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叛变是正道——点评李零的《汉奸发生学》汉代部分之四
feifei
【李零】不过,在李陵故事的结尾有一戏剧性场面。李陵不是铁板钉钉的汉奸吗(而且即使是在“民族大团结”的今天也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原谅?)可是汉武帝死后你猜怎么着?汉政府却特意差他的老乡到匈奴去看他,告之“汉已大赦,中国安乐”,请他“来归故乡,无忧富贵”。而李陵也真倔,居然说“归易耳,恐再辱”,“大丈夫不能再辱”,硬是不肯成全汉政府的良心。在他看来,大丈夫贵在从一,忌在反覆。逼叛是辱,平反也是辱。陵自尊如此,仍有广之风。
【Feifei点评】李陵是铁板钉钉的汉奸?不知李零先生能指出是哪位历史学家这么定论的吗?李陵多少还余些良心,他兵败投降行为可以说是言而无信乃至怯懦自私,但要算成“汉奸”,恐怕勉强,到底没有他为匈奴效忠的确证,惟一一次与匈奴大将一起率兵与汉军交战,也是败仗,不能确定他是真尽力帮匈奴的。
李零先生在上述这段文字中还有意模糊了什么吧。“特意差他的老乡到匈奴去看他”的主体何以是笼统的“汉政府”,而前面李陵投降全归罪于外因时怎地不把汉武帝模糊去,也叫汉政府?事实上,此时武帝已故,昭帝即位,掌大权的是“素与陵善”的其好朋友霍光等,差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的正是他们。李零先生以为:在李陵看来,“大丈夫贵在从一,忌在反覆”,这肯定是一厢情愿——他本是汉臣,却降了匈奴,哪里还是“贵在从一,忌在反覆”的大丈夫?哪里配得上什么“自尊如此”?李广的军事才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说什么李陵的“自尊”有李广之风,则是对飞将军李广的贬损。对比李广的至刚烈性和自杀前也要维护自己的部下,在多种身份的人面前屡屡豪言要死节的李陵,号称“爱士卒”却一直没说过愧对死难部下的李陵,深受国恩却投降敌国的李陵,死后是无面目见其祖父的。
【李零原文注】只有痛诋我们“汉奸传统深厚”的一位少数民族作家曾到外蒙凭吊李陵,不但把卫青、霍去病骂了,就连苏武也没好辞,反而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见张承志《杭盖怀李陵》。
【Feifei点评】张承志在这篇散文中,提到卫霍时这样说:“20年来我也变了。我厌恶霍去病、卫青之类军人。我更厌恶苏武;他和孔老二一样使人压抑。在我的北方史观中,真正使我感动的人是李陵。”他还说:“李陵将军,且不说他永远成为军人文人试金石般的限界,即使只是他一缕血脉染入大漠,使黑发黑瞳的一支骑手世代怀想——难道还不够一桩美丽的壮举吗?”我不知道在李零眼中痛诋“汉奸传统深厚”的张承志,一贯固执甚至偏执地对伊斯兰教极端虔诚者极之肯定的张承志, 是以怎样的矛盾逻辑和双重标准去赞美叛变是所谓悲壮的正道,去厌恶忠贞不二、让多数中国人世代怀想的卫霍苏武,而肯定祖国还未不义,便先对部下执行不义、事了二主的李陵的?是李陵的背叛让他“感动”还是李陵背叛的对象是汉朝让他感动?当一个宗教信徒无家可归时,可否将其遭际归为这一宗教的不义,从而把叛变当作是“悲壮的正道”?(全文完。feifei@千秋汉英雄&天汉星云作于2008-3-16)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贴 |
浏览:1603
|
设置
修改
撤销
|
录入时间:2008/3/21 22:06:08 |
|
|
|
|
|
新增文选 |
|
|
|
文选评论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4 18:38:55)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2/23 20:49:37) | 方法: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7/24 10:44:52)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4 21:41:56) |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9 22:53: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