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少年行 - 英王陈玉成纪念馆
千秋家国梦

“三河大捷”述评

张朔人

  录入:少年行--英王陈玉成纪念馆
  
  大家提到太平天国后期的著名战例三河大捷,皆用较短的篇幅略加叙述,肯定三河之役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笔者经过多方面史迹、史料的考察和考证,对这一问题试图作较为详细的探讨,用以进一步重新界定三河大捷的意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的过程,弥补地方史研究之不足。
  
  一、三河之战前的形势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外姓重臣猜忌,石达开率数万精兵良将出走,使天国在长江上游的重镇安庆成为孤城。张朝爵、陈得才吁请屯兵太湖、潜山的陈玉成,扎营六安、霍山的李秀成至安庆商讨善后。会未开完,由于江北大营陷浦口,天京粮道受阻,天王诏旨:陈玉成为又正掌率,主安徽军政;李秀成为副掌率,谋解京围。1858年6月,李往攻江浦,兵败折回。李深感兵单难以济事,遂奏天王“通文各镇守将,凡是天朝将官概行传齐,择日约齐到安徽省枞阳会计”。1858年7月下旬,太平军各路将领大会于安徽枞阳镇(今枞阳县)。陈玉成主持大会,讨论了解救天京的军事计划,决定了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的方针。议先破江北大营,通天京粮道。陈、李联手,可谓是奉命于危艰。1858年8月在东线战场上联合夹击江北大营,大破德兴阿和胜保的马步兵万余人,又败张国梁江南大营的增援部队,恢复了江北交通,取得了浦口之役的胜利。可是东线的胜利并没有减弱湘军对西线的攻势。当陈、李率军东下之时,湘军乘虚而入,于1858年9月22日陷太湖。由此分兵二路,一路:派总兵鲍超、副都统多隆阿由宿松趋安庆,伙同水师杨载福部合围安庆。另一路:李续宾自英山率八千人趋太湖猛扑安徽。至太湖,恰逢署皖巡抚李孟群师溃庐州(合肥),改道赴援。悍将李续宾连陷潜山、桐城、舒城,直趋庐州。湘军一旦至庐州,不仅切断了江北的粮食通道以及太平军同捻军的联系,更为严重的是,将与已至定远的清安徽巡抚翁同书和清督办安徽军务的钦差大臣胜保互为应援。一旦他们联合起来,势必难以应付。舒城至庐州官道为120余里,而绕小道,经商贾云集的三河镇仅多30余里。况三河这个富庶之地对湘军有极大的诱惑力。将湘军引入三河,再合而歼之,这便是太平天国后期颇为著名的战例,陈、李联手的又一力作——三河大捷。
  
  二、三河之役战况
  
  三河(原属合肥县,现属合肥市,与市区相距80多里)位于巢湖西岸,丰乐河、杭埠河相汇于此,入巢湖。“外环二岸”、“中峙三洲”,三河因之得名。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鱼米丰甚,是太平天国后期在皖北的重要根据地,天京粮饷主要取给于此。三河若失,皖北局势将大为逊色。所以太平军在1854年1月克庐州后,在此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凭河设险,作为军事基地。不过这里河渠逶迤,不善“假舟楫”的李续宾马、步兵来此,实乃是庐江乡官军帅陈文益诱至。1858年11月3日,马队2营、步兵11营,约6000人奔至三河。环三河的东北、南、西南筑工事。强敌入境,三河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急呈江苏战场陈玉成。鉴于三河得失关系甚重,陈急统江苏六合之军西援。经巢县、无为至庐江,取迂回包围之术,昼夜疾行,于1858年11月初,占金牛岭(现庐江县境内,距三河40里),据三河西南的战略要地,命庐州守将吴如孝、皖北张洛行之捻军急趋桐城,断湘军增援部队和李续宾的退路,从西面加强守势。并奏准天王约李秀成同战,李部自和州(今和县)率部接踵而至。在三河东南白石山(今庐江境内,距三河30里)设防。把湘军紧缩在方圆6-70里的狭窄区内。11月7日,湘军取攻势,派运同丁锐义、副将彭祥瑞等攻三河河南大街、老鼠夹一带之垒;副将黄胜日、杨得武等攻东北迎水庵一带之垒;总兵李续焘、游击李运洛攻西南储家越。由于湘军攻势猛烈,三河守军九垒皆失。“杀贼七千余,我军伤亡亦逾千人”。待太平军军事布置停当之后,湘军却“趣后军未至”。11月14日陈玉成率兵逼进湘营,是夜,李续宾亦派兵分左、中、右三路袭击金牛岭。黎明时分,至樊家渡、烟墩冈一带(现庐江境内,在三河西南20余里,呈扇形分布)与陈部接仗,陈前部失利。适时大雾弥漫,李秀成自白石山赶来,从湘军后方杀出,湘军大败。李续宾三河闻讯,率部前往,经一片沙滩(即十里滩,现修建淠史杭灌区的杭埠河而毁),陈在此埋下无数铁锅,“马出踏足穿锅中,悉为贼擒”。失去了马队的掩护,步兵乱了脚阵,吴定规自三河镇内冲出,加上周围百姓的援助,使李续宾大败还营。陈玉成乘机从杭埠河上游掘堤放水,断敌退路。李续宾率残兵败将于15日晚,下官道,抄小路,准备突围。奈于太平军的严密防守而绝望,李自缢而死。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官被斩。“道员孙守信,运同丁锐义犹守中、右营,越三日,营陷同死之。”到11月18日夜,破湘营最后一垒止,全歼湘军六千余人,文武官员约四百名,此乃三河大捷。今天,在樊家渡一带,犹有当年埋葬湘军尸体的兵坟遗迹。
  
  三、三河大捷的历史地位
  
  三河之役无疑是太平军对其凶悍的敌手——湘军的一次歼灭性打击。湘军锐气大挫,且大有穷途末路之感慨。在江西建昌府的曾国藩闻此噩耗,哀恸填膺,减食数日,亲制悼李续宾挽联曰:  
  
  八月妖星,半壁东西摧上将;  
  九月温诏,再生申甫佐中兴。
  
  在给邑人的信中,表示“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咸丰帝也只好是“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尚冀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由此可见,三河之役给清军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陈玉成不失时机收复了舒、桐、潜山等地。使围攻安庆之军闻风而逃,安庆之围不战自解!清军被迫退至宿松。至1859年3月陈玉成联合捻军在庐州城外击败清军,擒斩署皖巡抚李孟群,使皖北成为天京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三河之役后洪秀全令陈玉成经营皖北,驻守安庆,拒湘军。调李秀成入浦口,拒江南大营攻天京。
  
  三河大捷之后,上游的湘军大有“长城顿失”之感。可是太平军却没有因势利导,成功地把湘军消灭,进而夺取和巩固上游城市,反而“乘胜下取”。到头来,换来的仅仅是局势的暂时稳定。这种错误的军事方略和坐失良机的作法,使三河之役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不能不令人扼腕!
  
  三河大捷暂时地摆脱了天国在军事上所处的窘境,皖北局势复为太平军所控。1858年12月,李世贤于宁国湾镇大败清军,杀提督邓绍良,扭转了皖南的不利局势。杨辅清在江西景德镇,屡败张运兰部。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于1860年5月彻底破江南大营。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旺盛之士气,换来的仅仅是“屡败张运兰部”,没有给敌方以毁灭性的打击。此时,太平军的运动轨迹一直没有跳出清军所设置的既定藩篱。只不过在北面和东面的防线上,略向外运动。可这种生存本能的运动趋向,不可能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尤其是东进上海,促使清廷和洋人互相勾结,从而招致腹背受敌,使士气大挫。三河大捷换来的仅仅是安徽根据地的暂时巩固。在1860年5月破江南大营时士气达到极盛,然而,第二次西征计划随及流产,为什么“三河大捷”之后,太平天国不是走向中兴,而是走下坡路直到灭亡呢?这是因为天王洪秀全自“杨韦之乱”后,不信任异姓诸王,自石达开以下,包括李秀成在内,他都不信任,如李秀成曾力谏洪秀全罢黜洪仁而重用石达开,结果洪秀全革了李秀成的王爵,后经朝臣力谏,“乃复”。韦俊也是在韦昌辉死后受疑忌才投向清廷的。在这种情势下,军队的将领各据地盘:陈玉成在安庆,李秀成在苏杭,李世贤在金华,杨辅清在宁国,“各守疆土,招兵固宠”,不肯团结一心同力御敌,这样,太平天国的形势自然一天不如一天了。
  
  “三河大捷”之后,作为太平天国最为强大的陈、李二集团,再不像“三河大捷”时那样团结一致,机动作战,合歼来敌,而几乎是各自为政,各保自己的势力圈,形成不了拳头,给清军以“各个击破”、“分割包围”的行军方略以可趁之机。这当然与洪秀全的疑忌心理和用人方略有关系,但更与整个太平天国上层领导的政治素质有密切联系。杨秀清、韦昌辉与洪秀全的矛盾说明了这一点,而后期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的不团结也说明了这一点。“三河大捷”是一个李、陈团结御敌的特例,此战之后,各自为政的政治局面日益明显,故而,我们说,“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团结御敌的一次回光返照,但它仅仅是暂时延缓了天国的生命,而终不能挽回败局,重开新宇。谨以此文献于140年前为“三河之役”而捐躯的太平天国将士。
  
  
 浏览:74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4/23 15:28:1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寒山小说:伤心岂独息夫人(收藏于2010/3/30 11:18:08
银钩回来了长发帅哥VS长发帅哥 太平天国诸将VS圣斗士(收藏于2006/7/4 9:28:28
紫玉成烟前往延津亲见英王墓的经过(十年前的手记)(收藏于2006/6/16 14:43:44
紫玉成烟转帖网友紫玉成烟的纪念文章——我的情感经历(收藏于2006/6/16 14:42:08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6/6/16 14:38:01
网友关于李晴《血雨黯天京》中翼王、英王和傅善祥相关情节的讨论(收藏于2006/6/16 14:36:23
寒山小说片段:故人(收藏于2006/6/16 14:32:50
寒山小说片段:残霞(收藏于2006/6/16 14:32:08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6/6/16 14:30:50
网友关于太平天国博物馆藏戴邦敦绘天国人物画像的讨论(收藏于2006/6/16 14:25:5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王大球张乐行传略(附杜金蝉传略)(访问23759次)
雍容“陈玉成妻歌”及讨论(访问15812次)
贺永龙 等洪门少帅:陈玉成(十二) 天国去了一半:陈玉成之死(访问10594次)
江地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关系(访问9067次)
镝非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2) 中乘人物(访问5903次)
镝非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1) 上乘人物(访问5586次)
紫玉成烟前往延津亲见英王墓的经过(十年前的手记)(访问5269次)
镝非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序)(访问4944次)
资料争论4(访问4378次)
盛巽昌太平天国诸王封爵考论(访问419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10/19 9:06: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3/27 16:55:0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26 17:33:51
月圆灿烂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9 19:49:59
月圆灿烂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9 4:24:2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