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4年6月4日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河南延津就义142周年纪念日,以半月之时,特做此系列为之祭。 本系列对25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陈玉成形象进行了排名和简评。这25部作品是: 汪有华《西征悲剧》 寒山《1856.11.20》《角力》 刘征泰《英王陈玉成》 马光复《五千年演义--晚清血泪》 顾汶光《天国恨》(第一卷)《知遇》 罗俊义 王小方《太平风云》 魏文华《太平天国全史演义》 彭道诚《裂变--太平天国》(台湾) 孙因《血染大渡河》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 孙步康《天国骁将陈玉成》 无线45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香港) 庐山《忠王李秀成》 王云高《地狱门口的上帝》 唐浩明《曾国藩》 单田芳《百年风云》 我未成名《天下布武》 遇兰婷《霜剑寒箫》 李晴《血雨黯天京》 王庆林《太平天国》 吴文庆《忠王李秀成》 张笑天《太平天国》 许指严《石达开日记》 以上作品囊括80年以后绝大多数涉及陈玉成的文艺作品(包括网上创作),至于政治宣传性太强烈或是完全没有艺术性的历史普及读物,以及实在淡如白开水既离史千里又缺乏文艺性的张京民王一心等人的《太平天国》,就不多说了。此外我自己的作品也不列入。 附:标准 常言说得好,排名未动,标准先行 (什么什么?没听过这种话?那就算我说的好啦) 这里谈的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以,就算像《洪秀全演义》那样离史千里也无所谓,重要是作品本身描摹出的人物的境界与魅力。而且评的不是文字水平,是人物境界。再强调一次,我们这里谈的是历史人物的文艺形象! 当然,作品的表达能力还重要的,因为再好的设想与人物定位,没有能力予以充分展现,人物魅力也无从谈起。比如《李自成》中慧梅的爱情悲剧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而张笑天《太平天国》里三次“刑场上的婚礼”(有一次未成)就只能笑柄流传。又如同样是借鉴《三国演义》,《曾国藩》写曾国藩在祁门唱空城计就比张笑天《太平天国》里石益阳在湖口战役中搞火攻计高明上不知多少倍。有些创作者对自己和作品没有信心,只好动辄把一些重要人名拉出来凑数,像很多作品都在定都天京以前起就不断把陈玉成李秀成搬出来招惹是非,而金庸那样大气的作品却可以让任盈盈,赵敏这些人物书近一半甚至过半才姗姗亮相。。。。。。 就人物设定本身的高下而言,境界之区别在于有争议处。例如写石达开的作品,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天京事变,带兵远征和大渡河之败,写李秀成的作品,关键在如何处理苏福省的大兴土木与敛财,对安庆保卫战的态度以及被俘后的表现。与石达开李秀成相比,陈玉成在人品方面在文艺作品中受到的非难小得多,甚至趋近于零,但并不代表对他没有争议----这个争议,主要是智慧方面。与石达开李秀成自民国以来就被各种文艺作品推崇为出类拔萃的谋略家相比,陈玉成却常常被写得勇猛有余而韬略不足。但是,一个出色的人物,其“智仁勇”是不可分论的。有智无仁是奸人之谋,有智无勇是纸上谈兵,倒过来,智慧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否则,便失于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了。所以,一部文艺作品中的陈玉成高下如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陈玉成的智慧的定位。具体的说,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军事用兵的谋略 (2)政治的思考 包括对上对下,对同僚对军民乃至对敌人的态度,也包括对于信仰的思考,简单说来就是是否思考过,或一直思考者为什么而战的问题?是目标高于手段,还是常常为了打仗而打仗,将战争的宗旨置诸脑后,甚至根本不曾考虑过?当然,由于阅历与知识的差别,每个人思考的角度都不同,结论会不同,对待结论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的人是始终为着明确的理想而战,有的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而听天命,有的放弃了信仰,苟延残喘,有的则从没考虑过为何而战。。。。。。窃以为最重要的不是结论的高下对错,而是有没有思考这个动作。 (3)处事的作风 是否能够坚持原则的前提线知所权变,做事是否认真考虑后果,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陈玉成毕竟是历史人物,所以除了以上两方面外,还有一方面值得留意的,就是是否表现出了这一历史人物的特色?----当然这一标准只适于以表现正史为任务的历史小说,不针对演义戏说性质的作品。文艺作品中陈玉成形象的高下,主要应该取决于上述三个方面吧。 |
浏览:490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