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90号馆文选__奥贝斯坦 |
|
|
|
三年后的废话:
本来已经不记得这篇文是几时写的了,为了看时间特地搜了一下最早的发表地…… 2003-05-26 16:08:22 近乎要有惊叹的冲动了,三年,三年了也! 啊,我老了= = 笑,说正题的。 被shshd点到名,真有点受宠若惊^o^ 而提到要将我的一些文转过来,一边是高兴一边有点惭愧。人总是这样,看着过去写的东西会连自己都忍不住地想笑。 曾经年少时啊。留下的文字连自己看了都要忍不住地捂住额头感慨青涩了——当然,估计现在留下的文字两三年后看也有得抽搐。 所以忍不住就会想说一些多余的话。 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约是我对银英最为狂热的时候吧,不只热爱,实在有‘狂热’的嫌疑。 而对尚书的感情——从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虽然有观点,可是完全不在冷静叙述观点的状态啊。 现在回头来看看,当年的看法目前也依然没有改变,我仍然很固执地坚持着一点,对奥贝斯坦来说,能死在莱因哈特生前,是一生的大幸。 不得不说,塑造奥贝斯坦这样一个人物实在显出了田中大神的狡诈。不仅有了一个背黑锅的人物使莱因哈特这样一个近乎戏剧化小说话的人物显得异常合理,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奥贝斯坦对黑锅的态度而使尚书大人成为银英中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在我看来,奥贝斯坦是一个集中背黑锅的人,但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那种‘我故意要自己背黑锅’的态度,就是这种态度让人欲罢不能。 奥贝斯坦所做的一切可被指端的事情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一点,莱因哈特板上钉钉地说过;而我三年前这篇拙文或许也就是忍不住想要再去重复一次皇帝的论述,想要一件件地说明这个论断的合理性——这样想来会动手写这篇文跟当时不小心看了些反尚书派的激愤言论是很有关系的。 而我现在忍不住又想炒一下冷饭,或许也是那么多日子以来又沉淀出一些想法吧。笑。 威斯塔朗特。 这个事件大约是奥贝斯坦所做的争议性事件里最没讨论价值的一件。其必要性利益性原著早已由尚书本人用那没温度的声线全部解释过。 而读者争论多半出于其‘合理性’。 我想这个问题看法不同的人始终也争论不出统一的结论,涉及生命的话题总是太过沉重和尖锐。争论威斯塔朗特事件是否合理就象争论战争是否合理一样,很无聊。 就象现在去辩论中国历史上‘扬州十日’的大屠杀,‘留发不留头’的强硬政策与多国混战的历史时段那些流血对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进步到底有无贡献一样,说白了,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拿来当饭后茶资。 觉得残忍。但根本不生活在那些年代的人诸如我知道什么残忍? 我想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的生活的人没有资格说那手段多么无人道,同理,没有背负了那数亿军人性命的人也没有资格去议论牺牲哪一边比较有利。 典型的例子,我们现在能够为落在广岛上的原子弹去指责美国么? 这种事情始终也只能很无奈地说一句存在即合理,并且衷心祷告我不会遇到那样的年代。 在这一点上,为《干冰の剑》里我那么自以为正确地肯定这一事件的那些句子,很羞愧地汗颜一下。 我不以为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但同样,也不能认为它是正义的。 只能说,在奥贝斯坦的立场上,这样的事情是有利的——而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有其理由而在其立场上非常合理的。 也就是那样相对的话。威斯塔朗特的两百万亡灵有资格痛恨奥贝斯坦,这个可怜星球的幸存者有资格向他和皇帝索命;相对的,帝国里因此而没有失去儿子的父母,没有失去丈夫的妻子有立场理解他。 私人P.S:很希望不要再听到有人继续为了这个事件去指责奥贝斯坦和莱因哈特,赞同不赞同是个人立场,但除了威斯塔朗特上的居民,谁有资格指责他们? 吉尔菲艾斯的死与二人的分歧。 都不必说以吉和莱的性格,有这样人物设计的书里他必定要死这样过度客观的话了。 说到皇帝的红发挚友……请原谅我是个悲观主义者。 我并不以为两个人因为威斯塔朗特的争吵是一种偶然,或者是因为奥贝斯坦对莱因哈特的影响。吉和莱的正义已经逐渐分离——我不说他们必然有一天会背道相弛这么悲观的话,但两个人要统一其观念……那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作者: 风华_2006-9-11 13:0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原创】干冰の剑 在我的眼中,莱因哈特并不是正义的。莱是一个霸主,有那个实力,有那个野心,也有了非常适合他的天时。莱因哈特是一个历史可以歌颂他也可以批判他却只是不能抹杀他的,那样鲜明的人。 莱因哈特在考虑着服务民众的同时,也想要获得高于一切众人的位置。 就是那么不太顺耳的话,小莱再英明再伟大,也就只是一个杰出的帝王。 吉和莱的差别,在我看来可以用这样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形容——如果屈服在无能贵族的势力下做一个地方官员统治一方土地能造福当地人民,吉会选择担当这个职务而莱绝对不会停止他的野心。 莱因哈特是一个骄傲的人,一方面他愿意为民众造福,但另一方面他绝对不容许废物在他的头上。 也可以说,莱因哈特是注定要让这个宇宙流血的。 我是个刻薄的人,在我看来这对挚友中真正明白他们所选取的道路的残酷和有所觉悟的,并不是温和的红发青年——这也很自然,他其实是被莱因哈特所带动着,非常被动地走在那条路上的。虽然好象很从容,其实心态上格外被动。 吉尔菲艾斯所抱有的骑士式的勇气和理想国式的信念是与莱因哈特的野心所不兼容的。长此以往,要么是莱因哈特被吉尔菲艾斯所影响,要么就是两个人的正义分道扬镳。 如果是后者,想必温和的吉尔菲艾斯并不会对莱因哈特兵刃相向,那不是他的作风。但他是绝对不会和莱一起继续走那条深红的霸主之路的。 而如果是前者,我很难想象吉式的正义能造就一个霸主。 我以为奥贝斯坦所担心的除了第二人威胁论,还有这种隐患的存在。 奥贝斯坦的决定,自然是以他的立场所做出的奥贝斯坦式判断,这个判断我们很难说完全没有一点失误……我个人认为奥贝斯坦其实对自己的此一判断不是没有懊悔。因为我相信他能发现一个事实,吉有其存活的必要性。 关于这一点,很推荐《银英妄言》中奥贝斯坦的部分,我很赞同那样的说法。 而在我这篇旧文中,想说的应该是吉莱友谊的破裂与吉的死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小说情节的必然,或者是这对挚友性格的必然。 如果说这是奥贝斯坦的缘故,第一确实不恰当,其次,我并不认为尚书在此一事件上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奥贝斯坦在这一对挚友的分裂上有什么‘作用’的话,大概可以说,他的出现使吉和莱之间的分歧明晰化,无法再被温情的表象和强烈的牵系所掩藏。 这位帝国尚书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如此,他曾经多次担任了‘催化剂’这样的角色。 罗严塔尔的叛乱。 小罗元帅的反叛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和吉与莱的关系恶化异曲同工。 也就是矛盾长期地存在着,但因为一些很人性化的因素而潜伏,奥贝斯坦所做的就是一个激化的工作。 我们很难说奥贝斯坦这样的催化究竟是对是错,因为人总是怀着美好的心态想要去相信,有些东西不去激它或许一辈子也就这么藏过去了。 这种观点无可非议,但奥贝斯坦既然自命为排除帝国危机的除尘器并不惜为此背上任何名声,那要他怀上这样美好的希望未免就太可笑。 在我看来,奥贝斯坦逼反罗严塔尔和诸葛亮杀魏延有一种很有趣的相似性。 即所谓的‘猛兽论’。 其实可以一眼看穿,田中让奥贝斯坦时刻念叨的猛兽论,和孔明丞相记念一辈子的‘反骨’本质是一回事。 就象我在文章里认为的,罗严塔尔一辈子不会宣称他背叛莱因哈特,但这不表示他不会背叛新帝国。奥贝斯坦在莱因哈特活着的时候把罗严塔尔除掉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谨慎的选择。 如果说上两件事情我对于尚书的抉择是抱着‘在其位谋其政’和‘存在即合理’的接受心态的话;那么在对于罗元帅的态度和手腕上,我一百个支持奥贝斯坦。 如果说奥贝斯坦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选择的话,他实在有负一国尚书之名。 海尼森大除草。 其实这是奥贝斯坦一辈子所做的事情里最让我意想不到的一件。 可以说,之前和之后的很多事情,白发尚书都起了一种催化的作用——每一件有隐患的事情,他都使这种隐患明晰化,逼得当事人不得不去正视和解决它;虽然也背黑锅,但却没有一件背得如此彻底。 在这件事情上奥贝斯坦可以说是彻底贯彻了‘塑造’的真义,而且简直可以说是拥有行为艺术= = 我想,这件事情与在莱因哈特将死的时候把地球教一网打尽的漂亮行动,任何有观察力的人大约都不得不被他折服。 而关于奥贝斯坦这个人,我想,可以借用圣经里的一句话:“有人在旷野中喊,修直主的路。”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修路人。 奥贝斯坦是个很冷漠的人,在他眼中一切都成为塑造一个帝国的道具,包括皇帝,包括他自己。 这样的人,无法去要求他温情或是什么‘设身处地’地考虑,奥贝斯坦的思考方式是冷机制的,因为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只不过是塑造新帝国的工具。 这实在是讨厌的人,但我却无法不尊敬他。 就是这样觉得,所有人都可以讨厌他痛恨他,因为有讨厌或者痛恨的理由。甚至有杀之而后快的理由。 但帝国却必须感激他,为他所做的一切。 我是个不提倡个人崇拜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被国家所感谢的人,一个普通公民厌恶他没什么不对。 而莱因哈特,对他最重要的人无疑是吉尔菲艾斯,但让我很大不韪地说一句吧,真正能够明白这个年轻皇帝野心并能跟上的,其实是奥贝斯坦。 那种跟随的步伐,是连出色的帝国双壁与其他都督都无法追上的。 而这种相知,也并不是单向的。 我想这就是奥贝斯坦一生的幸运,能遇到莱因哈特,能死于来因哈特以先。 话说不过应人号召过来贴文,结果忍不住发了一堆后续口水啊- - 我这爱牢骚的破习惯。 都是些个人看法,大家包涵吧。鞠躬。 5 回复:【原创】干冰の剑 觉得残忍。但根本不生活在那些年代的人诸如我知道什么残忍? ----------------------------- 读者的残忍。 我们的残忍,在于我们的出离,在于我们的耳不曾听目不曾闻。 这个句子,是去年的冬天,在没有什么征兆地失去了某个人之后曾经写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文字中的,从来不成篇,现在也再不可能去碰。生命本身就已经是太沉重的东西,不要说那些和你息息相关的。 今年的天冷得很快,寒风吹起的时候,距离那个日子,竟然已经过去十个月了啊。 (偶然看到了这个字眼,没来由地就想起这些离题的话,sigh,就当我不存在好了……) 作者: 列奥诺拉2006-9-11 15:5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0 回复:【原创】干冰の剑 如果是后者,想必温和的吉尔菲艾斯并不会对莱因哈特兵刃相向,那不是他的作风。但他是绝对不会和莱一起继续走那条深红的霸主之路的。 而如果是前者,我很难想象吉式的正义能造就一个霸主。 我以为奥贝斯坦所担心的除了第二人威胁论,还有这种隐患的存在。 奥贝斯坦的决定,自然是以他的立场所做出的奥贝斯坦式判断,这个判断我们很难说完全没有一点失误……我个人认为奥贝斯坦其实对自己的此一判断不是没有懊悔。因为我相信他能发现一个事实,吉有其存活的必要性。 ----------------------------------------------- 基本上我不认为奥会认为吉活着是"必要"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奥的眼里,除了莱以外,任何人都不是"必要"的. 对奥来说,倘若莱能在公事上对吉和其他人一视同仁,那么吉的存在或许没有大问题,或者说是利大于弊. 如果莱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奥很难容许吉作为新政权的第二人存在.对奥来说,这恐怕不是可以让步的问题. 我认为莱是银英中----至少是帝国中最善于发挥他人优点的人,相对地,奥是银英中最善于发现别人弱点的人.从这点来说,他和莱确实是绝佳的光暗互补.当然这并不是说奥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不过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弥补莱的不足而不是和莱抢风头. (虽然吉是从下水道里也能看出美的人,不过发现和发挥是不同的,比如奥贝斯坦,能够发现他的优点的人其实很多但是能够包容并发挥他的优点的人却很少,而毕典菲尔特虽然很推崇吉,但如果真的配属在吉麾下未必能发挥出那样的威力----正如杨也是极善发现人材的人,但他的用兵作风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阮邦修舰队的刚气一样.或者这正是"常胜"和"不败"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的吧. 说到这里允许我跑一下题,曾经有好嗳颂峁撬固峄嵴?说杨已经拟定了N种方案,而莱似乎只有一种准备等等,对此我要指出的是,第一,从莱和吉的对话中看莱不是没考虑过同盟采取杨之前建议的那种对策的可能性,而且一直在注意有没有这种动向,第二,莱的出发点是"长胜"而杨的出发点是"不败",战术条件占有优势的一方如果只想达成"不败"的结果那么选择空间是很大的,相反,战术条件处于劣势的一方如果要做到"必胜",那么选择空间不会太大,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对杨来说,不让同盟军遭受太大损失早早全师而退是上上之策,他恐怕并不希望同盟军大获全胜之后再乘胜追击扩大流血,反过来看莱,他要确保不败其实很简单,采纳梅尔卡兹的提议就可以了(梅尔卡兹也是一个追求"不败"超过追求"胜利"的人,所以他倒正杨最需要的人),但是"不败"的结果对莱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伯爵的地位,得到了罗,米,梅这样重要的盟友,如果不能尽快开设元帅府的话万一发生出点什么变故就变成竹篮打水了,而且这一次不能取得胜利也很难说下一次什么时候才有机会独立带兵了,所以他非赢不可. 还要补充一下,以上两个最都不包括希尔德,事实上我认为她在这两方面的能力未必输给莱奥,但她独立决策的机会很少,所以很难给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奥并不是看不到吉的优点,不过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看出了吉的弱点,以及这种弱点的潜在危险性,这种发现他人不足加以弥补或排除的作风不是针对吉一个人,而是针对包括莱和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所以他才会成为莱的盾牌,才会选择在最后退场. 在奥看来,吉的弱点是什么呢? 在奥第一次见莱的时候就已经当场指出来了: “吉尔菲艾斯中将,你能开枪打我吗?我就这样手无寸铁,你也能开枪吗?” 莱因哈特没有再下进一步的命令,吉尔菲艾斯仍瞄准着他,心里犹豫着是否要在扣板机的手指上施加力量。 “你无法开枪吧?你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值得尊敬,但要威就霸业却是不够的。有光就有影……但是年轻的罗严克拉姆伯爵大概还不能理解吧?” 这句话的前半句虽然用了第二人称,但其实是说给莱听的,这一幕当然也是故意做给莱看的----让你看清楚,吉不能为你做到所有你成就霸业必须做的事.(从这一幕也可以看到,"污名"中吉的犹豫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且有一贯性的) 作者: shshd2006-9-13 01:0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1 回复:【原创】干冰の剑 既然奥清楚地看到了吉的弱点,而他又从莱对自己的接纳看出了莱真正的心意----他不会为了任何人----哪怕是吉放弃自己的野心,那么对于吉莱之间在未来发生冲突乃至决裂的危险,他也不会遇见不到吧? 如果吉在莱阵营是第二人的地位的话,即使是做最乐观的估计,吉没有主动涉入也没有被动卷入任何反对莱的事情,仅仅是退出了事,也足以在莱阵营造成巨大的混乱了!第一人和第二人的分裂啊!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集团的一次重大分裂,哪怕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后果也无可估量,它可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一系列的人心的混乱和持续分裂. 书里说过,吉死后,被任命为新领土总督的罗实际上已经是帝国军内第二实权人物了,因为米近在中枢什么事都要请示,而奥的地位虽高却不掌握实战部队.但是罗反叛,也只是反叛而已,罗在举叛旗的时候也只是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而叛乱随着第二次兰提马利欧会战的结束很快也就冰消雪灭了,虽然罗的地位如此重要,权力如此之高,声望如此之隆,叛乱声势如此之浩大,但过后却没有对帝国的人心军心方面却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后遗症,是因为不管怎么说罗毕竟也只是莱麾下的一群高级将领中的一个而已,还远没有到"第二人"的地位. 但是,如果是第二人----比如说吉的话,仅仅是隐退,产生的混乱怕也不止于此吧!米达麦亚为什么即使内心泣血,即使背负起杀友之仇也一定要亲手讨乏挚友? 因为他不能让莱在士兵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被破坏.如果吉莱公开分裂----哪怕仅仅是隐退,那米达麦亚后来不惜付出如此代价也要维护的东西只怕一下次就会荡然无存了!连你最好的朋友都不肯再追随你了,其他人能无所动摇才怪!即使能够稳住局势,帝国军的军心受到的打击也将是极其严重且无可挽救的. 更何况,吉莱之间即使不出问题也是勉强维持的微妙平衡,而是帝国的敌人那么多,任何人都可能在想方设法挑拨离间(包括地球教也包括杨威利),而吉莱的分歧事实上比莱罗矛盾更严重,更有原则性,因此挑拨的余地也只会更大.就拿地球教来说,要制造出一种条件让吉处在他的原则让他非违背莱的命令不可的处境,未必是什么困难事.而如果吉莱之间发生公开分裂,不管是以平静还是激烈的方式,后果都会比罗的反叛严重得多. 更不要说,奥既然能看出罗的不甘居人下,相信也不难看吉和罗之间潜在的冲突可能性(别忘了,就连最推崇吉最袒护罗的米在最后都产生了"即使有他的存在,今日的事态仍旧是无可避免的必然结果呢"的怀疑),要推究罗莱之间矛盾的根源,莱对吉杨的态度与对其他部下的态度之间的明显反差未必不是理由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奥不是容不下吉,但前提是莱肯把吉放在和其他部下一视同仁的地位上,不然除去吉是早晚的,而且赶晚不如赶早. 我对那篇<银英妄言>最大的不认同,就是说吉的死强化了莱守住他们共同价值观的说法----事实上恰恰相反,株连立典拉德一族,为了权谋目的而拿百万人的生命冒险,吉死后那段时间的莱是最接近于奥理想中的政治家的人,否则也不用希下决心为了守护莱的本我而和奥战斗了. 至于奥本人,对吉的死虽然感到意外,但也未必不觉得"长远看未尝不是好事",不信请看这一段: “阁下,关于立典拉德一族人,那样做真的恰当吗?” “凡是战争都是难免要流血牺牲的,至今已流了很多的血,今后应该也会如此吧!再加上几滴立典拉德一族的血会有什么分别呢?” “如果您这样想那就好了。” “你退下吧!去做好你自己的事就行了。“ 奥贝斯坦不说话,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当他把头低下去的时候。义眼中放射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光芒,那是一种满足的光芒。 我认为奥眼中这种"难以形容"的"满足的光芒",足以证明他在莱振作起来之后心态的主体并非懊恼沉重.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根本的原因,就是归根到底,奥反对"第二人"首先还不是出于对吉的弱点(这个弱点是说对于成就霸业务\而言的弱点)的考虑,而是出于体制建设的需要. 罗严克拉姆王朝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它是要建立一个新的体制,因此奥一再强调的就是把新王朝的种种优点以体制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亿万人的努力,千百万的流血换来的成果不会因为死了一两个人就付诸东流.从这个角度说,他就更不可能容得下第二人,因为就算莱领导下的帝国可以战胜任何危机,就算吉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意对莱不利,但今后呢? 能把王朝未来的稳定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上吗? 作为开国君主,莱因哈特有义务为后世留下一个并不需要依赖于"这个是莱因哈特那个是吉尔菲艾斯"才能成立的君臣关系的典范,更有义务不给后世开创一个很可能不断被后世人利用招致无限祸患的先例.(照书中的说法,吉尔菲艾斯本来很可能成为一身兼三长官,真要是帝国第一任君主就创下这样的恶例,那后世不知道要凭添多少是非)米达麦亚对一直进行的好好的事情因为不符合理论就强行修改感到不满,而奥的出发点恰恰是,光是现在没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从体制上说,任何人对国家而言都不应该是必要的,包括皇帝(莱也说过奥不是没有可能废掉他),也许在一个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有些人是必要的(不过事实证明没有吉的莱同样统一了宇宙),但是一个必须依赖个别人的存在才能良好运作的体制肯定是不完善的,作为体制的建立者,至少应该有意识地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体制的这种依赖性,而不是把这种依赖性当成建立体制的前提. 从这点上说,如果莱把他和吉的特殊关系当成勾画新体制的前提来考虑的话,那么奥更加不可能容得下吉. 最后,虽然我说如果莱不能在公事上抛开他和吉的私情则奥不可能容得下吉,但我认为奥背着莱除去吉或是挑拨离间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为那种情况下奥恐怕要重新估量的是莱身为霸主的资格,吉的问题反而不是重点了.奥并不是可以无条件献上忠诚的人,他对莱有对其身为霸主的自觉性的要求,这也正是他在威斯塔朗特事件时一定要莱亲自做决定的原因之一. 作者: shshd2006-9-13 01:0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2 回复:【原创】干冰の剑 而莱因哈特,对他最重要的人无疑是吉尔菲艾斯,但让我很大不韪地说一句吧,真正能够明白这个年轻皇帝野心并能跟上的,其实是奥贝斯坦。 那种跟随的步伐,是连出色的帝国双壁与其他都督都无法追上的。 ---------------------------------------------- 这点我却不同意.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就不会在吉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为了一些莱的决定(比如赦免缪拉,对克斯拉不予重惩罚)耿耿于怀了.莱是要霸权,但他的野心不是霸权可以满足的,甚至于还有一些东西对他来说是比霸权更重要的,这一点奥是到了后来才在事实的面前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因之对莱做了让步,重新调整了自身角色的. 比起奥来,能够更早更清楚地看清楚这一切的人是希,她在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莱的生命和光彩不是只靠霸权可以支撑下去的,如果想把那些从莱的身上剥夺掉,即使莱建立了霸权,也已经陷入精神上的死亡,而这种死亡的结果要么是导致人格崩溃,要么导致鲁道夫的式的人格出于自我保护目的而诞生,无论哪一种对莱本人以及帝国来说都是灾难.而整部银英中对莱的意见影响力最大的不是吉也不是奥,者两者都只能在莱没有考虑周到或者还没有做出最终判断的情况下影响莱的意见,而真正能够改变莱的既定判断乃至决断的人,是希. 对奥来说,追随莱只是他达成自己的野心(或者说理想)的手段的一部分而非目的更为全部结果.吉所愿意追随的只是符合他理想的那部分莱的脚步,奥除了愿意追随符合他的理想那一部分外,也没有放弃不符合的部分,但在这部分他并不是无条件地跟随,而是始终站在自己的野心(或者说理想)和莱的野心(或者说理想)的中间,开始是想把莱彻底拉过来,后来放弃,改为充当两者的调和角色. 若说了解莱的野心,至少我不认为罗严塔尔不如奥,第一个认识到莱的野心的价值的人就是他,这也是罗对莱效忠的前提,而且罗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反复地修正着他对莱的判断,我认为不会也不存在大的偏差.同样身为剑,我认为罗恐怕比奥更知道莱的野心的本质----不是了解而是知道,因为那种不甘居人下的欲望,也一直都在他的鲜血里燃烧. 作者: shshd2006-9-13 01:5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13 回复:【原创】干冰の剑 觉得残忍。但根本不生活在那些年代的人诸如我知道什么残忍? ------------------------------------------------- 想起某电视剧里一个女主角为报灭门之仇要杀某人,最后却答应给他时间让他修完某律法以利苍生,那个人说,这个可以交给我的继承者去修,女主角回答,这部律例不是双手沾血的人不会修,我能看到你的残忍,也能看到你的慈悲....... 作者: shshd2006-9-13 01:5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 浏览:554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