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汪懋祖纪念馆

懋庄往事

汪安琦

  我的父亲汪懋祖因办苏州中学有成绩,当时在教育界颇有影响。他曾留学美国,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师从杜威并在哈佛大学做过研究工作。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后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育系主任,又担任江苏省督学。但他的专长是中等教育,一直向往着办一所按照自己愿望的中学。1927年放弃教授和督学之职回到家乡苏州,将原有的几所中学合并改建成一所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的中学。聘请了一些学术水平很高的教师。当时国文教师有钱穆,英文教师有吕叔湘,美术教师有吴作人、颜文樑,历史教师为孙起孟,那时都很年轻。学生也是人才辈出,如钱伟长,钱人元,李竞雄等都是当时的学生。他在校刊上写了30多篇文章,提出“教育原于生活”的学说。比他的老师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似乎更深入一些。关于他办学的设施、经验及成绩,苏中金德门先生有文章详述,我只想记述一些家庭往事。
  我母亲袁世庄,是教育家袁希涛的长女。于1916年考取清华留美,毕业于美国威尔斯莱女子大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金陵女大,苏州振华女校,东方语专等校教授英文和西洋史。
  我父亲是苏州人。幼时家中很穷,祖父科举不成,大概只是一个穷秀才。因为没钱,私塾都开不起,只好到有钱人家去当家庭教师,那时叫做坐馆。主人一般为地主或做官的人家。据说他坐馆的那家人家很刻薄,可能把隔夜酒宴剩菜给他吃。吃完饭又吐又泻,回家没几天就去世了,大概得了霍乱。他去世时才50多岁。父亲兄弟姐妹共8人,祖父去世后全家几乎没有生机。父亲那时才11岁。当时苏州因范仲淹倡始兴办义庄。范仲淹是明代有名的文人及官吏。他将自己的田地设立义庄,族中孤儿寡母无法生活者可得到救济。我们汪家的祖先为安徽徽州人,因经商到苏州买茶叶在苏州落户,到我已有13代了。我们的六世祖中了翰林做了很大的官,也办了一个义庄,叫做汪氏义庄。苏州的有名园林环秀山庄,原来是属于汪氏义庄的。祖父死后留下祖母及许多子女就靠义庄救济生活。父亲读书十分聪明,他13岁(虚岁)就考中了秀才(这是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那时他实足年龄只有11岁,个子很小。他说县衙门的门槛很高,他跨不过去,只好坐在上面先跨过一条腿再跨过去。回来祖母说:“为什么不叫人抱你过去嘛?”他考试成绩很好,考官将他列入录取名单,由县令审批决定。县官不相信那么小的孩子能考得这样好,于是把父亲叫来面试。面试结果,出乎县官意料,果然不错,就中了秀才。然后敲锣打鼓的到家中报喜,身价一时十倍。从此人家都叫他少爷。第二年废科举,办了新学堂,这些秀才们都成了苏州府学堂的学生。新学堂请了日本人当体操教员。每天早晨“一、二、一”地做体操。可以想像那些拖着辩子的秀才们做早操的情景。于是苏州的绅士们大发议论,说:“秀才们做洋操,成何体统!”后来父亲到上海广方言馆读书。外祖父在那里教书,看中了这个学生,就决意要把女儿嫁给他。外祖父是非常开明的人,他把父亲带到家中让我外祖母看看,尤其是要让他和我母亲见面,如果大家同意就谈婚事。这在当时是不可思义的举动。因为一般人家,由男女双方家长作主,不需征求双方本人的意见,婚前也不可能见面。要在结婚之夜拜过天地祖先父母之后,挑开面纱才能见面。但是外祖父居然领父亲到家和母亲见面。那年母亲17岁,她不好意思,出来看父亲只看了一分钟,就赶紧跑回房中去了。虽然只是一分钟,但大概印象不错,外祖母也认为很好;虽然父亲家中很穷,但父亲长得很清秀,文才又好,所以都同意了。后来父亲就不断地给母亲写信。这些信母亲一直都珍藏着,一直到抗战前我还见到过,字写得特别端正漂亮词意也很好。
  母亲考取清华留美,父亲当然很着急,他拼命用功考上了江苏省官费留英。后来他设法跟留美的学生交换了留学国家,1916年到美国上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毕业回国。
  当时一般家庭的女孩子都要缠脚,用很长的布条把脚缠起来,对很小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外祖父很开明,我妈妈被缠了不到三天,第三天晚上外祖父回家,看见这情况就对外祖母说“现在还要缠脚!赶快去掉!”所以妈妈得以免受此苦。妈妈11岁时进了上海新办的女子学校名叫务本女校,只有一个班,班主任老师是黄炎培先生。班上各种年龄的学生都有,大的有18岁,章太炎的夫人汤国黎女士也在她们的班上,还有黄炎培先生的妹妹。大的女孩帮我妈妈梳辩子。黄先生以他的爱国热情、激励着学生。妈妈熟背岳飞的《满江红》,对清廷的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十分气愤。此时妈妈受到很大的爱国教育。民国元年外祖父到北京任教育部次长,妈妈到上海启明女校读书,她在校寄宿,那是一所天主教办的教会学校。外祖父有子女3人,大儿子名袁师汾是我的舅舅,妈妈居二,我还有一个姨母名袁世芳。那时师汾舅在上海南洋中学上学,世芳姨随外祖父母到北京就学于女高师附中。清华大学用退回的八国联军庚子赔款的部分钱,送青年学生到英美留学,并开始每年送10名女学生到美国留学。已送了第一批10人前往,又要招考第二批,妈妈就报名应考。妈妈原先在上海启明女中由英国修女教过英文,英文根基好。因为外祖父是举人,她从小得到家庭的教育,中文也很不错。此外,还受过务本女校黄炎培先生的教导。但她认为数理较差,所以到无锡外婆家去闭门读书,复习数理化半年之久,然后去应清华庚款留学考试。她考得虽然不错,但她向来很谦虚。全国只有10个女学生能录取,她认为自己不行,就回家天天和同学们玩。据她说,她在家很随便,不爱做家务事。但舅舅很勤快。她经常带同学回家吃花生等搞得一地乱七八糟的,就走了。舅舅就帮他们收拾干净。因此舅舅在女孩子中有好名声,终于娶到当时女高师又漂亮又贤慧的“校花”舅妈。有一天邮差送信来,舅舅拆开信,很无所谓地说:“啊!第四名。”妈妈说:“什么第四名?”舅舅说:“是清华给你的通知书,”妈妈想:“难道考不取的也有通知书吗?”她不认为自己能考取,把信抢过来一看,才知确被录取了是第四名。全家人的兴奋就不用说了。
  妈妈1916年到美国,先到核桃山女校大学预备班学习,1917年进美国有名的威尔斯莱女子大学(Wellesley College)。我小时候常听父母讲留学美国的一些情况以及各留学生之间的一些恋爱故事。那时美国也很保守,男女青年如有约会必须有人陪同。所以我父亲到威尔斯莱去看我母亲,必定有他的同学陪着一起去。陪我父亲到威尔斯莱去的有陈寅恪、吴宓、郑晓沧、孟宪承等人。
  1938年在昆明见到陈寅恪先生,他亲切地称我母亲为袁小姐。1974年我到杭州见到郑晓沧老伯时,他还津津乐道当时他陪父亲到威尔斯莱见母亲,并且一起在湖中划船的情况。
  父母亲回国结婚后在北京教书。当时军阀混战。东北的张作霖和华北吴佩孚开战。张作霖派飞机轰炸北京。母亲带我和二妹安瑾到教堂躲避。因教堂为洋人所设,谅不敢轰炸。父亲说我不去躲,中炸弹的机会和中彩票差不多,我中不了彩票,也中不了炸弹,所以他呆在家里没去躲。我唯一记得的事,是在教堂里种牛痘,很痛。
  我们北京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当树上结满了枣子时,摇一摇就会掉下许多。我那时穿的褂子很长很大。大人摇树我用衣服兜,可以兜满一兜,那枣很甜。那时跟我父母来往较多的是吴宓。他已有妻室,但却爱上了毛彦文。毛彦文与徐志摩谈恋爱,徐志摩还留下许多写给毛彦文的爱情诗。大概吴宓是单相思吧!后来徐志摩乘飞机摔死,毛彦文嫁给大财主熊希龄。吴宓因追求毛彦文与其妻离婚。军阀混战,大学没有经费,教职工欠薪达半年之久,我父母也不免受害,半年拿不到工资,家中几乎断炊。父亲接受南京东南大学之聘,举家南迁。时为1926年,我4岁,我的三妹安琳出生才40天,就乘轮船回南。我父母亲结婚时置的一套很好的傢俱寄存在吴宓家,因吴宓离婚,后来那套家俱也不知搞到哪里去了。父母教书生活很简朴,后来一直没有置过好傢俱,常听母亲说起那套傢俱是她一生中拥有的最好傢俱。
  留美同学分散各地不易聚会。抗日战争期间,很多人到大后方避乱。1938年我家经湘桂绕道越南入滇到昆明。后来北京几所大学清华、北大等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大。吴宓也到了昆明。父亲做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京城赋洛神”之句,笑他当年追求毛彦文,赔了夫人又折兵。父亲写了这首诗,大为得意。母亲说,可惜我们也赔了一套好傢俱。我不解其意,不知父母为什么笑,他们讲给我听才知详情。
  在南京东南大学的时候和生物学家秉志、陈桢同事。有一次秉志到我家来串门,是冬天,穿了一件羊皮大衣,反面有很长的羊毛。我那时还小,摸着羊毛说:“狗狗”惹得大家都大笑起来。
  我6岁回苏州,直到14岁抗战时离开,对苏州有非常美好的回忆。开始租的房子是沿河的,所谓的“人家尽枕河”。开出后门便是河,卖菜的、卖柴的船停在后门,很好玩,但是蚊子很多。后来搬到苏州中学二院后面一个院子住。对面是沧浪亭,有假山、水池,夏天池中荷花开得特别美丽。颜文樑办了一所美术专门学校设在沧浪亭,在古老的园林旁盖了一座希腊式的房子,看起来有点不大协调。我家东边有一个花园图书馆叫“可园”的,园中种了许多梅树,春天梅花盛开,我们常去玩。再过去就是大片稻田了。现在回想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是太美了。但那时年幼不会欣赏。我在苏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上学,校长施仁夫先生。穿过苏中二部有许多教室,再穿过一个大操场就是实验小学了。我常到苏中二部和住校的学生们玩。有一次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我跑到后面教室里,有一个学生把我藏在教桌下。小朋友们怎么也找不到我。后来全家出动来找,父亲也出来了,在教室外大叫,我才跑出来。父亲把我教训了一顿,说以后不许藏到后面来。有一次我独自走出大门到水稻田玩耍,不知不觉迷了路,一看周围全是稻田,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哭了起来。幸亏来了一个卖馒头的山东老头,他常到我家卖馒头。他说“这不是汪家的孩子吗,为什么哭?”我说不知怎么回家了。他说:“不哭,我带你回家”。
  胡适和父亲是同学,有一次胡适带全家到苏州来玩。我家招待他们乘船到天平山去玩,苏州的船菜是很有名的。有一天大人们有事去了,胡适的一个儿子和我差不多大,留在我家。我和他拍了一个下午皮球,印象颇深,那时我大概八、九岁。
  父母亲在苏州盘门东大街买地造了一幢房子。称“懋庄”,各取父母名字中一个字。在墙角上刻有“懋庄”两字。所以这篇文章就叫“懋庄往事”吧!
  旧时盘门一带很冷静,有“冷水盘门”之称。我家前面为瑞光寺,后面为开元寺。傍晚出去散步,夕阳西下,彩霞陪衬着古老的瑞光塔,一片片绿的稻田,黄的油菜花,红的紫云英,真是“锦绣江南”。园子里花树很多,玉兰花、桂花、月季、石榴、四季不断。还种了各种蔬菜。母亲从浒墅关农校搞来甜玉米、草莓种子。我们可以吃到当时外面卖不到的甜玉米和草莓。那时父亲当苏州中学校长,母亲在苏女师教书。母亲还参加苏州妇女界的一些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支持东北义勇军,她们费了很大劲捐款做了一批布鞋,买了草帽,药品等物品支援前线。但是过了些时,母亲发现那些布鞋,药品等物在观前小摊上出卖。不知被什么人贪污了,根本没有送到前线。她的气愤是可想而知的。
  她到女青年会烹饪班学做蛋糕,用洋油箱做成一只烤箱,我们可以吃到自制的蛋糕。她在苏女师当老师很活跃。有一次师生演出,她上台扮演老渔翁,唱道情,我觉得母亲本事大,会演戏。杨荫榆在女高师时曾被鲁迅写文章骂过的,那时也住苏州。在盘门城根盖了一幢小楼,离我家很近。她在某中学教英文。据说她的日文很好,但是英文却不怎么样。但她还谦虚好学,经常到我家来请教母亲英语。母亲有一本韦氏大字典,我们小孩子觉得那字典其大无比,跟茶几一般大。她来了,母亲就和他一起翻阅那本大字典。
  宋美龄和母亲是Wellesley校友,在美国时曾相识。知道母亲在苏州,派人来邀请母亲到南京去担任某种妇女要职。母亲婉言谢绝了。她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学陶渊明过田园生活是再好不过的了。”
  外祖父去世后,母亲接外祖母和姨母到苏州我家来住。外婆70岁生日时,舅父母也到苏州来。他们家有4个孩子。和我家3个一共7个孩子,我们在一起好玩极了,简直要闹翻天。姨母也带着我们玩,当个小孩头。舅父在开滦煤矿工作,父亲离开苏中到南京工作。哲怡表姐和我留在苏州读书,跟外婆、姨母住在一起,就觉得很冷清。晚上只听到瑞光寺和开元寺的钟声。每到暑假,父母亲和弟妹们都回苏州,大家都非常愉快。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全家内迁云南,于是结束了我在苏州美好的童年生活。
  
  2002年写于北京
 浏览:152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8/7 7:28:2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魏本亚汪懋祖“学术化苏高”的表征、意蕴及启示(收藏于2014/7/22 17:36:27
汪安琳汪懋祖先生生平简介(收藏于2014/7/22 17:02:46
张昕领悟汪公思想弘扬苏中精神(收藏于2013/4/18 15:35:06
项红专汪懋祖的“学术化”办学理念及其实践(收藏于2013/4/18 15:22:06
汪安琳汪懋祖教育思想与实施(收藏于2013/4/18 14:43:55
汪安琳汪懋祖对中小学教育中文言文的看法(收藏于2011/6/7 18:47:30
汪安琳汪懋祖与苏州中学(收藏于2011/4/11 20:01:31
汪安璞汪泽青代表亲属 祭先祖父汪公懋祖文(收藏于2011/4/8 22:08:47
杨镜如忠诚的爱国者,杰出的教育家(收藏于2011/4/7 20:37:26
夏 禾他的一生就是教育(收藏于2011/4/7 17:52:3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邱鹤鸣“报国平生志,树人百岁心”--- 著名教育家、苏州中学创办人汪懋祖之女汪安琳回忆父亲(访问3254次)
汪懋祖从历史上探讨云南土族的统系(访问2844次)
汪安球汪典存先生事略(访问2615次)
汪安琳我家的故事(访问2435次)
汪安琳汪懋祖对中小学教育中文言文的看法(访问2378次)
汪安璞忆伯父汪懋祖二三事(访问2084次)
汪安琳纪念父亲汪懋祖诞辰120周年(访问1797次)
汪懋祖《高中英文选》序(访问1765次)
汪安琳汪懋祖先生生平简介(访问1757次)
汪安琦汪懋祖评杜威学说(访问168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8 19:51: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11/1 22:22:16
德智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9/4 22:23:1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8/9 17:38:56
projectd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5/20 11:32:3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