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成出身于贫苦农家,生长于穷乡僻壤,十四岁参加起义,冲锋在前;十七岁破武昌建奇功,被荐升为正典圣粮,负责一万余人的给养;十八岁为大将,带兵作战,被封为殿右三十检点
随后,他独当一面,攻城掠地,屡建奇功,打了许多出色的胜仗,1856年,陈玉成率领几名壮士,单船闯人被敌人层层封锁的镇江,更是把陈玉成式的传奇般的作战经历推向了顶峰。天京事变之后,首义诸王或死或走,天朝无人,国势颓危,陈玉成以弱冠之年,受命于危乱之际,二十岁成为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将领;全面负责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二十二岁被封为英王,身系军国安危;二十六岁中小人奸计,不幸被俘,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陈玉成是洪门最年轻的少帅,最擅长打硬仗的将领。洋人呤唎说他“用兵神速,足智多谋”,“具有卓越的胆识”,与李秀成同为清军最畏惧的太平天国将领。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说他“貌甚秀美,绝无杀气”,但对他却恨之入骨,畏之如虎。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骂他“最亡命”,“最可恨”。戴德坚《蓬莱馆尺牍》说他“凶狡杰出,善摧大敌”,“近世罕有其匹”。方玉润在《星烈日记》中惊呼:“此贼不灭,两湖未能安定”。就连曾国藩的湘军也不得不说“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人民群众则十分爱戴他,刀口余生在《被擒纪略》中,说他“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角色”。 陈玉成在《自述》中说,在太平天国的前辈中,陈玉成最佩服冯云山和石达开,但他的主要对手胡林翼却认为,陈玉成比石达开更骁勇善战,富有谋略,“贼势较石逆为少,贼计较石逆为狡为悍。”薛福成在《书陈玉成苗沛霖二贼伏诛事》中,把陈玉成与李秀成相比,说“太平天国占据南京繁华之都,控制长江丰腴之地长达十二年之久”,从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赖以抵抗官军的将帅中,只有陈玉成、李秀成最为强劲,玉成的狡猾多计与秀成不相上下,而他的“鸷勇悍锐,却非秀成可及。”与杨秀清相比,《清史稿·洪秀全传》说:“玉成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 这些对比,如果是出于太平天国内部,或许会因很多个人恩怨,而不足为信。但这些话出自有切身感受而又不搀杂主观喜好的敌人之口,就不能不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陈玉成虽然年轻气盛,但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擅长训练部队,组织作战,《被擒纪略》这样记载:“前营八大队,左营八大队,右营八大队,中营八大队,无一不立功者。前营护将,后营护将,左营护将,右营护将,中营护将,中队、前队、后队、左队、右队,每队无日不操练,无一不精壮。最可惧者,英王自带中队中,长龙队一千,先五人一排,退十人一排,退十五人一排,退二十人一排,有进无退,必至一千而止。打仗时,将此长龙队,伏在后面,挨要收兵时,方套上长龙,焉得不胜。宜其得城,势如破竹……”。陈玉成的安营扎寨,也很有讲究,“置寨处形势,钩连颇井井”,与陈玉成对阵作战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陈逆素号能军,今观其布置营垒,调遣队伍,颇有法度,信非虚语”,“四眼贼之能战,近世罕有其匹”。 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是陈玉成的回马枪战术。开战之前,先让精锐部队隐蔽待命,等到双方相持不下,敌人欲收兵回营,或疲惫不堪之时,便突然杀出,敌人猝不及防,往往一败涂地。陈玉成也有出色的战役指挥才能,他善于及时发现敌军弱点,果断迅速地组织战斗,武昌城下的初试锋芒和三河之役围歼李续宾,都是陈玉成的代表杰作。正是这些出色的军事天才,数十年后,老人们还传颂着:“英王陈玉成用兵如神,往来飘忽,如健鹰搏空,一瞬千里,敌莫测其所至。” |
原文 发表于云南日报---小说连载《太平天国人物揭秘》 浏览:52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