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科学,求实需要勇气——读《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有感
◎ 李 建
近读张俊才先生《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一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坚决摒弃了以往那种对历史人物先作政治定性(扣政治历史帽子),然后再加工相关史料予以“论证”的定性研究方式,和只为“胜利者写史,胜王败寇”的封建写史观。从而回归具体的历史情景,从探明事理和理解前人心曲的动机出发合情入理地分析晚年林纾各种主张的主客观原因及得失,这就是写史者能以人为本,在研究中渗透着科学与人文精神,以翔实的史料为据,切实做到客观公允,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作者从占有客观事实的史料出发,摒弃重复“五?四”以来那些连基本史料都存在明显漏洞的结论。对林纾宣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国家思想,和文化忧思:林纾对西方启蒙运动张扬反抗专制追求平等的观念有所认同,但不认为西方各个方面都优于中学,也不讳言中学中的种种缺陷,始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伦理道德是不能随意否定的。轻率地否定传统文化将会给现代文化建设带来严重的弊端。为此不惜挚着地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言行实践,确立为“绝非守旧也”,林纾当之无愧。作者对林纾“中体西用”强调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独有价值,所代表的民族性的坚守,以及西方文化可以给中华文化带来新的时代气息:“旧者既精,新者复熟,合中西文融为一片”始终对民族特色充满自信和敬意的文化观,予以充份认同和肯定。作者对林纾为了抵制全盘西化,力延古文一线视为晚年之责任,林纾不讳言古文文体在现带社会的“无用”但他认为古文作为一种“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认知,予以客观,公允和积极的评价。
对本书作者与时俱进: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国,传承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振兴中华新时代所做的努力,彰显写史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读者感同身受。具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容得下一位为中华近现代文化做出积极而卓越贡献的文化老人的。
|
原文2012.6.18 发表于网上林纾纪念馆 浏览:1128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12/6/18 15:12:2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