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家国梦__少年行 - 英王陈玉成纪念馆
千秋家国梦

遇兰亭和苏苏关于《给英王挑点毛病》的辩论3

苏苏

  我不认为不深入全面地把握史料,只凭表面现象断章取义地做一堆臆想是一种评论历史应有的态度,再多的反问也不能代表理智气壮。关于这两点,我只举出关于忠王,翼王和韦俊的各自一个例子证明我以此评价作者对忠王和翼王的了解和所发议论的力度不成比例
  
  1 “李秀成被俘时身边还有亲兵吗?有大约也不多。和他一起死了?大约也是被整了。”
  
  忠王是保护幼主突围后在乱军中失散后独自到了方山而被俘的,你可以怀疑《李秀成自述》,但是,如果《李秀成自述》叙述到他被俘的部份,是被曾国藩篡改的了,曾国藩篡改时只敢把被为争夺财物而将其送交官里的情节隐去,说他是被曾国荃的追兵搜捕到的,却不敢说他身边有人,如果李秀成突围而出后身边还有他人,或被俘前还有,曾国藩是断断不会湮没这份“杀敌擒贼”的功劳的,可见李秀成被俘时身边并无其他亲随是可以肯定的。问出“大约也是被整了”这话不但无的放矢,而且有肆意厚诬古人之贤。
  
  2 “我没有具体看到过韦俊与二杨之间矛盾的史料,不过如出自清方奏报,定是出于韦俊之口。怎么不算是韦俊的一面之词?想想他哥哥的为人,即便是他主动向二杨示好,二杨敢信他乎?”
  
  当时太平天国各支部队的动向,清军时刻都有监视和奏报,韦俊和二杨的动向有很多清方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可以清楚追踪,这些记载很多都是韦俊投降之前就有了的,难道也都是出自韦俊之口?作者下判断之主观和武断可见一斑。
  
  3 “没他的首肯张遂谋能擅杀高级军官?”
  
  是的,没有翼王的首肯,张遂谋不可能擅杀高级军官,就算没有首肯,事后既然默认了,也没有张遂谋来承担责任的理由。可是您知道那个高级军官为什么被杀的吗?您大约会告诉我说因为他密谋率领部下脱离翼王,事泄被杀,这话不错。可是再问您一句,他们脱离了翼王是为了干什么?事实胜于雄辩,这支部队没过多久的确跟着大队脱离翼王了,如果他们是因为不愿意跟随翼王,可以跟着回天京,可是没走多远就自个儿走开了,然后投降了清军,其中精壮的部份接受了整编,调回头来打其他的太平军部队。这种集体叛变不能说是临时其意的吧?往天京走了两天,突然想还是投降好?不只放下武器还得倒戈?请问张遂谋杀一个作如此图谋的将领有什么可指责的吗?
  
  
  至于您其他的那些个反问,我就不一一回复了,总之同以上三条,如果在反问时少一点武断和主观臆测,多一些扎实考究,少一点断章取义,多一些博采众家,也就不至于问出这样的问题来了。(如果您一个一个提问,我是很愿意和您认真讨论的,但我的确没有精力对一些明显和史料相悖的主观臆测一一论证)
  
  另外,我本人对英王,忠王,翼王都十分敬重,无意贬低其中任何一位,但对踩低他人来抬高英王的做法不敢苟同,例子同样不多举,只各举原文一句证明作者有此倾向:
  
  关于忠王的威望,“看他写给自己部下的信和陈玉成用的是一种语气吗?”-- 您看过英王写给陈坤书的信吗?不顾天朝礼制和惯例,对地位远逊自己的陈坤书称呼“兄”,这种语气说明什么?不要只片面举对自己有例的史料而对相反的史料视若不见。
  
  关于翼王的评价,“如果英王不死,北伐成功,现在大约对他的评价比石达开就高多了”,您这假设多有意思,那要是翼王不死,入川战略成功,完成了“推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的志向,现在对他的评价又该如何呢?何况翼王当初离成功取成都只差一步之遥,而西北远征军离“北伐成功”还差很远呢。
  
  最后我也问您三个问题:
  
  1 《被掳纪略》何以证明“无疑”是清方的立场呢?
  2 关于忠王,“以为李秀成早不想投降吗?”,那您如何解释曾国藩幕僚的以下这段记载:“(曾国荃)闻生擒伪忠王至,中丞(曾国荃)亲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或告予,予以此人内中所重,急趋至中丞处。耳语之。中丞盛怒,于座跃起,厉声言:‘此土贼耳,安足留,岂欲献俘耶?’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
  3 关于翼王“倒也有不少史料说他的部下被改编而后才被杀降的吧”,所谓不少,至少三种才能叫“不少”吧,您至少举出两种来?
  
  补充:急于打“二郎河”,武昌撤兵,以及在解围无望的情况下不肯组织战略撤退,这可不是安庆失守后的是阻止韦俊部渡河也不是。
  
  关于薛福成的记载,“效死力”的表现就是“沛霖以是益横”,说他们是诈降,那为什么一直帮着胜保“益横”,直到胜保穷途末路了才反戈啊,“沛霖登营墙,有所指挥,亲兵二人掖以赴之外,挺矛春之”这非得等胜保穷途没落的时候才下得去手吗?这个时候,胜保造反对太平天国是有利的吧,杀他反而帮了清朝忙了。选在这时候动手,是因为当初就是诈降呢,还是主要为了“以邀爵赏而纾死乎?”呢。如果是为了报仇,那现在仇也报了,无论趁机会倒戈一击,或是返乡为农都可以,为什么要把胜保的头献给清朝的官员而不是带走处置或交太平军旧部祭英王呢?如果不是贪图清廷的封赏,又怎么送上门去,还坐等人家灭口呢?再说其他两千多人又干什么去了?既然是诈降,胜保死后也一直没见反正啊。
  
  为什么一水儿的亲兵,薛福成也有说啊,“既去庐州,多公以劲骑蹂其后,胁从败散略尽,惟余亲兵三千人”,是可以合理解释的啊。
  
  并不是薛福成说的就都是事实,比如英王的亲兵的确为胜保效力了,胜保不可能留他们光吃饭不干活,如果他们不想帮胜保至少可以被遣散。这恐怕不是诈降,但是不是“效死力”,就不好说了。
  
  但是,所有的史料都存在这种问题,不应该对某些史料就无条件的采信而对另外一些就在无充分依据的情况下摒弃。
  
  
 浏览:74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3/29 23:05:48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寒山小说:伤心岂独息夫人(收藏于2010/3/30 11:18:08
银钩回来了长发帅哥VS长发帅哥 太平天国诸将VS圣斗士(收藏于2006/7/4 9:28:28
紫玉成烟前往延津亲见英王墓的经过(十年前的手记)(收藏于2006/6/16 14:43:44
紫玉成烟转帖网友紫玉成烟的纪念文章——我的情感经历(收藏于2006/6/16 14:42:08
苍耳英王府内外(收藏于2006/6/16 14:38:01
网友关于李晴《血雨黯天京》中翼王、英王和傅善祥相关情节的讨论(收藏于2006/6/16 14:36:23
寒山小说片段:故人(收藏于2006/6/16 14:32:50
寒山小说片段:残霞(收藏于2006/6/16 14:32:08
寒山仿《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写天国人物(收藏于2006/6/16 14:30:50
网友关于太平天国博物馆藏戴邦敦绘天国人物画像的讨论(收藏于2006/6/16 14:25:5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王大球张乐行传略(附杜金蝉传略)(访问23759次)
雍容“陈玉成妻歌”及讨论(访问15812次)
贺永龙 等洪门少帅:陈玉成(十二) 天国去了一半:陈玉成之死(访问10594次)
江地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关系(访问9067次)
镝非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2) 中乘人物(访问5903次)
镝非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1) 上乘人物(访问5586次)
紫玉成烟前往延津亲见英王墓的经过(十年前的手记)(访问5269次)
镝非给文艺作品中的英王陈玉成排名(序)(访问4944次)
资料争论4(访问4378次)
盛巽昌太平天国诸王封爵考论(访问419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10/19 9:06: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3/27 16:55:0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1/26 17:33:51
月圆灿烂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9 19:49:59
月圆灿烂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19 4:24:2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千秋家国梦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