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梁鼎芬入值毓庆宫(上)
梁鼎芬生于1859年7月13日,字节庵,又字星海,广东番禺人。出身官宦家庭,3岁开始以母为师接受启蒙教育,不幸母亲早逝,他却因此得到机会,能在父亲膝下倾听不断来访的高级官员和著名学者的高谈阔论。在大部不能理解的话语中间,聪明的孩子竟对"诗词"和"剑术"两类话题发生兴趣。父亲还在自尊自重方面对他进行人生教育,使他懂得了:如果必须在"死"与"辱"两者之间作出抉择的话,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坎坷的仕途 1880年梁鼎芬考中进士,授职编修。不久,因"建言"弹劾慈禧太后的宠臣李鸿章获罪遭谴,"伏处田里十有七年"。幸被爱才好客的张之洞延为幕宾,后被聘为广雅书院掌教、两湖书院山长等,继而出任武昌知府,官至湖北按察使。作为康有为的朋友,梁鼎芬在戊戌政变期间未被波及,其时他尚在“废籍”,虽对光绪皇帝感恩戴德,却不赞成维新。梁鼎芬可不是为当官爱惜乌纱帽的人,1906年入宫觐见皇上和太后,居然敢当面弹劾慈禧晚期的宠臣庆亲王奕劻,并揭露直隶总督袁世凯,受到连降五级的处分,遂引疾自退,以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为清静之地,闭门读书。1907年8月,张之洞以军机大臣入阁管理学部事务,不久便撤消了梁鼎芬的处分,开复原官。宣统年间又奉命以三品京堂候补,却直到清朝垮台未获实授。辛亥以后,光绪的陵墓尚在兴建中,梁鼎芬遂自请管理工程事宜,奉安后梁鼎芬又提出崇陵植树计划,清室遂以溥仪名义颁旨,让他守护崇陵并料理种树事宜,由此成为小朝廷的陵工大臣。 毓庆宫的授读生活 1916年7月,紫禁城小朝廷内正在举荐毓庆宫授读新人选。因为这时陆润庠已死,徐坊病危。有人推举《新元史》著者柯劭忞,载沣嫌他口音不清晰;绍英荐熙彦,陈宝琛和伊克坦以其"身事三姓,名节已亏"而挡驾;黎元洪推荐梁鼎芬,起初也遭到载沣和世续的婉谢。辛亥前黎是湖北新军协统,而梁在湖北历官多年,他们显然有共事关系。同年9月24日溥仪传旨,授梁鼎芬"毓庆宫行走",赏加二品衔,并赏在紫禁城内骑马。同时受命的还有朱益藩。 梁鼎芬入值毓庆宫,绝非继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的黎元洪荐举之功,他们可能是朋友,政治上则不是同路人。梁受命20余日,溥仪赐以亲笔黄绢对联,文曰:"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继而赏穿带膆貂褂,这是小朝廷对梁的道德与学识的评价。 梁鼎芬擅诗能文,其诗词上承晚唐诗和宋词的特点,别具一格,充满忧伤哀怨的情调。他曾把自己的泪水喻为滔滔不尽的江水,一直流淌下去。也能书,字体娟秀。 梁鼎芬执教严而有法,重在从政治上训练小皇帝,善于联系时事、贯通历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溥仪造成深刻印象。当年《平报》刊出一篇文章,叙述几位师傅与溥仪之间教学关系颇详。其中谈到梁鼎芬虽不无虚词,却大体属实,并透露出毓庆宫授读生活的气氛:“四师傅(指陈宝琛、伊克坦、朱益藩、梁鼎芬)中,帝最亲近者为梁节庵。盖节庵忠清,逊位后一人而已。其所以教帝者,除所课外,必以国家近事闻,指陈得失,推溯先后。间及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之英武,时继之以涕泪。帝为所感,每至泪盈双睫,室内黯然。其所以责未造亲贵之专横,尤斤斤不少阿附。且每当师帝痛谈后,节庵必以温语抚慰之,雄语兴奋之,俟帝跃跃,然后出宫。故每至节庵授课后,时间必越定限,帝亦异常奋兴也。清帝之能力去宫中积弊,半由节庵之所教也。节庵殁后,清帝甚哀,如失心腹。” 溥仪祈雪与梁鼎芬的日记 梁鼎芬入宫那年冬天,长期无雪,溥仪遂从12月14日起,每天凌晨4时亲赴御花园钦安殿的天穹宝殿焚香祈雪,至5时再往毓庆宫读书。当学生的皇帝勤奋,作老师的臣子岂敢疏懒!也要陪着起早。不过,梁鼎芬等年事已高,到底不比11岁的孩子经得起折腾,头一天便迟到了两刻钟,很觉得过意不去,在日记中自谓"惶悚之至",并主动请求"处分",皇上很"宽厚",赦免了他。至12月20日果然大雪纷飞,那天,溥仪高兴地告诉梁说,雪是他"求"下来的,所以今天冒雪前来毓庆宫,既不乘坐暖轿,也不许随从太监张开华盖,径直步行而来,落雪满身却大喜之至。梁那天是持伞入宫的,听完溥仪这番话惭愧而无地自容,退值时把伞拎在手里,却不敢再张开使用了。12月21日,溥仪写了《御制喜雪诗》: 朕心思雪,祈之昊天, 昊天乃降,下民悦焉。 据梁鼎芬日记载,此诗既出,"外间传诵,咸以为仁君也"。看到拥有皇帝尊号的弟子正在成长,间有"仁义"之举,梁鼎芬极为兴奋,他把自己终生追求的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全部寄托在眼前的娃娃身上了。他总是怀着或者欣喜或者忧虑的心情,把溥仪的点滴进步与过失,记在日记里,仅录两则: 上每谕臣等曰:"召见大臣不必跪对,跪则说话难以详尽,立对较从容。"至是,召见世续等实行之。又谕臣等曰:"朕名以后不必避,事君在敬事,不在此也。"(记于1917年2月1日) 上常笞太监,近以小过前后笞十七名。臣宝琛等谏不从。(记于1917年2月7日) 【本馆所有资料(包括文章、图片、网友留言)任何网站、论坛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事先与本馆联系,并请注明转载于“溥仪纪念馆 www.puyi.netor.com”】 |
浏览:56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