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7号馆文选__汉史评论和feifei小说《大汉雄风》等 |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未央宫建成,汉高祖刘邦大会群臣,置酒未央前殿,手捧玉杯,起身向自己的父亲大人祝酒时如是说,引得众人大笑起哄,却不知刘老爷子听了是何表情。正是这个在刘太公眼里“无赖”的四儿子刘季,以布衣提三尺剑定天下,其所成就的事业是其二哥远远不能企及的。
说刘邦颇具市井无赖气质并不冤枉。你看,他只是个小小亭长时,跑去素不相识、还没成为他准岳父的吕公那里贺乔迁,不但不带一文钱的贺礼贺金,还在名刺上大言“贺万钱”,毫不客气地抢了酒席上座;成为一方霸主的沛公了,他还以两女子伺候着踞床洗脚的傲慢做派,大大咧咧地会见名士;更有甚者,为了表示自己对“腐儒”的极端轻蔑之意,竟然曾做出溲溺儒冠的无礼之事。除了痞子做派外,刘邦还是个酒色之徒,这一点太史公司马迁言之凿凿——“好酒及色”。 中国人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很可惜,纵观历史,这并非铁律,而只是我们并不能每每成真的美好愿望。得人心者未必得天下,得天下者未必得人心。好在秦末逐鹿天下之时,刘邦虽不是什么至圣至仁之人,但相对项羽而言,他是人们眼中的“长者”——宽厚之人。“项羽僄悍”、“沛公素宽大长者”,楚怀王等人是这么看项、刘的;“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而刘邦“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于是对项羽“大失望”,而对刘邦则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汉王,长者也”,这也是王陵母亲在伏剑自刎前对刘邦的评价。身为沛县豪强的王陵,对于居刘邦之下并不怎么甘心,因为他曾被刘邦奉若兄长,后来却成为刘邦的下属。而项羽捉到其母后,安置在军中,企图通过她招降王陵。陵母不为所动,叫王陵使者转告儿子,不要因为她在项羽手中而对刘邦有二心,言毕竟“以死送使者”,牺牲自己的生命堵死儿子转投项羽的路。在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紧要关头,这位老妇人宁死也不让儿子帮前者,“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贵族项王,其领袖魅力竟输给布衣刘邦!项羽更失败更让自己蒙上耻辱的是一怒之下,烹陵母之尸。屡次企图以老人女子为质去对付“无赖”刘邦,对一个亡者、一个老妇人又下此毒手,青年贵族、反秦英雄的霸王项羽在这点上实在是不英雄、不贵族,虽说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人类野蛮残暴行径司空见惯。 布衣出身的刘邦,不以自己的出身自卑,在粗俗无礼之外,颇能反躬自省,“有大度”,所以部下大将谋臣都敢于直言他的错误,明说他这不如项羽那不如项羽,而不担心这么做会有任何后遗症。刘邦更能清醒看到并坦然承认自己不如臣下之处:“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自然,在坦承己短之外,刘邦更有王者的自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万人敌”的项羽是残酷战场上无惧的勇者,他的对手刘邦也不是畏葸的懦夫,而且这位开国之君的情商之高世所罕有。在楚汉对峙的两军阵前,刘邦历数项羽十罪,被楚军伏弩射中胸部,重伤剧痛之下居然马上按着脚说“敌人只是射中了我的脚趾头”!他在和项羽的正面作战中屡次败北,但屡败而不馁,屡败而屡战。大败于荥阳,再败于成皋,到刘邦逃出成皋时身边只夏侯婴一人相随。在此困境下,这位几成孤家寡人的汉王自称汉使,在清晨时驰入修武的赵王张耳、韩信军营,于他们的卧帐中夺了印信、兵符召集众将。韩张二人起床后才惊悉刘邦独至,而刚遭惨败的汉王已雷厉风行实施新的人事安排和战略布署:即时命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发赵兵攻打齐国。刘邦并非以善武勇力闻名,但他并不怯于亲冒矢石、搏命沙场,做汉王与项羽大战时如此,称帝后自己平定九江王英布的叛乱时如此,率军与匈奴苦战于平城时亦如此,他也是箭雨如蝗的战场上无惧的英雄。 “游子悲故乡”。汉十二年,已贵为天子的刘邦,尽召家乡沛县的父老纵酒。皇帝在乡亲面前毫无顾忌地击筑、高歌、起舞,慷慨伤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起自微贱的汉高祖,一曲大风振河山!(feifei@千秋汉英雄&天汉星云作于2008-2-20) |
原文 发表于千秋汉英雄、天汉星云博客 浏览:162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