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溥仪纪念馆
辛亥革命纪念园

《少 年 溥 仪》-十六、第二塑造

李文达

  第二塑造
  
    “我并不打算让他成为旧传统的破坏者,也不想把他变成《新青年》派文化与社会改革者的信徒,其实我自己对那些人也不是不加区别一视同仁。不过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让皇帝这样年岁和智力的青年至少要弄明白那些激动他这个时代的年轻心灵的思潮;对于势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未来的运动的存在,他不该茫然无知。他从中国师傅们学不到这些东西,他们事实上很少或完全不注意这些。因此,给他介绍这个非正统思想的新领域的责任,就落在我的身上。”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275页
  
    民国九年二月五日将近傍晚,庄士敦的马车
  
    驶出了东交民巷御河桥大街①(即现在的正义路:英国使馆正门在这条路上。)英国公使馆,向北刚走到御河桥头,正待穿过东长安街,就被拥挤的、喧腾的人流挡住。车夫刘三勒住缰绳,收起长鞭,等待人流过去。庄士敦知道刘三的脾气,宁可晚上一小时也不冒驾车伤人的危险,他只好耐心地望着车窗外的人流,盼望着快快走完。匆匆流动的人群几乎全是青年男女,有的手里摇着纸旗,有的挥动拳头,拥挤着,呼喊着,被拉开距离的急忙奔跑追赶着,个个脸上都是激动气愤的神色。
  
    又是头脑发热,又是游行。没想到这次来得这样快!庄士敦想起刚才在英使馆客厅里朱尔典公使告诉他的消息:从去年五月四日以来就未停息过的学生集会和游行活动又将出现高峰。去年十一月八日,日本人在福州打伤宣传抵制日货的学生,北京的学生三万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民国当局并未利用这种声势向日方强硬交涉,反而命令福建督军李厚基镇压福州学生,激起全国各地学生以及绅商指责当局的更大的抗议活动。北京学生天天上街演讲,宣传抵制日货,批评当局,举行示威游行。英使馆得到日使馆关照,民国军警当局已经和日本顾问商定对策,日内即采取措施。徐大总统同时下令封闭各学校,由军警把门,禁止上街。“北京城要有一场热闹好看了!”朱尔典说,“俄国的过激思想把中国学生头脑搞得发热,徐世昌要用警棍使他们头脑清醒过来。”
  
    庄士敦也认为是学生们头脑发热,但是不相信警棍以及枪炮能清醒什么头脑。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多多向中国学生介绍西方文明。他今天去见朱尔典,本来是想趁朱尔典卸任归国前交换一次意见,谈谈他对“皇帝陛下”的教育的想法。二人由溥仪的环境谈到当代青年的思潮,以及对这些思潮的态度,意见有了分歧。争到后来,竟把主题忘在一边,在“警棍”,与“介绍文明”的争论上花费了不少时间,没有争出结果,庄士敦就告辞出来。现在,庄士敦耳边朱尔典“用警棍清醒头脑”的声音还未消失,不料就已经成为眼前的现实。
  
    “警察来了!”
  
    一个从车窗前奔跑过去的青年喊了一声。
  
    庄士敦落下了车窗,清晰的人声随着一阵早春寒气吹了进来。
  
    “警察不要打中国人!有种的去打日本人!”
  
    “抵制日货!福州血案要清偿!”
  
    “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收回山东权益!”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推翻专制!”
  
    “劳工神圣!”
  
    “巡警吃的谁的粮!你们打的什么人!……”
  
    最后一句是又一个跑过去的青年喊的。这是一个穿黑色短袄的光头小伙子,他边跑边喊,冲着庄士敦看不见的地方跑去。庄士敦探出头向那边望去,看见一群挥舞棍棒的警察向人群乱打,那个光头小伙子已夺下一根警棍,勇猛地还击,但立刻被人群淹没了。忽然又有一个人呼喊:
  
    “他们包围我们了!”
  
    庄士敦忙转过头向这个青年指的方向张望,在不远处的东三座门①(当时在天安门东西长安街各有一个三个门洞的“三座门”,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即拆除。)那边出现了端着刺刀的士兵们。
  
    沸腾的人声立即升高了一节,激昂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但是听不清楚喊的是什么。挥舞的拳头和纸旗遮挡了庄士敦的视线,只听见喊叫声、怒骂声、哭叫声、棍棒在肉体上闷闷的敲打声,奔跑的脚步声,还有后加入的马队的铁蹄声,混战一片。庄士敦一下子想起海德公园的草坪,站在人群之外的安详的英国警察,公园外静静并立不动的一对骑警。光景如此之不同,莫非朱尔典老头的话是对的,在中国只能用警棍?
  
    朱尔典的警棍效验在庄士敦心中一闪,就被眼前突然发生的一幕活剧掩盖了。一个戴大红围巾的姑娘,向两个持棍棒的警察背后冲了过去。那两个警察夹持一个被捕的男青年。其中一个冷不防背后受到袭击,一个踉跄松了手。那青年脱身把另一个打倒。被撞个踉跄的警察反身举棍打那姑娘,棍子还未落下,那姑娘对着警察胸前一头撞过去。警察仰面跌倒。这时马队跑过来,追赶那跑掉的一男一女……
  
    街上忽然出现了空地,刘三忙挥鞭驶上了大街。车子刚驶到南河沿门洞前,又被挡住了路。庄士敦遗憾没看清那两个勇敢的男女青年,忽然附近的喊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奶奶的!干啥打得这么狠哪!?不都是空着手的学生吗!”
  
    这是刘三的声音。
  
    一个骑马的军官突然出现在马车前,他扬起马鞭指着刘三,大声喝道:
  
    “你们是哪里来的!”
  
    “从英国府①(当时社会上不少人仍沿袭旧习惯这样称呼英国使馆。)来的!”刘三粗声回答,那声调使庄士敦不禁要笑。“车里是英国的庄大人!”
  
    军官俯身向车窗内瞄了一眼,又抬身打量着刘三。刘三穿着从前在王府当差时的深蓝色带马蹄袖四开气的号衣,这是庄士敦非常欣赏的装束,非要他穿不可的。庄士敦还指示一定要戴一顶红缨帽,还要有金顶子。刘三再三婉言拒绝,庄士敦勉强让了步,去掉了金顶子,但在去掉之前,还是给刘三拍了一张照片。
  
    大概刘三这身早成希罕物的装束,使摸不着头脑的军官莫测高深,不由得又俯身窥探一下车里的洋大人。他的眼睛正好和庄士敦的一双蓝眼珠对上,好像是被电击了一下,忙缩回身,一抖缰绳,回马追赶学生们去了。
  
    马车正待启动,南河沿街口已被大批军警堵上,只好又停下来。
  
    马车现在横停在东三座门大街上,庄士敦左右张望,视野宽阔,看到了更为触目惊心的场面。在昏暗下来的天色中,街上是一片血雨腥风。到处是头破血流的学生和军警扭在一起,已有不少被军警捆绑起的男女青年,在皮鞭、棍棒、刺刀下被押送走了。
  
    “他奶奶的!人都快死了你们还打……”
  
    刘三又在嚷了。庄士敦看见刘三的高大身影下来了,向路边打成一团的人堆移动,却被一个大兵用枪托推了回来。
  
    刘三向那大兵嚷着,又转身向车里大声叫喊:
  
    “庄大人,您瞧这不是作孽吗?”
  
    刘三手指的地方,是几个骑兵和两个警察围着两个青年用鞭子狠狠抽打,被抽打的人已被逼到红墙根下,无路可逃。从他们怒吼的声音,听出他们并没有屈服,不肯就擒,
  
    “你们为什么不去对付日本人?日本人强占青岛,为什么不去那里耍威风?……”叫喊的是一个身穿灰布长袍的青年,他被一个拿绳子的警察没头没脸地抽打着。
  
    “什么事?……你小子拒捕?”一个军官骑马过来,边骂边跃起马前蹄,向前猛踏过去。
  
    和穿长袍的靠在一起的是个穿黑短袄的光头小伙子,在他冲向前掩护伙伴时,被猛踏过来的马蹄一下子压倒在地。庄士敦看热闹的心情立即变成了义愤,他连忙打开车门跳下马车,举手大喊:
  
    “住手!不准杀人!”
  
    骑兵和警察转过头来,怔了一怔。庄士敦认出那军官就是刚才跟刘三说过话的。大概这军官也看出庄士敦就是刚才在马车里的蓝眼珠洋大人,正待向前答话,靠墙立着的穿长袍青年忽然连声地叫起来:
  
    “庄先生!庄先生!庄先生!”
  
    庄士敦还没认出那张被血水弄得变了形的脸来,他已蹒跚地迈步来到马车跟前,指着骑兵们怒吼:
  
    “庄先生你看看,我们老百姓手无寸铁,只是要求政府为民做主,可是政府派这些家伙如此对待我们!”
  
    “是你啊,贾柯宾?这是怎么回事?”庄士敦最后一句是用英语说的。
  
    “这些畜生见人就打!”叫贾柯宾的长袍青年用英语回答,他指着倒在地下不动的光头短袄小伙子说,“他连游行都没参加,不过是来找我回家,看见我挨打,想保护我……看叫他们打成这样……”他又跑到墙根,抱着那小伙子喊:“宗岳,宗岳,你醒醒!……”
  
    “他是谁?你的……?”庄士敦走到墙根,蹲下察看受伤的人。这小伙子满脸是血,一动不动。他觉得这个人挺面熟,记不起在哪儿见过。
  
    “他是宗岳,我的……弟兄!”贾柯宾流泪说,“叫那班畜生打成这样……”
  
    庄士敦气愤地转身找“那班畜生”,却一个也不见了。
  
    “他奶奶的!全是没人心的恶煞!”刘三对跑远的军警们咒骂着,也跑到墙根来。他忽然惊叫一声:
  
    “这不是冯家的宗岳吗?啊,您是贾少爷吧?您二位怎么到一块的?”
  
    庄士敦诧异地望着贾柯宾。
  
    “我们比亲兄弟还要亲!”
  
    不知贾柯宾是回答谁的,说罢就俯身去抱冯宗岳。
  
    “搬到车上!”庄士敦过去帮忙抬人。“赶快到医院抢救!到德国医院,刘三!”
  
    刘三把车赶回东交民巷,此时街上已没有多少人了,只见军警押着被捆绑的男女青年,一拨又一拨地向西走去。地上到处是破碎的纸旗,单只鞋子,各式各样的帽子,打碎玻璃的眼镜……
  
    在受伤的人由医生缝伤口,包扎处理的时候,庄士敦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思索着一连串的问题。他记起了这受伤的冯宗岳就是当年修庄士敦路的小工。这贾家少爷怎么跟当小工的称兄道弟呢?莫非真像朱尔典老头说的,俄国人是事件的背景?他要问问贾柯宾。
  
    贾柯宾是威海卫英国长官公署一位顾问的儿子。贾家是山东半岛烟台的富商。贾先生从英国留学回来,不愿做中国官,也不愿经商,只愿闷在家里读书。庄士敦由于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他,请他到公署来任职。他拒绝了,但答应在不损害山东老百姓利益的条件下,可供咨询。于是庄士敦就送上了一份顾问聘书。在几次交往中,庄士敦在贾家见过贾先生的独子贾柯宾。庄士敦的记忆中,他完全是个腼腆文弱的男孩。但是这男孩的聪明和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给了他很深的印象。这个聪明、偭腆的文弱孩子,今天竟面对凶似豺狼的军警表现如此勇猛,实在叫他惊讶。
  
    贾柯宾这时从卫生间里出来,脸上的血迹洗掉了,露出来的仍是一副文弱清瘦的书生面孔。这张面孔很难使人看出,是敢于和军警们拼命的人。庄士敦又想起今天和朱尔典的谈话。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朱尔典老头对自己用上一句中国成语,有些沾沾自喜。他在英国外交家中,是出名的中国通。但是自从十年前认识庄士敦后,他对于这位比他年轻二十多岁、出身牛津大学的青年汉学家的学识和中国话水平,十分钦佩。有一次庄士敦给他讲到,中国古代外交家都擅长于引用诗经和谚语,在谈判和辩论中能使自己处于优势,这使他很受启发。他对庄士敦运用中国谚语和唐诗宋词之熟练,颇为羡慕,自己也不由得十分注意吸取这方面的知识。每次和庄士敦交谈,特别是发生辩论时,他总要努力用些谚语来对付庄士敦。今天他们研究对中国逊位小皇帝的教育问题时,提到小皇帝的闭封罐头式的环境,从紫禁城中保守、愚昧、虚伪的太妃、太监以及帝师、王公遗老们,扯到紫禁城外的社会思潮,又扯到“五四”以来的青年学生运动。庄士敦主张,要给小皇帝打开眼界,与其让各种思潮通过报纸刊物自流地塞进小皇帝的脑子,不如我们主动引导他接触这些思潮,告诉他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对于当代不满现状,不满政府和列强对华政策的青年学生的运动,要特别注意。说到这里,分歧出现了。
  
    “雷湛,你不要把头脑发热的学生运动,看得太严重了。他们能闹到什么程度?能闹得过手拿洋人枪炮的段祺瑞?张作霖?冯国璋?”朱尔典竖起一个手指头,轻轻摇动着,改用中国话接着说,“中国有句谚语: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是中国的历史经验。”
  
    “‘三年不成’,不是十年。阁下。”庄士敦用中国话礼貌地纠正着老头子。“阁下不认为闹得一次比一次厉害了吗?现在连商人、工人都在闹罢市、罢工,日本货都不好卖了。”
  
    “一次比一次厉害。不错,雷湛,可是,民国的军警首脑徐树铮、段芝贵、王怀庆、吴炳湘和日本顾问商议多次,这次措施也更厉害。”朱尔典把日本使馆的通报告诉了庄士敦,接着又得意地笑着说了一句谚语:“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看见庄士敦不以为然地摇头,朱尔典拿起一个白铜水烟袋,慢悠悠地边装烟边轻松地说:
  
    “在军警的棍棒刺刀面前,秀才举子们只能抱头鼠窜。一八九八年变法的举子们如此,今日的大学生们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只有火与剑有理。中国历史上造反造出气候的,也不过是拿枪的农民,不是秀才。”
  
    “阁下说得不错。不过,如果秀才的思想被拿枪弄棒的农民、工人听进心里呢?”
  
    “秀才和农工走不到一块的。”朱尔典笑笑说。他开始吹火纸捻,吹了好几口,吹着了,却没有抽烟。老头子面色忽然严肃起来。“不过,俄国人却是把工人煽动起来了,俄国人的思想在中国有人宣传。雷湛,你看过《新青年》①(《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创刊,1923年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和《少年中国》吗?”
  
    “每期都看。我正要拿这类新杂志,连同西方文明一齐介绍给皇帝陛下。”
  
    “给他看《新青年》,完全是一件蠢事!”
  
    “我并非不加区别地向皇帝陛下推荐。那上面有各种不同的文章。我的朋友胡适推广白话文的文章,我是作为一种新知识要向皇帝……”
  
    “那李大钊的文章,又算什么新知识?你应该告诉皇帝,俄国现在全国都是乞丐,李大钊讲的‘庶民的胜利’,就是乞丐当主人。邱吉尔爵士②(温斯顿·邱吉尔(1874—1965)当时是英国国会议员,后曾两度任英国首相。)是要把这私生子扼杀在摇篮里的!”
  
    “阁下的意思是——?”
  
    “你的目标是把他培育成英国式的绅士,要使他最终像个英国绅士那样,而不是像头脑发热的《新青年》读者那样思考问题。如果你认为把乱七八糟的思潮装进他头脑里就可达到目标的话,那就是搭错了火车。至于那些头脑发热的中国学生,”朱尔典轻蔑地笑笑。“看了几篇刺激性的文章会冲动一阵子,但是在火与剑面前,大部分会冷静下来的。我们英格兰有句谚语:如果希望是一匹马,乞丐也能骑上。”
  
    在德国医院的急救室门外,庄士敦想起朱尔典最后说的“火与剑”的一段话,觉得当时真该把这老头拉到长安街,对他也讲一句英格兰谚语:“瞎子不算瞎,有眼不看才是真瞎!”
  
    不过,朱尔典老头和自己的意见也有一致之点,而且是更重要之点。老头和自己都是非俄的,都认为青年学生过激思潮与行动都是受了俄国人影响而头脑发热的结果。分歧点则在于朱尔典好像是童话里的那个猴子,有眼睛却不去看现实;自己则认为必须让人们面对现实,然后去否定那应该否定的东西。朱尔典看不起当代青年们的思潮,只相信镇压思潮的火与剑,自己则认为应该给人们注射防疫针,而不是只靠火与剑去消灭带菌者。他认为这个并不难,只要给人们看见西方文明,看见这些东西,就能生效。他给溥仪看过一些英国画报,就很有效果。
  
    可是庄士敦自己也承认,他对于当代思潮的细菌没有研究,所以他跟朱尔典辩不下去,只好因谈不拢而撤退。他认为现在遇到了时机,要从贾柯宾身上作个研究。
  
    看见贾柯宾把苏醒过来的冯宗岳扶出了急救室,庄士敦连忙问道:
  
    “怎么?不住病房?”
  
    “医生声明,不能接受住院……”
  
    “我去交涉!他伤得休克了,怎么不收?……”
  
    “不住!”冯宗岳闭目低声说。因为牙齿被打落,脸肿了,被纱布包住,话说不清楚。“咱们回家,少爷!我能……走!”
  
    “庄先生,谢谢你好意,我们一起回家。”贾柯宾说,“留下来,我担心警察会要人的。只求您让刘三叔送我们一趟。”
  
    “你们住在哪里?”刘三过来问。
  
    “远一些,住在城外,真不好意思麻烦你们。”
  
    “太晚了,现在出城会有警察查问你们。”庄士敦说,“今晚就住到我的公馆去。放心吧,警察决不敢来找麻烦。刘三,住到咱家,还有秀姑可以护理他……”
  
    “秀姑?”冯宗岳睁开了眼。“秀姑到北京了?”
  
    刘三点点头,伸手去扶起宗岳,一弯身把宗岳抱了起来。
  
    庄士敦心中增加了疑惑。原来他们全认识啊,这是怎么回事?这更要认真研究一下了。
  
    到了张旺胡同的公馆,从秀姑和宗岳会面的那一刻起,庄士敦开始弄清了些眉目。
  
    在庄士敦的西厢房小客厅里,在捻得亮亮的大煤油吊灯光下,秀姑抱住横在花梨木烟榻上的宗岳又是哭又是笑,说个不停。
  
    “宗岳哥啊!你叫俺好等,叫俺好找啊!今天老天爷到底把你送来了!……那些狠心的畜生,怎么把你打成这样啊!……宗岳哥,从你离了俺家,俺天天到海边看远处来的船,俺看了几百条几千条船,都看不见你来……庄大人心眼好,让俺随爹来,到了北京俺就去花市找你的家,你爹你妈都不在了,人家说王家那皇上奶妈回乡下了……爹说,她是你老街坊,俺就到乡下找她,她总该知道你的下落吧,谁知那地方不是闹土匪就是过队伍,全村跑得没剩下人……”
  
    “秀姑,你让他好好歇会儿不行吗?他们到现在还没喝一口水哪!”刘三在靠北墙的一排明式座椅和茶几前为贾柯宾搭好一个帆布床,过去推了推坐在烟榻边上的秀姑。秀姑止住了话头,给宗岳重新盖好了被子,拉起宗岳的一只手,摸起脉来。
  
    宗岳本来闭着眼,一动不动,这时,他睁开眼,向秀姑笑笑,目光中充满了歉意。
  
    “宗岳哥,你信我的话了吗?”贾柯宾俯身向宗岳低声说,“王家嫂子村里没有人了,你就安心养伤,别急着去找她了。”
  
    宗岳摇摇头,闭上眼睛。
  
    贾柯宾直起身,偷偷看了秀姑一眼。这姑娘正呆呆地望着宗岳,两只大眼睛泪水流个不停。忽然,她一转身站了起来,朗声道:
  
    “俺给你们弄饭去!”
  
    秀姑匆匆走向客厅门。只是在她的苗条身影消失前,贾柯宾才注意到这姑娘穿的是一身青绸薄棉袍,显得非常消瘦。贾柯宾在威海卫时见过她,他模糊记得她原来是一个十分健壮的乡下姑娘,莫非她真是对冯宗岳一片痴心,被弄成了这模样吗?
  
    贾柯宾发起了呆。
  
    在一片寂静中,贾柯宾听见刘三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刘三叔,秀姑还是在等……”贾柯宾朝冯宗岳那里微微摆一下头。
  
    “唉,二十好几了!死心眼儿!”刘三愁眉苦脸地摇着头,走出了小客厅。
  
    “一对死心眼儿!”贾柯宾自言自语地说。
  
    庄士敦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了。
  
    晚饭后,庄士敦把北屋书房的炉子捅旺了,泡了一壶香片茶,把贾柯宾请过来,说是要叙叙旧。从贾柯宾跨进这间书房来的那一刻起,庄士敦就很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个二十刚出头的文弱书生。
  
    庄士敦的书房,是这套四合院第二进院五间北房的中央三明间。这三间房的北墙是从天到地装满了书的书架。西暗间是他的卧室,有个小门通西耳房卫生间。东暗间连东耳房也都是装满书的书架。藏书,是庄士敦的骄傲,他乐于接受每位来客对他藏书之丰表示出的惊异、称赞以及羡慕。几乎在每次别人问他为什么四十多岁仍然独身时,他总是回答:“书就是我的妻子。”
  
    贾柯宾也像别的客人一样,被书吸引住了。他比别的客人观察得更仔细。他逐个将每个书架都看过了,把东边摆中文书的书架看过,又看了西边摆外文书的书架。庄士敦没有听到企望的赞叹的声音,却只听到一句令他十分失望的话:
  
    “竟没有一本是介绍俄国革命的书,更没有一本马克思的书!”
  
    庄士敦书房里还有两种使所有的来客十分羡慕的东西,一个是挂在东板壁上的陈宝琛、郑孝胥和康有为的条幅;一个是挂在西板壁上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英王乔治第五和中国醇亲王的三幅大照片。贾柯宾走过条幅,连看也不看,走过照片时,扫了一眼,很不礼貌地用鼻子哼了一声。
  
    庄士敦住宅内的家具陈设,除了卧室里的床、柜之外,只有这间书房里的一套沙发是西式的——标准的白漆描金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式样。其余的全是中国明式或清式硬木家具。横在南窗下的是大理石三镶面书桌,下有脚搭,桌后是明式太师椅;东西靠板壁各有一架明式百宝格,格上陈列着只能向西方朋友夸耀而中国客人却未敢恭维的古董仿制品以及景泰蓝瓶瓶罐罐。这三间书房向北扩占了后厦,突出的两根柱子周围放了一圈盆栽的亚热带植物,有剑兰、仙人鞭、仙人掌之类。只有庄士敦的法式沙发和这些盆栽植物,略略引起贾柯宾的兴趣。
  
    “这比太师椅舒服多了。太师椅是给祖宗和神仙坐的,这才是给人坐的。”他坐在沙发上,用屁股颠了颠,像孩子似的笑着。然后指着那些盆栽植物说:“这都是从南方送来的吧?听说广东这类植物很多。我真想到广州去看看!”
  
    “去看植物吗?”庄士敦给他倒上一杯香片茶,微笑着问。
  
    “不,我是想看看孙中山先生!”贾柯宾严肃起来。“我虽然不认识他,现在也不完全认为他的主张可行,但我很想听听他有什么进一步的关于救国的见解。”
  
    “现在?是否你原来完全认为……?”庄士敦谨慎地探问。
  
    “原来,我认为只有他才能救中国。这是家父的主张。那时我还太年轻,也不知道俄国革命的道理。现在,民国成立已经八年了,他的办法仍未行通,力量总是壮大不起来。而俄国革命却成功地消灭了封建王朝,不像中国,连皇帝尊号都没废。不管怎样,俄国是独立的,而中国,恕我直言,却仍在包括英国在内的列强操纵的军阀统治下,成了个次殖民地式的国家。”
  
    庄士敦微笑着凝视面前这个瘦弱青年,心中却充满了惊讶。他没料到贾柯宾如此坦率地向他这个外国人倾诉自己的观点。他想,这也许跟自己与他父亲的友谊有关。
  
    “柯宾世兄,”庄士敦俨然是父执口吻了,“你现在在北京大学吧?读什么系?”
  
    “读历史,也听别的课。”
  
    “读了不少的书吧?可以告诉我吗,正在读什么书?”
  
    “读得不多,想读的很难找。”贾柯宾遗憾地用一只手向书架方向划了一个大圈。“我正在读社会改造方面和经济、哲学的书,您的书架上却这么缺乏,学校图书馆里也不多,而且全借了出去,排不上号。”
  
    “我有原版的亚当斯密的书,还有英文版黑格尔的书,不过只有一本《小逻辑》。你要看吗?”
  
    “我都看过了。庄先生,恕我直言,您似乎对马克思不感兴趣?”
  
    庄士敦笑笑,站起身到书桌前,拉开抽屉,拿出一叠杂志来,放到贾柯宾面前的沙发几上。这是他准备给小皇帝看的《新青年》第一至第七卷的全部。本来打算拿进宫以前先征求一下朱尔典的意见。今天和朱尔典一席谈话之后,虽然他不全同意朱尔典的意见,却已对自己决定的明智性发生了动摇。他没想到,这东西现在可以用来对付一下贾柯宾。他用英语说了一句:
  
    “这里面有马克思吧?”
  
    “这个杂志对于我们不懂外文的中国人来说,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我就是从李大钊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才知道俄国革命是怎么回事的。”贾柯宾用英语回答。“不过如果阁下真的要研究马克思,比任何不懂英语的人更方便,尽管您的汉文水平很高,也不必看中国人翻译的呀!原谅我,亲爱的庄士敦先生,我以为您对李大钊教授和陈独秀教授,不如对您的朋友胡适博士更有兴趣。”
  
    庄士敦哈哈大笑。
  
    “贾柯宾兄弟,我很欣赏令尊大人给你起的名字,我想这和‘雅各宾’不是偶合。”
  
    “如果用法国革命的各派来比喻,我宁愿当忿激派。”
  
    庄士敦吃了一惊。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断头台上人头滚滚,我们后世的人对此革命时期的暴行尚不可理解,可你还嫌不过瘾,好像还嫌不够激进似的。如果代表下层社会的忿激派当时真的得了权,其激烈纲领得以实施,必当如俄国的今日,乞丐遍国……庄士敦肚子里的这段话没说出来,只是用长辈身分问道:
  
    “柯宾世兄,我有个猜想不知对不对,你这些年必定经历过使你受到刺激的事。”
  
    贾柯宾沉默地低下头,半晌不出声。
  
    “不错,庄先生。每个真正的中国人,只要他不瞎,只要他还有感官,都会受到无尽无休的刺激。”贾柯宾抬起头,声音低沉。“您是家父的挚友,我尊重您的为人,我看过您发表的关于批评外国教会的正义文章,由于这些,我对您可以无所顾忌,也可不顾虑什么后果地说我们——是我们,”他改用了英语。“不是我个人受到的刺激。民国政府是腐败的,只会卖国。这次关于收回山东主权问题对日交涉,让我们看透了。这个刺激还小吗?但这还是从报纸上看得到的。还有看不到的呢!这就是我们下层百姓的生活。您大概只知道苛捐杂税,但您恐怕不知佃农们对地主的负担到了什么程度。您知道吗,在我们山东,有的地方的地主还享有‘初夜权’?您也不会知道,军阀的军队与土匪没有区别,有的军队比土匪更坏。我前些日子去直隶河间、任邱一带,是背着冯宗岳,替他寻找他日夜思念的王家嫂子的。那里是一片凄凉,兵和匪一起把那里洗劫一空。我在城里碰到一家从河南洛阳附近逃难来的小地主。您知道他们逃什么难吗?他们是洛阳西北叫七里村地方的人。去年冬天,徐树铮①(徐树铮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下大将,当过段祺瑞的参谋长。)的军队两千人包围了那个村子,对所有妇女,包括小姑娘和老太太一个不剩地给围奸了……”
  
    贾柯宾声音低哑,充满悲怆,使庄士敦脊背一阵发冷。他想去捅捅炉子,但贾柯宾的话声未停,他不想打断他。
  
    “关于还受到些什么刺激,不必细说了。我想您一定更想知道我为什么想找孙中山,又拼命地要看马克思的书,对吧?原因简单之至,我们人民的苦难太深,越是下层的越苦。推翻满清之后没多大变化。‘驱逐鞑虏’吗?洛阳七里村里受难的也不光是汉族百姓。列强瓜分我们的危机又日益紧迫。我们出路在哪里?我想先弄清这个问题。”贾柯宾喝了一口茶,声音平缓了,那双眼睛闪着使庄士敦不安的光芒。“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很苦闷,认为我们中国老百姓太不争气,太愚昧。我这次跑了一趟直隶农村,那里比我们家乡还落后,遭了殃的乡下人,还问我:宣统还坐朝廷吗?有的说,只有真龙天子坐上龙廷,咱们的日子才能好起来。您瞧,这多泄气?您说,我们中国老百姓在想什么?”
  
    想要个“尤那其”!庄士敦差一点说出口。这是他的朋友胡适博士创造的一个新字。有一次,有人问胡博士:理想的中国政府,是“安那其”(Anarchism,无政府主义)好,还是“蒙那其”(Monarchism君主主义)好,博士脱口而出说出他创造的这个字“尤那其”(Eunarchism)①(庄士敦在其所著《紫禁城的黄昏》中,指出胡适创造的字,多出一个字母“n”。)意思是好政府主义。后来博士又提倡“好人政府”。庄士敦认为胡博士的超脱一切主义的意思很好。但他现在在贾柯宾这个“过激人物”面前,还是约束住了自己的舌头,没敢说出来。
  
    “我原来认为,老百姓们,特别是下层人民是弄不清自己的愿望的,但自从冯宗岳到了我家,我从他身上明白了一些……”
  
    “我可以问一下吗?这冯先生是怎么个人?”
  
    “他原来是个木匠,和那位万岁爷的奶妈是街坊。他为了救国,去当过兵,受了不少罪。他失望了。他又到南方找革命党,也没找到。后来,跟他一块当过兵的我们的一个本家,介绍他到北京给我们家做木工活。”
  
    “你那个本家,是跟他一起在威海卫修过路的吧?”
  
    “对,他们住在刘三家。说起来有趣,秀姑爱上了宗岳哥,可宗岳哥一心想着那个王家嫂子。您大概全明白了?”
  
    “是的。但是你从他身上明白了什么?”
  
    “他是个受苦的下层劳工,可是他爱国的勇气和决心不亚于知识界,更比那些身居高位的强百倍。今天他不是去游行,是奉家母之命去找我,正巧碰上军警打人,他奋不顾身地救人,和军警真干上了。许多学生都不如他……我不知怎么,觉得从他身上看出了希望。至少,我们的劳工们只要明白政治大事,会比雅各宾派更有力量的!您从报上看到吗?威海卫的码头工人自动地拒绝给日本人装运盐包!中国老百姓和前些年不同了。义和团时代只知念咒画符的人,现在懂得罢工和抵制日货了。宗岳哥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天夜里,躺在路易十四式软床上的庄士敦,爬起来好几次。一次是起来翻翻《新青年》,看看贾柯宾是怎样从这个窗口发现世界,被俄国革命影响得头脑发热的。这问题未解决,又第二次从床上爬起来找旧报纸,看看徐树铮军队围奸七里村妇女的报导。这个报没找到,回到床上不多久,又爬起来从报上找威海卫码头工人拒绝装盐包的消息。第四次爬起来是看自己的日记、信稿和备忘录稿,查找关于“皇帝陛下”的记载。他越看越觉得有两组青少年的形象,对比鲜明地浮现在脑际。一组里,头一个是聪明而轻浮的、被密封在紫禁城中不见世面的小皇帝,第二个是怯懦而斯文的溥杰,第三个是轻佻的、玩乐兴趣超过学习的溥佳,第四个是猥琐而呆钝的毓崇。他们使他想起一句曹操的话:“生于深宫、养于阿保之手。”另一组的形象却是朝气勃勃的。头一个是贾柯宾,这个上着大学的富家独生子,本来前程似锦,却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不惜牺牲一切。庄士敦虽然认为他的“发热”是无意义的、盲目的,但他那股为理想而不顾一切的劲头,实在令他感动。冯宗岳,一个普通木工,居然为了理想走进了政治游行的行列。那个秀丽而泼辣的秀姑,为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寻找她爱慕的男子,竟敢不顾一切传统和兵匪的危害,苦等九年,奔波千百里。尽管庄士敦认为他们未免太傻,但不能否认,他们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紫禁城那几个少年所缺乏的。而这种精神,对青少年来说是最宝贵最美好的东西。这三个有理想、有勇气的青年,在庄士敦心中是一个和谐的有生气的整体,那紫禁城的四少年又是截然不同的萎靡的另一种整体。
  
    皇上陛下缺乏的,正是那种最宝贵的理想和奋发精神。庄士敦回到床上,抱头思忖着。无论如何,不管他将来真的成为平民或者重新再登宝座,这个样子是不行的。他得有点奋发精神和必要的学识,不然的话,他皇帝当不成,平民也当不成……
  
    在溥仪最后一次被塑造成为正式公民前的四十年前,庄士敦已开始了塑造他的尝试。如果说,清朝宫廷对于幼儿溥仪进行的是最初一次塑造,那么庄士敦进行的就是第二次塑造。
  
  
  【本馆所有资料(包括文章、图片、网友留言)任何网站、论坛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事先与本馆联系,并请注明转载于“溥仪纪念馆 www.puyi.netor.com”】
原文 发表于《人神沧桑》第一部  浏览:145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6/3 14:22:4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网友讨论2(收藏于2006/7/6 15:36:33
网友讨论1(收藏于2006/7/6 15:35:3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40:2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50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5 12:39:21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42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22 19:51:55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3:07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收藏于2005/8/18 15:52:3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唐海炘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访问44879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23501次)
王庆祥是是非非李淑贤——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访问22331次)
李玉琴(忆述)王庆祥(撰写)《中国最后一个“皇妃”:“福贵人”李玉琴自述》(访问17480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7246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6150次)
叶祖孚(执笔)《溥杰自传》(访问13946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3850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1620次)
中央档案馆 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访问1159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0/7/21 23:30:2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0/30 22:42:0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8/18 16:43:45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6
水星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7/29 2:04:3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