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学者,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已过世。谈及此事,一位政界朋友慨叹曰:“宣传部长都象王元化就好啦!”这位宣传部长是一个思想者。王元化虽然是上海市的宣传部长,但对他的思想,却不可定位为“省市级”,思想和官阶无正比,孔子,马克思都不是国王,总统或主席。关于这一点,只从王元化和法国思想家德里达的“哲学对话”就可以清楚了。曾任中共上海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元化治学从不人去亦云,从不唯书唯上。毛泽东钦定胡风是“反革命”,王元化提出质疑,人们说“五四”是成功革命,王元化提出反思见解。即使对当今的改革,王元化也有自己的思路,他认为政治改革须要加强。王元化这位宣传部长是个思想者,可以从他的著述上一目了然:《思辨录》(王元化集五卷)、《思想》(王元化集六卷)、《清园近思录》、《思辨随笔》、《思辨短简》、《文学沉思录》……上下求索终指一个“思”字!思想,对于一个宣传部长,是特别重要的。改革须要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宣传部是解放思想攻坚战的先头部队。宣传部长就是这支先头部队的指挥官。若以已昏昏,岂可使人昭昭?自己不学习思考,岂可率解放思想之兵?这位宣传部长是个文化人。王元化是学者,理论家,戏剧家,书法家……他生前著述颇丰,水平颇高——当然不是秘书代笔。他生前是大学教授,《文心雕龙》研究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获“国家图书奖”——当然也不是凭“部长”地位和官资文凭。文化是宣传的资本,更是思想的原料。当然不能够要求宣传干部个个是学者,但是必要的文化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宣传部长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特殊的任务,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四化”当中“知识化”特别重要。这位宣传部长,有道德,有人格。王元化曾经被打成“胡风分子”作为“敌我矛盾”被专政。其实,他当时完全可以逃过此劫,甚至成为反胡“积极分子”,在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伊始,上面宣传部长捎话给王元化:只要承认胡风是“反革命,”他自己的问题就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王元化没有跟上司跑,没有对胡风落井下石,没有搞见风使舵,没有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这样做的可怕恶果,王元化自己心里很清楚。王元化虽然因此倒了大霉吃了大苦头,却守住了道德底线,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当年每遇政事要说话要表态,坐在宣传部长这把交椅,好象是一块道德人格的试金石。何等成色在它上面一触即显。像王元化的前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张春桥,像“文革”时期的全国宣传总管姚文元,道德、人格,在其位必现其性,在试金石上无法掩饰。
王元化的道德人格不仅表现在真理面前不向权力屈服,还表现在学术面前不向权威低头,他毕生在研究,思考,这一点有目共睹。王元化认为不应因袭过去陈说,将“五四”时期的文化简单看作是“文白之争”,“新旧之争”,因为这两个概念不能完整地规范“五四”时期文化的整体,它具有更深远更广阔的内容。他再三强调,近年来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是“五四”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从这方面去衡量“五四”时代学人,过去惯用的文白界限和新旧就不适用了。因为倡导白话从事新文化运动的人,并不都 能体现上述这一特点,有的甚至很不符合这一要求。而那些用文言写作的也有人吸收了外来的自由思想,坚持学术的独立地位。“五四”思潮留下来的不都是好的,有的是谬误,有的真理中夹杂着谬误,还有的是走了样变了形的真理在影响我们的应该把它清理出来。 王元化先生的道德人格、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的确应成为列位评介林纾学者的楷模与借鉴。 |
原文2009.11.20 发表于网上譯壇泰斗──林紓先生紀念館 浏览:163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