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溥仪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园

清廷太监杂记

恒兰

  “太监”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些贫苦百姓人家,为了餬口谋生,使自己的子弟无辜而受阉的“活罪证”。
  
  30年代,北京街头还可以看到清末遗留下来的一些太监的踪迹,他们虽然身躯和一般男子相同,但没有胡须,脸上有很多皱纹,看起来和老太婆一样,而且说话的声音与40岁妇女相似,当时称之为“大娘儿们嗓子”。40年代逐渐绝迹。不料1985年冬,中央电视台曾放映一位90余岁姓尚的太监,须发垂白,可算是“硕果仅存”。
  
  在清代社会上,充当太监的,一般是被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才当太监,不然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儿孙无辜受到“阉刑”,去当太监。清朝末年受慈禧宠信的李莲英,就是因为生活贫困,兄弟三人流落在西郊海淀,以乞讨为生,后学缝皮匠,只稍顾温饱,终以贫困极点,自握切皮刀拼命自阉,自诣内务府请求收录为太监。除上述情况外,还有以下5种:1.宫内各太监收来的弟子。2.清政府在大兴、宛平两县设专门负责招募太监的“牙行人”招募来的。3.私人斗殴,伤及生殖器后,到“刀儿匠”家请求割治后,自己到内务府请求充当太监的。4.一些地痞流氓,穷极无聊,拿些破烂衣服到“当铺”典当,强求典当高价,当铺不肯,他们便掏出尖刀,将自己生殖器割下,将刀及血淋淋生殖器,抛甩到当铺柜台内,人则晕绝在柜外血泊中,当铺主人怕招致官司或官府借机勒索,便请人说合,赔偿些银两,并将伤者送到“刀儿匠”家医治,当铺主人负担医药费及饮食费,并负责在痊愈后,介绍给某太监为徒,入宫当差的。这种事大多是某些地痞流氓,本想求“刀儿匠”阉割后投充太监,但因家贫无钱付给割治费,乃与某太监及“刀儿匠”互相勾结设此骗局,太监及“刀儿匠”可从中获得一笔收入。这种无赖举动,当时称之为“甩柜”。5.“捆羊”,是当时社会上的“拍花匪”,拐骗来的儿童,送到“刀儿匠”家,以廉价卖给“刀儿匠”,“刀儿匠”阉割后送入内务府讨赏。这是清末民初在北京附近各县出现的一种极其伤天害理的犯罪行为。“甩柜”和“捆羊”虽然是犯罪行为,却是“刀儿匠”最大的收入,可见当时社会之黑暗。
  
  下面我把“刀儿匠”(阉役)的历史和太监之阉割手术、验净手续、清代太监职务名称及等级,分别详述于下:
  
  “刀儿匠”
  
  “刀儿匠”是专门负责太监阉割的手术人,他的正名叫“阉役”。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于犯有大逆不道的罪犯,除斩决罪犯本人外,还要斩决他的所有家属(俗称“灭门九族”)。但是,在罪犯家属中,如有三四岁幼儿(俗称:“逆裔”),免斩,将他们收养在狱中,等到16岁时,由刑部造册报请皇帝批示,由刑部派“阉流刽役”,对“逆裔”执行阉割手术,手术后发往西北军营给兵士充当奴仆,这种刑法叫“阉流刑”,也就是我国古代的“宫刑”。负责执行这种刑法的“阉流刽役”和负责给太监阉割的“阉役”是有区别的。在清初,“阉流刽役”隶属于刑部,而“阉役”隶属于内务府,两处编制名额均为4名。乾隆初年,因刑部“阉流刽役”在行刑时经常发生被阉人员死亡事故,乾隆乃降旨将刑部4名“阉流刽役”裁撤,由内务府4名阉役,代行刑部“阉流刽役”职务,并规定内务府4名不准再行增加额数。对民间私行阉割手术的刀儿匠,一律禁止,所以当时称内务府“刀儿匠”为“官刀儿匠”,私设者为“私刀儿匠”。清代中末叶,北京又有“私刀儿匠”开业,如久住西华门外南长街的“刀孩华家”最著名,其次有“刀儿刘”、“刀儿陈”等。
  
  因“官刀儿匠”的历史,与刑部刽役是一家,而且又代行刑部阉刑职务,所以“官刀儿匠”隶属于内务府慎刑司,待遇每月由内务府会计司发给饷银一两,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将本季度内阉割人数造册,连同被阉人送交内务府会计司,会计司按送来人数,凡年岁不满15岁者,每一人发给刀儿匠赏钱12吊铜元,名为“刀子赏”(又称“洗手钱”)。
  
  太监阉割手术
  
  太监阉割俗称:“净身”。这种手术发明很早,按周礼的寺人制度来推算,大约在西周武王姬发以前(约前11世纪——前771年以前),是按我国旧生理学的“穴道”原理研究而成的,在当时既没有消毒设备,又没有新式的手术器具和药物的条件下,居然成功率很高,因之当时有人认为北京的“刀儿匠”有邪术,这是没有根据的猜疑。据传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南京时,也曾大批制造阉人,被阉者皆为童子,他从广州请来很多著名的西医负责阉割术,所用的药物、器具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条件也比刀儿匠的条件优越,但是手术后,几百童子没有一个活的,因之当时很多西医,对北京刀儿匠的手术也感到莫名其妙。
  
  “刀儿匠”的手术室叫“净房”,里面设备十分简陋,一个土炕是病床,一个药柜,一个“升柜”(专门收藏割下的东西)和一把月牙形的手术刀,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刀儿匠”对被阉人施行手术之前,除检查身体有无暗疾及健康状况外,让被阉人整日睡眠,养精蓄神,如此休养约10日左右,在休养期间,供给营养食品,但对饮料则逐日减少,以防在手术时尿量过多,影响手术。然后每天对被阉人进行劝阻,告诉他手术时如何痛苦,手术后沦为既贱且残的畸形人,一生不能成婚……表面上让受阉者打消想充当太监之欲念,其实是想方设法考验被阉人自愿被阉的决心。经过劝阻,受阉人毫无后悔,甘愿受阉充当太监,便停止劝说。在手术前一天,让被阉人本人及父母、保人、介绍人等填写志愿甘结、保结等项文书,各项手续办完后,“刀儿匠”便把预定施行手术的日期告知被阉人及其家属。手术之日,选择吉时施行。手术前先煮好一只鸡蛋,剥去外壳,放在一小瓷碟中,被阉人上身穿短衣,下身赤体,仰卧手术床上,四肢被机关紧缚,从房柁上垂下一条线绳,用绳将被割物紧紧缚住,这时,“刀儿匠”对被阉人进行最后劝说,说得受阉人产生厌烦情绪,大声对“刀儿匠”说:“我甘心情愿,你别罗嗦啦!”这时“刀儿匠”忙将鸡蛋放进被阉人口中,对被阉人说:“这里有药,你吃了可以解痛。”哪里是什么止痛药物,鸡蛋整个涩塞咽喉。这时“刀儿匠”还故意问被阉人:“你真愿意吗?”被阉人刚要张嘴说“愿意”,而“愿”字尚未出口,鸡蛋已滑进食道,压迫气管不能出气,人便停止呼吸晕厥。这时“刀儿匠”用右手掌握住手术刀(半圆形三寸长的月牙刀),向被割处一握,一刹那间便将被割物割下,被割物当时离开人体,血淋淋随绳摇晃。乘被阉人昏厥,立即进行“拴筋”手术,将被割物之筋拴住,不使之向回缩去,倘若缩去,人即死亡。至于这根筋是什么筋,如何拴法,作者不得而知。随着再进行“开门”手术,用一根四五寸长细而光滑的笔管插入尿道,便于导尿。然后敷药缚以白布绷带(名为“兜子”)。至于所敷何药,系哪些中草药配制而成及如何配制,不是“刀儿匠”不知道,这种药恐早失传。上述手术虽繁,然所用时间不过10分钟左右,既无助手又无护士,可见“刀儿匠”手术之迅速敏捷,全部手术完毕,药力浸入被割人肌里,被割人即逐渐复苏,进入第二次调养时期。在这里补充说明一点,为什么“刀儿匠”将整个鸡蛋放入被阉人口中以后,还要故意问被阉人:“你真愿意吗?”使被阉人在回答时,鸡蛋滑进食道,导致昏厥。据说这样虽被阉人当时昏厥,但内脏并未受损,可以保持被阉人体内一气混元,否则被阉人在清醒时,一动手术必然厉声喊痛,随之气浮血腾,生命难保。这一手段叫做“诓”。
  
  被阉人在手术后调养期间,“刀儿匠”对其是百求百应,不但经常对被阉人温语安慰,而且亲自扶侍大小便。小便时被阉人经常昏厥,故在此期间严控饮水,不供给流质食物。只给富有营养的软质食品,这样不仅减少被阉人小便时痛苦,且可防止伤口溃烂。
  
  被阉人手术后,当日说话声音立变,3天则胡须、腋毛逐渐脱落,7天精道便可封固,12天撤去笔管,15天创口平复,21天便可下地,下地这天称之为“出劫成道”,是被阉人最可纪念的喜庆日子。这天“刀儿匠”和被阉者家属相互贺喜,请被阉人吃“炖肉面”。过了这天,倘若再遇有喜事,对太监祝贺时不准说“给您贺喜”或“您大喜了”,只准说“XX您吉祥”,如果说出:“大喜”一类的话,则认为对太监是嘲讽。因之太监平日最忌对他们说“大喜”二字。
  
  被割下之物不能弃之,因太监死后入殓时,必须将原物放在原来位置,方能盖棺下葬。所以“刀儿匠”便创造一种保存方法:先将割物用水洗净,用香油炸透,滤净油滴,以黄色油绸包“八宝散” (石灰、珍珠末、潮脑、樟脑面、麝香、透骨草、沉香、辰砂等研成粉末),将油炸物沾满“八宝散”包好,再将油绸包装在黄缎或黄布缝制的口袋内,盛在一特制木匣或金、银、玉、翠制的匣内,写上被阉人姓名、年龄、籍贯及保证人姓名和阉割之年月日、被阉人生辰八字,木匣外再裹以黄绸,用黄丝绳捆好,将匣放在一柳条编织的“升”内(当时量米用的容器),升口覆盖黄缎或黄布,系上五色丝线,在红色纸条上写“百岁吉祥”或“吉祥如意”等字。贴在升上,并在升旁编上号码,将此升暂存在“刀儿匠”手术室的“升柜”内(前述手术室内之“升柜”,即因此而命名)。等被阉人充当太监到三四十岁后或富贵时,选择吉日、吉时,以大量金钱,到“刀儿匠”家中“赎升”,届时贺客满堂,赎升人穿着礼服将“升”接回家里,在本人卧室的房柁上,收拾一尺余长的地方,将“升”供奉柁上,借“柁”、“升”两字之音,影射“托生”一词,表示来生来世托生时,不可没有此物。因此,太监升官时,最忌讳人对他说:“您高升啦!”也要说“XX您吉祥”来代替。尤其忌讳在和人吵架时,骂他:“你们家窝里,供的是什么东西?”倘若以此语骂之,他必与对方拼命。因太监被割物有油炸之事实,故饭馆内的“油炸鸡块”,改名“炸八块”,倘有饭馆仍在菜牌上写有“油炸鸡块”字样,一经太监发觉,当即捣毁店内家具。
  
  太监净身俗称“出家”。自幼阉割的叫“奶地儿出家”。年满16岁未婚阉割的叫“闯门儿出家”。已娶妻生子阉割的叫“半路出家”。还有自幼拜太监为师,阉割后从师学习宫中礼节,16岁入宫充当太监的,叫做“门儿里出身”。如果是16岁成年后尚未结婚或已婚生有子女,因家境贫寒,拜太监为师而后阉割的,叫做“靠身儿出身”。因家贫自阉或求“刀儿匠”阉割后到内务府请求充当太监的,不论年岁大小,一律称之为“投充出身”。通过宛平、大兴两县招募太监的牙行人招募来的叫作“招募出身”。
  
  太监入宫前之“验净”
  
  太监入宫以前,不论什么出身,或通过什么关系推荐来的,一律要先向内务府会计司报名。报名时先注册,将姓名、年龄、籍贯、住址、亲属等项,填写在“投充花名册”内,然后写“甘结”(即现在保证书)。凡是自己投充的,必须有当地里保及本人父母或伯叔、兄弟亲笔写的“保证甘结”,会计司把每人交来的各类甘结,备文咨请各人的原籍府县,请他们对投充人所在的里保调查核实,然后由所在各府县,将调查情况写在投充人所填的“投充花名册”上,加盖府县印章,咨送内务府。如果是某太监师傅或宛平、大兴两县“牙行人”送来的,太监师傅及牙行人也要具结。以上手续办完后,听候指定日期“验净”。
  
  内务府会计司“验净”没有固定日期,必须注册满10人,才验一次。“验净”时由会计司会同掌礼司(掌仪司)共同办理。两司各派司官一人率属官及太监若干人升堂验净。大堂后有一间小屋名叫“净室”,净室门外有小太监二人守候,室内有一年老太监负责“验净”,称之为“司净太监”。被验的新投充的太监,一律便服,头戴红缨帽,排列在大堂门外阶下,会计司太监一人,手执名册站在堂外阶上,负责点名叫人,大堂门内有掌礼司太监一人守候,会计司太监点名,被叫人应声出列,步入堂内,由大堂门内掌礼司太监引至大堂前,先由两司属官看走路是否腿瘸,说话是否口吃,面貌是否端正,这叫“验缺”。稍不合格,立即剔出,交各王公府使用,由被派往之王公府抽出一名太监换补,这叫“换缺”。如果“验缺”合格,由守候在“净室”门前之小太监引入“净室”,进行验净。司净太监检验无误后,司净太监带领被验的新太监,回到大堂前请安,对堂上官员说:“XX已净身,奴才愿意划押具结担保。”随之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笔墨,在印就的结纸上签字划押,此后这被验人如发生未净或假冒,由司净太监以首级担保。倘若发生阉割未净或冒名顶替,当即交慎刑司严讯,不过元、明、清三朝,在北京宫禁内,从未发生过这类事件。
  
  验净完毕,由两司官员呈明内务府总管大臣,将验过的新太监,按年岁、相貌分别派往各处。一般年轻而相貌清秀的,备文派司官送交大内宫殿监办事处(即敬事房),由宫殿监督领侍(总管太监)分配工作,这类叫“内廷新补太监”。中年的分派到各行宫或各坛庙、陵寝,这类叫“外围太监”。年岁比较大而且相貌较差的,则留在内务府差遣,这类叫“听差太监”。
  
  在清代曾在私人笔记中,说内务府官吏在“验净”中有贪污受贿,使假太监进入宫内。这种笔记是借此攻击清廷的。因为凡是自愿阉割充当太监的,都是为贫寒所迫,不得已才自残性根,卖身为终身奴隶的,他们自顾温饱不暇,又怎能以金钱贿赂官府呢?再者,入宫时要履行上述各种手续,不但本人亲属、师傅或牙行人具结保证,而且有原籍地方官、里正出具保证,谁敢冒杀头、刨坟之大险,从中作假呢?所以说那些笔记是无稽之谈。
  
  清同治年间,蓝翎太监安德海自天津乘龙舟南下,插龙凤旗,御棍吾仗,金节绣旌,龙凤黄扇等御用仪仗,携带男女优妓,冒称“钦差织办龙衣”,沿途招摇,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于泰安,并陈尸三日,其随从人员,分别处以斩绞或发往黑龙江的事件发生以后,有些好事的笔记家,便借安德海相貌俊秀,不像阉人,写出笔记,大肆渲染。殊不知凡系自幼阉割,投入宫廷,衣锦食玉,养尊处优,混元之童气未伤,除说话声音发生变化外,相貌俊秀者,不只安德海一人。如久侍慈禧、慈安两太后的总管太监刘诚印(即“印刘”),谈吐风雅,貌如书生,年逾花甲,尚团团如贵官,如40岁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小时阉割。相对继安德海,充当宁寿宫总管太监的李莲英,虽衣锦食玉,但在摄照“韦陀像”时,年纪不过40许,而满面皱纹,如50岁老妪。因李阉幼年生活贫困,且半路出家,故面貌改变较快。这是生理自然现象。况且安德海被斩决后,陈尸三日,亦可熄灭这种谣言。后来内务府总管大臣阎文介(敬铭),为了熄灭这种谣传,奏请慈禧对内廷太监进行第二次“验净”,这便是后来北京民间流传的“阎老西儿,扫二茬”的奇闻。当慈禧降旨“认真查验”以后,内廷太监都认为这是对太监莫大的羞辱,一般太监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六品首领太监以上的太监,在二品总管李莲英的支持下,十分愤怒,但又不敢违抗慈禧懿旨,经过检验,结果一无所获,太监们便怀恨在心,伺机进行报复。可是忠直而廉洁的阎文介,行为正直,使太监们无隙可乘。后来内廷采购皮箱100只,由内务府承办,内务府太监们勾结在一起,将当时市价每只五六两纹银,故意抬高为每箱60两,阎文介发觉这一舞弊,便直言面奏慈禧,慈禧在李莲英一伙包围下,不信阎文介忠言,便拨款600两,令阎文介在半月内购进皮箱100只。太监们为了报复阎文介,便派出大批太监和慎刑司走卒,到前门外、骡马市一带皮箱店,对店主进行恫吓威胁,各店不得不将全部皮箱藏起,半月之内不敢营业,结果阎文介在限期内未能完成进交任务,最后向慈禧请罪。可见当时李莲英一伙之厉害。
  
  清代太监等级、职务及几次整顿
  
  太监祸国的事例,在我国历史上,以明代为最,如英宗时之曹吉祥、宪宗时之汪直、武宗时之刘瑾、熹宗时之魏忠贤。他们是明代统治者巩固政权、镇压人民、排除异己、直接控制当时最大特务机构“厂卫”的主要帮凶。他们擅专权威,干预朝政,枉杀无辜,陷害忠良,无恶不作,甚至谋为不轨,祸国殃民,无辜被害者不计其数。清朝入关之初扫宫阙、献珍宝,迎降最热烈的,也大都是明朝内廷太监。
  
  顺治第一次制定内监官制时,将明代司礼监等太监衙门,改编为“内务府十三衙门”。
  
  乾清宫执事监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上述号称:“十三衙门”,名称、人选皆按明代旧制,俸给、冠服、品级与廷臣相同,乾清宫执事官称为“都管中堂大人”,与清初“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的大学士相同(后来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成为内阁主官)。各监之掌监太监,称“部堂大人”,相当于各部尚书、侍郎。清初下薙发(剃头)令于全国时,北京内城汉人,纷纷逃往外城躲避。当时太监与满族兵丁勾结,借机敲诈勒索,惨无天理,其严重情况,在早年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掌故丛编》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长至节(冬至)次日,顺治皇帝大宴廷臣时,十三衙门的太监们,居然超越各亲王的班次,争先入殿拜舞,乾清宫执事官太监孟进禄竟以“老臣”自称,当时户科给事中郝杰(给事中是清初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驳正六部之违误、注销文书事宜。雍正初年并入都察院,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入殿提出抗议,向顺治帝历数各朝太监祸国之罪,顺治帝当即下了一道手谕,朝贺大典,内监不得按明代制度入班行礼,并将孟进禄等十三衙门之掌监太监,交付刑部处理。这是清代第一次制裁太监。顺治十二年(1655年),便改组十三衙门,仅留少数太监在宫内供职,并刻谕旨在一铁牌上,立在宫里,谕旨内容:举明代太监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乱秽宫闱,出镇典兵,煽引党类,称功颂德,甚至谋为不轨,以致国事日非等罪行,应引以为戒,故改组内官衙门及处理孟进禄等人,以后如再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勾结满汉官员,越份摆奏外事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这是清代首次对太监的整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崩,康熙帝继位,同年二月,康熙便裁撤十三衙门,改组内务府,以三旗包衣人(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家奴)组织内务府,太监只在宫廷内做些杂役服务工作,永远不准充当职官,并裁去太监品秩,不准冠戴翎顶,不准衣锦金绣及海龙、貉皮、水獭,衔名一律称为太监,在御前回话或叩见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王公大臣时,不准称臣称职,一律自称“奴婢”,而且不准挤入士大夫,剥去公民资格,以使女、婢妇自居。这是第二次整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五月,因宫内太监众多,无人负责管理,乃于宫内设“敬事房”,设总管太监及副总管太监各一人,负责统率内廷太监,这是整顿后,又有太监官职的开始。比如在京剧《连环套·盗御马》中的太监梁九公,就是康熙朝敬事房总管太监。梁九公原名梁琪,只是一个没有品级的总管太监,本人曾在故宫文献馆(即今之档案馆)看到过保存的康熙当年写一纸上谕条子,原文如下:
  
  “谕梁琪,朕到张罗和屯,不指望鲫鱼还多,二十二日打鱼,所得甚多,所以照先香油碟五十尾,恭进太后,汝将此话亦奏知。”这一纸手谕,是康熙水猎时,打得鱼派人送到北京,命梁九公进呈太后。至于《连环套·盗御马》剧中称梁琪为“九千岁”,是没有根据的。梁九公虽然不是骄恣不法之权阉,但当时他是康熙帝母亲孝庄太后十分宠信的太监。在南亭笔记中,有以下一段记载:
  
  康熙南巡时,銮辂所经,督抚派员除道,左右为夹道,听官民往来,御道居中,禁人行走。某典吏巡视其处,圣驾来临,有太监戴孔雀翎,彪彪然直驰御道。典吏阻之,太监叱曰:“敢阻咱老子耶?”典吏拖下马,械至官棚,坐堂执法。旧刑,刑太监不脱下体衣,如存妇人颜面也。典吏不知,扯胯杖责,太监叩头乞哀,乃罢。督抚闻而让之,典吏曰:“卑职典守御道,只知有圣驾,不知所谓太监也。”督抚诣行在具奏,自请处分,帝问:“典吏何在?”奏曰:“待罪宫门。”帝曰:“其人有此胆量,不宜辱以典吏。”召见甚宠益之,以四品官用,旋擢是省巡抚。
  
  按上述,在康熙朝60年内,太监并无顶戴,何况孔雀翎。根据康熙在将梁琪交刑部慎刑司处理时,朱谕里有这样一句话:“蓝顶雀翎,是三宫太后所赐,朕不忍褫夺之……”分析,南亭笔记中所述之戴孔雀翎太监,必是指梁琪而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崩,雍亲王(雍正)谋位成功,因成功多为太监内助而成。雍正即位后,以为御前太监无顶无翎,不服金绣,有违体制,有损朝仪,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制定太监官衔,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改敬事房大总管太监以下,按正四品以下授职,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又改敬事房为“宫殿监办事处”,太监除授官叙品外,又加宫殿监衔。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又定太监品秩,只有正品,没有从品,品级衔各共分20级,如下述:
  
  1.宫殿监掌印太监为“内廷总管太监”加“宫殿监都领侍”衔,秩四品,即“四品大总管”,俗称“大当家的”。
  
  2.“内廷总管太监”加“宫殿监正侍”衔,秩四品,即“四品副总管”,俗称“二当家的”。
  
  3.“XX宫总管太监”加“宫殿监副侍”衔,秩五品,即“五品总管”。
  
  4.“XX宫副总管太监”加“内廷侍”衔,秩五品,即“五品副总管”。
  
  5.“XX宫六品总管太监”加“执事侍”衔,秩六品,即“六品总管”。
  
  6.“XX宫六品副总管太监”加“内廷待诏”衔,秩六品,即“六品副总管”。
  
  7.“XX宫委署总管太监”加“内廷供奉”衔,秩七品,即“七品总管”。
  
  8.“XX宫委署副总管太监”加“执守侍”衔,秩七品,即“七品副总管”。
  
  9.“XX宫无品级总管太监”,不加衔,无品秩,即俗称之“无顶戴总管”。
  
  10.“某处七品首领太监”加“内廷供奉”衔,秩七品。
  
  11.“其处七品副首领太监”加“执守侍”衔。
  
  12.“某处八品首领太监”加“内廷供用”衔。
  
  13.“某处八品副首领太监”加“侍监”衔。
  
  14.“某处无品级首领太监”,不加衔,无品秩,俗称“无顶戴大首领”。
  
  15.“某处无品级副首领太监”,不加衔,无品秩,俗称:“无顶戴二首领”。
  
  16.“御前太监”加“侍监”衔,秩九品,即“九品太监”。
  
  17.“随侍太监”加“侍监”衔,即“扈从太监”。
  
  18.“太监”不加衔,有职而无品秩,即俗称之“散太监”。分配在宫内的叫“大内太监”,在坛庙及宫内神殿佛堂内服务的,叫“司香太监”。在各行宫服务的,叫“行在太监”,守护山陵的,叫“陵寝太监”,在内务府供职的,叫“听事太监”。在宫内各机关如军机处侍卫值房等处之杂役太监,叫“苏拉太监”。在王公、贝勒府内服务的,叫“府邸太监”。服务在满族中枢大臣家的,叫“旗下太监”,在宫内或各行宫等处佛堂、佛殿、寺庙内,充黄衣僧的,叫“喇嘛太监”(如北海永安寺、宫内中正殿,民国初年尚有这种太监,如果戴道冠,穿羽服,充道士的,叫“道士太监”),在民国初年,尚有这种太监在紫禁城内城隍庙、钦安殿等处服务,他们是先阉后僧或道的;这两种太监,统称“度牒太监”或“念经太监”,此外在圆明园未焚毁前,在园内万佛楼,有尼僧十三名,女道士十三名,道童十名,在雍正至乾隆时,尼僧以宫女充任,道童以小太监充任,至嘉庆六年改由民间尼姑及女道士充任,不再由宫女、小太监兼充,及至道光朝,乃永远裁撤。上述雍正朝制定之太监等级,直至宣统朝,没有变更。
  
  光绪朝慈禧最宠信之李莲英,即慈禧长春宫六品副总管,加“内廷待诏”衔,戴蓝翎的太监,慈禧移居慈宁宫后,李擢升为五品正总管,加“宫殿监副侍”衔,东太后死后,慈禧移居宁寿宫,安德海被诛后,李又升三品,换戴花翎。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幽禁,李晋升二品,并赏金黄背云朝珠,品秩虽然相等于内廷大员,赐黄与王公相同,而其本职仍是“宫殿监衔宁寿宫五品大总管”,始终没有实授“敬事房掌印四品总管太监”。此缺自安德海死后,即裁撤未补。关于这方面的真实情况,不是熟于敬事房内幕的,是不知道的,很多人都以为李莲英当时统辖宫殿监办事处48处之掌印大权,其实这权一直由两太后掌握。李莲英所获得的金银财宝,却比安德海、刘诚印多,因为他当权时间长。关于“清代太监”的史实,我就知道这些。
  
  (作者爱新觉罗·恒兰,字如馨,父毓盈为宣统朝宫内缉查总监。伯父毓朗为光绪朝民政部侍郎,曾赴日本考察警政。宣统朝任法政贵胄学堂总理、军机大臣、军咨大臣。本文系作者早年与定王府“府邸太监”春和,朝夕相处,茶余饭后闲谈时,春和就本人亲历、亲见、亲闻,告于作者。)
  (1985年8月)
  
  
  【本馆所有资料(包括文章、图片、网友留言)任何网站、论坛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事先与本馆联系,并请注明转载于“溥仪纪念馆 www.puyi.netor.com”】
原文 发表于《清宫轶事》  浏览:1017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9/13 14:54:3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网友讨论2(收藏于2006/7/6 15:36:33
网友讨论1(收藏于2006/7/6 15:35:3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40:2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50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2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4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1:55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2:3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唐海炘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访问44839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23247次)
王庆祥是是非非李淑贤——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访问22299次)
李玉琴(忆述)王庆祥(撰写)《中国最后一个“皇妃”:“福贵人”李玉琴自述》(访问1740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7148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6081次)
叶祖孚(执笔)《溥杰自传》(访问13901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3707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1511次)
王庆祥李玉琴生平简谱(访问1131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7/21 23:30:2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0/30 22:42: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18 16:43:45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6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