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7号馆文选__网友杂论及菲菲新文化评论文选 |
接上一篇(中),继续评论
原文:“八是吸收外国科技。玉米、白薯普遍推广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西方科技、文化大量传入中国。” 【评论】清代的确曾经吸收过一些外国科技,致力过提高玉米、白薯的单产。但清代科技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我认为还不如明朝,阎崇年先生呢? 玉米、白薯皆在明代已引进。以白薯(即甘薯,又称“番薯”、“地瓜”、“红薯”)为例,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北种试验前,它已在福建等地引种成功,当时问题是不耐霜,未能在更北方广种。徐通过反复实验,改良驯化品种,先后在上海、天津引种成功。然而徐光启总结白薯有“十二胜”、号召全国农人种之的《甘薯疏》却在清代后期“失传”,因日本学者在朝鲜汉籍遗存里发现,方得重见天日。徐在世时没有完成《农政全书》,全书由其弟子陈子龙在其去世后整理完成。(子龙明末被清军所执,不屈自尽。) 明代航海事业的辉煌成就与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不是清代可以比拟的;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被达尔文称为“技术权威著作”的《天工开物》地位相媲美的工艺百科全书清代没有;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相上下、泽被天下、举世闻名的药物学著作清代没有;与明代隆庆年间人痘接种法发明(后世英人牛痘法在此基础上发展)相提并论的重要医学发明清代还是没有;与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相媲美的军事百科全书清代不但没有,而且《武备志》还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被列为禁毁书! 明皇族、乐律学家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新法密率),并完成《乐律全书》。当时这位淡泊爵位的郑王世子自知这是中国“盖两千余年之所未有”的成就,今天我们知道它享有世界性的赞誉,然而他在万历年间呈上接受圣裁时,结局是“以备稽考,未及实行”,而在阎崇年先生所谓“康乾盛世”时是啥遭遇呢?一方面,康熙、乾隆前后编纂的《律吕正义》“实系剽窃朱氏之唾余而成”(引杨荫浏评语),另一方面,乾隆时的《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数说了新法密率的‘十大罪状’,以问答的形式将新法密率统统斥之为‘臆说’……在乾隆皇帝等看来,新法密率简直是一个可怕的怪物,容许这样一个怪物存在,宫廷雅乐就要天下大乱”(引戴念祖评语)。 明代后期,徐光启与利玛窦于1607年合译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清代康熙虽爱好数学,但他和他之后的雍正乾隆在阎崇年先生盛赞的所谓“康乾盛世”里,不但没使徐光启百年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将大为流行的预想成为现实,而且并没有继续完成这项极为重要的翻译工作,直到鸦片战争满清锁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轰开后,即明代译完《几何原本》前六卷约250年后,晚清的李善兰才与伟烈亚力合作译完后九卷。 原文:“九是兴建皇家园林。满族是游猎民族,继辽、金、元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一统、国库丰盈,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在北京有‘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在京外有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等,将造园艺术推向中国皇朝园林史上的顶峰,并留下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 【评论】满族是“游猎”民族?呵呵,又一说。阎崇年先生是想和“游牧”民族拉到一块,好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规模兴建皇家园林,跳过前朝说成是继辽金元之后吗? 至于清代“造园艺术”是不是中国皇朝园林史上的顶峰,结论恐怕不好轻下。因为秦汉唐元宋无较完整皇家园林存世,难以直观比较,但是历史文献在这方面有不少记载,据此间接比较恐怕也难下确论。 令我不能理解的是,占大片国土、耗百姓赋税无数大规模兴建皇室私家园林,仅供皇室享用,不但不按解放后评价的惯例说成封建帝王的罪恶,“中华民族”的智慧血汗,反而成了阎崇年先生所谓“满族360年来,对北京、对中国、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中之一了? 难道清代皇家园林是“游猎民族“的满族所特有的满式宫殿?可它的主要修建者是汉族工匠,园林风格除西洋楼等,也主要是汉式宫殿;那么,就是修皇家园林需要的巨额资金来自满族缴纳的赋税?可连满族本身都是靠旗外百姓(绝大多数是汉族百姓)缴纳钱粮供养的。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哪个所谓大汉族主义者称清代皇家园林是“汉族”对北京、对中国、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所以阎崇年先生的思路,不但令我辈难以理解,就是古人有知,也难苟同。 太史公司马迁在赞汉文帝恭俭时引史实说: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值)百金。(皇)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而班氏于《汉书》中在肯定汉武帝“雄材大略”的同时,批评他无“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东方朔在谏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时说“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不认同“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的汉武作风。杨生民先生在《汉武帝传》中认为,“汉武帝的奢靡绝不能视为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他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整个社会,其结果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为什么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满清头上,在阎崇年先生眼里,就不但不是帝王个人生活问题,更不提大大加重人民负担,反而成了“伟大贡献”了? 原文:“十是保护历史文物。多尔衮一反历代大一统王朝对前朝宫殿焚、毁、拆、弃的做法,对故明燕京紫禁宫阙下令加以保护、修缮和利用。纵观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史册盖无一例。” 【评论】历代大一统王朝?先限定一船人必须是大一统王朝,然后一竿子把这一船人都打下水,独独留下在大同曾说“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尽行诛戮”(顾诚《南明史》引自《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二)的多尔衮? 在多尔衮之前不是还有李自成占领北京城吗?先有李自成“保护历史文物”,才轮得到多尔衮保护“李自成保护的历史文物”吧?有专家这么盛赞过李自成吗?没烧前朝宫室确实可以减少对“文物”和环境的破坏,同时节省老百姓为新朝建宫殿的沉重经济体力负担(前提是新朝没在此之外另又增修新的、更大、更好的宫殿)。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需要定都在一地,这为什么比不宸居前朝宫殿能算作伟大贡献?新中国政府将明清皇家宫殿园林绝大部分作为公园或博物馆,而不是“宸居”,这不如满清皇室“宸居前朝宫殿”更保护历史文物吗? 至于阎崇年先生“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史册盖无一例”的“学术结论”,feifei这样的历史爱好者也不能认同。就算替阎崇年先生圆话,认为其清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一说,非指努尔哈赤,但对清朝之前“盖无一例”一说,仅举一反例即可驳倒—— 史载在沛公刘邦“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之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但司马迁并没有说项羽烧毁了秦朝所有宫室。 张永禄主编《汉代长安词典》载,兴乐宫至迟在秦昭王时代已经兴建,后经秦始皇再次营建。西汉初期又加修饰扩建,周回二十余里,易名长乐宫,成为高祖刘邦朝会诸侯的主要宫室。从汉惠帝起西汉诸帝移居未央宫,长乐宫遂成为皇太后居住之宫。 汉高祖刘邦先生是“大一统王朝”汉朝的“兴国之君”,他宸居了前朝秦朝的宫殿。我认为阎崇年先生“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史册盖无一例”的“学术结论”似乎并不“学术”。 还有一些秦宫为汉帝所用,有的毁于异族入侵。如—— 长杨宫:秦汉离宫名,初建于秦昭王时,因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宫门建有射熊馆。长杨宫为皇帝游猎之所,秦亡后保存较为完整,西汉诸帝常去游幸,在此观看校猎,击熊斗罴。汉成帝时,扬雄为讽谏游猎,以长杨宫为名,写有《长杨赋》。 回中宫:秦汉离宫名。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进攻关中,杀北地都尉,烧毁回中宫。此后,回中仅为战略要道,不复有离宫。(摘自张永禄主编《汉代长安词典》) 好,对新华社和文汇报报道的阎崇年先生“满族十大贡献”语录评论到此为止。一家之言,大家参考吧。(feifei@千秋汉英雄作于2008-11-17凌晨) 下周可能会评论一下阎崇年先生在书中认为努尔哈赤赛过历届美国总统的问题,看兴致和时间吧。 |
浏览:115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