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汉英雄
21757号馆文选__汉史评论和feifei小说《大汉雄风》等

讨论霍去病河西之战杀俘与否及其性格(一)

菲菲、聆风、票姚校尉

  菲菲:票姚校尉,你没有看到剧本中写霍去病的这段文字吧?
  守卫俘虏的军士指着俘虏:
    "骠骑将军,这些俘虏怎么办?"
    霍去病含蓄地:"你们看着办吧!"
    霍去病调转马头,疾驶而去,身后传来军士的声音:
    "除了女人,所有匈奴骑士统统给我砍了!"
    那声音毛骨悚然,充满了战场的残酷……
    这是对霍去病完完全全的侮蔑呀。霍去病的士兵曾经有挨饿的,司马迁记下来了;司马迁欣赏的李广杀了几百俘虏也没被放过,我们的骠骑将军要真干了这样的事,怎么可能被司马迁放过呢?而且史记中,霍去病在河西有没有妄杀俘虏,记载很明确呀,“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漝者弗取”,后面还有“诛全甲”呢。
    我们都知道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编剧为这么一个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民族英雄捏造这样的滥杀之事,太没有原则或良心了吧?
    痛心,心痛!
  
  唢呐:岳飞、文天祥已经快被否了,要轮到霍去病了?
  什么世道人心。
  
  票姚校尉:已经无可奈何了
    经常在各种论坛上看到有人说霍去病嗜杀,而且完全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瞎扣帽子。初时我还跟人辩论,现在已经彻底麻木了。编剧要这么编,观众还能怎么办。没写霍去病食人肉,我已经很满足了,^_^
  不是已经有人根据满江红的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推断出岳飞残忍吗。世界上有这样的傻子逻辑,讲什么道理都是白搭。
  
  聆风:我觉得编剧还是很爱护霍去病的
    史记里有“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漝者弗取”,汉书里武帝本纪里也有“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
    我猜,大概编剧既想写河西之战死了很多匈奴人,又不想让霍少亲自动手,所以绞尽脑汁变出这么一句“含蓄”的话?不过他的用心良苦效果好像不怎么样。以霍少在剧本里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想动手就动手了,哪儿来那么多“含蓄”功夫,这段怕是编剧弄巧成拙了。
  再说,就算霍少动手又怎么了,打仗嘛,而且是古代打仗,不死人就变神仙了(汗,,只要不死自己人就好。人道主义精神在那个时代那个条件比较难)
    我觉得剧本里编剧还是很想表现霍少在军事上的天分的,不讲规矩,变幻莫测。
  
  菲菲:聆风啊,在战斗进行过程中杀死匈奴兵和将俘虏杀死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这还叫爱护?说编剧是诬蔑可一点也不冤枉啊。
    前者是英勇善战,后者是妄杀,怎么会一样呢?
  
  聆风:知道啊,所以说编剧弄巧成拙
    河西之战死了多少匈奴人史记、汉书都有明确记载,估计编剧想对此有所交代,但又不想让霍去病的双手直接染太多血腥,才编了这么一出更别扭的戏,干脆全推到下面士兵身上,汗,那还不如让儿郎们在战斗中杀个明白~
  
  菲菲:聆风啊,正相反,把霍去病编成“含蓄”地要手下杀俘虏的人
    比编他不由分说带头杀俘虏应该是更"阴险"呀,尤其像网友票姚校尉也指出过的那样,一直把他写成莽汉的情况下。
    霍去病一生率汉军斩+俘匈奴十余万,在中国战争史世界战争史上不能说是少,但也并不是很多的,他打的战役还都是汉朝面对以掠夺为能事的匈奴的战斗,道义上没有可批评的呀。有什么好回避的?古今中外战果比这多的可不少呢,只要想想中国历史上内战就可以了,怎么没有人说那些将领沾血腥多呢?胡骑的命不比我们的祖先贱,可也并不比我们祖先的命值钱呀,再说匈奴也根本不是无辜遭受汉朝侵略的受害者啊。
  
  霍家军:不杀如何处理?
    问一个现实的问题,俘虏如果不杀该如何处理?
    放了?不可能,又不是玩游戏
    马上整编入军队一起对匈作战?太冒险,万一倒戈怎么办?
    分播出人马来递解回京?那自己人岂不也是越战越少,分散了兵力,而且万一押解途中再遇敌军,这里俘虏又一响应,岂不腹背受敌?
  砍断手足然后任其自生自灭?霍少能杀,可不虐囚,也不变态,绝不会做出这种事。
    所以这俘虏问题还真麻烦,况且霍少自己队伍都吃不饱,到时还要给俘虏留出口粮,这可如何是好?
    你是霍去病你怎么办?
  
  菲菲:回复霍家军。霍去病事实上是捕了俘虏回来的,后来又受降四万余人。
    大兵团骑兵作战,或死或逃为主,伤者也没什么战斗力了,没必要赶尽杀绝,俘虏一般也都是投降的。我前面说过了,霍去病如果有超过几百的杀俘虏的事的话,司马迁不会放过的,他连李广的事也直书不讳了。
    霍去病本人北征时,手下多有匈奴将领与士兵,他的弟弟后来还与他受降带回的匈奴王子金日石单结成了儿女亲家呢。
  
  票姚校尉:千秋说到了关节点上
    杀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即便在现代文明社会也不可能根绝,更不用说在古代。尤其在这种性质明确的战争中,如果霍去病真的有杀降,我不会为此谴责他。正如我对日本那两颗原子弹的看法一样,除了拍手叫好,实际生发不出别的温情脉脉的观感来。
    比较反感的就是编剧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在编剧笔下,霍去病几乎就是脑袋里少根弦,编剧提到的那些不循套路不遵常规的作战方式也只是停留在霍去病口头上、几乎没作正面表现,当然,比《汉武雄风》强的是,编剧没有给霍去病加上儿女情长这根弦,^_^。
    这样一个霸道任性的霍去病,很难想像会在这种问题上表现含蓄。多的人都杀了,还在乎投降的那几个?
    而且,从河西两战的情况来看,霍去病大规模杀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零星的行为对任何部队来说都在所难免,解放军算得上中国有史以来最文明的军队,在这方面的记录也并非完美无暇)。武帝诏书中特意提到: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锐悍者诛,河西第二战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几次“以众降者”和“捕虏”的具体人数,这都说明霍去病在战争中收纳降人是一贯执行的政策。很难想像,如果霍去病在战争中真的贪残好杀,河西二王还会主动降汉。休屠二王肯定是在比较过汉匈双方的任事方式以后,才会举族而降。当时汉匈双方信息交流不畅,河西匈奴更是偏居一隅,他们对于汉人的直观感受,只能来自霍去病的战争行为。
  从汉朝一方来说,活人也比死人有用。汉朝地广人稀,对劳动力需求很大。这些匈奴降人,有些可能像金日磾那样成为廉价劳动力-奴隶,有些居住到属国,其中很多人会成为汉军的征兵对象。而死人除了增加士兵的军功,没有更多的用处。其实不仅是汉人,匈奴人在这方面也比步其后尘的蒙古、满清表现得“文明”得多,他们历次袭扰边郡,除了抢粮食缯帛,抢人也是主要目的之一,汉人奴隶也是一项重要财富。比起后世民族战争中触目惊心的屠城记录,我一直觉得,匈奴人相比之下,还算有点大国风范。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文明,而只是各自价值观、利益点不同罢了。
  
  聆风:事物的两面性,水晶的多棱面
    视角不同,理解也可能不同:)我不觉得编剧写这段是别有用心要抹黑霍去病。首先这部戏总体上而言赞扬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对匈奴的战役又是重中之重,两个代表人物就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从霍去病死后剧情的结构性大跳跃可以看出。所以这两个人物也是全剧重要的正面配角。从这点来说,我找不出编剧刻意“阴险”霍去病的动机。这样一部大戏,如果编剧和导演对重要角色的领会、定位不一致,很难成功合作。看过某报道说胡玫解释有些配角的戏比主角更好看,举的例子就是霍去病,可见导演是真心诚意希望观众能喜欢这个人物。正因此,我推测编剧写这段“含蓄”也是出於好意。
    就象菲菲所说,中国历史上比霍去病杀人更多的并不少,本来没必要忌讳什么。可问题在於有多少观众会认真参考历史、在乎历史?大汉天子的热播就是榜样,因为黄晓明和李立的面孔而喜欢刘彻和霍去病的,不在少数吧?这就是偶像的魅力。假设编剧和导演出於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想把霍去病塑造成人见人爱的角色,在当今脆弱的和平主题教育、人人标榜人道主义的氛围下,编剧力求减少霍去病直接动手砍杀的画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历史正剧,死伤人数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两相考虑下,编出这样一段“含蓄”情节,把我们认为不必忌讳的地方莫明“忌讳”了一下,反而弄巧成拙。当然,这些都是我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编剧的意图,说错了请见谅:)
    再说历史上霍去病会不会杀俘虏的事情,个人觉得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性,理由和霍家军网友所说差不多,当时的客观条件下,留很多俘虏是个麻烦,是杀是留,今天的标准没法苛求古人。第一次河西大战,“首虏八千馀级”,可能是“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的过程中发生的,算不得杀俘虏。第二次比较难说,“骠骑将军逾居延,…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这里降者已经单独列开,那么这三万二百级首虏全都是负隅顽抗者么?我比较怀疑。如果这其中有杀俘虏的现象(我只是说如果、万一:),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大书特书?可能和当时汉朝人对匈奴的观感有关。汉朝长期受害、受辱于匈奴,打击匈奴可能已经是同仇敌忾、你死我活的事情,并不能和先秦内战相提并论。汉武帝发动最后一次战略反攻的目的应该也是“灭”匈奴而非单单“败”匈奴那么简单。霍去病的誓言“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用的也是“灭”字。对这两方面,都没看到司马迁有任何异议,甚至是从褒扬角度来记录(当然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又是另外一回事),汉书雷同。所以大胆推测,当时“灭匈奴”在道义上毋须受很多约束,也没有太多精神枷锁,由於匈奴全民皆兵,消灭其有生力量就是目的(三万多首级,霍去病也几乎灭河西匈奴一半有生力量),不管你是招降来用还是拿首级来领功。何况,因为李陵的事,我估计司马迁不可能对匈奴没有丝毫介怀,个人情感上只怨汉武而不怨敌方。所以,如果“灭”匈奴在当时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话,司马迁自然没必要大书特书。
    另外票姚校尉提到后来河西匈奴两王投降,这和霍去病杀不杀战场上的俘虏恐怕关系不很大吧。匈奴文明相较当时汉文明比较落后,而且应该更加崇尚武力。被更强大的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打趴下,可能比文质彬彬、循序渐进的统合过程更容易使他们臣服,甚至得到他们的认同(汗,怎么像小日本和美国)。如果这条成立,那霍去病的打击越沉重效果反而越好,再汗一把、、
    最后编剧对霍去病军事天分的描述只停留在口头上,我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扛责任,恐怕编剧还不够资格。有资格的除司马迁大人以外,轮不到别人。他那一连串流水帐叙述方式,除了让人得出霍去病“奇、快、狠、准”战斗风格的泛泛印象之外,还剩多少细节?如果编剧能自行想象出合理又让大家满意的具体情节,呵呵,他就神了。毕竟,历史上出了几个霍去病这样的军事神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就算想找参考也要找得到才行。鉴于打匈奴的战争篇是全剧的重头戏,导演就花费了大量精力打造卫青指挥的漠北之役,猜想如果史书有足够的材料让人发挥的话,编导应该会不遗余力来体现霍去病变幻莫测的实战行动的。可惜,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只能在口头上弥补一下了^^
    以上都是个人浅见,没想到写了这么多(胡玫也不会奖励我:),大家凑合着看看,错漏之处,万望包涵。
  
  票姚校尉:有些赞成,有些待商榷
    这一条极其赞同:“匈奴文明相较当时汉文明比较落后,而且应该更加崇尚武力。被更强大的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打趴下,可能比文质彬彬、循序渐进的统合过程更容易使他们臣服”。日本之于老美、越南之于中国,都是靠一场痛彻心肺的血战定下两国眼下关系的基调。我是在用什么威武不屈的标准来要求匈奴人了。
    但是对于史记中那几处斩捕的记载,个人感觉不能完全从字面上理解,司马迁在这方面的记录比较混乱,比如河西第二战的“斩首虏三万二百级”,从字面上看全为斩首,但其中应该也包括了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原来我还用“级”和“人”这两个不同的量词来区分,后来发觉漠北大战中记载“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路博德“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又把斩、捕统括记载,人和级同时指死人和活人。因此,单从史记的记载,很难清楚判断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因为对于军功计算来说,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算帐的。但是河西第一战应该都是斩杀人数,当时汉军自己都景况危殆,估计没有闲情逸致拖着大群俘虏转战数千里。
    另外,“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灭”字,我却觉得不应该僵硬理解。若如此,就跟理解满江红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样”,以为岳飞真的有吃人肉的习惯。就像现在好多人动不动就喊灭小日本一样,不过是口头上的夸耀之辞。汉人从根本上还是个讲求人性的民族,当时的人极其迷信,“杀降不祥”这句俗谚在史记中多处可见记载,对于当时汉人的约束力,远非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所能充分理解。
  至于编剧,唉,这位编剧同志。其实也挺难为他的,汉武帝54年的统治历程,用58集电视剧很难概括其全貌,更不用说还要超越史记,挖掘出更深刻的东西。而且,对于编剧来说,就是揽了个赚钱的活,跟我们这些人看待那段历史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单从剧本来看,江编剧算是完成得还不错(比大汉天子的烂编剧还是强很多)。一些史实性的错误,考虑到汉史本来就有很多聚讼纷繁的话题,就不多作苛求了。
    全剧的重心都在汉武大帝一人身上(前二十集自然少不了焦老爷子做主打、这是延续了《雍正王朝》的思路),卫青算是男二号,其他人的戏就只能草草带过。战争方面的戏,可能真正着力表现的只有漠北大战中卫青那一战。无论从资金限制,还是全剧篇幅的限制来说,其他方面、其他人物大概都只能蜻蜓点水了。
    “如果编剧能自行想象出合理又让大家满意的具体情节,呵呵,他就神了”……老实说,编剧就是干这活的,如果历史书上没写或没有写得很详细,编剧也就写不出来,那还要这个编剧干什么。否则,人人都可以手上搁本史书照本宣科,人人去当历史剧的编剧了。
    这部戏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能把影视圈浑浊的目光,暂时从清装戏上拉开。在服装、舞美设计上,替以后的导演们建立起一个拍摄汉朝戏的够水准的参照系。
  
  聆风:关于河西第一战的八千多斩杀数,应该没有异议,汉书武帝纪中,“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斩首八千余级”,明确使用“斩首”;第二战的记录史记确实比较混乱,如果“斩首虏三万二百级”包括了捕获人数,那么“斩首虏”三个字就含有“斩首”和“俘虏”两个意思,汉书中对此的表述改为“捷首虏”,相比之下更易读通。
    我对“灭”字的理解是僵硬了点,还是宽松点作“消灭匈奴的威胁”比较舒服:)不过“杀降不祥”这句俗谚当时是否真有那么强的约束力?史记等史书都是儒生写的,他们自然要通过各种有的、没有的来强化他们的理念,就象李广杀降的例子,明显用来证明他终生不封是“缘数奇”、是天意,而和他本身能力无关。所以,对於霍去病生前儒家思想初立不久的时代,他作为一名武将,是否有那么迷信,我觉得很难说。再说,就算当时大多数人都在乎“杀降不祥”,依霍去病不学古兵法、自成一格的脾气,俗谚对他的约束力有多强,也令人怀疑。
  至於编剧,呵呵,我相信目前中国的编剧们要凭空编造一些情节肯定都很拿手,若要按史书正式轨迹来合理发挥,并让历史专家和普通观众都满意,恐怕大部分编剧必须改行跳槽。何况霍去病的生平材料又少,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还是戏说剧好,情节不够,爱情来凑,好写、好拍、又好看:)
    “在服装、舞美设计上,替以后的导演们建立起一个拍摄汉朝戏的够水准的参照系。”非常同意,从片花来看,也的确很不错了。
原文 发表于千秋汉英雄  浏览:532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8/25 13:38:4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兵力变化情况(收藏于2009/8/3 8:32:15
蒋介石蒋介石1945年9月4日《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收藏于2009/6/28 23:42:35
蒋介石蒋介石1945年8月15日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收藏于2009/6/28 23:40:20
胡主席胡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收藏于2009/6/28 23:36:25
feifei就李陵问题给网友的回复(收藏于2009/5/6 8:42:55
feifei西方人眼中的明人形象(收藏于2009/2/15 19:11:59
feifei西方人眼中的明人服饰(收藏于2009/2/15 19:10:16
feifei聊聊《赤壁》中的红颜祸水&草船借箭(收藏于2009/1/11 9:02:13
feifei【大清笑谈】提笼架鸟-坐轿出征-寅虎制英夷-发现开花炮弹(收藏于2008/12/29 8:29:26
feifei有感于葡萄牙人克路士所记明嘉靖时中国人的生活(2)(收藏于2008/12/15 8:22:4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feifei汉朝的地图比清朝的地图还准确?(访问18173次)
聆风、菲菲、票姚校尉、刘汉武、唢呐关于霍去病年龄及是否受汉武帝偏爱等问题的讨论整理(访问14426次)
聆风、菲菲、票姚校尉围绕卫青与平阳公主年龄的讨论(访问13060次)
feifei敦煌前的敦煌——汉代画像石拓片(访问6953次)
feifei景山-崇祯-明清之交(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访问6936次)
feifei评随笔《刘邦的名言》(访问6848次)
feifei对《司马迁之死》及相关评论的一些看法(二)从李陵事件说开去(访问5546次)
菲菲、聆风、票姚校尉讨论霍去病河西之战杀俘与否及其性格(一)(访问5326次)
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兵力变化情况(访问5292次)
菲菲等评专家对《汉武大帝》的评论(二)(访问415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4 18:38:5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2/23 20:49:37
方法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7/24 10:44:5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4 21:41:5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9 22:53:00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