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陈玉成的评价,素来便有人喜欢想像他是个愣头青加一介武夫。好象李秀成那种优柔寡断、良莠不分,一味“假恩义以结人”或是石达开那种自视过高、心里以为凭自己的力旦便足以三分天下的自愎(此处用“自愎”这个个词儿还差不多)才是男儿的本色或是大丈夫的所为。
先说关于同袍之间的团结问问题: 一、 陈玉成与黄文金等人不和至极? 请问在《黄文英自述》里述及其兄因与张朝爵有隙大同小异不肯往救江北的事,由陈玉成上奏、洪秀全颁诏革职时,有很不满的表示吗?比说到李秀成与李世侍兄弟”顾已不顾人,顾私不顾公”和“呆板得利害的时候”更蔑视更痛恨吗?援安庆时黄文金不很卖力是因为与陈玉成有矛盾还是与安庆守将有矛盾或是与林绍璋洪仁玕有矛盾? 二、韦俊之人品比其兄更正吗?韦俊之所以在天就之变后投陈玉成,一则是两人以前是上下级,一则恐怕是要想借这层关系欺陈玉成年轻。我没有具体看到过韦俊与二杨之间矛盾的史料,不过如出自清方奏报,定是出于韦俊之口。怎么不算是韦俊的一面之词?想想他哥哥的为人,即便是他主动向二杨示好,二杨敢信他乎?在者当时他即在陈玉成部,无令自不该擅行移营,陈玉成对此的态度也不是只对他严历,看看后面的林绍璋做下种事体后也哀求他“阮其不力之罪”就知道陈玉成并非是很多不知哪里找来的根据所说的不服众望或是对韦俊投李不允。而且,在之后他建议洪仁玕的《赏罚之法》中提到了不许私自封官许愿不许私刻印信批的当是何事?是不是与韦俊叛降一事有关?有关的话是不是李秀成这个就会用这种手段制造一种自己部下兵多将广却在实际上貌合神离的小人做下的好事?在此李秀成到没有充当什么光彩的角色,象是在那里挑拨离间挖墙角、让身为他上司的陈玉成难堪的角色。陈玉成要是对此闻不问,那倒会让他在军中的威信扫地。 再问:韦俊不满陈玉成而叛,他的部将为何不同叛?反而在那些有时很可爱的野史故事里提到古隆贤极仰陈之为人,于英王逝后痛哭曰:“吾于天朝无望矣!”遂降于清。说来说去降与不降的关键还是韦俊本人。陈之军纪严正而李之军纪松驰可能也是诱因。陈当时已封王而韦俊觉得他原是自己的部将而嫉妒自然也是自私的人最有可能的不满。 三、赖文光的建议是忠言? 不觉得此处与很多奉为太平天国第一正史的《李秀成自述》颇有矛盾?赖文光提出了,自然是代表了军中相当的一部分人,那么《李秀成自述》说陈玉成想前往湖北而部将不从是什么意思?他的部将对下一步战略有分岐有可能,但如果当时有人支持而陈玉成也想前去,自然不会回庐州。他的整体战略是北征。但那时北伐的条件也不成熟,所以他的部队还是多在西北,以便能重振士气。 四、陈玉成没石达或开李秀成有威望? 石达开离开天京不过一年,已与当时与他和军的杨氏兄弟分道扬镳,其后其军的离心离德为什么动不动推给张遂谋?没他的首肯张遂谋能擅杀高级军官?他入川不是为了三分天下是为了什么?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是因为他本人的号召力不足,明说他不忠于也不再想忠于太平天国了又怎么了?不说明他不好,是在犯错误,人各有志就是。 在在很受《李秀成自述》影响而修成的清史《洪秀全》传中叙及太平天国诸王军略可圈可点的,是杨秀清陈玉成二人。石达开好象还稍逊。 至于曾国藩方面对于陈李二人的军事才能和人品的优劣评价,想必这里有很多通读各种史料的前辈或是爱好者都清楚,不再赘言。 五、实在是找不出他本人有什么可以用来指责的缺点谈论谈论他的妻妾也可以证明他是人而不是神?也可以叫觉得石李二人不完美的人平衡一些? 记得很久前看罗尔纲老先生考证过梁溪静观老人的原文和罗老认为是伪文的《陈玉成被擒记》时罗老把二文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圈了出来。梁溪静观老人的原文中没有“陈妻绝美……”以下数行。便现在很多版的《叙事保类记事》里有这数行了,根据什么修订的?不得而知。 想来,谁都愿意做征服了他那么铁骨铮铮、英雄盖世的一世杰物的英雄,曾国藩就没拿捉住了李秀成当什么光荣。那么折服不了他就在野史里拿据说是他的妾乃至是通房大丫头的女人演义演义过过瘾。当然,是他妾室的女人就算是真的那么戏剧性地一身事了三夫,又怎么样?一个弱女子,往往不能选择命运。对了,这么写的目的还是因为他死的时候太不伤感了,“颜色不变,屹立受刑。”确实快成照出一切非英雄的宝鉴了。不过没人拿李秀成的妾与被李秀成捉住的清朝文人私奔这种事做太多的野史文章——直码在叫女人动心这方面再怎么杜撰李秀成明显地不如陈玉成。 石达开的妻妾就一定是为他心甘情愿地投河?怎么知道不是用刀架在那些也是柔弱女子的脖子上逼她们跳的?即然这么决然为什么要带一个儿子去受降?为什么要让一个妾抱走一个儿子去找早已分道的部将?这篇奇文想来也出于民国年间。让人没觉得石达开有多英雄,只是在离开开京之后还不如当年拒绝接受美女的时候了,整日缠绵床帏,有一堆女人和一堆儿子罢了。既然又娶了这么多,当年推辞不受天王御赐的美女就是一种姿态喽?不懂不懂。 怪吧,石达开也好李秀成也好(记不得那篇很过份的小说里描写李秀成一夜三御以致得病的事情当作描写他的正面材料),写他们有很多女人是为了表现他们有英雄气概;绝对是大丈夫理当三妻四妾的感觉;写和陈玉成有关的女人却喜欢从反面取材,还是因为他太英雄了得找找平衡? 六、被掳纪略的立场 无疑是清方的立场,不过就算陈玉成是敌人,那些清朝的文人有时也会忍不住不去想他是贼酋而称赞一下他——他太值得称赞了,有人称赞其它的太平天国诸王“英雄自有真吗”?还是时人。 七、亲兵 李秀成被俘时身边还有亲兵吗?有大约也不多。和他一起死了?大约也是被整了。 石达开的亲兵怎么证明都在最关键的时候殉主?倒也有不少史料说他的部下被改编而后才被杀降的吧。 薛福成说后杀苗沛霖者是陈玉成旧部。说苗沛霖这种小人,死于报复才大快人心。那么陈玉成的亲兵也好亲信也好是真降乎诈降乎? 再说,他到寿州时身边只有二千人(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身边所带的是一水儿的亲兵没有作战部队?晕~~~~~~ 至于陈玉成之所以提到了自己的部下,和石达开到有些相似的地方。这就不能不再说到《啁啾漫记》中讲到的他那段“公等且去,二十年再复相见”的描述——那个时候士卒再与他一起死了有什么用?他希望他的部下能够活着,这些人怎么为苗氏致死力了?帮苗氏打败太平天国成就了野心了?帮苗氏来了不能相容的张乐行了? 八、不骂清朝官员就是英难? 只不过是没锐气了吧,骂他们又如何?李孟群骂陈玉成可以算忠于清朝的英雄,可以算是清朝的忠臣,陈玉成为什么不骂自己的手下败将胜保?还真客客气气地“吐属风雅”地跟那种草木包转什么文?他好象没骂胜保去劝降的暮宾——对文人用文人的办法。以为李秀成早不想投降吗?苏州叛降时他不就“几几不免了吗?”只不过清朝方面没人给他开价请他投降。他不得不死撑到底罢了。所以他干嘛要骂曾国藩?他是那种用别的方法骂别人的人,看他的那文理不通、土语方言连篇、字难看得象是蜘蛛爬的《自述》,他象是读过半部《论语》的人吗?他是个自以为是赵普,怎么看怎么都是赵高的为人的人。 九、割剧观念 安庆之失让陈玉成大约是痛感自己太无私,总是在救别人,所以不想回天京去蹈场韦石的前车之鉴。在安庆失守前陈玉成并没有如此,安微境遇内有李秀成的部将,倒是李秀成老忙着缶陈玉成讨回自己在他部下作战的部属,这就又提到威信问题了,陈玉成死后李秀成有本事调他的旧部乎?他说陈得才到苏州听点,赖文光的《自述》中怎么没有半个字儿提到英王死后他们对李秀成敬得言听计从,说到回救天京也是说一直心系天京才回军往救,也没说李秀成有那道让他们24个月回京的命令。还是按老上级的遗命在经营西北。 至于李秀成部下,汪海洋等人从来就没有很听从过他的调度,他的旧部也在刚一据苏常后就纷纷与他反目——这是因为他有威信?这是因为他能孚众?看他写给自己部下的信和陈玉成用的是一种语气吗?兵败被黜,陈玉成还可以向部将诉诉委屈,同时指令他们进军或回援,李秀成是一面说自己统管全军,一面得求多年的旧部听我的吧。兵多只不过是个表面现象罢了。兵再多而尾不调有什么用?其实我想如果英王不死,北伐成功,现在大约对他的评价比石达开就高多了。因为对他的不公其实是因为他的忠。 十、缺点 是人就会有缺点,很多人不是也一直拼命强调石李二人的优点淡化他们明显的缺点吗?为什么陈玉成就不能有缺点?年轻就是个缺点——因为人生的阅历少。所以年轻才会气盛。说起来遇兰婷都是30多的人了,不是因为见到别人说他不好还会如此的激动吗?他想必也有少年人自负的心性,所以才会毁于小人之手。为什么可以允许把石达开和李秀成都写得好象是空负雄才,但不能写他呢?他也是个很悲剧的人物,但是尹长的时间内都在向他在生前一样在默默地被不公地用来作抬高并衬托别人的垫脚石。 |
浏览:99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