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8月30日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文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写党史形成了一个单纯的“路线斗争史”的框框,什么都是一贯正确,谁错误,功劳都不去讲,这样写出来的党史就容易绝对化、简单化。真实的历史不是这么回事。这些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都破除了“路线斗争史”的框框。近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不再采取简单地给某个人戴高帽子的做法,例如提到党在20世纪30年代所犯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时,不再提不再使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这样的提法。对抗战初期的历史,我们也都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包括党的路线所发生的一些错误,也能够客观地看待。以上都是党史研究的重大进步和观念性突破。党史研究者提出一个新观点: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当正确发展趋向占主导地位时党的事业就会比较顺利健康发展,另一个错误的发展趋向,这个趋向占主导地位时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失误,“文革”,“大跃进”,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就是因为党的指导思想中错误的发展趋向占据了主导地位造成的。 破除《路线斗争史》框框是个大进步,是民族,国家,百姓之幸。提示我们理解了谁都不可能一贯绝对正确(包括封建统治者),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行真诚有效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自觉接受老百姓的监督,才能克服封建极左思想的影响,真正地保持与民族和百姓们的血肉联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任重道远啊! 我们也有幸看到民族、国家和人民对林纾这样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做出过积极而卓越贡献的历史名人除去过去写史者扣给他歪曲史实,污侮人格的政治史帽子,还予他的人生面目与思想真谛,给他以正确、公正的评介,这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有识之士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2010.9.9) |
原文2010.9.16 发表于网上林纾先生纪念馆 浏览:70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