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90号馆文选__狮子之泉七元帅 |
|
还记得写《交点》的时候,回NSL的文,说克莱是“知己”,NSL居然回我说,最多只有克算莱的知己(还是莱算克的知己),而且这还是动画改编的功劳,还说我把克斯拉的地位说重了。。。。。。害得我先引用《千亿星辰千亿光芒》原著小驳,然后抽出时间从外传到正传开始大驳,这一驳就一口气从第一章写到第九章,正写到高潮----威斯塔朗特刺客登场,无意看了一下要塞,NSL回了我的小驳,说世纪读书网的《千亿星辰千亿光芒》没有后面四章(也就是克莱结为知己的部分)她以为是动画原创的,然后回去补习去了。我倒~~~~~~那我写了这么多是写给谁看的啊? 想想白写了这么多,终究不忿,还是贴出来,本文未完结,未修改,语句颠倒逻辑混乱考虑不周前言不答后语再所难免,禁止转载,拒收砖头----等草稿变成正文之后才准砸。 首先,作者对莱因哈特和克斯拉关系的形容是“以奇妙的形式成为知已”,如果这个“成为知己”是单方面指克斯拉成为莱因哈特的“知己”的话,窃以为此处当加所有格,即类似于“他的”一类的形容。作者另一次使用“结为知己”的形容是出自罗严塔尔之口,当时罗对米提到莱时说“今后会结为知己”,我不认为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让莱变成他们两个人的知己而不是成为彼此的知己吧。 银英外传基本上都是补完之作,除了最早的两部作品《达贡星域会战》《白银之谷》只是单纯的背景补完,《尤利安敏兹的伊谢尔伦日记》是作者杀死杨之后安抚读者的之外,从第三部《污名》开始,很显然作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为了写故事而写故事,而是有意识地借外传来对人物思想,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加以补完(如《朝之梦夜之歌》强调了莱因哈特扫除民众麻木心态的思想,《污名》是对吉尔菲艾斯性格的补完,《击碎星辰的人》使莱和罗、米的交往经过变得完整),这些补完不再是独立于正传故事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佐料,而是将正传由于篇幅、结构及其他原因不能写得很充分的内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正传中的人物及情节而写的。比如《朝之梦,夜之歌》强调的莱因哈特发誓铲除民众麻木心理的决心,《污名》中吉尔菲艾斯面对老妇人不能开枪的犹豫,《击碎星辰的人》中对莱和罗、米早期关系的叙述,都对正传情节乃至人物的理解非常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外传的这些内容,那么读者对正传中很多相关内容的意义的体会就会差很多,甚至可能出现重大偏差或导致人物形象的不完整。 再看以吉、莱为主角的五部外传小说,对莱因哈特麾下提督涉及较多的只有三位,就是罗、米、克,只有这三个人和莱因哈特见了面,其他如奥贝斯坦、毕典菲尔特、坎普都只是随笔一提。值得注意的是《千亿星辰,千亿光芒》是和本传第十卷同步完成,比本传晚1个月出版的外传,我认为作者将他在正传中写得不充分的内容----无论是就全书而言还是第十卷而言,在这部跟大结局同步完成的外传中加以发挥补完是很自然的想法。(联系作者说过,因为第七、八、九卷有些冗长,他决心无论如何要按计划在第十卷做个完结的话,言下之意前面的占的篇幅超了标,只好删减后面的预定内容,就算有些东西来不及充分发挥也只能算了的话,就更是如此了)。最明显的例子,这部外传中涉及了莱因哈特的爱情观,莱因哈特不但提出了他对恋爱对象的标准----头脑好,性情佳,还谈到他对婚姻和爱情关系的看法----“跟不相爱的男人结婚,做丈夫的不是太可怜了”“若是不爱的话,就不该结婚”,很显然,这些内容是有的放矢,因为为第十卷中写了莱因哈特的婚姻,由于人物性格等原因,某些问题不易在正传故事中交代清楚,但作者又必须作出交代,否则会造成人物形象的不完整,所以才借外传来补完莱因哈特的爱情观,把正传中传达得比较含蓄、曲折的东西更明确地传达出来。同理,这部外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莱因哈特和克斯拉的会面,也应一种对本传的重要且必要的补充,而非当单纯的增加一段故事。 看一下原著中莱因哈特和克斯拉关系的变化。 正传中,克莱关系的起点是第二卷,请看这一卷中作者是怎么定位克斯拉的: “其他还有克涅利斯·鲁兹、奥古斯特·沙姆艾尔·瓦列、艾尔尼斯·梅克林格、奈特哈尔·缪拉、伍尔利·克斯拉等提督们。。。。。。” “其他的提督也按原定计划获分派了重要的任务,鲁兹去占领统帅本部,坎普负责守卫元帅府,克斯拉去布朗胥百克公爵府,缪拉去立典亥姆侯爵府,罗严塔尔负责保护立典拉德公爵办公的行政府,梅克林格去新无忧宫。。。。。。” 提督,提督,银英中只有宇宙舰队的指挥官才能称提督,作者一再将他列为众提督之一,说明此时对他的定位并无特别之处。非但如此,莱因哈特出征的时候留守帝都的人是摩顿中将,这也说明此时作者赋予克斯拉这个角色的任务就仅限于担任是莱因哈特麾下的提督。 第三卷,克斯拉正式以宪兵总监身份登场,标志着角色定位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背景是,作者原本只想写三卷书,可是第二卷写完之后,改变了计划,决定写十卷,于是必须重新勾画故事结构和设定人物,对作者来说,全书仅进行五分之一吉尔菲艾斯就死掉的局面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这时候他得重新考虑失去吉尔菲艾斯之后莱因哈特的路要怎么往下走,并且根据这一点重新设定出场人物的定位,第三卷中被完成了重新设定的人包括罗严塔尔,米达麦亚,缪拉,坎普,克斯拉。除了坎普在本卷就完成任务死掉之外,其他人都是为让莱因哈特在吉尔菲艾斯这么早就死掉的情况下继续走完后面的故事而重新设定的。但这种设定并不是和前面的故事断裂的,个人以为,尽管作者写前面的时候心里还没有后来的人物形象,但在后来重新设定人物时,则尽可能使其存在与前面已有内容的有机衔接。比如,第二卷中莱因哈特对罗严塔尔说“如果有那个自信和觉悟打倒我”,应该只是为了表现莱因哈特的自负,以及认为自己的支配权是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的信念,罗严塔尔的表情不自然,是很正常的反应,除了奥贝斯坦这样的人,别人听到主君说那种话,谁都不可能泰然受之吧!还有,写米说吉对莱是特殊中的特殊,基本上只是为了强调吉的不可取代,看不出暗示莱对其他人的死活就毫不在乎的,不然这些提督再怎么心胸宽广也不太可能都那么坦然,何况还有罗这样的人在场。但是,到了第三卷,这些情节就成了作者的发挥点,莱的话成了点燃罗野心的柴火,米的话被引申出了莱对吉以外的人的态度问题,米、罗对这种态度的不同感受又延伸出了重新定位后各自的性格和道路,而缪拉那一句“想不到元帅也有这么脆弱的一面”的感慨,就成为了缪拉坦率的个性、对莱因哈特的同情心态的伸延点。。。。。。。总之,前面写的时候没有特别用意的内容,到了后面也通过后面的情节赋予特别用意,上面几个都是例子。 同理,有第二卷的“提督之一”,到第三卷的宪兵总监,无疑是作者对克斯拉形象的一次重新定位。这种定位的理由,如前所述,首先是作者认为他对莱因哈特在这种背景下继续走下去是必要的。其次,作者认为从前面已有的内容中可以找到对新定位的伸延点,如果完全没有伸延点存在,那作者大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物来担任宪兵总监(雷内肯普,艾齐纳哈,朗古,不都是后来才出来的么),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设计一个新人物,而不是把原先的提督突然变成总监。而且就算要变,一般来说也应该把摩顿变成宪兵总监,因为他在第二卷就奉命留守帝都,如果在第三卷让他成为帝都防卫司令官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作者非要从第二卷的提督中挑出一个人来让他变成宪兵总监,而且克斯拉除了原来的提督身份外,没有任何更多的伸延点,这就已经标志着他的伸延点就在从提督到宪兵总监这里。综合上述两点,因为吉的意外早死,田中才认为有必要从提督中挑选一个人变成宪兵总监,以银英这样一部人物作为绝对重点的人来说,窃以位田中认为这样的安排对莱因哈特这一主角的塑造是有意义的。对莱因哈特来说,光是有人品和能力是不足以被任命为宪兵总监的,这跟他认为吉尔菲艾斯不适合当他的参谋是一个道理。而克斯拉之前是提督,并没有什么表现足以证明他出人品、能力之外,其他方面也适合担当宪兵总监,这跟奥贝斯坦一番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莱因哈特的任命就不是信赖人品、能力这么简单了。如果莱因哈特任命克斯拉为提督,可以算是单纯的“知遇”,但任命他以提督的身份改任宪兵总监。没有更深的了解恐怕不可能。 第四卷,非常关键的一卷,莱因哈特在这卷里出卖了克斯拉,我认为在这卷里莱因哈特对克斯拉的信赖就已经超出了对其人品的信赖。作者在这卷里突出了克斯拉的洞察力----他几乎是一下子就看穿了幼帝绑架的阴谋。那么,以莱因哈特的知人之明,应该不难预料到这一点吧! 第二卷《勇气与忠诚》中提出过一个重要命题,背叛自己部下的人根本没资格要求部下的忠诚。克斯拉是一个正直、忠诚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现在是主君出卖了部下,就算部下的忠诚因此有变,也不能指责部下不正直。(事实上,日本文化赋予“忠诚”的含义之一,就是在尊严受到侵害时背叛主君,这也是忠诚的表达方式。罗的叛变多少就有点这个意思) 仅凭一般意义上的正直,忠诚,莱因哈特是没有把握克斯拉还会一如既往地忠于他的。奥贝斯坦为什么暗示莱因哈特应该把克斯拉一起牺牲掉?恐怕也不只是为了把戏做足吧!以奥贝斯坦的立场来说,重用一个明知道自己被出卖了的部下,而且还是负责国内安全这么重要的部门,无疑是件危险的事。非但如此,就在克斯拉无辜地被禁足的那段时间,莱因哈特采纳奥贝斯坦的建议重新任用了原本是被宪兵队监视的朗古,也就是说,原本由宪兵本部单方面掌握的国内安全主导权,从此以后又多了一个内务省安全保障局来竞争----这就是莱因哈特和奥贝斯坦送给克斯拉的“复职礼物”。而在这种情形下,莱因哈特在“诸神的黄昏”时,还是把身后的安全交托给了克斯拉,而没有让朗古去监视、牵制克斯拉,更这说明他对克斯拉是绝对信赖的。 在对克斯拉做出了连自己都视为是一种罪恶的事情之后,莱因哈特还是能对克斯拉寄予完全的信赖,这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莱因哈特认定克斯拉是个愚忠者,再怎么样也做不出不忠的事来。第二,莱因哈特对克斯拉的了解不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正直、忠诚,而是有更深的了解,深到相信克斯拉可以谅解他的出卖。 莱因哈特可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在被人知道了自己的阴暗面之后还能那么坦然自信的。别说其他人了,就是吉尔菲艾斯,莱因哈特强调“就算全世界都与我为敌,吉尔菲艾斯也会战在我这边”时,又何尝没有或多或少的心虚?----事实上连吉尔菲艾斯自己都回答不了如果两个人的争议真的到了无可调和的地步他该怎么办的问题,但对克斯拉,在莱因哈特做出他相信吉尔菲艾斯绝对不会同意,连自己都视为罪恶的事情时,还能对克斯拉有百分百信赖,这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莱因哈特认定克斯拉是个愚忠者,再怎么样也做不出不忠的事来。第二,莱因哈特对克斯拉的了解不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正直、忠诚,而是有更深的了解,深到不仅相信克斯拉可以为他扮演好偏离其本身预先设定的人生航路的“影”中的角色,甚至相信克斯拉可以谅解他的出卖。 此外,克斯拉既然有这样的洞察力,威斯塔朗特不可能看不破。 第五卷是击中写杨莱的决战,克斯拉没机会出场,第六卷,莱因哈特总共只出场了一章零几自然段,但对克斯拉除了强调其能力外,又特地强调了“宪兵队与国内安全保障局这两个单位之间,与其说是充满了竞争意识,不如说充满了瘴气般险恶的对立意识”,这和第四卷中安全保障局的设立,以及莱因哈特在出征期间对后方的安排,可以形成一种呼应。另外这章也强调了克斯拉对战场勇者的信赖远胜于地道的宪兵。不仅如此,第六卷之后作者紧接着写了《击碎星辰的人》,这部外传中第一次提到高登巴姆王朝的寇尔涅尼亚斯一世皇帝曾对自由行星同盟发动亲征,“如果不是发生了宫廷政变,也许寇尔涅尼亚斯就真的会成为全人类的君主了”。寇尔涅尼亚斯只差一步就完成“人类社会的统一”的设定与莱因哈特的经历隐隐形成对比,而接下来第七卷中作者更明确将寇尔涅尼亚斯封元帅的态度和莱因哈特对待雷内肯普的态度做了对比,也说明对寇尔涅尼亚斯的设定是有心的而不是写到哪里算哪里。既然如此,寇尔涅尼亚斯是因为后方不稳才功亏一篑,那么莱因哈特远征时后方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克斯拉被寄予的信赖之深可见一斑。 第七卷是克莱关系很关键的一卷,这卷中明确点出了克斯拉原本的理想是成为提督,换句话说为了莱因哈特才改变了人生道路。在这里尤其强调了克斯拉向往的是对星海的征服,而无奈的是不得不和特留尼西特这种人打交道,也就是说,他在做违背自己本性的事。这可以说上承第六卷“对战场的勇者信赖远胜地道的宪兵”的设定,也可以说上承第二卷到第三卷中克斯拉地位的转换。 于是又引出了和第四卷相同的问题,到底克斯拉这个人是只知尽忠、服从的人才为莱因哈特做这么多牺牲(这些牺牲已经超出了单纯“忠诚”的范畴,如前所述,银英的观点是部下没有必要对出卖自己的上级忠诚)吗?而就在和第七卷同期完成的外传《朝之梦,夜之歌》里,可以说明确否定了这个假设。 但克斯拉是一个思想独立、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原则,为了坚持自己决心坚持的东西,可以为了素不相识的人断送前途都在所不惜的人。这样的人,显然不是为了所谓的“忠诚”“报恩”,就会无原则无底线地逆来顺受的。(“报恩”的界限在哪里,修特莱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如何,克斯拉不是安森巴哈那种人) 至此,克莱关系的知己性质已经隐约可见了。顺便说一句,“守着没有主人的宫殿”这句描写的感情色彩相当浓。 第九卷威斯塔朗特刺客出现的一段,克斯拉和奥贝斯坦实际是充当了莱因哈特的“保护者”,但奥贝斯坦是早知道威斯塔朗特的,克斯拉却没有对此感到吃惊,亦可见他早知道 |
浏览:50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