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父亲汪懋祖诞辰120周年
汪安琳 在苏州中学纪念汪懋祖120周年诞辰的追思会上,首先我衷心感谢苏州中学领导和校史室的老师为纪念活动所做的一切,安排得非常周详。 祝贺苏州中学在历届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取得的成果丰硕且辉煌。 这里我以万分激动的心情来缅怀先父忧国忧民的形象: 他曾抱着报效祖国的理想,远涉重洋,去寻找教育救国的良方。 他在初办苏州中学的四年时光, 提出了“教育原于生活,又要改变生活”的教育思想。 为扩大校舍、聘请优秀教师,废寝忘食,各处奔忙; 他鼓励教师编书,并为之作序,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赞赏; 他为活跃校内学术气氛,创办校刊,鼓励师生写作,以提高教学质量; 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校内办起了化工班和印刷厂; 他为保护进步师生的安全,自己顶着风浪; 他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邀请知名人士来校演讲; 他明确指出:“必使各个学生毕业出校后,有转移环境之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屈服---。”的苏中精神,这是他对苏中毕业生的殷切期望; 他对教师提出了严要求:要他们把学生从中学阶段指导正确的成才方向。使苏州中学像一颗明珠在国内的中学教育界闪闪发光。 祝愿先父汪懋祖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得以进一步推广与发扬。 祝愿苏州中学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祝愿苏州中学这颗中等教育的明珠永放光芒; 祝愿苏州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汪懋祖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 汪安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校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参加汪懋祖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会,感到非常荣幸! 首先,我代表汪懋祖先生的亲属,对筹备这次纪念会的苏州中学领导、校史室老师等,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张校长、杨镜如老师等,不辞辛劳,亲自到南京、北京,去汪安琳和我家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表示深切的感谢! 苏州中学与我们汪家,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的情结——有亲情、师生情和同窗情。汪懋祖先生是我们的伯父,他对我们后辈的教育十分重视。当时,我们一些亲属家庭经济困难,子女面临失学,他总是尽力帮助。我们亲属中,有7个兄弟姐妹都毕业于苏中。我是47届毕业生,并在母校工作过3年。我父亲在苏中任语文教师20年。我的二伯父解放后,在苏中工作到退休。在苏中,我得到了夏蕴文、周侯于、濮玄因等老师们的教导,师长的恩情终身难忘。回忆起朱鹤孙、钱拙等同窗好友,情谊深长。这可贵的“三情”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汪懋祖先生早年留美。回国后,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于1927年回家乡创办苏州中学。他把当时实行“新学”的江苏师范学堂,按他的“教育原于生活,又要改变生活” 的教育思想,立意把苏中作为一所“实验中学”;探索 “现代中等教育”实践的新模式。由此,他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指导性、方向性的示范。苏州中学在吴中文化思想的传播中,也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汪懋祖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中西结合的方针。他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对教学方法、教材选编、课程设置、师资素质、管理制度等,进行了系列、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力求使学生既可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能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改变生活,服务社会的才能。 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正确的办学方针和方法,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凝聚成为鲜明的“苏中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汪先生为人谦逊,克己奉公;谆谆教导,以德服人。他为“教育救国”,走南闯北,治学办校。抗战期间,创办大理师范,策划丽江师校,历尽艰辛。他从事教育事业34年,长期超负荷地工作,积劳成疾。终因病入膏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弥留之际,还叮嘱要“救中国文化!努力教育!人格教育!”闻此遗言,我们在场的,都恸泣不已。他的爱国精神、精诚敬业、崇高品德,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丰功伟业将名垂青史。 在汪校长之后,历届的校长和老师们遵循着“苏中精神”,辛勤地耕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兴旺,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苏州中学已成为姑苏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成为优秀人才的抚育基地。展望未来,在当今国家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时,在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在同学们刻苦勤学的风气中,苏州中学的前景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另外,遵循汪校长的遗愿——“鼓励优秀生,资助贫困生”,为弘扬苏中精神,更多地培养优秀人才,我们作为汪先生的亲属,倡议建立“汪懋祖奖助学金基金会”(具体内容见《汪懋祖奖助学金基金会倡议书》)。敬请校方积极组织相应事宜,领导运作。 谢谢大家! 2011年3月4日 |
浏览:195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