後,元政权几乎与中国无关,它的历史连同四大汗国也就从中国的正史中割得乾乾净净。
  
  元、清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元代只有一个象样的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他以後皇室为争抢帝位闹个不休,祸乱频仍,这也是中国人从感情上始终难以接受这个政权的原因。一个朝代出一个好皇帝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出好皇帝,不出坏皇帝。清朝基本上做到了。它甚至是唯一做到的一个朝代。这样,讲人治、重伦理的中国人,才从法、理、情上接受了清朝,视其为正统,将满族及其带来的蒙、藏、回都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
  
  「大中国」:清朝最大遗产
  
  清朝给中国人留下的最大的政治遗产,是辽阔的领土,与多民族共处共存的局面。也就是所谓「大中国」。这笔遗产当然不是白得的,各个民族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都有过被征服、当上亡国奴的惨痛经历。满族是征服者,它自己却被汉文化最後所征服,满汉不分了。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付出的代价也最为惨重,且不要说曾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即连服饰外形都被强行改换为满族式样。中国人头上那根被西方人讥为「猪尾巴」的长辫子,就是当年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的结果。这一政策似乎是专对汉人来的,其他如蒙、藏、回则都不实行。也就是,只要求汉人满化。然而到头来,却是满人被汉化得最为彻底,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征服者的极大嘲弄。
  
  清朝覆亡以後,汉民族未能很好的守成,外蒙古从大中国的版图中划分了出去。外蒙的独立,从国共两党发表的历史文献看,都有往对方身上卸责之嫌。究其实,则是国民党签约在前,共产党承认在後,为「国共合作」的成果。既已独立,在国际秩序大体确立的今天,也就没有反悔的馀地了。
  
  
  标题:清朝是不可能君主立憲的
  发布人: 蔣蔣时间:2003-10-24 8:01:54
  
  我看到好些人都說,如果清朝君主立憲會怎麽怎麽樣,還有一個人留言說,他非常希望清朝能像英國那樣君主立憲,並讓一個愛新覺羅家族的人登上日後渺茫的王位。我想說的就是,首先,英國的斯圖亞特家族雖然也是外來者——他們的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是諾曼底公爵——但是總體來說,英國的各民族分得不像中國人那麽清,而且,明顯的,他們沒有要求王室成員必須和諾曼底來的人結婚,他們甚至允許和外國人結婚。但是清朝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只允許王室成員跟滿族人結婚——滿漢不得通婚,除非擧漢軍旗去。這樣,英國王室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和他的國民融為一體,但滿清王室卻始終是以一個異族人的身份來統治清朝的,讓一個異族人來分用國庫、來代表幾億漢人出去訪問各國,我想,這是不太可能的。如果說末代王朝依然是一個漢王朝,這樣說或許還有些可能。
  
  
  标题:還有一點忘了說
  发布人: 蔣蔣时间:2003-10-24 8:22:23
  
   說在未來讓愛新覺羅家族君主立憲,但現在,大槪沒有純滿族血統得愛新覺羅家族人了吧?都和漢人通婚了,所以,也就不太可能未來去登機了,這些人若放在清朝,大槪都是要被暗殺的命....-_-||||
  
  
  标题:谁会挂念溥仪呢?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7-24 12:57:41
  
  说真的,我很想知道当年经历过那段历史,现在还健在的爱新觉罗家族的老人儿,对溥仪是什么看法?
  是否像《非常公民》中载振说的那样“……真不知道丢人现眼,哪儿有可大街找皇妃的皇上呀?我都替祖宗脸红!还腆着脸把自己当回事呐?由打光绪三十三年老爷我就活明白了,要不是姓段的坏了老爷的大事,皇位哪儿轮的上这小子?把江山社稷都倒腾完了,连个小老婆也管不住……”
  如果是,我真觉得可悲。逢年过节、生辰忌日,他们会不会想起这个原来的皇上呢?婉容都还有一个弟弟时常惦记她,谁会挂念溥仪呢?不会都是我们这些陌生人吧。
  
  
  标题:当年经历过那段历史,现在依然健在的
  发布人: 微笑的花时间:2003-7-27 19:55:36
  
  恐怕只有他的侄子们了。
  这些人差不多都挨过皇上的打,后来的行为是怎么样的大家都清楚。
  想从他们嘴里说出溥仪的好,难!
  
  
  标题:一生都给你
  发布人: 非常公民时间:2003-7-24 7:39:14
  
  孤独的我在梦里寻觅
  不知道寂寞的你是否愿意牵着我的手
  那多情的阳光温暖了我和你
  
  在你的耳畔我要悄悄地对你说
  你是我过河的一页扁舟
  你是我登高的一把扶梯
  我把生命深埋在你的怀里
  落下了滚烫的泪
  一滴一滴是我是你
  
  我要把心底的一句话告诉你
  我一无所有 只有我自己
  不给别人不给别人
  一生都给你
  
  标题:回复:一生都给你
  发布人: @@时间:2004-9-4 7:39:05
  
   只能做個黎民百姓而已| 很多黎民都為了祖宗基業恪守一生.一生都給你的話隨便說說的嗎?
  
  
  标题:我爱你
  发布人: 非常公民时间:2003-7-24 7:38:20
  
  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
  你是我眼中唯一的身影
  你是我梦里重复的故事
  你是我耳边辗转的叮咛
  你是我梦魂深处永远不停的思念
  你是我今生今世永远不悔的痴情
  
  
  标题:我是真的
  发布人: 非常公民时间:2003-7-24 7:37:24
  
  我是真的爱你爱到不灰心
  我闭上眼睛天空变的透明
  阳光温柔蒸发所有泪滴
  不问回音让爱继续
  
  我是真的爱你
  爱到不成比例的专一
  疼惜你想飞的孩子气
  我用我的孤寂换你自由的呼吸
  
  我是真的爱你
  留在世界边缘呼唤你
  用我不够华丽却是唯一坚持的声音
  等你终于倾诉我是真的爱你
  
  
  标题:关于溥仪的一点思考ZT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7-12 11:13:43
  
  溥仪的一生是与他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身份,决定了他更加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自他三岁被慈禧确定为光绪的继承人始,就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悲剧性。在他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只是这个错,乃是与历史潮流相逆反的,更加可悲的是这个重任牵扯进太多的"国"仇家恨,为了取得复国的成功,他不惜与昔日自己祖宗的敌人结成联盟。在东北,在名义上看,他似乎部分完成了恢复大清国的重任。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做日本人傀儡上,建立在背叛这个国家之上。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的一份子,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满族人。他所建立的满洲帝国,也不是大清国的一部分,却相反成了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所谓的中国,在他眼中俨然成为他的敌人,所以,在他的眼中,他决不是"汉奸",因为他是一个满人,而不是汉人。因为汉人有负于他。他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恢复大清帝国,或许更有一层,就是要复仇,向灭掉他国家的"乱臣贼子"复仇,向失信于他的民国政府复仇。
  
  平心而论,民国政府是有负于清王室的。1912年袁世凯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隆裕太后等逼宫,用的就是民国向清皇室优待条件来要挟。当时本来朝廷还是有很多主战派不肯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逼隆裕说,如果再迟一点答应,恐怕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就更差了。隆裕正是看到这一点,亦是看到大清帝国大势已去,难挽狂澜,为了更多的为皇室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条件,隆裕才力排众议,愿意接受袁世凯的退位条件。否则,以清皇室的实力,辛亥革命,恐怕也不会成功得这么快。
  
  在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定的优待条件中,明确指出: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官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同时颁布的还有“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和“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隆裕正是看中这八条优待条件,才决定宣统退位的。但是民国政府是否真的做到了这八条呢?没有。自宣统退位以来,陵墓就不断遭到盗匪挖掘,这是民国政府保护不力的责任。祖宗的陵墓被掘,在对孝治为先的清皇室来讲,是断断不可接受的,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一。其次,袁世凯的中华大帝国皇帝的就职仪式,是在故宫举行,是对溥仪的不敬,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二。1925年,冯玉祥派兵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把颐和园收为民国所有,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三。再次,国民军孙殿英部盗挖皇室陵墓,并使慈禧遗体暴尸荒野,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四。孙殿英其人为掩盖盗墓的罪行,竟然将慈禧的殉葬品中的一颗夜明珠献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蒋介石从此不深究,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五。日军侵并作为清朝发祥地的东北,蒋介石对之拱手相让,亦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六。
  
  综上观之,溥仪未曾负民国,而民国却有负于溥仪,有负于八条优待条件。
  
  标题:一点不同意见
  发布人: 斯人独憔悴时间:2003-7-15 12:52:22
  
  民国与清廷是政治对手,不将其致于死地,已属妥协,又何来负与不负?若换了共产党,那些太后皇上早成人民的阶下囚了。清廷失尽民心,武昌一义,天下响应,其统治基础早就土崩瓦解,又何来实力可言?
  溥仪从未放弃过复国的幻想,他是迟早要有负于民国的。
  
  标题:回复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9 10:02:01
  
   跟袁世凯这样的人是不足以讲信用的,更何况当时清室日渐衰败!
  
  标题:在战犯管理所,最让溥仪感到不解和痛苦的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7-6 15:20:22
  
   不是管理人员的教育,也不是因为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被从前的下属、现在的同犯——伪满将官们耻笑,而是家族里的人对他的背叛和敌视。
  
  随侍大李,这个皇上最信任、认为最可靠的仆人。十四岁时就进宫当差,在天津时皇上还请来汉文教师教他念书,之后一直陪伴溥仪,始终恭顺、俯首帖耳。但现在,当溥仪让他帮忙修理眼镜时,他却推脱敷衍,还说“我不能老伺候他,我没功夫!”
  
  侄子小固,是恭亲王溥伟的儿子,溥伟去世后,皇上赐他袭爵,把他当作未来中兴的骨干培养,他也以此为终身志愿,到了苏联还写过述志诗以示不忘。固笃信佛教,曾入迷到整天对着骷髅像参“白骨禅”。但在1952年管理所举办的新年晚会上,被“改造”后的固却编快板讽刺溥仪,说“这种人不明白以前算卦、求神并没有挽救了自己,到了管理所还偷偷地念咒求神”。又说自己“进了监狱,明白了许多道理,政府拿自己当人看待,但是仍要给别人当奴才,百依百顺地伺候别人,结果不能帮助别人改造。只能帮助别人维持主人架子,对抗改造”。
  
  侄子小瑞,是“内廷学生”中最听话、最老实的一个,他虽然天资低、心眼少,服侍皇上却比心眼多的更好。从苏联临回国时,溥仪曾决定立瑞为嗣。瑞到管理所不久,就向政府交代曾帮助溥仪把珠宝藏在一个黑色皮箱的箱底夹层里,并要求搜查没收。所长当时没同意,希望等等。等了好久,瑞又要求搜查。所长还是不同意,说不如写纸条促进一下。纸条递出之后,多日不见动静,瑞又急了,说“溥仪这人至死不悟,既然毫不自觉,为什么不搜他?”
  
  这是他该说的话吗?这些人原来的生活及享受的荣华富贵,无一不是因为皇上,在这里转一段小固(即爱新觉罗·毓嶦)回忆录《末代皇帝的二十年》中的文字:
  
  [再说点实际的,那时我们几个学生,也不是光为了念书才去溥仪那里,哪里不能念书呢,干吗专找挨揍的地方去念书呢?可是你又上哪里能找到念书带挣钱的地方呢?学生的家属也是指着你念书来养活呢。其实这学生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又没有社会经验,连个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更不必说养家了。伪满那时还要挑“国兵”,抓劳工,吃橡子面,这一切能受得了吗?相比之下,挨打又算不了什么了。再说挨打也不至于三天两头的罢,真要是开了小差的话,不用说养家,养活自己都够呛。]
  
  看到了吧,连他们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偶尔挨打不算什么,如果离开皇上,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但现在为了显示自己改造的好,为了立功、为了减刑,他们又都拿皇上当靶子,费尽心思的检举揭发。真希望这些人在夜深人静时,能扪心自问:且不说溥仪是皇帝,只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位长辈,这样对待他到底对不对?
  
  标题:一个王朝的背影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7-4 21:34:06
  
  爱新觉罗·溥仪,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从此开始了他与中国动荡的近现代史紧密联结的传奇生涯。紫禁城上空华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内漫天飘扬的飞雪,抚顺战犯管理所床前彻夜明亮的月光,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世事沉沦。皇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他成为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
  
  他一直经历着失去:亲情、自由、爱情、尊严……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他甚至连自己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他的女人们,要不疯了,要不死了,要不就离他而去。末代皇帝,是这个人这一生的宿命。直到最后他永远告别了皇帝的身份之后,他才获得真正自由和解脱。
  
  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影,一个历史的牺牲品,一个在命运旋涡里挣扎的人。每一个记录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因此有了忧伤而华丽的基调。每一个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不由深深感叹世事沉浮,无限繁华如过眼云烟。电视剧《非常公民》的最后片段中,晚年的溥仪开心地饲喂蚂蚁,看着快乐的孩子从身边跑过,天空中是自由翱翔的鸽群。那可能是这个人这辈子度过的最平静的时光了。
  
  常常地,看着屏幕上别人的故事,我会想,做一个普通人能过简单的生活真幸福。
  
  标题:回复:一个王朝的背影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16 9:36:11
  
  我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很少落泪。我以为我们满族的女人都很坚强。我记得好象只有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曾痛哭。可是看了帖子里的这段话,突然间我止不住热泪盈眶,悲从中来,
  感慨万端,泪湿衣衫。。。。。。造化弄人,往事如烟,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可预料,不可抗拒,身为万乘至尊的皇帝连做为一个普通人的渴望都成为一种奢侈。。。。。。先皇的心境可想而知。我们能做到心如止水,可是却做不到泪如止水啊。。。。。。
  
  标题:回复集锦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10 10:40:42
  
   “做一个普通人能过简单的生活真幸福。”溥仪跌宕起伏的人生,仿佛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犹然记得尊龙在电影中的一段歌唱,是在天津寓居时候,好象唱的是蓝调,分外的优雅,也是分外的忧伤.......
  
  我们以为他有的是全世界,
  是因为我们始终忘记不了他的皇帝身份,所以我们感叹命运跌宕的苍凉
  而他眼里只有那个装蟋蟀的小盒子,
  是因为他历尽跌宕风浪,只想过平淡普通的日子,做一个抛开沉重的真实生活的人吧?
  
  今天,我们这些远离了当年历史的人
  远离了封建王权、军阀混战、国共斗争、文革混乱的年轻人
  也许已经不能真的贴近他的心灵世界了
  
  我总是在想,如果真能让溥仪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他是想复辟大清、恢复祖业?还是希望有一个心疼自己的爱人,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过一种平凡人的生活?
  只是,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来
  
  诚然,历史无法假设
  后人的推测,往往只是我们的一相情愿罢了
  溥仪是选择帝王生活还是普通人生活,也不过是我们的猜想
  更多的是给我们今天现实的生活
  增添一分沉着的思考罢了
  
  标题:看《我的前半生》,感觉溥仪真是让他身边的所谓“中兴大臣”给害了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6-30 22:02:33
  
  在宫里时,溥仪要出洋留学,这些人不同意,认为“只要皇上一出了紫禁城,就等于放弃了民国的优待。既然民国没取消优待条件,为什么自己偏要先放弃它呢?”说穿了就是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和既得利益。他们的衣食父母不是皇上,而是优待条件,才不管皇上的处境是否危险。他们拒绝一切新的东西,只愿维持现状,连给溥仪配眼镜、安电话这样的小事都横加阻拦。
  
  整顿内务府,本是要开源节流,为复辟做好财务上的保证。但这更是触到了那些“俗而无学”的王公大臣的痛处,于是越整顿弊端越多,最后不了了之。
  
  到了天津,溥仪又在各派遗老、各种主意之间,白白耗费了七年时间。其间各路军阀、骗子络绎不绝,几乎全是骗钱的。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没有一个是真正为皇上着想的。
  
  去东北建立满洲国过程中,郑孝胥、罗振玉为了争做“开国元勋”更是互相倾轧,千方百计在日本人面前争宠。因罗在谈判中坚持要复辟大清,而郑则表示“只要同意他任未来的内阁总理,他可以说服溥仪放弃皇帝的称号”,这正合日本人的心意。因此关东军的第一交易对手由罗振玉变成了郑孝胥。他的总理大印就是用丧权辱国的《日满议定书》换来的。
  
  溥仪得知自己要做“执政”,而非皇帝时,曾严词拒绝。又是郑孝胥提醒“如得罪日本人,张作霖的下场就是殷鉴”。
  
  当日本人不同意溥仪穿龙袍登极时,大臣胡嗣瑗又劝“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没什么不好”。
  
  就这样,溥仪的锐气被他们一点点消磨殆尽,最后不得不做了小日本的傀儡。
  
  标题:回复集锦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1-9 10:06:08
  
  “感觉溥仪真是让他身边的所谓“中兴大臣”给害了 ”?溥仪在建立伪满洲国的问题上,应负主要责任。他本人在《我的前半生》里,说得很清楚。
  
  应该都有一点责任吧,也不能怪宣统。
  他也是为了光复大清。
  
  标题:也真邪了!
  发布人: 八旗子弟时间:2003-12-25 13:36:01
  
  康熙35子20女
  乾隆17子10女
  
  到了晚清
  同治无子女
  光绪无子女
  宣统无子女
  
  气数尽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标题:关于溥仪的笑话
  发布人: 八旗子弟时间:2003-12-19 16:50:10
  
  时间到了1957年,有关部门决定,让溥仪和其他部分战犯参观游览沈阳城。抚顺和沈阳近在咫尺,溥仪来参观,和别人的心情又不一样。沈阳是清朝的发祥地,这里,祖宗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故宫、东陵、北陵、实胜、长宁寺,都有祖宗留下的脚印。在参观沈阳故宫的时候,还闹了个笑话。可能是老溥太激动了,越过别人就往里走,看门的女服务员把他拦住了,小嘴一撇:“站住,站住,干啥呀?你买票了吗,就往里走?”那位说了,我常去故宫游览,人家不是这个态度,对观众老客气了。您说的是现在,45年前是计划经济,吃大锅饭,把观众都气跑了,照样开工资,还落个轻巧。溥仪是犯人,不敢生气,点头哈腰:“怎么,还得买票?” “你膘呀?缺心眼儿啊?这是你家咋的?”旁边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偷着直笑,小声说了句:“还真是他家,他老祖宗每回到沈阳,都在这儿住。”幸亏战犯管理所工作人员买好了门票,才给老溥解围。
  
  标题:你是有历史依据,还是在信口开河?
  发布人: 我爱溥仪时间:2003-12-19 21:43:57
  
  标题:时间、地点都不准确,真实性更待考证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3-12-20 9:44:23
  
   此文的作者应该是参考了王庆祥的《溥仪的后半生》之“旧地重游”一节,但是请注意,王庆祥也是用的“据说”二字,似乎多半是凭空猜测、以讹传讹。
  
  [对于自己第一次“登极”当皇帝、“继承大统”并且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地方——北京紫禁城,这位已经成为新人的末代皇帝,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怀旧之情,那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明、清两代统治过紫禁城的24位帝王之中的最后一个,溥仪从1924年被逐出故宫后,再没来过这个地方。30多年以后重游紫禁城,溥仪的心情是忏悔、自责,还是感到悲伤和无限怅惘,还是百感交集?
  
  溥仪在1961至1962年间常为杜聿明、沈醉等人导游故宫,据说来到故宫门前,沈醉去买门票时,溥仪竟脱口说道:“我还得买门票?”原来在他的意识中,故宫就是他的家。站在一旁的杜聿明连忙解释说:“现在故宫对外开放,买门票的钱用来作为维修和管理费用。”溥仪这才不再说什么了。走进故宫以后,他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每栋建筑的用途,修建年月以及发生过的事件、流传下来的故事等,他都能讲得绘声绘色。
  
  沈醉说,他认为让溥仪“当一名故宫游览的讲解员或向导是最合适最理想的了”,接着便滔滔说下去:“我和他去故宫时,他能闭着眼指出东西南北是什么地方,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他指着一只大铜鹤告诉我,说鹤身上一块凹进去的地方,是乾隆皇帝一箭射成那样的。这又使我感到这个人太老实忠厚了,他对太监们编的许多神话般的故事,都深信不疑。如说那只铜鹤是乾隆下江南时,飞去保驾,结果被乾隆误为普通白鹤,一箭射去,虽没射死,却自讨没趣地又飞回来了。我说这是编出来的,可能是太监、宫女搬东西不小心撞了那只铜鹤,所以编一套神话来掩饰自己的过失,他却坚持说是真的。我还认为乾隆时代是否就有那些铜鹤,还值得怀疑,但他总想说服我相信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仔细一想,他为什么会相信铜鹤保驾的神话呢?他可能还认为,像他那样的‘真命天子’是会受到神鬼保护的。”]
  
  ——摘自《溥仪的后半生》
  
  标题:何必那么认真呢?一笑而已
  发布人: 八旗子弟时间:2003-12-25 13:42:50
  
  标题:回复:关于溥仪的笑话
  发布人: 喃喃时间:2004-5-28 12:33:34
  
  人家在怎么说也是皇帝,伦得到你们这些粗俗的人来笑话吗?他可是我们的皇帝呀,即使是曾经的
  
  标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发布人: 正义时间:2005-10-6 10:51:02
  
   坏人做恶,必遭天谴!!!
  
  标题:邪不压正,坏人会得到报应的。
  发布人: 正义时间:2005-10-2 22:46:52
  
   溥馆是大家喜欢的地方,现在却,,,,,,
  坏人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标题:邪不压正,坏人会得到报应的。
  发布人: 正义时间:2005-10-2 22:46:30
  
   溥馆是大家喜欢的地方,现在却,,,,,,
  坏人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标题:溥馆是我们大家的,
  发布人: 小林林时间:2005-9-14 19:30:32
  
  标题:心难受!
  发布人: 小林林时间:2005-9-27 13:33:25
  
   你真的舍得就此和我分手吗? 我已经以泪洗面两天了。
  
  标题:我想说,我要说。
  发布人: 小林林时间:2005-9-27 12:54:32
  
  我爱你,两年了,真的,我舍不得,也许我会从此沉沦,我受不了如此的打击。
  
  标题:这是什么意思?
  发布人: 若雪时间:2005-7-21 20:10:50
  
   吉林人民出版社《末代皇后和皇妃》(王庆祥著)第50页
  
  溥仪回忆:事实上是,她(指婉容)的吸毒是由于她的父兄给出的主意,甚至在私通问题上,也和受过她哥哥(已死)的鼓励。直到很晚我才知道,早在她那次离津去大连的路上,她的哥哥就由于换取某种利益,把自己的妹妹卖给一个同行的日本军官了。
  
  “把自己的妹妹卖给一个同行的日本军官了”这是什么意思?
  
  标题:一张流传很广的错误照片
  发布人: 雨,时间:2005-7-4 12:07:16
  
   1962年1月31日,溥仪、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季范几人,在同一个早晨收到请柬,是毛泽东邀他们到家中小酌。在颐年堂内湖南风味的家宴上,溥仪作为上宾与毛泽东同桌共饮。溥仪有幸,他是被特赦的前国民党战犯、伪满战犯、汪伪战犯、蒙伪战犯中,唯一受到毛泽东接见并宴请的人物,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为止,再不曾有别的特赦人员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
  饭后,毛泽东与邀来的五位客人合影留念。他还特意拉溥仪过来,让他站在自己右侧说:“我们两人可得照一张像哟!”遂请新华社摄影记者为两人拍了一张珍贵的合照。打这以后,无论住在独身宿舍,还是有了家庭,溥仪总把这张照片摆在床头几上,像宝贝似地珍藏着,直到“文革”年代,溥仪怕被红卫兵抄走而上缴政协机关保存,不料竟从此下落不明。
  毛主席与溥仪的合影照片已经失传了,但网上一直有一张“毛泽东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一起”的照片广为流传,这是一张错照。照片上的人根本不是溥仪。
  
  标题:婉容吸旱烟
  发布人: princess时间:2005-3-10 22:09:40
  
  标题:原来一直以为她这是在演奏某种乐器呢~~~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5-3-11 11:36:33
  
   晕!
  
  标题:错了,错了。
  发布人: LL时间:2005-3-23 16:08:55
  
   此照片为婉容吹萧。(见王庆祥著《婉容/文绣传》)
  
  标题:图片出自《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5-3-23 17:35:06
  
  书中的照片说明就是“婉容吸旱烟”,不知道哪个对?
  
  标题:回复:图片出自《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
  发布人: 虎豹狸猫紫禁吧时间:2005-3-24 14:17:17
  
  不会吹/箫的人自然不知吹箫的指法,情有可原。
  原相册(60279)的注译就另人费解了,照片的时间和地点很重要,究竟是在出宫前还是出宫后呢?如果是在出宫前,怎么可能四代女眷去/日本公使馆合影呢?如果是出宫后的合影又怎能叫做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呢?即使可以这样叫,那么问题是故宫又是怎样得到的这张照片哪?
  我想也许这里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吧。
  
  标题:其实有时候事情并没有您想的那么复杂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5-3-24 17:27:01
  
  故宫怎么就不能珍藏溥仪出宫后的合影呢?您看一下这段: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人物照片中,除晚清人物和逊帝溥仪等在故宫居住期间的人物照片外,还有溥仪住在天津张园和静园时所拍的一批照片、民国时期部分人物和故宫博物院建院初期的一些照片,以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晚清新式军队、清末某地水灾灾民照片等等,都保存了许多难得的历史镜头。又如1924年印度诗圣泰戈尔来华时,曾到故宫会见溥仪,并在御花园四神祠前合影留念,其后在景山庄士敦家中与诗人林徽因、徐志摩及当时的民国政府总理颜惠庆等十二人合影;以及张学良、于凤至与美国人端纳等参观故宫乾清宫的照片等,也都极为珍贵。这些照片,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宫廷史、文化史及帝国主义侵华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自《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前言”
  
  (图为午门外的美国兵,也是出自这本书)
  
  标题:不为人知的历史??
  发布人: LL时间:2005-3-24 19:28:51
  
  呵呵,我又知道什么叫故弄玄虚了。
  
  标题:回复:回复:图片出自《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
  发布人: 虎豹狸猫紫禁吧时间:2005-3-24 19:55:52
  
  非常公民有句话,亲属被杀了。晓小竹有句话:……被误杀…。
  有谁能解开真正的内情?
  
  标题:-
  发布人: 无余时间:2005-4-14 13:06:48
  
  标题:你不喜欢有人叫你"皇上"对吗?
  发布人: emcrald时间:2004-12-20 14:16:07
  
   有些网上客人把溥仪先生称为皇上,我认为大可不必,宣统在位三年就退位了,而且我在一些书里看到,溥仪先生不喜欢大家称他为皇上,他只想做新中国的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应该尊重他的意思,其实叫他"先生"或"同志"就可以了.
  
  标题:其实有时候“皇上”
  发布人: 小S时间:2004-12-20 14:24:25
  
   只是一种亲切的爱称
  连周总理和溥仪开玩笑时都这么称呼他,难道那也是把老溥当皇帝吗?
  
  标题:回复:其实有时候“皇上”
  发布人: emcrald时间:2004-12-22 14:12:45
  
  也许你说的对,是我孤陋寡闻了.
  
  标题:贾英华为什么这么仇视李淑贤?
  发布人: AC时间:2004-12-4 16:49:28
  
  在溥仪研究领域有一个冒牌的末代专家,他叫贾英华。我说他是冒牌是因为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编造加抄袭”,他用这种方法已经编出了几本书。他的《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名曰给溥仪的婚姻解密,实则是用恶毒的谎言对李淑贤进行人身攻击。
  
  贾英华为什么这么仇视李淑贤?甚至不惜给李淑贤编造大量的隐私,假借解密之名来对李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我来给大家细说原委。
  
  1959年12月4日,末代皇帝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被特赦,从此开始了他的公民生活。1962年4月30日,溥仪与关厢医院普通女护士李淑贤结婚,婚后共度5年半幸福的家庭生活, 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这以后,李淑贤带着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孀居30年,于1997年6月因肺癌病逝。
  李淑贤在溥仪去世后多次搬家,于1972年搬到东四八条20号,这时才因邻居关系认识了贾英华,1976年李淑贤又搬到东直门,因此只和贾英华一家做了四年的邻居。
  
  1979年8、9月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庆祥同志在北京拜访了李淑贤,双方经过多次接触以后,李淑贤同意和《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合作整理溥仪遗稿、撰写回忆录并将在此基础上合作撰写《溥仪的后半生》。
  作为邻居的贾英华得知后,先是向李淑贤提出在李回忆往事时“帮助记录”,李答应了。在记录了一段时间后,贾又提出由他来“包写”,被李拒绝。在没有成功后贾又提出参加写作也没有成功,贾英华由此对李淑贤怀恨在心。
  
  1981年9月,贾英华打着李淑贤的旗号,以李淑贤代言人的身份,背着李淑贤把一篇假的情况反映(诬告王庆祥骗取李的溥仪资料)通过亲属关系捅到《人民日报》内参(刊于1981年9月24日印发的《情况汇编》第442期,署名作者为张岩)上,由于诬告文章打着李淑贤的旗号,所以惊动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于9月28日作了批示,但事情很快查清。李淑贤在短时间内先后给中央领导、《人民日报》内参及王庆祥所在单位、以及相关党政部门都发了信,说明了真相,彻底揭露了贾英华和那个不讲职业道德的实习记者合作杜撰的诬告文章的老底,并和这个贾英华断绝了来往。李淑贤曾在信中说道:“贾英华和张岩冒用我的名义进行诬告,太卑鄙了”。1983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内参《情况汇编》全文刊登了李淑贤致中央领导的信,并配发了编者按,至此问题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由此却引来了贾英华对李淑贤更大的仇恨。
  
  1984年以后,由李淑贤提供资料、王庆祥编著的《溥仪与我》及《溥仪的后半生》等书陆续出版。198*9年,贾英华在未经李淑贤授权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当年为李淑贤记录口述回忆时偷偷藏匿的资料,和从《溥仪的后半生》中袭用的溥仪日记、文稿及李淑贤的回忆资料等,再加上他自己按照从李淑贤处拿走的溥仪通讯录调查的一些资料,也拼凑成了一本《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在某出版社的支持下抛了出来。这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引起了李淑贤极大的愤慨,并向法院提起起诉。但由于贾英华利用职务之便,以难以告人的交换条件,而取得了某单位出示的对其有利的“证实”,这成为了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变无理为“有理”的关键。这场官司打下来,李淑贤作为原告却成败诉方。贾英华在不同场合多次宣称李淑贤和李文达关于《我的前半生》的版权官司判决不公,其实他的这场《后半生》侵权的官司才是一场真正的判决不公的官司。由此,贾英华对李淑贤的仇恨达到了顶点。
  
  李淑贤在世时,贾英华没有胆量给李淑贤编造谎言对李进行诬蔑。
  1997年,李淑贤因病去世,贾英华立即跳了出来,因为李淑贤没有子女亲属,贾英华遂毫无忌惮地把他多年积蓄的怨恨,通过编造的谎言,以解密的形式抛了出来,对李淑贤进行疯狂的报复和恶毒的人身攻击,诋毁其人格
  
  标题:溥仪的一生ZT
  发布人: 王玫时间:2004-10-17 1:00:50
  
   溥仪,年仅三岁时继位清朝帝位,六岁时被逼退位,接受优待条款深居宫闱。第二次继位,为旧臣张勋等人发动复辟,为时不过数月。成年后,在日人的扶助下,于伪满洲国第三次继位。
  
  自被俘开始,溥仪度过十五年囚禁、改造的生活,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从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转变为凡事亲力亲为的老百姓。其间,溥仪经过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改造,由对抗到恐惧,由恐惧到认罪,由认罪到悔罪,由悔罪到新生,一步步提高认识,有了全新的转变。溥仪还在东京和沈阳两次为审判日本战犯出庭作证。
  
  在溥仪的后半生中,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全然放下自己以往皇帝的身份,和所有百姓相同,拥有一份工作,且态度勤恳,认真负责,并以此终老。
  
  历史上大多数给予溥仪的评价是——傀儡皇帝,傀儡是受人操控的意思。然而,总括我们所研究的,溥仪今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个性,其实是其来有自的,总归一句话,环境使然。环境本来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否则孟母也不会要三迁了是吗?而我们觉得溥仪最可贵的地方,并非是他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评价。而是从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过度到一位平民百姓的那个过程值得我们敬佩。最后溥仪真的成就了他身为一个“人”的价值,即使面对许多的困难与矛盾,溥仪仍然没有放弃,反观,现今社会上有多少人缺乏溥仪这样积极的态度?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若一个人真正的改变了从前的陋习,我们是该寄予它无限的掌声的。不是吗?
  
  溥仪的一生
  
  前言
  
  普遍来说,大众对于溥仪的印象是──末代皇帝、投靠日本的汉奸,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甚至在历史上,“傀儡皇帝”几乎已成为溥仪的代名词。有如铁证般的史实,详细地记载了溥仪一生的不堪:从三岁雀屏中选进入紫禁城嗣位,以至于后来的退位、复辟、成立伪满,在中*共当权之下接受劳改,痛悟前非。在史籍上溥仪确实占有一席不可颠仆的席位,为中国君主制度画下一个句点。
  
  然而,值得思索的是:和以往君临天下的帝王不同的是,溥仪虽贵为九五之尊,却无真正临朝的一日,在他接受各种帝王教养的同时,他也失去了挥洒的舞台。这并不取决于他本身的贤与不肖,他的一生,可说是大时代下的牺牲品。“学以致用”对他而言,是全然没有意义的,反倒是这一番帝王教育,致使他的后半辈子更为坎坷。是以本文试图透过溥仪的一生,去了解这位末代君王他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并渴望理清溥仪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幼年期【1906—1912】
  
  此时期涵括了溥仪出生至其入宫、登基至退位的阶段,我们将影响溥仪幼年时期发展的原因,归纳成三项:
  
  1.失去亲情的呵护
  
  溥仪三岁即被送进宫作了皇帝,据溥仪自己的说法: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期开始的,也就是对溥仪而言,他六岁以前的记忆是十分模糊的,由以下这段话我们可以更加明白,听乳母说过:祖母是非常疼爱我的(溥仪三岁以前),祖母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看我,但又怕木底鞋的声响惊动了我,所以便连鞋都不穿,由此可见,溥仪关于亲情呵护的这一部份他是十分陌生的,甚至是不复记忆的,然而人类的幼年期,正是最需要亲人陪伴照料的阶段,溥仪却必须一个人远离亲人独自在宫中面对陌生的一切,对一个三四岁的孩童而言,一个似懂非懂的年纪,溥仪被强迫去学习承受这种无助和孤独,理论显示“幼童阶段(潜伏期之前)的人格发展最为重要”。
  
  虽然溥仪是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可是和其它皇帝不同的是,这个皇帝他当得有名无实,他没有半点权力,太妃和臣子们往往帮他决定了他的未来,即使每个人都很尊敬他,可是溥仪却没有任何心灵上的依靠。造成他在人格发展上有了不小的缺陷。
  
  2.有缺陷的自我认同
  
  模糊的童年记忆,对于亲人溥仪的感受相当疏离:
  
  “我做皇帝、我父亲作摄政王三年间,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
  “我三岁进宫,到十一多岁才认得自己的祖母和母亲。那次他们是受太妃之召而进宫的,我见了他们觉得很生疏,一点也不亲切,我见了母亲之后,除了觉得生疏之外更加上几分害怕。”
  
  父亲是个只会说“好,好,好”的人,母亲更像是个生疏的陌生人。在溥仪产生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失去了一个找寻自我的重要机会。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在没有适当的认同对象下,溥仪只能靠着他人所告诉他的去找到自我,以达到幼年时期自我认同的目的。
  
  3.缺乏安全感
  
  因为缺乏亲情的呵护、以及自我认同的缺陷,导致溥仪在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而人生最基本的奋斗便是安全感的追求,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当然溥仪也有这样的能力,于《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就在溥仪要被抱进宫前,“太监来带溥仪进宫履行慈禧的命令,年仅三岁的溥仪不停的哭闹就是不肯让太监抱他,最后还是靠溥仪的乳母抱着溥仪进宫的。”这是因为幼小的溥仪直觉的发现到在一个人陌生人身上,他找不到那股熟悉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而当个人面对焦虑时,安全感的渴求将会特别的强烈。据说溥仪第一次见到慈禧时,立刻“嚎啕大哭,吵着要乳母来陪”,所以说即使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也懂得在面对不安时找寻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或地方去停泊,以哭闹或拒食的方式找寻安全感,这是人的本能使然。
  
  个体强烈的不安全感,可能是其最痛苦的经验。而埋藏于幼小溥仪的心灵中,也就是心理学大师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的概念,这种潜意识将会影响一个人往后的发展,也许在当下不会马上被觉察,但是也会在长大后而渐渐的突显出来。
  
  换言之,溥仪是在一种缺乏亲情及安全感的状态下成长,即使宫中有太后、太妃,亦无人给予温暖的情感,幼年期的匮乏潜藏在其心灵深处。
  
  青年时期【1912—1924】
  
  进入青年时期的溥仪,虽然已经不再是皇帝了,可是因为“优待条件”的关系,溥仪还是可以过着如帝王般的优渥生活;到此时,溥仪已经渐渐习惯所谓的皇帝的生活,更慢慢学会运用皇帝的权力,他说过:“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13年被国民军驱逐的时候,我在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以下,我们试举出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来分析这些事件对溥仪的青年时期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1.唯我独尊的观念开始萌芽发展
  
  经过四五年的皇帝适应生活,溥仪由太监、师傅甚至是太妃们,对他凡事必恭必敬的态度,对他做错事、恶作剧的态度也采取宽容的做法,使得溥仪产生了自己与其它人不同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以下节录溥仪自己的说法:“到我十一岁的时候,责打太监已成家常便饭了,我的冷酷无情、惯发威风的性格已经成形,劝也劝不过来了。早在我懂得利用敬事房打人之前,不少太监已吃过我恶作剧的念头。”长久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唯我独尊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溥仪心中,以至于培养出了变相的自我认同感。我们可以从溥仪与弟弟溥杰一起玩耍时的对话一窥究竟。溥仪更是说过:“回想自己的童年,脑子里总是浮现出一层黄色,琉璃瓦底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是黄的……等等这种独占式的明黄色,从小就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心里,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这样的一段话。由此,我们更可以肯定唯我独尊的溥仪已产生。
  
  2.误将他人对自己的感觉、期许,发展成变相的自我认同。
  
  自古君主就是天,溥仪周遭的人长期将之捧得如天般高、灌输帝王的概念,将此注入自我意识中的溥仪逐渐将别人对他的期许、认同,转变为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心理学家将溥仪这样的自我认同归类到认同的人与作认同的人之间,如果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同样是皇帝)再加上周围的人不断的给予强烈的观念(大家都告诉他做一个皇帝应该如何如何(都是形式化的内容,并无实际的治国教导,因那时溥仪早已失去了子民),好比说皇帝的排场、进膳的形式……等等) 最后溥仪会将他人式的自我认同转变为自己的自我认同。此类的情形常常发生,尤以溥仪与瑾妃的一次冲突,最为明显。在溥仪十三四岁的时候,瑾妃辞去了一名太医却没有向皇帝报备,而根据溥仪所学到的,她认为瑾妃这样的举动已深深的伤害到了一个身为皇帝的自尊心,于是便对了瑾妃大嚷“你凭什么辞掉太医,你太专擅了,我是不是皇帝,谁说了话算数?” 由此可见,因环境使然,溥仪慢慢的定位出自己即是一个皇帝的形象。
  
  3.造成“他主定向形”的人生观
  
   Erikson在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也曾提到过关于“自我认同”的概念,对Erikson而言,青年期的发展对于自我认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人在青少年期处在童年遥远记忆和未知未定的成年世界的模糊交界处,急切想要有个自己参与这个世界的位置,因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信念,有了稳固的自我形象。溥仪总是靠着外在的因素去告诉他,怎么做、如何做,一但满足了他人的期望,溥仪也就进而对自己认同了,所以这个模式自然而然的将溥仪导入了一个属于“他主定向形”的人生,据心理学研究他主定向型的人也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但却是由其它人或社会替他作了决定。从下列引文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如果溥仪不想当皇帝,便不会在得知师傅们带给他的消息后,放声大哭,可是又不得不听从师傅和臣子们的意见。无论哪一次登基或退位,溥仪无不是在别人的操控下作选择。
  
  挣扎时期【1932—1946】
  
  在受尽无尽屈辱下当上伪满洲国执政的溥仪,在伪满的十四年,强烈的质疑了过去自己的他人式自我认同,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究竟何在?溥仪在这段期间终于了解到,必须放下从前那种“非人、非自我”的帝王生活,去追寻自己存在的价值,实践自己的想法。然而,二十多年旧有的自我,安逸的生活,当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全被更替,这一时期溥仪正是处在这种内心强烈的矛盾之下。下面,我们将造成挣扎的原因,分成三项:
  
  1.陷入内心的挣扎
  
  虽然日本人帮助溥仪当上了伪满的执政,不过溥仪终究不过是日本的一颗棋子罢了。溥仪自己说道:“然而,我的宵衣旰食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首先是无工可办,接着我便发现,‘执政’的职权只是写在纸上的,并不在我手里。”对日本人低声下气的日子过没多久,溥仪就已发现他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皇帝的威望,他开始强烈的质疑过去的自己,对过去的皇帝和现在的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有了清楚的矛盾。
  
  2.逃避面对问题
  
  经历过内心不断的挣扎后,溥仪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诠释,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认同对象,可是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渐渐发现,我还是我,我无法变成所要认同的人,于是在自我认同的情况下,人往往迷失了自我。而既然无法变成所要认同的人(别人眼中的皇帝),又无法确定与肯定自己未来将会是如何,在这种状况下,很多人会陷入自我的窘境,而有不少人只好选择过一天算一天,好像活在没有明天的世界一样。以下是溥仪此时的心态:“我已公开露了头(作了伪满的执政),上了台,退路是绝对没有了。既然如此,就降心迁就到底。再说如果对日本人应付的好,或许他们会支持我恢复皇帝尊号的”,到此阶段,溥仪先前依照着他人期望所建立的自我认同早已被推翻,他不再是个皇帝了,在无法认同自己的情况下,溥仪选择了逃避面对自己内心的冲击与矛盾,逃避的去面对先前的自我认同,让自己以为自己还是以前的那个拥有权力的皇帝一般。这也就是心理学家Richard Logan指出几种自我防卫机转,它的作用是用来减轻由于角色混淆所带来的焦虑,而其中一项便是“短暂的逃避”。
  
  3.有了自我追寻的雏形
  
  既然不能认同自己,当然也就无法自我肯定,无法自我肯定的结果就会阻碍自我发展,这类的人有自觉力却缺乏表现出来的勇气。他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但不敢表现出来,以下是溥仪的两段话足以证明溥仪缺乏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我就是这样,一方面浑身没有一根骨头是硬的,一方面还幻想着未来的复辟登极,公开的走上了这条卑鄙无耻的道路。关东军好像是一个强力的高压电源,我好像一个精确灵敏的电动机,吉冈安直就是传导性良好的电线。我出巡、接见宾客、行礼、训示臣民、以致点头微笑……等等,都要在吉冈的指挥下才能行事”。过了逃避面对自我的过渡期,溥仪逐渐开始成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以下便是摘录的短文:“日本人在我任期执政的这段期间,要我在帝宫旁修起一所用白木头建筑的建国神庙,专门成立祭祀府,从此关东军规定,每逢初一十五由我带头,带领官员前往祭祀。我每次动身前去祭祀时,总会先在家里的祖宗前先磕一回头,到了神庙,面向天照大神行礼时,心里念叨着:我这不是给它行礼,这是对着北京坤宁宫行礼” 。不用再靠旁人灌输了,溥仪已经确确实实的明白了日本人其实只是在利用他的这个道理,这时溥仪已慢慢从“他主定向形”的状态中走出来,可是他还是不敢对日本人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他畏惧日本人的权力,一方面是因为他还无法完全跳脱出旁人曾经所灌输给他的:你是一个皇帝的自我认同。
  
  觉醒时期【1959—1967年】
  
  这时期的溥仪才真正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他已从过去的傀儡皇帝蜕变为一个独立、并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人,而公元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对爱新觉罗·溥仪而言,正是一个重大的日子,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经过十年的的改造,今天不只是他特赦的日子,更是他后半生的起点。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得到了新生,这不是肉体的新生,而是灵魂的新生。我得到了做人的欢乐,这不是做任何一种人的欢乐,而是做个真正的中国公民的欢乐。我有了真正的人生乐趣,这并不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可以有的人生乐趣,而只是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才能有的人生乐趣。”
  
  特赦后的八年生活中,这个使他脱胎换骨的时期,我们可以从几方面看出他对“人”的自我追寻,以及彻底成为“人”过程。
  
  1.自立更生
  
  在公元一九六零年二月十六日,溥仪得到了第一份劳动的工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担任园丁一职,拿到了第一份薪资,虽不多,却是生平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力而赚来的,不再是由人民养他,以前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生活如今已转换成独立的生活,对他而言,这是他迈向“人”性化的第一步。
  
  溥仪在植物园劳动期间曾写下一份思想总结,其中有段话:“几十年来,我念的书都写着‘劳心者治人,劳动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向我灌输的是鄙视劳动的封建等级思想。现在,我第一次学到了赞美劳动的理论,我才知道:原来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没有劳动,人类是一天也不能生存的,一切的智能都是由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劳动也是每个人对社会和祖国应尽的责任,一切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观点是可耻的。”这正是他体会到了身为一个“人”能够养活自己的满足感。在植物园里溥仪愉快的度过了一年的时光,又从思想上总结了自己劳动的收获。第一点,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溥仪从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想到帝王寄生生活的可耻,想到帝王奢侈浪费的无耻,想到他自己在前半生中吃人民喝百姓的,反而祸害国家和民族的深重罪恶。第二点,身体素质增强了。第三点,掌握了一些本领。这期间溥仪认真的学习与好学的态度是大家明眼都看得出来的,期间他还制作了一本《叶片标本一束》以便他学习。溥仪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不认真、逃避读书的小娃儿了。就这点看来,溥仪他是重生了,如一只冬眠的蛟龙,在这段日子终于觉醒了。
  
  2.普通公民
  
  公元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溥仪投下了生平第一张的选票。如果说,“皇帝尊号”曾吸引溥仪走上可耻的卖国之途,那么正是“公民”这一称号又把他的名字与伟大祖国连结在一起了,作为普通公民他感到骄傲。后半生中他先后三次参加投票,使用公民权选举自己满意的代表。他从一生经历体会到这一票来之不易,能够投出这一票是他的光荣。同时,这标志着“一个象样的中国灵魂”已经重新回到了爱新觉罗·溥仪身上了。
  
  3.悔恨过去
  
  公元一九六一年三月,我结束了准备阶段,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正式岗位,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员职务,我做了一名文史工作者。溥仪从事文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怀下完成了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严肃的态度,进行他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北洋组”的本职工作。溥仪曾说他写《我的前半生》一方面表达“向祖国人民低头认罪和忏悔的衷忱”,好好的忏悔过去,将那丑恶的前半生,赤裸裸地暴露在祖国人民面前,另一方面是,“让读者从自己切身体验的新旧对比里得到公正的结论”。溥仪能够用革命精神向封建宣战,这着实不容易,代表溥仪真的跳脱出来了。
  
  4.真爱
  
  公元一九六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成为公民的五十六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和一位普通护士李淑贤结婚。这场备受众人祝福的婚姻,不再是皇帝迎娶皇后,而是两个平等的公民,因为相爱,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兴趣”,才高高兴兴地建立一个家。这位女性,在溥仪的生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最后的六年也是由李淑贤陪伴着溥仪渡过的。
  
  5.认同
  
  公元一九六**四年国庆节过后,即十一月十八日,溥仪收到全国政协秘书处发出的通知,他急忙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爱新觉罗·溥仪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协商决定:你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特此通知。”这正意谓着众人都看到了溥仪的努力,进而认同他,这项消息就是大家肯定溥仪的证据。
  
  回顾上下历史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世界上无数的改朝换代产生了无数的末代君王,或断头或流放,从来就没有好下场,而溥仪,这位清代末帝却改变了历史。
  
  
  结论
  
  观看溥仪一生,历史上给他的评价是他三次登基两次退位,其中当过了“小朝廷”皇帝、“复辟”皇帝、“伪满洲”皇帝,背叛了国家以便于保有原先的生活,但从未拥掌有实权,只是一个出生在时代洪流中的皇帝,任由这道洪流左右冲击,而他,完全无容身之处,只能随处漂荡。在大家的眼中看来,溥仪只是中国末帝,同时也是一位最不像皇帝的皇帝,因此一般给予他的评价无非只有可怜罢了。
  
  如果问溥仪的一生究竟是幸,亦或不幸?我的结论即他是幸运的,这或许要从两个阶段来分:
  
  〈一〉前半生: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当皇帝,你会选择要当或是不当?在众人眼中总认为溥仪是幸运的,如果就历代的皇帝而言,依溥仪的身份,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享有当皇帝的荣幸,因此别人眼中的他是幸运的。但在大家只顾着羡慕他拥有的富裕生活的同时,我们可曾想过他的前半生从未感受过自由的滋味、从未有过自己的想法、从未享受过亲情,在他当皇帝的时候,他有的只是身边一群群的太监及一些只会口头上问他过的好不好的贵妃,他们都无法和他谈心,他从未有过一个知己,从未有人真正地了解他,就连他的家人,他甚至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他有的只是一块小小的天地,但四周却都是高大的紫禁城围墙,他甚至连透气的机会都没有。你们说他幸运,不!他是不幸的。
  
  〈二〉后半生:日本投降,他的皇帝梦也正式宣告破灭。接下来他面对的就是人民的辱骂,他就像是一名罪犯被人关了八年,这当中的生活自然是比不上从前,你们或许又会说这是他不幸的开始。但我却认为特赦后的那天起,便是他重生的日子、重获自由的日子,在溥仪的心中,被关的这八年,便是他慢慢成为“人”、慢慢像“人”的时期。特赦后的溥仪每天不断的学习,以便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常说:“不会就从头学起嘛!”我们所能看到的事实就是:在中国末代皇帝的晚年生活里,旧溥仪身上的东西每天都在死去,而新溥仪身上的新细胞却每天都在生长,就在这一死一生当中,“宣统”找回了自己。
  
  公元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这是溥仪逝世的日子,这天,死去的溥仪,他的身份不再是皇帝,而是一个公民,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安息的。
  
  标题:回复:溥仪的一生ZT
  发布人: PLAYBOY时间:2004-12-1 10:33:05
  
  写的太棒了
  
  标题:“男女作风”、“与特务同居”——论贾英华的人品
  发布人: 时间时间:2004-10-12 14:31:36
  
   近期看了两本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作者贾英华),《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作者王庆祥),有许多话想要说。
  
  贾英华在他的书中给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已于九七年去世)编造了大量的“隐私”,向已经无语的她身上大泼污水,却还要打着给她“整理回忆录”“解密”的旗号。
  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可以说是社会知名人士,事关这样一位知名女士的名誉和人格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可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否则必定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贾英华说李淑贤“在男女作风方面有问题,李淑贤与他人同居,李淑贤与日本特务同居。”
  经贾英华“考证”: “据说好像她在男女作风方面不太注意。” 1955年至1958年间,李淑贤在景山诊所当护士,根据一个街坊的“回忆”说“有一个时期,李淑贤没地方住,就住在景山诊所里”,而“倪大夫有时也住在诊所里”,于是就有了他们是“同居”关系的结论。
  而倪大夫是日本特务的“证据”是:据一个“阶级斗争观念”很强的民警陈某某说,倪大夫是“日本潜伏特务,一直藏有与日本方面联系的电台”,“曾被我公安机关密捕过”却“始终没交代什么问题”。
  “采访陈某某之后,我又了解到另一个吃惊的情况。内中一些情节,目前还不宜披露,留待将来再说罢。”真是神神秘秘。
  
  “日本特务”在当时可是一件天大的事,甚至是掉脑袋的事。
  刚刚去世不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也曾被打成过特务,在“文革”时期,英若诚被强加上“美帝特务”和“苏修特务”双重的罪名,并且被抓起来关进了大牢。理由是极为荒唐可笑的。首先,他的出身就足以引起某些人的怀疑,不但父兄都在台湾,幼年的同学更是许多人也在海外;其次,有人说他在燕京大学读过书,肯定是司徒雷登的朋友,与美帝有染;再次,当时苏联有个电台,广播过北京人艺两派群众组织大辩论的情况,苏修怎么会知道的呢?肯定剧院里有特务,谁最像呢,英若诚!于是,他在1968年的春天被抓起来,一直关押到1971年的夏天才被放出来。英若诚说,这是自己生平当中所经受的最大的挫折。
  
  著名作家韦君宜也被打成过特务,韦君宜在回忆录《思痛录》中说:“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偶然在家里发现了一本旧图片册,不知是院子里哪一家的东西,也不知是谁家孩子带到我家来玩扔下的。只见大红封面有个寿字,打开来那玻璃纸扉页上有个小孩子用铅笔瞎涂的带胡子的美人,再往下看,这美人原来是宋美龄。这册子是一本庆祝蒋介石生辰的画册,头一页是蒋宋二人画像,后面是一些山水画。我看了看,扔在一边了。我那位婶娘杨奉筠把它收了起来。事隔多时,“文化大革命”来了。杨奉筠此时已不和我住在一起,她竟突然心血来潮,想起那本画册里有蒋介石、宋美龄,那不是国民党吗?家藏国民党的画像,不就是反共罪行吗?于是她找了我家的老保姆赵贵芳,两人在公园里好像研究反革命秘密似的碰了一回头。赵贵芳便把它用包袱包好,送还给杨奉筠。杨奉筠一见,更吓得不知罪有多大。她把这事件报告了我社的造反派,说我私藏蒋介石、宋美龄照片。同时,因为害怕,她又将这画册撕碎毁掉了。这一来,一群年轻的造反派可找到了一件特务间谍案,说我是国民党特务,那本画册是我的特务活动证据。”
  
  这样的事情在“文革”时期可以说是很多很多,不知有多少无辜的人被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地打成反革命、特务、叛徒而入狱,甚至失去生命。著名作家冯骥才写了一本《一百个人的十年》,书中记述了许多无辜的人在“文革”时期的不幸遭遇,每一章阅后都让我眼圈湿润。
  贾英华“文革”时期十几岁,文化科学知识没有学到多少,把人打成特务的本事真是学到了家,现在运用起来还是这样得心应手。
  
  英若诚当特务被关起来时连看书的权利都没有,而倪大夫当特务时还居然可以帮李淑贤翻译日本血浆上的使用说明,真不知为何一样当特务,却是两样待遇。
  
  一个当特务的1986年当上了文化部副部长,一个当特务的在七十年代前期被批准返回日本探亲,我们的公安机关真是太疏忽了,真应该让“阶级斗争观念”很强的贾英华同志坐阵公安局替他们把把关。
  
  “李淑贤在男女作风方面有问题,李淑贤与他人同居,李淑贤与日本特务同居,”贾英华这诬蔑李淑贤的三段论何其毒也。“书如其人,人如其书”,为了自己赚钱竟能给人编出这么恶毒的谎言,能写出这样的书来,其人品的龌龊可见一斑。
  
  幸亏我不认识贾英华,幸亏现在我们的国家已不再是荒唐的“文革”年代,幸亏还有一本《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作者王庆祥)戳穿谎言,让我们能看清事实的真相。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作者贾英华,群众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作者王庆祥,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http://bbs2.netease.com/culture/readthread.php?forumcode=6&postid=255495
  
  标题:胡编剧和历史学家比历史
  发布人: ihtggf时间:2004-9-21 13:41:10
  
  历史剧《末代皇妃》在前段时间大出了风头,该剧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胡编乱造近代历史人物的重大经历,随意污损历史人物的名誉,并把大量媚俗的男欢女爱的荒唐故事强加在历史人物身上,却还要打着“披露皇妃的婚恋秘密”的旗号。
  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指责。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新华社、《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新华网等国内数百家媒体、网站密切关注,纷纷报道、转载。年近百岁高龄的婉容胞弟郭布罗•润麒先生、“末代皇妃”文绣的孙辈后人爱新觉罗•恒信先生、溥仪的胞弟、年近九旬高龄的爱新觉罗•溥任先生、溥仪的族侄爱新觉罗•毓嶦先生等纷纷接受媒体采访,对《末》剧“戏说”历史提出抗议。该剧的制片方及导演认真听取了来自各方的批评意见,诚恳的接受各方的批评意见,得到了专家和皇族亲属的谅解。
  而该剧编剧面对媒体、观众和专家等的指责和批评,不但没有反省自己,总结教训,反而从众多相关报道中找到两家使用了“抄袭”、“剽窃”等词语,对专家提出指控和索赔,借以转移公众和媒体的视线。
  该编剧公开对多家媒体声称“我在创作《末代皇妃》长达8年的时间里,没有看过王庆祥的作品,甚至是在电视剧拍摄完成后,也没有看过”,但是该剧却多处出现专家著作中所独有的情节和专家著作中原创的东西。面对专家的大量证据,该剧编剧不再说没有看过没有听过了,改称“国家广电总局有规定,构成抄袭剽窃要达到一定的量”,也就是说他抄袭的量没有达到“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就不算抄袭。这就如同偷窃一辆自行车不算偷,偷窃一辆汽车才算偷一个道理,欲盖弥彰。
  该编剧还要在法庭上和历史学家比比历史知识,真是自不量力。其实,他胡编些什么白处方、绿处方、下雾下雨又刮风、小姐情爱故事,坐在家里猛想些女性的心理活动还是蛮在行的(《北京晨报》记者侯柠柠2002年02月21日报道),对历史则完全是外行。历史上选定婉容为皇后的是端康太妃,我们这些看过溥仪《我的前半生》的人都知道,而该编剧糊里糊涂地把这一点弄混淆了,改成了隆裕太后,直到润麒老人当面指出他才“当即表示回去便修改过来”。就这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却还有人要他担任后几部‘末代系列’的编剧,胆是够大的。
  这几天法庭就要开庭了,让我们看胡编剧是如何表演的吧! (林兵/文)
  
  标题:贾英华有关溥仪同性恋的谎言
  发布人: ijfrfg时间:2004-9-11 21:04:34
  
   “关于溥仪的同性恋问题,其实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有记载,但比较隐晦,如向太监嘴里尿尿。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溥仪本人的自尊心,贾英华不可能坦然道出实质。”
  “溥仪与婉容、文绣、谭玉龄等人的畸形的家庭生活一直笼罩在溥仪性无能的阴影下。鉴证这个问题需要确凿的证据,贾英华收集到溥仪当年的病历,其中有完整的记载:“患者(溥仪)于30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有吸烟嗜好,曾三次结婚,均未生育。””
  “他采访过的很多人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证实。其中和贾英华作为“忘年交”的老太监孙耀庭,曾伺候过溥仪。虽然二人交往20多年,但老人一直为“避圣讳”不肯道出真相。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诉贾英华说,溥仪是“水路不走,走旱路”,这是当年宫中很多人都知道的隐情,像溥仪的乳母、婉容的贴身女仆都清楚。而且指出溥仪同性恋伙伴叫王凤池,长得唇红齿白,这个人的照片现在贾英华手里。其他如伪满时溥仪的侍卫等,都说过溥仪“不能人道”。还有就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也是一名同性恋者———这是贾英华在10多年前访英时找到佐证的。”
  
  
  溥仪患有男性生理疾病,这并不是什么新闻。溥仪当年的病历也只是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和是不是同性恋又有什么关系呢?溥仪自己都没说,可笑的假英华又如何能“坦然道出实质”呢?谎言!谎言!
  太监孙耀庭说“水路不走,走旱路”,事实上孙耀庭只给婉容作过很短时间的太监,而且当时他也很年轻,是宫中最底层的“小太监”,不可能知道多少深宫秘事;而从1924年起跟随溥仪达33年之久的贴身随侍李国雄坚决地否定了同性恋之说(详见《随侍溥仪纪实》)。假英华说“其他如伪满时溥仪的侍卫等,都说过溥仪“不能人道”。”,“不能人道”是不是就一定是同性恋呢?谎言!谎言!
  他说他掌握“同性恋伙伴”王凤池“唇红齿白”的照片,这是一张假造冒用的照片,没有丝毫证据能说明溥仪与所谓的“同性恋伙伴”王凤池有任何关系,并且这并不是同性恋的“床上镜头”,又能证明什么呢? 谎言!谎言!
  假英华又说“溥仪的乳母、婉容的贴身女仆都清楚”。他又说谎了,李玉琴在她的回忆录中说,乳母曾告诉过她溥仪“功能正常,没缺陷”。
  他又说他在伦敦查到庄士敦“同性恋的证据”,这完全是骗人胡编。请见下文:
  《庄士敦是同性恋吗?》
  http://bbs.people.com.cn/.../ReadFile?whichfile=34866&typeid=13
  
  退一万步讲,即使庄士敦真的是同性恋,这又如何能证明溥仪也是呢?谎言!谎言!
  还有,凡是和溥仪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都坚决否定这种说法,小固、小瑞、小秀、李玉琴、李淑贤等等(详见各自所著回忆录)。
  
  
  标题:想请问满人是何谓满人阿:O
  发布人: iouvv时间:2004-9-4 7:34:09
  
   满人是少数民族的称谓?还是什么。。。恕在下学术浅薄:D~我也看了非常公民,很感动呢~来这里一看。更是感动。可是.... 满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啊:O。。少数民族?:O
  
  标题:请您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4-9-6 12:07:08
  
  看留言本P112
  
  心如止水Email: 时间:2004年1月29日09:40
  主题:满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标题:给溥仪的信(转)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8-12 9:56:30
  
   亲爱的溥仪先生您好:
  
  您身为中国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在史上赫赫有名,两千多年来的专制政治,与大清帝国的百年基业都在您身上结束,一生风波不断,虽然有皇帝之名,却只是被人蒙在鼓里不知外面世界的井底之蛙,极其可悲。大清国在您在位的时候被推翻,您也曾梦想用伪满洲国来恢复大清国的政权,不过理想往往抵挡不了现实,大清有许多的前仇旧恨是您所无法弥补的,很多政权及制度上的弊病也非一朝一夕即能解决,再加上当时年幼的您不清楚治国是怎么一回事。从您就位到满清灭亡不过短短三载,但清灭后依然留居紫禁城,在宫中享受宫内人崇高的待遇,成了“关门皇帝”,不知外头已风云变色,成了袁世凯的天下,还在他的保护下继续安稳的做着您的皇帝位置。大概是因为您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再加上向往皇帝的权势,所以无法接受自己已经不是帝王的事实吧!也因您一心想要当皇帝,导致日本人日后利用了这个弱点来替他们做事。但就清朝的灭亡来说,一切的灾祸并不是您引起的,因为您只是被利用来背负使满清灭亡的罪名,这实在是极其不公平的指控。
  
  日本当时为侵略中国而成立伪满洲国,多次以伪满洲国的皇帝地位诱拐您,虽然一开始您并没有答应,但在多次利诱下,于九一八事变后被他们带于长春出任“伪满洲国执政”,自此以后可说成了日本人的傀儡,日本打算利用您来统治东北。您即了位之后“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宣言,妄称东北已脱离中国而“独立”,在您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表明了您对满洲国的看法是你们利用关东军来实现复辟行动,而关东军利用你们实行了日人的政治目的。但对您个人来说似乎好处不大,反而危害了国家,日本一直企图想要把东北从中国分出去,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人民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可说都是您向往皇帝地位所造成的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宣布投降,您也因此二度退位,颁发最后的《退位诏书》,退位后您又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虏,到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作证。在法庭中您说到担任满洲国执政时,口头上独立自主,但事实上完全是个傀儡而没有任何权力,包括最基本的个人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名,从满洲事变以来日本人就玩着这套欺骗世人的把戏。
  
  一闹起“文*革”,您怕背上剥削阶级的“黑锅”,每天在家里背诵《毛主席语录》,且对这事非常认真,短短几个月时间,便背诵下一整本《毛语录》。可见您受文*革影响之深。您可说是中国***“把皇帝变成人民一份子”的标准典范。您甚至在当时觉得皇帝的头衔极其可耻,反而以成为中国人民为傲,与当初您向往的地位可说大不相同。在获得特赦待遇后,***给您“文史资料资料研究委员委员”的头衔,又安排您与李淑贤结婚,之后您只能过着极其平民的生活了。
  
  您不断被控制、拘禁,亦曾企图恢复帝位、自杀、也曾一度甘为傀儡。虽然一生不曾登过顶峰,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动荡历史中度过,从大清皇帝到逊帝、寓公、伪满傀儡,最后甚至被***改造成新人。您这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充满了争议与话题,却真的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任何人不可代替的角色,是中国史上最令人称叹的末代皇帝。
  
  
  结语:
  
  溥仪是一位会让后人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的那种人,在历史的洪流里,他的一生坎坷,却没人注意到他究竟是否对历史贡献了什么,人们谈论到溥仪似乎都认为他是个悲剧,对他投以同情的眼光。个人也认为溥仪这位末代皇帝可说受命运牵连而身不由己,年幼继位后只得了个皇帝的虚名,实际能掌权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剥夺了当皇帝的权利,虽然日后依然因与外界隔绝,不觉自己已失了皇帝之大权而自足,却在后人眼中留下了讪笑溥仪的筹码。也许溥仪本人认为理所当然,却不能抹煞他被蒙骗的事实。他一心想要复辟,夺回帝位,到了伪满洲国时,认为日本人是真的站在他那一边,没料到自以为利用了日本人却反被日人深深利用,人在只为自己的利益想的时候,也往往容易忽略其它利弊得失,可谓人情使然、时势所趋,我们不是处在那样的地位与环境,对他的指控可说极其不公。在脱离了日人的控制后,溥仪又被俄国囚禁,当时的他非常以自己的身世为傲,连职业栏中都填上满清皇帝,这样一个以皇家血统为荣的人,竟然会在文*革之后思想完全改变,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喜是忧。他终于摆脱了想当皇帝的欲望,甘愿做个平民,却也失去了能自豪的东西,一生皇帝梦,到头来却以曾做过皇帝为耻,实在是当时世人想都想不到的,感觉极其悲切。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不论是大清国、袁世凯大总统、日本人还是毛*东,溥仪均能屈能伸。是成长背景使然,加上时势所逼,但也该庆幸他还算平静的晚年吧!
  
  标题:关于溥儒
  发布人: 晓小竹时间:2004-7-16 14:32:44
  
   哪位网友知道溥儒的详细情况,他的其它姓名,他的后人,他死于何处,葬于何处,能否和他的后人进行交流?谢谢!
  
  标题:回复:关于溥儒
  发布人: 翩翩时间:2004-8-24 11:48:43
  
   生平
  
  溥儒先生是现代国画大师,曾以画名与蜀人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 南吴北溥”。   
    溥儒先生字心畬,又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生于1896年,卒于1963年,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和硕恭忠亲王奕訢的次孙。溥儒先生自幼饱学,稍长专心研究文学艺术,1911年入贵胄政治学堂,毕业后再入青岛德国威廉帝国研究院,又留学柏林大学,学习天文和生物,获得博士学位,他也精通经史和书画,回国后先住清河二旗村,后隐居戒台寺10年,从此专事绘画,以卖书画自食其力。解放前夕出海舟山,远居台湾,于1963年病故。  
    
  艺术特色
     
    溥儒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以“北宗”为基,笔法以“南宗”为法。注重线条钩摹,较少烘染。  
    书法习柳公权,裴休出,略近成亲王而风骨过之。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善于取势,主张书小字必先习大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这样才无轻率之病,书法刚健遒美,秀逸有致。溥儒不仅书画好,而且从小即通词诗,诗词典籍,他晚年在台湾对弟子说,如果有人称他为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如果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这恐怕不是自负,而是画家更看重自己的诗心,同时也更说明艺术自来是诗、书、画、印密不可分的。他的《凝碧余音》词集是解放前作的。全书丽辞雅句,比比皆是,读来朗朗上口,清逸风流,尤其是那写景的章句,更是出奇制胜,令人赞赏不已。  
    
  作品流传
     
    溥儒流传国内的作品较多,在恭王府花园管理处收集整理溥儒故居时,旅居美国休斯敦的书画收藏家万公潜先生与溥儒是多年至好,收有多件作品,念其恭王府整修开放之时溥儒晚年作品国内所见不多,特于1989年将所藏溥儒书画捐赠府中。1991年溥孝华去世,将作品交给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接受托管。其中有溥儒书法175件、绘画292件,其他收藏书画13件,砚石、印章、瓷器等58件,总计543件。故宫托管的溥儒画作文物琳琅满目,大品、小品、立轴、长卷俱全,并包括难得的鬼趣图册,西游记册与自绘瓷瓶、瓷盘。其还包括溥濡四小幅自绘漫画。是溥儒在国外期间为与人沟通的随笔之作,极为有趣。
  
  
   中国近现代画坛素有“南张北溥”之说。“张”指张爱,字大千;溥即溥儒,字心畲。溥心畲号西山逸士,是清代末年著名的恭亲王奕沂之孙,其父载滢是奕沂的次子。溥心畲的长兄过继给了伯父载□,袭了王爵;排行老二的溥儒与三弟溥德奉母定居北京。优越的社会地位、严格而正统的文化教育与丰富的古文物、尤其是古书画的收藏,加上心畲独有的天分,使他成为诗、书、画三绝的一代宗师。历数近现代清宗室中的书画家,溥心畲无疑是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溥心畲书画的特点可用“三气”来概括,即雍容华美的贵族气,萧疏散淡的逸士气,深沉清雅的文人气。他的书画多题诗句,书、画与诗句的意境相得益彰。他画《鹦鹉石榴》,题“绛英符端节,嘉果引珍禽”,俊美的画面并显富丽吉祥;他画《山间小舟》题“ 舟枫绝壁照空江,万里青天在野航;卧展南华秋水渎,不知岚翠湿衣裳。”清逸闲雅之意境令人神往。这一切来源于作者傲视尘俗的心境与深厚的文化功底,非常人所能及。中国嘉德2000年秋季拍卖会曾推出溥心畲精品《西游记》24开册页,其构思之巧妙、笔墨之精湛、人物场景之生动均属一流,场中以1320000元成交,并勇夺该专场成交榜第一。同场另一件溥心畲《灵龟图》12开册页也以308000元成交。与当时齐名的张大千比,溥心畲当今的书画价位显然要低得多,其中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溥心畲画风传统,素以宋元为宗,加以发展,绝少张狂放纵之叛逆之气,更无西法中用之大胆创新,所谓 “继承有余而创造不足”。其二是溥氏的社会地位决定其书画多即兴而作,少有刻意经营、笔墨繁缛之作,更少鸿篇巨制,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冲击。其三是遭到“代笔”之说与赝品的困扰。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一位朋友向溥心畲求画,溥氏慨然应允,过了一些时候,这位朋友登门问画家:“画可曾画好。”溥心畲起身大声命令仆人:“快去厢房看看他们画好了没有? ”令求画者哭笑不得。照此说法,溥心畲设了一个代笔作坊,而流传于世上的溥氏真迹数量极少。事实绝非如此。溥心畲贵公子风气极浓,平时书画应酬又多,从其绘画也多,于是他常常自画主要笔墨以后,由其弟子代其皴染。如果存心制造假画,任何一位画家也不会当着求画者的面坦然直陈。而今书画市场上,溥氏赝品不少,但并非溥氏指挥自造,而是奸商所为。而溥氏真迹行笔之迅疾潇洒,画面流露出之清雅真气是绝难模仿的。曾有文章说,溥心畲入室弟子宁砥中可仿溥画而乱真。笔者认真观赏宁氏画作,学溥心畲仅得其形,而构图、运线均显板滞,其神远逊,可轻易分辨,尚未达到给鉴定带来麻烦的水平。溥心畲的书法潇洒俊逸,功力颇深。与当时清宗室弟子一样,他的字最初以成亲王(永王星)入手,后得益于唐怀素《苦荀帖》及传世的《孙过庭草书千字文》,故气韵高妙,有居高临下之态。又于早年临柳公权《玄秘塔碑》,后在裴体《圭峰碑》用功最多,其力斩斧齐的笔划与内紧外松的结字皆出于后者。溥心畲家藏古代书法极富,面对真迹心追手摹,所以他临米芾几可乱真,临赵孟兆页帖也极得神韵。与一般画家以画成名后,复得书名不同,溥心畲的画多是其天资的显现,而书法才是他功力的真实反映。拍卖市场中溥心畲书法精品并不多见,北京翰海2000年春季拍卖会曾推出一件溥心畲《临王羲之书法卷》,长逾 2米,成交价31800元。溥心畲出身富贵,其书画传统功力、艺术水准属超一流大师之列,而其市场价位却与近现代二流画家作品为伍。可以有信心地预测,溥心畲书画的市场价位在近年内随着人们对“继承”与“叛逆”、“传统”与“创新”的深入理解必将会稳步上升,其幅度也会比其他“绩优”画家要高。
  
  标题:回复:回复:关于溥儒
  发布人: 晓小竹时间:2004-8-25 22:06:09
  
   别梦依稀咒海宽,故人一去再无还。
  晨思故居三行泪,夜念亲人四更眠。
  
  标题:控告之前检讨自己下先~~~~~~~~~
  发布人: 路人甲乙丙丁时间:2004-7-25 22:53:45
  
  对于润良和润麒,我对他们的印象并不好,我从一些资料中得知,他们从婉容身上得到了无数的好处,而为了保住这些荣华富贵,麻痹婉容,作为婉容的哥哥,润良却教唆她吸毒、甚至连婉容与人私通,也是润良牵线搭桥。至于那个婉容最喜爱的小弟弟-润麒,在1946年,溥仪带着他逃亡之前,无意中见到了他的疯子姐姐,已神志不清的婉容竟认出了多年不见的弟弟,连连呼唤不止,而润麒为了不违抗溥仪的命令,竟狠心不理,把婉容彻底推入了绝望的深渊。婉容死在吉林,在那里有着很多通过她而饱受皇恩的皇亲国戚,当时解放军要求她的亲戚将她领走照顾,可是直至婉容死后,都没有人露过面,人情冷暖,不过如此。
  
  标题:《第二种声音》作者:王国华
  发布人: 王国华时间:2004-5-30 14:56:42
  
   人们与生俱来对过去的人和事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当然,如果这个人生活的年代你还能够触摸得到,那它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就是那本《末代皇帝的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以下简称“解密”)为什么会畅销的缘故。该书问世以后不仅数次再版,而且在全国多家报纸上进行了连载。也正因为这样,当你手里拿到这本《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以下简称“再解密”)时,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顺路搭车的那一类东西。然而,打开它仔细读下去,你会震撼,深深为之震撼。
  这是一本注定无法畅销的书,因为它对前面那一本书进行了根本上的否定。而否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因为,在那本书畅销的过程中,出现了既得利益者,这其中包括曾经吹捧过该书的人、因为登载它而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媒体,甚至,读者也没耐心再去听你们的争论:“我们了解得已经够了,有了和别人交流的谈资,不想再听与其有关的是是非非。”浅尝辄止的风气造成了这个年代“后下手总是遭殃”的恶劣后果。
  “再解密”的编者王庆祥首先否定的是“解密”里面所称的其破解的所谓四大谜团。“末代皇帝是同性恋”、“末代皇帝妻子曾当过舞女,历经三次婚姻”、“周恩来总理接见溥仪夫妇,就是为了劝他们不要离婚”等。末代皇帝没有性能力,人所共知,而末代皇帝是同性恋,纯属无稽之谈,姑且不说“解密”的作者是否在哗众取宠,仅仅看那几个所谓的例子,就苍白得很,道听途说的东西没经考证就拿来示人,太不严肃了吧;末代皇帝的妻子曾经结过婚,这并不是什么秘密,80年代初出版的书籍里就已经披露了这件事实,至于舞女一说,实在匪夷莫测。
  而这前后两本书成书过程中出现的恩恩怨怨也令人触目惊心。两本书的作者其实早就互相熟悉。作为一位在圈内有相当权威性的专家,王庆祥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与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和谐交往,并因为著作权问题和李淑贤一起与“解密”的作者贾英华有过正面交锋。贾英华则因为李淑贤拒绝其帮助她整理与溥仪有关的历史资料而和李淑贤多次发生矛盾,最后终于中断来往十多年,直至李淑贤于1997年离开人世。而逝者尸骨未寒,贾英华就拿出一付与其交往甚密的姿态进行所谓的“解密”,诋毁其人格,确实不是厚道的作风。这其中的是非曲直,明眼人读读“再解密”便会明了真相。尤其是作者附录于书后的上百封自己与李淑贤的通信,几乎就是再现了自己和李淑贤交往的全过程,而里面涉及“解密”作者贾英华的通信更是毫无保留。可以说,“再解密”是“解密”那本书背后隐藏的大量真实情况的曝光。这本身就是一个曲折的故事,一个更能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做的一个形象的比喻:狄仁杰在讨伐武则天的时候偏要写一篇讨伐檄文,上面说武则天“狐媚工谗”,黎民百姓一看,“噢,武则天不过是这样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错。”如果狄仁杰不发表檄文,而只是走到黎民百姓面前,故作神秘地说:“武则天,唉,武则天,别提了……”然后默不做声。那效果一定会更能引起人们对武则天的猜疑。同样道理,炒作在当前的出版业中也起到了“别提了……”的作用。像王庆祥早在80年代初就出版的作品如果不是按扎扎实实做学问的方式操作,也许他的影响早就做到了妇孺皆知,“解密”的作者也就无法抄袭他的作品里的史料,而他这本“再解密”就更没有出版的必要了。
  原发于〈新文化报〉
  
  标题:李淑贤给中央领导的信
  发布人: tifer时间:2004-5-29 6:54:36
  
   敬爱的胡耀邦总书记:
  我是溥仪的妻子李淑贤。
  您工作很忙。要日理万机,总揽大局。我是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几次搁笔,这次鼓起最大的勇气给您写个汇报,我最诚恳而迫切地希望您能抽空帮助我解决以下问题。
  1981年9月24日,《人民日报》编印的《情况汇编》442期刊载的一篇报道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的编辑王庆祥剽窃北京热电厂贾英华写的关于溥仪后半生的文章,这篇报道与事实不符,现将情况简述如后:
  一、我与贾某是一般邻居关系,1979年11月25日起是由我口述,贾帮我记录,总共记录约2万多字,并没有什么协议,可是贾却冒用我的名义告王庆祥剽窃贾的资料。他这样做,并未与我商量,我完全不知,这是违法的。
  二、1979年9月,王庆祥代表《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和我经过商谈,签订了关于溥仪遗稿整理出版有关事宜的协议,我将溥仪遗稿交与王庆祥整理,所以不存在王庆祥剽窃贾原稿之谈。因为原稿是属于我的,是我亲自交给王庆祥并让他整理的。
  我根据这篇报道,为了说明不是王庆祥剽窃贾的劳动成果的问题,曾给《人民日报》写过几次信均未得到答复,前几天又亲到《人民日报》找到了有关负责人,向他们说明了真实情况,希望他们将已拖延一年多的问题尽快给予澄清解决。《人民日报》的同志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一直没有把调查的情况报上来。其实在一年以前我就已向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调查组的同志讲明了王庆祥不是剽窃贾的劳动成果的事实真相,可是直到现在还未答复。
  现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两个出版社损失很大,尤其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损失更大,因为书已印出来了,天津的是《溥仪手稿选编》,辽宁的是《和溥仪一起生活的回忆》,还有一本《溥仪的后半生》,这几本书都是根据溥仪的遗稿、笔记、日记和我的回忆整理成书的,直到现在不让发行。
  现在我独身一人,又体弱多病,更无任何亲属照顾,为了让此事得到合理解决,将已印出的书发行,国家避免受到损失,因此请您帮助解决。
  李淑贤
  1982年12月27日
  
  标题:溥仪的口音问题
  发布人: 正史可鉴时间:2004-4-19 16:58:07
  
   溥仪从小在故宫里长大,周围净是些杂七杂八的人,说什么话的都有,而且皇宫就像一座监狱似的和北京城隔绝,他是的怎么能说出纯正的“京腔”的?
  
  标题: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
  发布人: 心如止水时间:2004-4-20 8:50:56
  
   而且王府的王爷、福晋,宫里的老太妃说的都是北京话。
  
 浏览:1020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7/6 15:35:3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网友讨论2(收藏于2006/7/6 15:36:33
网友讨论1(收藏于2006/7/6 15:35:3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40:2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50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2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4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1:55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2:3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唐海炘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访问44839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23247次)
王庆祥是是非非李淑贤——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访问22299次)
李玉琴(忆述)王庆祥(撰写)《中国最后一个“皇妃”:“福贵人”李玉琴自述》(访问1740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714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6081次)
叶祖孚(执笔)《溥杰自传》(访问13901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3707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1511次)
王庆祥李玉琴生平简谱(访问1131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7/21 23:30:2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0/30 22:42: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18 16:43:45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6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