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ziEmail:时间:2005-11-9 9:55:35
主题: 昨天晚上和帮主算英王自己在天京王府住过的天数~二破江南大营后,“四月初一登朝”的军事会议,也就是从1860年5月11日起,应该住过N(N<3)天;同年6月中旬,从全椒撤围,也是回京的(进没进城不知道)。现在就想到这些,小时候作数学题,算几遍就能得到几种答案,而且公式引用的乱七八糟,老师看了莫名惊诧~恭请帮主给改作业! 姓名:numzeroEmail:时间:2005-11-9 17:16:44 主题:惦记着此事,起大早 内容: “四月初一,登朝庆贺,且议进取良策” “自六解京(围)之后,息兵三日。天王严诏下颁,命我领本部人马去取常、稣[N17],限我一月肃清回奏。” “自此六解京围,亦未降诏厉〈励〉奖战臣,并--未--诏--外--战--臣--见--驾,朝--臣--亦--是--未--然<见>。” 。。。。。。 寒山兄看法如何?有未蒙教主召见而登朝的么? 姓名:ziEmail:时间:2005-11-9 19:33:19 主题:我要晕了~~ 内容: 您的意思是干王说谎?第二次东征西征并没有经过会议,而是他独裁决定后分头给各人派活儿? 还有,英王当时接到的指示是什麽样子的呢?放假五个月??? 姓名:numzeroEmail:时间:2005-11-9 22:38:44 主题:他两个总有一个说谎的,虽然我不知道是谁。。。。。。 内容: 如果干王说谎,那么东征是忠王的主张,也有可能只是天王诏准了他的主张,但是命令他必须一月内回来,以决西征之事,而第二次西征也可能是苏州军事会议后才把决定上奏给天王的。 致于陈玉成同学,他不是配合东征了吗。。。 姓名:ziEmail:时间:2005-11-10 9:54:51 主题:怎麽很像侦探片的台词? 内容: 俺也不明白到底谁在说谎~按照常理,重大决定需要召集重臣开会才正常,不过教主的脑袋,异于常人,好像每次攻破江南大营都要严重的犯一次疯病哦,第一次谋杀杨校长,第二次,就搞出这个天才战略来(干王在教主犯病期间所起的作用,也许不是大力丸,但也不会是清瘟散) 说放假是个不恰当的比方,不许陈玉成同学回西线,又不给明确的任务,俺也搞不清这该算哪一出:( 另,有些论者认为陈玉成同学在东线逗留,是没有意识到西线的紧迫(或者说的更难听一点,是留恋江南财富)也有论者认为他是要按照天京制定的总体战略等忠王东征告一段落后会商西征事, 比如6月中旬英王从即全椒撤围回京(按照总战略所说的时间表,“一月肃清回奏”,这时忠王应该结束东征)同时也有召集部将及捻军准备西进的动作,但是东征并没有结束。就是说,英王本来的想法可能是,皖省虽然有诸多不妙的迹象,但既然决议要等一个月,也就等一个月,但后来,一个月变成了几个月~~请帮主评理,您同意前者,还是后者? 姓名:numzeroEmail:时间:2005-11-10 13:47:15 主题:首先洪仁玕说的那个N路会剿方案肯定没有全体开会通过 内容: 这点《陈玉成评传》的考证是可信的,李世贤、杨辅清没有一点哪怕做个样子要参与“会剿”的意思。干王在事后有夸大其词的行为是肯定的,不过程度待考。 我认为忠王所言属实是可能的,即二破江南大营后没有召开军事会议,干王的供词中抹煞了苏州会议,这是最大疑点,如果真是刚刚开会达成的协议,而且还是得到天王御前批准的决策,刚过两三个月就翻脸不认帐,那再在苏州开一次小型会议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说,二破江南大营之后的战略决策是天京----实际上是洪仁玕、洪秀全的专断,即参考各方主张之后,以中央名义决定令李秀成一月之内克复苏、浙,然后转向西路,事先并未征求各方意见,而在一月之期过后情况又出了变化,所以有必要再在苏州会商以决,也是合情合理的。苏州会议的结论,不但我等有争议,当时各方或许也很可能有不同理解,即三王对会议达成的共识在认知上可能本身就有差异。 至于英王,我觉得他是准备等忠王一个月然后用兵西路的,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没有重大战略任务,所以救了趟扬州,但无意久战,而且六月中旬,英王命吴如孝、捻军进军湖北,可见当时英王的本意很可能是一月之后就西进的。另外,英王派部下东进常州,我认为一是为了确保尽快完成克复苏、常的任务好将用兵重点转向西线,二来皖北连年征战,湘军实施三光政策,因此物资奇缺,想获得一些物资接济西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打仗首先打的是钱粮,后期不象前期,有中央调配,不会让一支部队肥得留油而别的部队饿肚子,但是后期,就只能靠将领们自行张罗了。但是,如果说英王是留恋富庶之地,那么他一开始就没必要派部下东征常州,他可以自己去常州而让部下去救扬州。再说,英王在安庆失守后尚且固守庐州,不意放弃,如果是有个富庶、能安身之处就行的话,他大可以亲征西北,关中不也一样是富庶之地,而且天高皇帝远,又何必留在皖北受气! 作者: zi20052006-1-22 16:58 回复此发言 -------------------------------------------------------------------------------- 2 由第二次东征引发的讨论 姓名:ziEmail:时间:2005-11-10 16:10:28 主题:帮主一席话,令卑职头风顿愈:) 内容: 以前每次听人说英王在江南东瞧西看俺就气得手脚冰凉,但是实在是笨死了,硬是说不出道理来~今日算是“日月复照于覆盆之下”! 英王在被迫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心中一定是如火焦灼。日后安庆围城的情景,也许曾不止一次的在他最深的梦境中悄然浮现;一年多之后,所有的噩梦,都变成了现实。 姓名:阿雪Email:时间:2005-11-10 17:20:45 主题:镝天豫所言有理,我再来做个补充。 内容: “四月初一,登朝庆贺,且议进取良策。英王主。。。。。。”,我们是不是可以分开来理解。比如 第一句是说,四月初一,干王登朝,向天王道贺,然后和天王商议进取良策。 第二句是说,“已知现有主张N种,此乃商议之前提”。 其实并不能从干王的话中断言必是英王、忠王都亲自参与了商议。 “十月八日人大进行小组会议,会上讨论了解决北京风沙的问题。来自某某大学的A教授建议的方案为。。。。。。来自某某科研所的B教授建议的方案为。。。。。。” 这也不能说A教授和B教授就在会场上吧! 姓名:阿雪Email:时间:2005-11-10 17:25:42 主题:又 内容: “那么他一开始就没必要派部下东征常州,他可以自己去常州而让部下去救扬州” 甚是,派部下去常州时英王并不能逆料一个月后局势的发展,也不能逆料两次苏州会议的召开,万一一个月后忠王回来大家统一思想用兵西线,那英王不是连苏常的影子都见不着了? 姓名:ziEmail:时间:2005-11-10 20:50:56 主题:阿雪举的例子, 内容: 算是典型的歧义句:一种表述,好几种可能性。这事要是落在合同里,没瞧出来人家的套儿,只有自己认倒霉;要是瞧出来了,一定是要揪着对方脖领子让丫的重写。至于干王想要什麽效果,那是不能揪着脖领子问他了,人家也不一定就是成心的。不过看供词通篇,一句一个“余”如何如何,一句一个“本军师”如何如何,行文里也一向没有省略主语的习惯。 将供词这一句的上下文抄录如下: “已未年,予自粤东到天京,我主天王念予少有聪慧,升封各爵,即封英王忠王等,各有奋兴之志,忠王三次面 划策,予曰:“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围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必获捷报也。”乃约英王虚援安省,而忠、侍王即伪装缨帽号衣,一路潜入杭湖二处,因忠王队内贪获马匹,未得入城,即被紧闭城门,复经开挖地垄,攻入杭城,唯满城未破。围京之清兵撤动。此刻重在解京,不重在得地;忠王即约侍王从小路回师,果获大解京围。英王破头关而入,侍王破燕子山而入,忠王兜杀句容一带,三月二十六解围。四月初一,登朝庆贺,且议进取良策,英王意在救安省,侍王意取闽浙,独有忠王从吾所议云:“为今之计,自天京而论,北距川陕,西距长城,南距云贵两粤,俱有五六千里之遥,唯东距苏杭上海,不及千里之远~~” 以“四月初一”这句为界前后对比一下,谁会感觉前面说“英王”“忠王”“侍王”如何如何都是实际动作而后面则是干王转述他们的意见呢?况且忠王还“云”,不是现场开会,怎麽会有“云”的机会?这样现场感还不够强吗? 姓名:shanshanEmail:时间:2005-11-10 21:11:43 主题:独有忠王从--吾--所--议--云 内容: heihei 姓名:心儿Email:时间:2005-11-11 17:01:55 主题:hehe 内容: 寒山说的是,那么一大段文字,“不巧”就“登朝庆贺,且议进取良策”这一句话的主语“忘记”写了。 |
浏览:63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