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上吱吱作响的陈旧地板,呼吸着略带凝重气息的空气,看着周围那稍显沧桑的景物,你很难想象得到半个多世纪它所经历的坎坷悲欢,也很难想象它曾经显赫的昨天。
19日,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宝在长春“小白楼”流失的情况,本报记者一行二人来到了伪满皇宫博物院,参观了59年前存放溥仪携带到东北的那批珍宝的书画楼——“小白楼”(现已被伪满皇宫博物院用于办公)。 据伪满皇宫博物院的王文锋主任介绍,“小白楼”是外界对它的俗称,它本是一幢灰白色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表面的颜色逐渐暗淡,变成了今天的白色,也因此得名。1932年,溥仪来到长春。1935年至1938年,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多次从天津偷运国宝。1938年“小白楼”建成后,溥仪便用它当作藏宝地。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注定了在这里会发生一场令人心痛的国宝浩劫。 国宝随溥仪来到长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认识到,日本不可能直接统治中国。但是为了达到侵略的目的,他们开始在中国寻找傀儡。他们选中了末代皇帝溥仪,“拥戴”溥仪建立伪政权。在选择定都地点上,他们提出了所谓的“龙归故里”的说法,意图在东北建立伪政权。因为哈尔滨当时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沈阳又离中国势力过近,他们便把目光聚集到了长春。1932年,溥仪逃到长春登上“满洲国”“皇帝”宝座,建立了伪满洲国,并于1934年3月1日改为伪满洲帝国。那些被溥仪视作“命根子”的珍宝也随之来到了长春。 “小白楼”内溥仪藏宝 1932年溥仪来到长春后,没有马上将珍宝运来,而是在1935年至1938年间,多次从天津偷运国宝到长春。1938年“小白楼”建成,溥仪两次大规模运宝,并把运到的国宝中为数众多的书画等作品藏在了“小白楼”,将珠宝等放在了缉熙楼和同德殿中(因为数量相对较少,我们暂不做介绍)。这些书画珍品在“小白楼”里一放就是14年,晋朝的《曹娥诔辞卷》、五代大画家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等是这批珍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分。 国宝流失于“小白楼”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伪满政权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日本没有弃溥仪这个傀儡不顾,认为他还有点利用价值。1945年8月9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带着参谋长秦彦三郎入宫,要求溥仪8月10日立即离开长春。由于要带走的东西太多,经溥仪再三恳求,日本军允许他3日后离开。溥仪开始聚敛珍宝准备带走,准备携带的东西装满了70多个箱子,其中多数是珍宝,包括珠顶冠、龙袍、手卷等,都价值连城。 溥仪仓皇出逃后,留下一些随侍和杂役人员,他们便开始顺手牵羊地整理宫中细软,然后悄悄地离开了伪满皇宫。此后,一些心痒手也痒的“国兵”也开始了行动。抢劫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名值勤的“国兵”走过“小白楼”,出于一时的好奇,顺便探望楼门,从窗户外看见很多木箱重叠放在一起——这些就是溥仪从天津带过来的珍宝,由于仓皇出逃没有带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名“国兵”破窗而入,打开了木箱,发现里面有很多小木匣。他打开一个小木匣,里面是一些“卷子”,填有赤金,精致极了。这人起初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兴趣,只是顺手拿走了几卷。回到大门警卫室后,这些东西引起了排长的注意,他想把这一发现隐藏起来,并进一步组织偷运。但另外一些“国兵”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一些稍懂行情的“国兵”也知道这些宝物的价值。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全部担任警卫的“国兵”在值勤换班前进入“小白楼”,大肆抢夺。不久,“小白楼”就被洗劫一空。 据一些历史见证人回忆,当时的情况太混乱了。一些“国兵”知道消息后,引起了一场哄动,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宝物。这期间,不仅丢失了很多国宝,而且很多珍宝被破坏。由于楼内空间大部分被大木箱占去,开箱开匣需要时间,有的“国兵”还想展卷看看,免不了耽误时间,必然影响别的急欲从中得到宝物的“国兵”,所以到后来发生了夺宝之战,更毁坏了不少珍宝。 这些“国兵”不久后随着伪满军政部的垮台,也就解散了。这些人大都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他们把洗劫来的东西带回故乡,珍宝也就流向了四面八方,也就酿成了可以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相“媲美”的国宝浩劫。 (感谢翩翩提供) 【本馆所有资料(包括文章、图片、网友留言)任何网站、论坛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事先与本馆联系,并请注明转载于“溥仪纪念馆 www.puyi.netor.com”】 |
原文2004年8月20日 发表于《长春晚报》 浏览:167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