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林纾认识到反思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所以他传播西学,主张用西学改造中学,但他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颠覆传统文化,因为他知道西方文化也存在缺陷。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器”而略“道”,有些急功近利,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虽能昌盛一时,却不能维持长远。欧战之后,各国一片残破,西方文化出现危机,林纾认为国家遭遇残状,与其重“器” 略“道”的文化思想有关。他说:“古未有 恃才艺足以治天下者,西人之高于般翟者,胡音万数?至欲以巧捷杀人之器制御天下,而卒覆灭其身与国者,由其不德仁之云而惟艺之尚也。”林纾认为与西方急功近利的硬性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宁 静致远,富有韧性,盖味道只甘平,如稻谷。且人之需道以生者。如游空气。今使人舍谷而日居鹿尾熊掌猩唇之属, 其能久甘而不罢耶?若日餐谷食则未有厌其常而屏去之也,故数千年以来,中国之易姓者十余,未敢有鄙秽孔子之道以为悖,犹人之不能舍谷食而别有所甘,出空气而自游于渤也。林纾以发展眼光评判中西文化的前景,中国文化虽崭时处于衰微,但并没有山穷水尽,其前途是光明的,大凡严风雪霞中,其中正蕴个一番稳春之信,身当其境,但患隆寒,不知硅步所趋,已渐向阳春去,一到花明柳媚之时,则春光尽泄,咀嚼转无余味,故人往往回想旧时苦趣,转以为乐。欧而今日之文明,正所谓花明柳媚时矣。 林纾对传统文化进性反思,不是为了解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是为了创新传统文化,完在成其生命力的造。《再谈林纾的中学观》一文中已有叙述。这种自觉的文化使命感决定了他始终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坚守着传统文化的信仰。 时代在进步,当今中国认知了建设具中国特色,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和谐社会,尊崇孔子,重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施行 附合国 情的市场经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国力,与和平发展的外交环境。域外孔子学院林立,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所接受。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林纾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的理念。 |
原文2011.2.4 发表于网上林纾先生纪念馆 浏览:83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