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陈承王容的侄子。陈承王容是一个风云人物,是天京事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乃至有的研究专家认为,洪秀全下令韦昌辉杀杨秀清的那份密诏就是出自此人之手,为此,平息韦昌辉叛乱后,陈承王容被处死了。
那么,“叛将”之侄,为何没有受到牵连?和李秀成的关系又如何?…… 陈玉成是不是陈承瑢的侄子 在天京事变中,除韦昌辉、秦日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陈承王容。据《贼情汇纂》介绍,陈玉成正是这个“广西老贼”的侄儿。陈小波在《关于陈玉成的祖籍问题》一文中说:“玉成八岁时就失去父母,由叔父文绅抚养。”而这个文绅就是陈承王容。1850年冯云山和洪秀全到大黎附近秘密传教,誓师起义,团营的号令传到大黎时,当时十四岁的陈玉成正在田间劳动,他一听到消息,就扔下工具,跟随叔父陈承王容上路了,陈玉成的兄弟叔伯,同时赴义者,就有二十八人,这个陈姓大队直接担负“护主”的任务,所以陈承王容一开始就担任洪秀全的羽林侍卫。 那么,陈承王容是怎样一个人呢?张德坚对陈承王容作了这样的交待:陈承王容大约有三十几岁,他短小精悍,前额宽阔,颧骨突起,略有胡须,很有手腕。他曾是洪秀全的羽林侍卫,后正侍卫,先后担任过殿左三指挥、殿左右二检点,地官副丞相、冬官正丞相、兴国侯、左天侯。罗尔纲先生说:“陈承王容是太平天国内官的首长,事无大小,都由陈承王容转达。”《贼情汇纂》也说:“贼中往来一切文书,皆承王容收发。” 从陈承王容的简历来看,他在太平天国享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左右逢源的实力派人物。他担任过天王侍卫,与洪秀全自有一定的交情;后来,他又长期在东王府杨秀清身边工作,连连晋级,想必也深得杨秀清的信任,这使他可以随意来往于洪、杨两大权力高峰之间,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一言一行就在天朝的政治天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天京事变中,有一个代号“第八位”的神秘人物。麦高文在《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记》中说:“有一位首领,即他们教外国人称为‘第八位’者,亦即后来人所认为倒戈卖主(东王)者”。“他(东王)却被一同盟的高级人员所卖,对天王告密,而自告奋勇愿负扫除奸党之责。”这个“第八位”是谁呢?如果按次序排列,胡以晃应该是第八位。但胡以晃长期在安徽、江西督战,不在京城,没有条件与杨秀清交恶,而且,胡以晃早在天京事变之前就病逝于江西临江。按自然递补,陈承王容应是“第八位”,当属无疑。 1856年,正值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而天京内部却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风暴,东王杨秀清骄横跋扈,咄咄逼人,多次假冒天父下凡,甚至当众代天责打天王,最后竟然逼讨万岁,洪、杨之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这个时候,陈承王容在天王与东王之间来回穿梭,有意挑拨,并与秦日纲暗中勾结联络,不想,杨秀清有所觉察,在天京事变前夕把秦日纲派出京外,以后又假借天父的名义,宣布陈、秦二人是清兵内奸。这个矛盾在早有意取而代杨的韦昌辉看来,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陈承王容在天京城内策应部署,京外韦昌辉、秦日纲率人马畅通无阻地潜入天京,踏平了东王府,最后,韦昌辉把这场毁灭性的悲剧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场事变中,陈承王容不露声色,黑箱作业,不像韦昌辉那样锋芒毕露,罪恶昭著,以致于很多在太平军中的外国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而赠之以“第八位”的代号。 那么,陈承王容为什么会卷入这场叛乱?他与杨秀清又有什么矛盾呢?对于韦昌辉、杨秀清之间的矛盾,史书记载颇多,而对于陈承王容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史书记载很少。根据前后的各种事件,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测:陈承王容可能是一心维护天王,才不惜出卖杨秀清,倒戈一击;陈承王容也可能就是洪秀全安插在杨秀清身边的心腹,一旦借刀杀人,铲除了杨秀清,陈承王容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久之后,他自己也被洪秀全诛杀了。 有趣的是,叔叔陈承王容作为天京事变的罪魁被处死,而侄子陈玉成却在天京事变后,成为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将领。 太平天国的法律并不株连九族,但韦昌辉被杀之后,洪秀全一心一意要惩办其弟韦俊,后经诸将力保,才得以幸存,但韦俊常有不自保的恐惧,最后还是投降了清朝;秦日纲没有至亲,无从根除;而陈承王容的侄儿陈玉成,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被委以重任,那么,叛将之侄为何受重用呢? 原因有二: 一、他们二人未必是亲叔侄。当时,同乡同姓加入太平军的人,大多以辈份相称兄弟或叔伯,陈承王容和陈玉成的叔侄关系是几服之亲,实际上,除了《贼情汇纂》说陈玉成是陈承王容的侄儿,其他材料均未见提及,就连《陈玉成自述》也只说他“父母早故,并无兄弟,十四岁从洪秀全为逆”,并没有说跟随叔父参加革命,如果陈承王容对他确有“养育之恩”,以陈玉成的重情重义,当不会在《自述》中只字不提。 史学界目前基本上认定陈承王容是陈玉成的叔叔。根据《藤县志稿》记载,当年陈玉成叔侄参加太平军的,一共有“老小二十八人”,有陈时永、陈承王容、陈承琏、陈承瑚、陈聚成、陈安成等,以“承”字辈来看,陈玉成的叔父并不止陈承王容一人,但在众人之中,陈承王容职位最高,所以,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才提到了陈玉成叔叔陈承王容,至于其他人在军中职位不显,或进军途中早已牺牲,故未提及。苏双碧先生指出:“其实,陈时永、陈聚成、陈安成一直到最后都还在陈玉成军中,可知他们这些人和陈玉成关系当更密切些,”也就是说,陈承王容和陈玉成未必叔侄情深,况且,建都天京后不久,陈玉成即离京西征,一直征战在安徽、湖北一带,而陈承王容是朝中高官,两人并无太多来往,可以说,陈玉成与陈承王容的叛乱没有任何牵连。 二、天京事变是一场无谓的内耗,首义诸王死的死,走的走,一时间,朝中无人,青黄不接。 而陈玉成虽然年纪轻轻,却已身经百战,成为一名骁勇的战将。在太平天国最困难的时期,用苏双碧先生的话说,陈玉成的部队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天国军民所可嘱托的希望所在。” 这两个主要原因,不能分开来看,如果仅仅因为陈玉成领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天王洪秀全便仰仗于他,于情于理都不太符合,因为韦志俊也是一名知名战将,洪秀全总想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洪秀全不会养虎遗患。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即使陈承王容是陈玉成的叔叔,这个叔侄关系未必亲密,否则,即使陈玉成是诸葛亮再世,洪秀全也不敢大胆起用,因为陈玉成越有才能,对洪秀全的威胁就越大。没有陈玉成与陈承王容的疏远,就没有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大柱———陈玉成。 |
原文 发表于云南日报 小说连载《太平天国人物揭秘》 浏览:187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