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6年秋天,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市)城内到处呈现出一派紧张气氛。先是东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万岁”,后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并大肆屠杀太平军战士,演成“杨韦事件”。接着,翼王石达开又率十万大军,负气出走。一连串的突然事变,使得广大太平军战士经过浴血奋战得来的大好局面,顿时蒙上了厚厚的阴云。清军乘天京防卫空虚之机,蠢蠢而动,攻占不少军事要地,并重建了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一时,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转折关头。就在这危难之秋,两个年轻的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挺身而出,接受洪秀全任命,担负起了支撑太平天国大厦的重任,谱写下太平天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陈玉成于1836年出生在广西桂平县的寻线材,自幼失去了父母,家境十分艰苦,由叔父陈承熔抚养长大。为生活所迫,陈玉成十二、三岁时就流落他乡,在藤县大黎替人垒墙盖房,靠着给人帮工度日。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了。在太平军途经大黎的时候,十五岁的陈玉成跟着叔父陈承熔投奔了太平军,被编入太平军的童子兵营。在历次战斗中,陈玉成都表现得十分勇敢出色。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十七岁的陈玉成已经军功显著,成为了太平军中最为年轻的一名军事指挥员。 那时,为了巩固太平天国政权,打击清军,扩大革命影响,洪秀全派出大军北伐和西征。陈玉成被编入西征军。在围攻长江中下游重镇武昌的战斗中,陈玉成奉命率领一支五百人的精锐小部队前去增援。在炮火连天的武昌城下,他勇敢机智地亲率二百人从侧翼攀城而上。结果,使得几千清军不明虚实,闻风丧胆,争相破门逃窜。城外的大队太平军乘势冲杀,一举攻克了武昌。 1856年2月,在解镇江之围的战斗中,为了和城内部队取得联系,陈玉成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率领几名太平军战士,驾驶一只轻便小船,冒着敌人密集炮火,突破层层清军水师防线,冲入镇江城内,出色地完成了与守军取得联系的任务,为大破清军,解救镇江之围,立下汗马功劳。 陈玉成的军功和出色的军事才于,使他在“杨韦事变”后便和李秀成一起被洪秀全任命,主持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工作,成为年轻而又任重的最高统帅。 1858年8月,湖南地主团练湘军的一名将领李续宾率湘军开进安徽,向太平军在安徽的战略重镇三河镇猛扑过来。三河镇的得失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安徽战局的安危。洪秀全急命陈玉成驰救三河镇。陈玉成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机敏地认为,李续宾虽然来势凶猛,但属骄横冒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眼下正是消灭这个凶恶敌人的好时机。他果断地制定了作战计划:由自己亲自担任这次战役的主攻,由李秀成策应配合。然后,陈玉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部直插三河镇南面的白石山、金牛镇,包抄了李续宾的退路,接着又命令部下吴如孝部联合捻军切断了敌人与其他清军的联系。一切布置停当后,在一个大雾迷漫的早晨,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向敌人发起进攻。湘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溃逃。。这时。各路太平军也分头出击,连破清营垒七座,并挖开河堤放水淹灌湘军阵地,使得敌军死伤殆尽。激烈的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深夜,李续宾突围不成,只好绝望地上吊自杀。他的助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及四百多名湘军大小头目,也都被太平军击毙。这一仗,李续宾部六千多人全军覆没。湘军头子曾国藩接到战报,惶恐不已,沮丧地承认:“湘军自三河大败,元气大伤,和从前相比锐气大减。” 三河战役之胜,暂时扭转了战局,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这一仗,陈玉成战功赫赫,不久,洪秀全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他为英王。这时,陈玉成才只有二十三岁。 此后,陈玉成率领太平军转战各地,连续打了不少的胜仗。这时,敌人在天京附近又在准备着一场大的阴谋。原来,在太平军横扫江北的时候,江南清军却乘机修筑营垒,深挖壕沟,重建江南大营,妄图封锁长江江面,把天京困为一座孤城。为了摧毁敌人的阴谋,解除天京之围,陈玉成、李秀成等五路太平军十万余人,齐集天京城外。1860年5月2日,战斗开始。5日,英王陈玉成率部冒着风雨冰雹,首先攻占了天京西南的围城和长壕。第二天,在各路太平军战士的凌厉攻势下,清军自天京得胜门至江边一带五十余座营垒悉被扫平,清军被歼达数万人。这一仗,清军的防线全部崩溃,江南大营的头目、钦差大臣和春也仓惶率残部向镇江逃命。这是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打破,从此它再也无法恢复了。 就在太平军在江浙战场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老奸巨猾的曾国藩却调动他的湘军,猛攻天京的屏障和粮食供应基地安庆。为了保卫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部队,急速集中,多次与湘军激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安庆之围始终未能解除。后来终于被湘军攻占。 就在安庆失守不久,陈玉成在撤退时,被叛徒苗沛霖出卖,不幸被捕。在凶恶敌人面前,陈玉成正气凛然,丝毫不胆怯。当叛徒把他解到清军统帅胜保的军 |
浏览:65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