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上了三十检点,他很快便杀了曾国藩、胡林翼一个“回马枪”,保证了咽喉要地九江,不久又在镇江城下闯过清军封锁线,单船独闯敌阵……又攻破了“铁铸六合”,逼死了清军大将李续宾……真所谓“春风得意”,一路凯歌!
三十检点回马枪 1854年10月,曾国藩集中优势兵力,重新占领了武汉。此后,陈玉成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转战于湖北战场。有一次,陈玉成在黄梅与清军提督塔齐布交战,塔齐布带兵冲上城墙,陈玉成一枪刺伤塔齐布面部。他以少胜多,使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死伤无数。后来因为得不到援助,不得不转入九江,与守将十二检点林启蓉一起守卫九江。 九江北据长江,南临鄱阳湖,是南方的咽喉和江西、湖北、安徽三省的交通要冲。守住九江,退可为天京屏障,进可上取武汉。清军攻取武汉后,曾国藩就纠集得力干将胡林翼、罗泽南、李续宾分水、陆两路东下,狂妄地叫嚣,攻下九江后要直捣南京。 面对强敌的疯狂进攻,陈玉成和林启蓉奋不顾身、坚守阵地,虽然城中存粮较少,但是他们团结一致,满怀信心,顽强战斗,一次一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九江城在顽敌面前屹立不动。 九江保卫战,不但保住了长江中游的这个战略要地,而且牵制了敌人的陆军主力,使太平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作好了水上进攻的部署。1855年春,太平军又先后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 湖口、九江战役的胜利,成了西征战局的转折点,西征军开始由劣势转为优势,继续挥戈西进。陈玉成率部相继攻占湖北黄梅、广济、蕲州和黄州一带,又一次参加了收复武汉的战斗。 此次太平军西征,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汉三大战略要地,占领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的大片土地,为太平天国的革命奠定了坚定的基业,陈玉成就在这次西征中,脱颖而出了。 在1854年到1855年的征战生涯中,不论是在江西、安徽与友军的协同作战中,还是转战鄂北的独当一面,陈玉成都战果辉煌,他指挥战斗勇猛果断,而且善于在战斗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回马枪”战术。钟文典在《太平天国人物》一书里这样总结陈玉成的“回马枪”“他经常在战前选择地形,埋伏精兵,另以一支队伍与敌人正面交锋,战至傍晚,即收兵后撤,诱敌深入,然后抓住战机,出敌不意,突然回旗反击,伏兵从后包抄,往往置敌人于进退维谷、一败涂地的境地。”王戎笙等人的《太平天国运动史》中说陈玉成“每战先把最精锐的部队隐蔽待机,等到战斗很久,双方相持不下,或双方各欲收队回营,或等到敌军疲乏队形散乱,便突然杀出。” 这样,往往使敌军猝不及防,而被打得大败。” 曾国藩、胡林翼吃尽了“回马枪”的苦头,提起“回马枪”真是不寒而栗,他们屡次告诫部将:“临阵须防包尾、防截后,战胜之后戒抢物,戒散队,戒穷追,此为切嘱。”而在湖北一带,则到处流传着“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美谈。 ▲单船闯敌阵 1855年,对太平天国来说,是关键的一年。1月至2月间,正当西征军节节败退之时,石达开、罗大纲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扭转了西征的被动局面,接着秦日纲、韦俊、陈玉成攻克武汉,石达开横师江西,西征进入全盛时期。 然而,当西征军在湖北、安徽、江西转战之时,天京外围的形势日益严重。早在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后,清政府就异常恐惧,为阻挡太平军北上,从长江北岸包围天京,在扬州一带建立了“江北大营”;为阻挡太平军向东南发展,从南面包围天京,在天京城外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因此,在太平军的北伐、西征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候,敌人却乘虚而入,围困天京,妄图动摇天国的根本。 这一年,清军在上海镇压了小刀会起义之后,即把矛头直指天京的咽喉镇江。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和总兵张国木粱率部一万余人,进逼镇江。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全史》这样记载了吉尔杭阿的军事部署:“东路自京砚山至象山挖河筑墙,饬狼山镇总兵泊承升所带拖罟船十只,移泊象山下,并派镇江参将台裴音带兵五百,京口旗兵二百,壮勇一百,附墙扎营,以与水师相援应,南路自板儿桥至观音山,亦建防御工事。西南隅有虎头、摩旗两山,其西又有鸿鹊山,可以控制城南,则扎营两座以炮轰城。”可谓飞鸟难过,水泄不通,镇江处于重重包围之中。从1855年到1856年初,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清军围困镇江的兵力越来越多,镇江处境越来越困难。镇江被围之初,尚可通过瓜洲水运,提供给养,如今,孤镇瓜洲也遭包围,镇江城内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形势十分危急。 为解镇江燃眉之急,杨秀清派韦昌辉三次东救镇江,均被击败,杨秀清只好又飞檄西征战场,调兵遣将,派燕王秦日纲率军救援,太平军由于救急心切,队伍刚刚到达镇江,就立即与清军展开激战,两军交战十余天,不分胜负,太平军未能击破清营,援救行动,未有进展。《李秀成自述》说,那时“我欲救不能,吉、张破我不下,两边安寨对扎,两不交战”。而这种拉锯式的对峙,对太平军有百害而无一利,被围困的镇江城经不起旷日持久的虚耗,对峙时间越长,镇江越可能因弹尽粮绝,兵败城陷。对于救镇江的太平军来说,当务之急是冲破封锁,尽快与镇江城内取得联系。 但是,谁能冲得出敌人的枪林弹雨、天罗地网呢? 这个时候的陈玉成,经过炮火的洗礼,英勇顽强,所向披靡,正如他自己在《自述》中所讲的那样,哪里的敌人气势凶猛,就派他到那里去迎头痛击。前不久,陈玉成的“亚父”冬官正丞相罗大纲英勇殉难,东王杨秀清特地荐升他补罗大纲的官缺,人们有口皆碑,这位少年将军已经和威震敌人的罗大纲齐名了。 燕王秦日纲召集各路将领商议,决定派人冲出重围,入城联络,里外夹攻,解除镇江之围。燕王以期待的目光扫视众人:“谁敢去?” 陈玉成毫不犹豫,挺胸而起:“我去!” 他带几名得力战士,乘坐一条小船,直向镇江冲去。只见江面上,清军炮船星罗棋布,一发现陈玉成,立刻从四面八方,围追堵截,把陈玉成的小船围在江心。敌人得意洋洋地说笑:“看,这几个不要命的来闯阎王阵了。” 顿时,一片喊杀声震耳欲聋: “抓住这几个送死的!” “打死他们!” 刹那间,子弹呼啸,浪花飞溅。 陈玉成镇定自若,振臂高呼:“清妖只是纸扎泥塑的老虎,敢挡我的死!兄弟们,奋力前进!冲啊!” 在一片枪林弹雨之中,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最后,这条小船终于奇迹般的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在镇江守军的欢呼声中,胜利地进城。 只剩下惊诧不已的敌人,眼睁睁地远望着,无可奈何,垂头丧气。 对这一英雄壮举,李秀成这样描述,为与镇江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各丞相计议,派丞相陈玉成坐一小舟,冲由水面而下镇江,水面皆是清军炮舟拦把,虽言严密,陈玉成舍死直冲到镇江,当由吴如孝计及抽军由内打出,我带军由外带入。” 陈玉成到达镇江之后,把内外夹击的计划传达给城内守军。按照计划,由驻扎在汤水山边的陈化章等人突袭清军营盘,吸引清军;李秀成则率领三千精兵,乘夜越过汤头岔河。等到李秀成已接近镇江城里时,敌人才发现他们袭后路而过。按照约定的时间,城里城外,两路夹击,清军措手不及,一败涂地。李秀成在《自述》中回忆道:“汤头岔河隔汤水山边二十里之大概,那时镇江吴如孝、陈玉成兵亦到,两下接通,欢天喜地,内外之兵,和作一气,大锐声张,与吉、张两帅答话。次日开兵,吉、张兵败,失去清营十六座。” 镇江解围之后,陈玉成等乘胜追击,当夜渡江瓜洲,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清军营盘。那时,敌人新承大败之余,一听太平军又杀过来了,闻风而逃。陈玉成与众将领秋风扫落叶,马踏大小清营一百二十余座,当即攻破扬州。曾国藩苦心经营三年之久的江北大营毁于一旦。吉尔杭阿兵败绝望,狼狈逃入山中,用短洋枪“当心门自行打死”。 捷报传到天京,杨秀清称赞道:“陈玉成浑身都是胆,当年赵子龙也比不上他。” 如果像美国轰炸伊拉克,北约空袭南联盟那样,现代化的军事装备拉开了双方的距离,“看不见人”的战争使个人的才能都隐藏到了战火之后,而在刀对刀、枪对枪的近距离的冷兵器时代,个人的勇气和才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玉成用敢拼敢闯的精神,又书写了一篇陈玉成式的战斗传奇。 |
原文 发表于云南日报:小说连载《太平天国人物揭秘》 浏览:64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