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妒忌是女人比较容易有的情绪,但这不是说男人之间就没有妒忌了。只是当男人妒忌同伴或者对手的时候,并不能立刻知觉,倘若一旦意识到自己是在妒忌,他会感到羞愧。 英、忠二王都为后世人留下自述(虽然英王的自述不是亲笔且有被篡改的痕迹),无论他们怎样在生命在最后时期努力保持着人性的尊严,这些自述都不可避免地折射出某些信息,比之于堂皇的历史更发人深省。 英王绝口不提任何曾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我初读英王自述时对这一点是非常心惊的。通篇览下来,除了不得不提的天王,就只有一个已经叛变的韦志俊。甚至提到的敌将的名字都比自己的战友多得多。关于韦志俊,有资料说当年英王对韦志俊的处理不当才导致了他的叛离。英王在身陷囹圄之际会是以何种心情去想到这一位往昔的同事?会不会象某些小说那样:“我***一生从未愧对他人,只除了谁谁……”或者,由自己因安庆失守陷入孤立的绝境而体会到了韦志俊当年的难处?反正,我相信此时英王对韦志俊的态度应该不会是当初那样了。 别人不说了,英王为什么绝口不谈李秀成?他不是他合作最多的伙伴兼同乡吗?自述里谈到的许多战役不正是他和他配合作战才成功的吗?英王不想谈这个人,甚至想都不愿意想到他。也许英王是担心自己如果提到李秀成,言语间说不定会克制不住地出现失态,被朋友背叛和离弃的滋味,一般人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尤其这种离弃带来如此深重的伤害和损失,是否使英王对忠王在痛恨之余又多了一层蔑视?但无论如何,英王终究还是保持了克制和宽容,不曾在敌人面前说忠王任何一句是非,也不曾说任何一个伤害过他的同僚的是非,这与后来赖文光、黄文英等在供词里对已经死去的同伴大加鞭笞的刻薄做法相比,是多么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忠王的供词,透露的信息就更多了,因为这是他亲笔书写且没有打草稿,完全是第一反应的想法。我读忠王自传中与英王有关的部分,最好奇的一点是:假如不看其他有关英王的资料,只从忠王自述中认识英王,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英王的年龄。忠王叙说了自己和英王那么多事情,独独从没有说过英王的年龄,不但没有提,甚至有些方面还有意无意地误导读者以为英王和忠王差不多年纪,比如那个在家上下屋不远,一向交情很好等等(一个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与28岁男人何以成为好友,能成为怎样的好友?我想象不出来也),是忠王一向对人的年龄迟钝吗?那么在提到堂弟李世贤的时候,为什么又知道用“少勇刚强”四个字来称赞他?李世贤比英王还大了好几岁呢!唯一可以信服的是:陈玉成的年龄和他在这个年龄上取得的战绩对李秀成是很大的刺激。李秀成也是才能出众的人,看到昔日的小同乡崭露头角,相形之下自己的不甘心有多强烈,可想而知。他后来急于建立自己的地盘,消极对待二次西征,坐视陈玉成的败亡不肯伸援手,其心理成分未必没有希望这位势头旺盛的小同乡早早衰落。这与我们现在学校里班上第二名学习尖子为争第一名而暗中希望第一名考砸的心理是很相似的。 但是忠王的不厚道似乎也就到这里了,他固然希望自己早日强大,希望配合自己的强大,最好命运让英王的势力衰落一些,但他不至于希望英王就此灭亡。真到英王因此死难殉国,从此不会再对他造成任何竞争威胁,他那种看热闹的畅快心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转而怀念和伤感,也终于可以用比较公正的心态看待英王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忠王自述里,关于英王的部分相对还算比较客观,忠王的态度也是友好而平和,并不抹杀英王的功劳。只在可能损害自己声名的某些具体事件上采取了回避不谈。 别问我以上想法有什么证据,没有证据,或者人性本身就是证据,其可靠性,就象只要还是一个人,就一定有过感到最冷最黑最害怕的时候,而不必每一次眼泪都一定得有史料记载才能证明这人曾经哭过。 作者: 世外佳人2005-10-30 18:3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一个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与28岁男人何以成为好友,能成为怎样的好友?”这个,这个,根据我的经验,基本上,还是可以的。我小时候回老家最喜欢和邻居大哥哥玩了,后来有一次在军队的招待所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总是追着两个解放军叔叔,因为他们会给我表演吐烟圈,带我去看狼狗,而且,怎麽闹都不会还手揍我:)我那时上小学一年级,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吧。 觉得忠王那种温柔耐心的性格,很容易成为小孩子的朋友啊。 后来的事~~唉,孙膑庞涓,张耳陈余,铁木真和扎木合。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世世代代辗转不灭的叹息,谁能说清?谁又能逆转? 作者: zi20052005-10-30 20:4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看了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算算英王的年纪不过也只比我年长10岁而已,真的很想知道他临刑前的那一夜可想起自己亲人?朋友?是不是也曾害怕过呢? 佳人写得真好,赞一个! 作者: 203.143.220.*2005-10-30 22:5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关于死,那真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楼上提的问题我其实也常常思考呢 但对于答案,却有一种两难的恐惧感: 不害怕,我会觉得陌生又好奇 害怕,我会觉得亲切又惆怅 作者: 世外佳人2005-11-8 00:11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 2:[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回寒山大人: 成为小孩子朋友是可以,但是绝对和同龄人做朋友是两回事 而且,你不觉得忠王介绍两人在家友谊的那种一段,基本上不可能让不知情的人想到是大人小孩的朋友,而很自然很直接地想到是两个男人的交情,你不觉得有这种错觉吗?反正我当时是有,甚至都有点怀疑是不是历史书上把英王年龄弄错了。 忠王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假如生在今天,开个网站,铁定了能聚集起极高的人气。(当然,保不定他的网站三天两头有自家兄弟内讧纷争~) 作者: 世外佳人2005-11-8 00:20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不要总是“大人”啦, 每次您这样子我都很惶恐啦,要不我叫您“老爷”,也好减轻一下内心的罪恶感~~ 忠王自述没有特意提及英王年龄,但这一点在当时即使不提也是尽人皆知,例如成书早得多被作为清官方情报的《贼情汇纂》,还有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都较准确地记载了英王的年龄。而一些英王的经典事迹,例如镇江之役的“舍死直冲”,是通过忠王自述的记载,才一直流传到今天。当然,不可否认,忠王也着意淡化和扭曲了许多事情,例如第二次西征的过程,就是佳人所说的“回避不谈”。 这两个人,在最后的时刻,会怎样想起彼此,这是我永远参不透的一个谜。(抄一下佳人的经典句型:如有怨念,会让我感觉亲切又惆怅,如无怨念,会让我陌生又欣慰了)无论以兄弟论,还是以同袍论,他们做得都不是最好的,但也远不是最坏的,只不过最让我忘不掉——天哪,居然说了这一大堆没用的话。 作者: zi20052005-11-8 15:14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我要改动一下,"陌生而好奇",其实是"钦佩而陌生" 寒山君,你能够这样理解,其实就是忠王的聪明之处 要知道,谎话连篇是很低级的做法,聪明的人就说实话,但把实话说得有利于自己.或者程度的大小,或者主次的先后,或者细枝末节的小小夸张,等等.总之,忠王不会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在不妨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说说同伴(何况是生死战友)的业绩,可以平衡当可能损害自己利益时候不说他的好话因此给人带来的人品怀疑,等于是间接地先给自己制造出"公正秉直"的好形象.忠汪大度地赞美英王镇江之役的“舍死直冲”,就符合了这个例子. 作者: 世外佳人2005-11-11 17:3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荷荷,反面的例子也有,比如关于洪秀全,很多人说忠王不会替洪秀全隐讳,理由是自述里批判洪秀全的话处处皆是,不过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些批判洪秀全、强调洪秀全责任的地方几乎全都是洪秀全和忠王本人有直接、重大分歧乃至矛盾的地方,至于洪秀全跟别人的矛盾的责任,则是能开脱就开脱,能避就避能隐就隐,避不了隐不了的也是对洪的不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和那些涉及洪与忠王本人矛盾的地方的浓墨重彩一比,几乎就可以忽略了。要是据此断定忠王就没有替洪秀全遮掩什么的话。。。。。。我不多说了。 作者: Zanshou2005-11-11 17:52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我一直对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奇。虽然李秀成在自述里称彼此为好友。但关于他们的友谊我没查到任何记载(也许是我手边资料有限)。而且李秀成一向是能以大局为重的人,为什么偏偏在英望有难的时候他顾忌起了自己的利益呢(锐意要经营他的苏福省)?这真的是一个巧合吗? 起初我还敬佩李秀成的胸襟,他跟陈玉成一起参加太平天国。但后者一直比他更受洪秀全的信任,官职也一直在他之上,年龄却比他小14岁之多。后来想想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 作者: 天天l2005-12-6 20:28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以前没有自己的分地,打下苏福省后有了,如此而已。 陈玉成的成名比李秀成早得多,《李秀成自述》中也承认,“那时英王名显,我未成名”,敌人甚至长期把他的名字写错,《贼情汇纂》遍传太平天国前期将领介绍时,陈玉成作为主要将领列有细目,李秀成仅有一句话的说明,而且名字还写错了(不是故意的那种,如果是“李受惩”那是存心,如果是“李寿成”则不可能是故意),“陈玉成”之名在天京事变前就很有些名气,《贼情汇纂》中说他是“贼中最可恶者”,而李秀成的地位、作用在天京事变后虽然都提升很快,但享盛名是第二次破江南大营以后的事了。 作者: flyforever02005-12-7 23:40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 8:[原创随笔]从英、忠二王的供词特点看其各自心理活动 8楼大人,貌似我的观点与您没有并冲突的地方 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或者名誉,忠王肯定是维护天王的。 这种做法与他对英王的态度差不多 作者: 世外佳人2005-12-13 12:09 回复此发言 |
浏览:95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