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7号馆文选__汉史评论和feifei小说《大汉雄风》等 |
10月10日,写点文字纪念辛亥革命,纪念那些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仁人。不拟直接歌咏,只想谈谈看似琐碎的一些细节。
在我们的帝制时代,自秦朝为始,“天子自称曰‘朕’”,生生将这个之前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变为了皇帝们专用的自称。两千年多来,除他们之外,也仅有寥寥摄政者临朝执政的太后,尝到过合法称“朕”的滋味,比如汉代的临朝太后。 说到汉代,不得不说这个朝代颇有皇帝并不觉得张口闭口都是“朕”才威风,所以史记、汉书中,屡见汉帝自称“我”或“吾”,甚至在堂皇的诏书中,也有称一把“我”的。与之相应,官员们自称“臣”也未见得是对着皇帝,对着上级、长辈、自己尊重的人也无不妥。 之后的朝代,按照历史“必然”进步的理想状态,似乎应该是一朝比一朝的皇帝更不待见“朕”,而钟情于“我”,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朕”颇得帝心,也让民心不得不畏,深入脑海,以至于今天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拍历史剧,皇帝以君的身份说话,即使是汉朝皇帝,也绝不会自称时不用“朕”的。而“臣”们,随着王朝的更迭,不但没缩小和皇帝称呼上的差距,反而到最后一个王朝沦落至必须以自称“奴才”且叩头如捣蒜为荣了。 “君人者,视民如父母”,在下达政府依汉律济养孤婴和特困儿的诏书中,“少宽容,好儒术”的汉章帝刘炟如是说。可惜,在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史上,民被君视作父母,这是非常的幻梦;民被君视作能覆舟的水,那是少有的幸运;被皇帝视作如子的“子民”,已算是难得的际遇——在那些连个县令都成了民的“父母”官、一个王都升成了“爷”的时代,小民哪里还敢奢望高高在上的皇帝去“视民如父母”? 幻梦破灭,现实残酷,列强入侵,外侮不断。当中国正面遭遇具有更高制度文明的西方时,在血火中,觉醒的人民不得不选择用生命、用革命去推翻帝制,实现天下无“朕”,天下同“我”。 然而,就在当代,有人试图以学术探讨的名义将帝制的倒掉、共和的诞生归功于辛亥革命后所谓满清皇帝的“逊国”。(连“退位”都不用,偏要别出心裁地用“逊国”,不知是否别有深意。) 你会相信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位连帝制时代曾有的皇室私家收支与朝廷公家收支不相混的传统都不能继承,却能心安理得地挪用国家公费海军军费去修皇室私家玩乐园子的太后,会真去“虚”自己这个君吗? 你会相信在“立宪”光辉名义下,一个能组织连之前历代王朝都难以想象的“皇族内阁”的政权,会真去进行君主立宪并“自改革”成功吗? 你会相信在民国新生、外敌恶邻入侵时,一个抓住“机会”为了集团私利,建立伪满洲国、拥立退位没多少年的前皇帝再登帝位的前特权阶层,真的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曾经为了国家利益,自觉自愿、主动而非被迫地“逊国”吗? 推翻帝制、剪去辫子不易,剪掉皇权思想、奴才意识更不易。(feifei@千秋汉英雄&天汉星云作于2008-10-10晨) |
浏览:104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