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汪懋祖纪念馆

“报国平生志,树人百岁心”--- 著名教育家、苏州中学创办人汪懋祖之女汪安琳回忆父亲

邱鹤鸣

  报国平生志 树人百岁心
  ——著名教育家、苏州中学创办人汪懋祖之女汪安琳回忆父亲
  
  ■ 邱鹤鸣( 《苏州日报》记者)
  几乎每位苏州人都知道江苏省苏州中学是名闻中外的高水准学校。但提起该校的创办人汪懋祖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其实,汪懋祖先生是上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内著名的教育家,为我国现代教育、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记者日前专程赴南京采访了汪懋祖的小女 儿——83岁高龄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汪安琳女士,请她回忆汪懋祖先生毕生投身教育的点点滴滴。
  汪懋祖(1891.3.4-1949.1.9),字典存,苏州人。少年时代曾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苏州府中学堂、江苏省高等学堂。1912年入天津北洋大学工矿科,因家庭困难,辍学到陕中三秦公学执教。 1916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1919年受聘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 1920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代校长及江苏省督学等职。 1927年回故乡组建苏州中学,任校长四年。 1931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系主任。 1938年赴云南大理,创建大理师范学校,并主持校务四年。1942年筹建丽江师范学校。1942年底至1945年受聘于昆明西南联大,1944年兼任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校长。
  “岂是清标孤寂甚,故同桃杏斗芳菲”
  
  ■ 苏周刊:汪懋祖先生出生书香门第,从小聪慧过人,很小就考中秀才,以后又在贫困中发愤学习,考取公费留学生。他有没有给您讲起过求学中一些难忘的事?
  ■ 汪安琳:我家的很多往事是我母亲讲给我听的。我父亲勤奋好学,才气过人,13岁就考中秀才,说起来好笑,当时考场的门槛高,还是童年的父亲进考场时跨不过去,只能先坐到门槛上,再转身跳下去,县考官一看是个小孩子,结果成绩还不错,简直不能相信,就又叫他到跟前面试一番,果真很好,就这样父亲中了我国最后一期秀才。后来父亲在上海广方言馆就学时,得到在那里教书的我的外祖父的赏识,外祖父打破世俗常规,把父亲介绍给我母亲认识。巧的是,后来父母亲都考取公费留学,母亲于1916年夏入威尔斯莱大学,父亲于同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两校相距不远。每逢假日,父亲由同窗好友陈寅恪、吴宓等陪同去看望我母亲,有时,我母亲也请同学陪伴去看望我父亲。偶尔,他俩和同学们会一起去郊游野餐。它乡相聚,倍感亲切,感情日深。1920年上半年,外祖父带团赴欧美考察教育,在美期间由我父亲当翻译,他非常敬业,外祖父很满意。这次考察活动也给了我父亲参观美国名校的机会,得益不少。
  
  ■ 苏周刊:汪懋祖先生在美国求学时,与陈寅恪、吴宓、陶行知、胡适等因是同学、校友而成好朋友,记者在回忆陈寅恪、吴宓等人的文章中经常看到提及汪先生。后来创办苏州中学后,汪先生请陈去病、钱穆、吕叔湘、吕思勉、吴竹人、颜文睴、孙起孟、吴梅等任老师,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还有蔡元培、胡适、顾颉刚等名流也常造访。在您姐姐汪安琦的回忆文章中有胡适全家来苏州到你们家做客的记载。请您再说说您父亲与他们交往的一些情况。
  ■ 汪安琳:我父亲与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吴宓、钱穆等交往甚密,成为终身好友。其实我父亲与李四光也是终身好友。我父母亲于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结婚,婚礼简单而隆重,父亲北师大的同事都来贺喜,外祖父的不少好友也来祝贺。当时李四光是北大教授,其夫人许琳是女高师的钢琴教员,他俩是我父母的好朋友,在我父母的婚礼上,李四光拉小提琴,许琳弹钢琴,演奏精彩,乐曲高雅,使婚礼顿时热闹欢快许多。多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们举家迁往昆明的途中,在桂林巧遇李四光一家,成为乱世离难中的惊喜,当时还遇到了父亲的另一位好朋友黄炎培先生。
  
  ■ 苏周刊:汪懋祖先生回国后,先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代理校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并任江苏省督学。但是,他却于1927年放弃这一切,回到苏州创办苏州中学,并任校长4年。他是如何想的?请谈谈当时有关情况。
  ■汪安琳:1927年7月,父亲毅然放弃大学教授和督学的职位,回到家乡,创办苏州中学,任首任校长,以此实现他多年来亲自办学的理想。在这点上,父亲可能是受了导师、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的影响,他要像杜威把芝加哥学校办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实验学校一样,要把苏州中学作为一所实现自己理想的实验中学,用父亲自己的话来说,“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从事实验的计划,以为他校的模范”,这就是父亲不当教授、督学而担任中学校长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这样的实践是非常艰难的,母亲后来跟我讲,父亲办苏州中学那几年,真是非常辛苦。他不是一般的尽力,而是竭尽全力,经常是废寝忘食。他鼓励教师编书,亲自作序;支持办校刊,每期他都写文章;他重视选拔优秀生,鼓励他们考大学,对于差生,他重视办补习班;对于警察局要检查几位进步师生,他注意保护他们,给以通风报信,并为之开脱;他主张高中设化工班,初中设印刷班,为不升学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总之,父亲在殚精竭虑中贯彻了自己“教育源于生活,而改造生活”的教育思想,“必使各个学生毕业出校以后,有转移环境之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克服,始克表现苏中之精神”。在师生们共同努力下,苏中成绩显著,声誉斐然,“四方负笈来此,远自陕滇。毕业生考升国立大学者,岁有增加。就业服务,无一人向隅。校舍场地,较前增拓一倍。师生之间,情趣欢跃,尽心教学,研讨至勤……体育竞赛,连年冠军。于是声誉雀起,满中国矣!”现在看到苏州中学越办越好,我真高兴!
  
  “报国平生志,树人百岁心”
  
  ■ 苏周刊:抗战开始后,汪懋祖先生带领你们全家艰难辗转到昆明。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毅然赴偏僻的大理创办师范学校,成为民族教育的开拓者。不久,你们全家都搬到大理。您那时候已经记事了,请您回忆几件难忘的事。
  ■ 汪安琳:1938年初,父亲所在单位中央政治学校在庐山准备继续内迁时,父亲感到学校受控制太严,思想、言论很不自由,他和我母亲商量后决定不跟随单位走,而是去云南,到那里去办学,而昔日北师大的几位学生在昆明欢迎我们全家去。到了昆明,父亲着手筹划在滇西办学之事。他到云南西部各地考察,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决定在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的大理创办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目的是为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增强爱国思想、促进民族大团结,同时为边疆同胞培养师资。1938年夏,他请了过去的学生及几位逃难到云南的爱国青年,共十余人,任各科教学和校务。他们自己设计、施工,将一所破庙改造成初具规模的学校,后来又把一座破旧塔寺修建后办了附属小学作为学生实习试教场所。1939年初,母亲带领我们姐弟三人到大理和父亲团聚,当时我12岁。父亲特别高兴,可享天伦之乐了。但是父亲工作非常忙,除了星期天以外,平时很少能和他在一起。父亲在大理办学时,困难重重,母亲虽未任职,但为父亲分忧解难,成为父亲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得力助手。那时候教育经费不能按时下拨,父亲把自己的薪水留下较低的生活费外,大部分钱用来补贴学校经费,有几个月,教师的薪水都发不出,我家把较好的衣物卖了,凑些生活费给困难的教师应急。母亲很支持,家里非常节俭。教职工中大多是单身年轻人,每逢节假日,父亲总要请他们到家里来,母亲做了很多好吃的,我们几个孩子还要给他们表演节目,唱抗日歌曲等。当时校医室缺医少药,会中医的母亲亲自出诊,开中药方,看好许多病,他们很佩服我母亲。大理师范学校的历代师生们,始终不忘我父母及我们家人,直到现在还和我保持联系,我也非常关心他们。
  
  ■ 苏周刊:汪懋祖先生患有严重的胃病,在大理的日子里也经常发作,有一次差点发生生命危险,但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带病坚持了四年,后来他在病稍好转后,又赴丽江等地宣传办学,帮助筹建丽江师范学校,让今天的人们感到敬佩。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但汪懋祖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必定也是出色的教育理论家,教育著作颇丰,请简要介绍一下他的有关著作。同时,从小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汪先生,诗词文章也很出色,请您也简单介绍一下。
  ■ 汪安琳:我父亲在美国读大学、研究生时专攻教育学,对教育理论有非常深的造诣。他师承杜威,但又青出于蓝,形成了自己以“教育源于生活,而改造生活”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并留下了《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西洋教育史》等专著。他尤其对我国中等教育有很深的研究,其观念集中在苏中校刊发表的38篇文章中。父亲生前写了大量诗文,但大多未公开发表,因为他写诗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前几年,我和姐姐等对父亲诗稿作了整理,选编了105首成集,给亲朋好友及孙辈们留念。读父亲的诗,感觉苍劲雄厚,富于情趣。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报国志向,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廉洁奉公的情操。
  
  “已无残帙传儿辈,剩有丹心照国华”
  
  ■ 苏周刊:汪懋祖先生教育事业的成功背后有一位不得不提及的人,即他的夫人、您的母亲袁世庄女士。袁世庄女士出生名门,受过良好教育,曾与宋美龄在美国威尔斯莱大学是校友,后来曾拒绝宋美龄请其担任中央高职的邀请。您印象中的母亲是怎样的?您觉得父母亲留给您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 汪安琳:我的外祖父袁希涛在教育界很有名望,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为家乡宝山办了20多所中小学,他还是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并将同济大学从德国人手中接管过来。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我母亲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6年,母亲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第三届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入著名的威尔斯莱女子大学历史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后,母亲曾在苏州振华女校等学校担任过老师,但婚后主要以家务为主,竭尽全力照顾多病而忙碌的父亲和我们姐弟几个。母亲淡泊名利,向往桃源生活。但母亲同时也是个非常坚韧、有正义感的人,她虽然从小过的是舒适的生活,但与父亲结合后,全心全意支持艰苦创业的父亲,再苦再难也无怨无悔,有时还要担风险保护进步学生。母亲还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即使自家不富裕,但也经常尽可能地接济帮助别人。父母亲艰苦奋斗一辈子,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即可以流芳百世的高尚品德。有形的财富是大量的书籍,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父亲读过的一套《二十四史》,无形的财富是父母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特别是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一点对于人生来说尤为重要。我现在就是这样要求孙辈的。
  
  ■ 苏周刊:汪姓是苏州的名门望族,在悠久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优秀的人物,知名的有大藏书家、侍郎汪阆源,侍郎汪鸣銮,一门四知府、外交官世家的汪凤藻、汪凤瀛及其后嗣汪荣宝、汪东等,直到现在,出身汪姓的专家学者、教师、企业家等广布四方。你们家族属于“吴趋汪氏”一支。请您简要谈谈有关情况。
  ■ 汪安琳:大量的汪姓人自明代中期起由徽州陆续到苏州经商而定居,至清代更多,他们大多经济实力雄厚,扎根苏州后,注重教育,后代往仕途、学业发展条件较好。“吴趋汪氏”是苏州汪姓中很兴旺的一支。 迁吴一世祖为第八十二世汪尚礻靈,,号汝卿,“汝卿公以经商迁吴,积三世致富厚”,其长子的第四子,八十四世汪癸正及其后裔称为“老四房”,是“吴趋汪氏”家族中最盛的一支,八十六世汪为善、八十八世汪藻、八十九世汪堃都是进士。汪藻于1849年买下曾是毕沅的旧宅,筹建义庄宗祠,重修东花园,改成环秀山庄,这是汪氏的全盛时期。从此汪姓拥有环秀山庄近百年,人称汪园。汪为善之子汪倬的曾孙、九十世汪曾德以考试成绩优异与年资久得充廪膳生,后任教谕、上海广方言馆国学教授,以能文章著名当时,督子功课很严。他的长子、九十一世汪铭清就是我的祖父,汪懋祖即是铭清先生第四子。
  (此访谈全文刊载于2009年4月3日《苏州日报》苏周刊第71期)
  
原文2009年4月3日 发表于《苏州日报》苏周刊71期  浏览:325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9/5/11 8:17:55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魏本亚汪懋祖“学术化苏高”的表征、意蕴及启示(收藏于2014/7/22 17:36:27
汪安琳汪懋祖先生生平简介(收藏于2014/7/22 17:02:46
张昕领悟汪公思想弘扬苏中精神(收藏于2013/4/18 15:35:06
项红专汪懋祖的“学术化”办学理念及其实践(收藏于2013/4/18 15:22:06
汪安琳汪懋祖教育思想与实施(收藏于2013/4/18 14:43:55
汪安琳汪懋祖对中小学教育中文言文的看法(收藏于2011/6/7 18:47:30
汪安琳汪懋祖与苏州中学(收藏于2011/4/11 20:01:31
汪安璞汪泽青代表亲属 祭先祖父汪公懋祖文(收藏于2011/4/8 22:08:47
杨镜如忠诚的爱国者,杰出的教育家(收藏于2011/4/7 20:37:26
夏 禾他的一生就是教育(收藏于2011/4/7 17:52:3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邱鹤鸣“报国平生志,树人百岁心”--- 著名教育家、苏州中学创办人汪懋祖之女汪安琳回忆父亲(访问3255次)
汪懋祖从历史上探讨云南土族的统系(访问2844次)
汪安球汪典存先生事略(访问2615次)
汪安琳我家的故事(访问2435次)
汪安琳汪懋祖对中小学教育中文言文的看法(访问2378次)
汪安璞忆伯父汪懋祖二三事(访问2084次)
汪安琳纪念父亲汪懋祖诞辰120周年(访问1797次)
汪懋祖《高中英文选》序(访问1765次)
汪安琳汪懋祖先生生平简介(访问1757次)
汪安琦汪懋祖评杜威学说(访问168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9/6/18 19:51: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11/1 22:22:16
德智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9/4 22:23:13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8/9 17:38:56
projectd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5/20 11:32:3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