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90号馆文选__莱因哈特 |
|
今天是宇宙纪元2006年10月3日。今天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非常不同寻常的一天。(我必须要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人类自从几千年之前开始,就喜欢给一件伟大的,意义深远的事情定下一个纪念日,若干年后当人们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说某年某月某日,什么什么什么事情发生了。其实,事情哪里有这么简单?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分工越是精密细致,就越是不可能出现准确的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重要事情这样的说法。古代人类的脚印第一次踏上卫星表面虽然意义重大,但是在那之前多少代人的努力,他们依靠那些原始的交通工具探索太空的努力既不是从那一刻开始,也不是终结于那一刻,所以,为什么非要记住那个脚印出现的时刻呢?这就像今天的事情一样,这分明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为什么非要说是今天的事件呢?就说最后那颗被命名为缪拉的恒星吧,也不是今天才发现的啊。) 好吧,言归正传,不管我怎么认为,官方统一的观点,以及今后的岁月里全人类将要接受的观点是,在宇宙纪元2006年10月3日这一天,随着莱因哈特星系自治领的成立,人类终于实现了数千年以来最宏伟最壮阔的梦想,将自己的文明播撒到了全银河。 今天的我已经无法了解三百七十年前当那颗如今叫做缪拉的恒星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他们是否了解到了这颗恒星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今天人类的目光早已越过数千万光年的距离投向更深更远的银河系以外的宇宙,但是征服整个银河系始终是人们无法放弃的最初的梦想。我们经常用来赌咒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的?“如果你不相信,我就走遍银河系给你看!”这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啊,至少从今天开始,在人类分布星域图上,银河系这个银色灿烂的光环会因为完整而变得特别美丽了。 我说了太多的废话了,既然决定要在今天写一点什么,那就不得不说说莱因哈特星系自治领了,毕竟这是今天发生的这件大事的主角嘛。在银河系,不,我不应该把银河外的人类聚居点排除在外,在全人类聚居的所有星系中,大概再没有比莱因哈特星系更特殊的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莱因哈特星系是人类发现银河系之旅的终点,更是因为它的命名。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共同遵守的命名方法,是以恒星的名字作为星系的名字来命名。如果一个星系有超过一颗恒星,则以每颗恒星名字前两个字母组合构成星系的名字。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星系中,只有两个星系没有按照这个规则来命名:一个人类的摇篮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因为地球在人类历史中特殊的位置,以及它离如今人类活动中心遥远漫长的距离,我们通常把整个太阳系称作地球。当然这样的叫法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在日常谈话中,尤其是在地理范畴内,当你谈论起地球的时候,没有人会误会你指的不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而是太阳系第三行星。对不起,我又跑题,难怪他们说我的思想不适合作这项工作,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他们找不到别的人来代替我。 另外一个不按照规则来命名的星系,自然就是今天的话题中心莱因哈特星系。莱因哈特星系只有一颗恒星,这颗恒星就是我前面提过的缪拉。可是当人们意识到隐藏在这个以缪拉恒星作为中心的星系背后的重大意义时,几乎再没有任何争议的情况下,这个星系被命名为莱因哈特。 或者换一种说法更为合适,莱因哈特这个名字,是专门为莱因哈特星系准备的。在全银河数以十万计的星系中,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名字,有的以古老的地球上的风景命名,有的以历史上著名人物命名,有的则干脆以数学符号命名,其命名过程的繁复或者简单,完全以这个星系的重要性来定。比如说,一个处于边境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无法为人类提供任何资源,不占据任何重要战略位置的星系,当局完全有可能让发现者随便自己高兴地命名,或者交给民众去决定这个星系的名字。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命名中,只有一个名字是不会有人拿来给随便一个什么星系用的,这当然就是“莱因哈特”了。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什么人提出的,至今已经无从考证了,反正,总之,只有在全部银河都被人类所发现的时候,这个名字才会被用来命名一个星系这样的共识早在我们有意识之前就已经深深植入了人类的普遍常识中。人类仿佛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日子的到来。在各个星系,不同的文化中,都流传着相类似的谚语,按照我们秦皇星系的说法是这样的:“你究竟还要我等多久?莫非要等到莱因哈特星系出现吗?”哈哈,谁能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不知道那些这样埋怨别人的人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总之这么说吧,存在于命名规则之外的星系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地球;一个是人类统一银河的终点,莱因哈特星系。 他们再次对我的表达能力表示悲观,问我为什么就这么点事儿,我扯了那么多居然还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表示愤怒,如果我把这摊子差事扔给他们让他们去写,这群没有人性的家伙肯定居早就作鸟兽散了。真是岂有此理,把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在几千个字的内容里面要说清楚,这样的事情要是好做的话,怎么轮得到我? 言归正传,虽然我不知道当初发现恒星缪拉时人们的心情,但是我确切地知道当他们发现这个星系应该被命名为莱因哈特时的尴尬。其实这在整个银河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人们不断地质问,为什么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探索之旅,我们居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以至于当它意外降临的时候,如此手足无措。虽然人类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被命名的恒星改名字的事情,可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当初探索队所犯的错误,民众一致表决这颗恒星还是叫做缪拉的好。当初之所以命名为缪拉,是因为在探索队前往一个看上去相当符合人类居住环境的,并且有可能是可以被命名为莱因哈特的星系的路上,这颗“该死的恒星”(当然如今没有人再这么称呼缪拉恒星了)成为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路障。据说探索队甚至没有顾得上给这颗恒星起名字,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样越过它去接近可能的“莱因哈特星系”,所以在和大本营指挥部的通话中,顺口就把这颗恒星叫做了“那个缪拉”。这种叫法据说是源自于巴拉特星系居民的俚语,典故出自莱因哈特时代著名的将领“铁壁”缪拉的打仗风格。传说缪拉在战斗中经常为了保护莱因哈特而挡在莱因哈特和敌人之间,以自己的舰队构建起一道无法逾越的铁壁。所以后来巴拉特星系的人就把不可逾越的障碍称做“缪拉”。 说了这么多,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能够多少明白当初探索队所遇到的困难了吧?反正如今的我遥想当年,倒是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情一二,眼看着也许成就人类所有梦想的巨大发现就要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居然会有一个无法逾越的讨厌的“缪拉”出现在眼前,当时他们的懊恼可想而知。总之在和指挥部通话的一来二去中,这颗恒星的名字就被默认为“缪拉”了。 可是讽刺的是,当他们终于绕过了“缪拉”朝着“莱因哈特”进发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是一个年轻的队员最先发现了问题。后来他在自传中提到,由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有很高的兴趣,所以他有空的时候喜欢研究地球。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不,在比那要早得多的年代里,地球……厄,这里我最好用规范的叫法,太阳系,早就被普通人抛到脑后了。那是代表着落后,简单,以及水准以下的知识点,即使是儿童智力启蒙读物都不会有太阳系的星系图。按照探索队领队的说法,那可是只有大学里的教授们才会有一点了解的星系。所以当太阳系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还以为那就是无数前人追寻了千百万年的“莱因哈特星系”。(对于这一点其实我是有疑问的,即使对普通人来说太阳系是一个字典里面才会出现的词,可是那些探索队员是普通人吗?他们可是在未知的宇宙里为人类探索前路的先行者啊,他们怎么可能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而且还是普遍缺乏这样的常识!不过看看人类这几个世纪以来的脚步吧,一味追求银河外的广阔空间,追求那种未知和新奇所带来的关注度,以至于当我们在别的银河都建立了超过十个定居点之后,居然还会对我们自己的银河有盲点。)不管怎么说,笑话就这么闹下了。当他们发现那个最有可能成为莱因哈特星系的星系其实是太阳系,也就是人类足迹起点的时候,才赫然明白他们在银河系这个巨大跑道上的旅行已经超越了终点。这个时候他们回过头,重新审视那个“讨厌的缪拉”,才惊觉原来缪拉就是莱因哈特。 哈哈哈,原谅我不得不大笑,这样的笑话,属于全人类的笑话,已经流传了三百年了。几乎所有的人类都会在劝别人认清形势和对象的时候说:“别把莱因哈特当作缪拉了。” 这就是莱因哈特星系居然有一颗叫做缪拉的恒星的原因。 刚才我的审读助理程序提醒我说,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类在银河系发现的最后一个星系必须要叫做“莱因哈特”。其实……这个问题因为太约定俗成了,所以我压根就没想到居然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所以……之前我也没有准备。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很好的资料搜集分析程序,很快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要弄清楚为什么最后一个星系一定要叫做莱因哈特星系,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莱因哈特是一个什么人。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嗤之以鼻,“莱因哈特不就是罗严克拉姆皇朝的皇帝么?历史上最著名的伟大君主,还会有人不知道他吗?”想想看吧,我们生活中有多少和他有关的词语啊,形容空前绝后的成功,我们会说:“莱因哈特式的成功”;形容一个孩子很聪明,我们会说:“他比莱因哈特还聪明”;甚至当我们抱怨有什么东西很难吃的时候,也会说:“这简直就是莱因哈特的莴苣沙拉,真难吃!” 可是除此之外,我们对于这位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古代君主还有什么样的了解呢?如果我们的记忆力不错的话,大概都会记得三年前,联邦历史研究会在古都费沙的贝尔塞底公园会议中心召开了全银河莱因哈特学研讨会吧。因为当时会期正好是当地时间的七月到八月,据组织者说,他们专门把这个大会安排在了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就是为了让与会的学者们都能参加费沙当地举办的“莱因哈特文化节暨纪念莱因哈特逝世2000周年活动周”。很多人至今清晰记得,莱因哈特的忌日是7.26日。那天夜里,“费沙中心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在新落成的莱因哈特纪念馆进行了莱因哈特时代文物文化展。当人们看到著名的伯伦希尔战舰模型的时候,都被它古典优雅的身影所深深吸引。”(以上内容引自费沙管理局官方新闻通稿)。 (对不起,我又在说废话了,我保证,这就言归正传。)在这次研讨会上,历史学家们就莱因哈特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提到了一些很有趣的观点。无论是这些年比较活跃的人类活动空间派,还是分合学说的支持者,或者最近才被纳入历史范畴的纪元学的学者们,一致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莱因哈特对于人类历史所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统一了当时六分之一银河范围的广大领域的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奠定了后莱因哈特时代人类将消耗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的精力重新投入到空间探索领域的国家资源统筹体系的建立基础。也就是说,在人类探索银河系的活动因为暴政,战争等等原因停顿了几个世纪之后,是莱因哈特重新启动了人类征服宇宙的征程。以最后一个被发现的星系作为献给这位伟大先贤的祭品,将全银河系完整地纳入人类视野这项人类历史上历史最久,最壮观的祭奠才能算是正式完成了吧。 不管当年的人们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不管这个决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全人类普遍接受的,至少在我看来,历史学者们的这个解释应该算是合理的吧。(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有时候我不得不反思,我们探索未知的脚步是不是太仓促了?我们只顾着去发现未知,却像上古童话中那个一路丢弃苞谷的灵兽一样,把很多关于我们自己的记忆给失落了。) 让我们的话题回到今天的莱因哈特星系自治领成立仪式上吧。在莱因哈特星系第二行星米达麦亚的赤道附近,建有一个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的莱因哈特纪念广场,这是目前银河第二悬臂区域内最大的广场,而这个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的巨型莱因哈特全身塑像。这个塑像的椭圆形底座直径为10公里,塑像全高为7公里,从塑像的脚下向上观望,在云多的日子里,甚至无法看清楚胸部以上的部分。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当恒星缪拉和米达麦亚的运行轨道形成一定角度的时候,这个巨大塑像投射在大地上的巨大阴影即使从该星系第三行星奥贝斯坦上也能观测得到。(顺便说一下,在决定了该星系的名字之后,为了挽回由于探索者的失误而造成的可笑局面,当局将莱因哈特星系的九颗行星分别以莱因哈特的九位元帅名字命名,它们分别是:罗严塔尔,米达麦亚,奥贝斯坦,鲁兹,法伦海特,毕典菲尔特,艾齐纳哈,克斯拉,和杨威利。)今天的仪式,就在塑像的脚下举行。其实我觉得所有的仪式都差不多,无非是用数以百万计的人填满空旷的广场,再想办法让这些人发出巨大的声音,以此来驱散行星上的寂静。所以我就不必要过多描述了,何况影像资料早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1357秒就已经通过黑洞光束传给了宇宙中每一台接收仪器。 我更想提一下的是,就在仪式庆典举行的同时,有两批抗议人群同时高举横幅在场外示威。相对于以宇宙数值来计算的庆祝人群来说,这些抗议的人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很多人,甚至安全部门都认为不值一提,但是我还是要提一下。因为在我看来,相比于今天冲着为了能在全人类范围转播的电视节目中露一面而出席那些人们,这些抗议者也许才是真正了解人类征服宇宙历史的人。其中一批是来自“奇迹的杨民间爱好者同盟会”,他们主要抗议的是莱因哈特星系的第九行星被命名为杨威利。杨威利在巴拉特星系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人们叫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奇迹的杨”,也有人叫他:“智圣魔法师。”据说在莱因哈特的时代,他是唯一能够与之对抗的一位名将。就连莱因哈特本人,也对这位平生的敌手十分敬重。根据史料记载,杨威利是当时自由行星同盟的高级将领,是对抗莱因哈特始终的敌手,而远非部下,(但是关于这一点,由于年代久远和一些不可抗拒的灾难因素,导致史料记载相互矛盾,有些记载提到过莱因哈特曾经有将杨威利招至麾下的想法,而另外一些记载却表明莱因哈特和杨威利其实是平生好友,正是由于这些记载,当局才会把莱因哈特星系第九大行星命名为杨威利的。这些记载都异口同声地提到了两个人关于当时高登巴姆王朝的极其相似的言论。) 另外一批示威者大概只有三十余人,他们自称是罗严克拉姆王室后裔,他们的抗议书中说道:“莱因哈特皇帝生前最讨厌偶像崇拜,曾经制定规定严格限制人像的规格和大小,现在树立在莱因哈特广场上的巨大塑像严重违背了莱因哈特皇帝的生前意愿,他们要求当局立即拆除巨大的塑像,并且对莱因哈特遗族,即罗严克拉姆王室后裔做出赔偿。赔偿金XXXX” 有意思的是,虽然前一批抗议者认为把杨威利置于莱因哈特体系中是对于这位历史上的传奇名将的污辱,但同时他们却很赞同罗严克拉姆王室后裔们的观点,认为这个巨大塑像也是对于莱因哈特大帝的侮辱。这种看似相互矛盾却实际上彼此呼应的主张一定另当局十分恼火和头痛吧。 不过好在这两批抗议者都没有引起任何围观民众的注意,他们的抗议声彻底淹没在了在民众所发出的巨大欢呼声中。庆典就像人类历史上大多数类似仪式的过程一样,被慷慨激昂的演说,令人感慨的历程回顾,和群情振奋的誓言所推动着,以五颜六色的装饰品作为开端,以遍地的垃圾和酒瓶作为结束。不管怎么说,这个庆典的圆满结束意味着人类绵延了四千多年的银河时代终于圆满画上了句号。就像自治领首长演讲的最后说的那样,接下来我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个更为绚丽多姿,更为变幻莫测的后银河时代。 (编后:本来我还想继续写的,可是他们觉得我写得已经够多了,他们说现在通讯版面很紧张,所有的赞助商都只对银河外的事件感兴趣。莱因哈特星系自治区成立是作为银河系最后一件新闻才申请到这点版面的。即使如此,我写的还是多了,他们如果没有办法让主编取消星际配对游戏的一个广告的话,那么我就还得压缩一下内容。毕竟,我的废话多了点。可是他们应该理解一下作为一个银河探索爱好者,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机会向人讲述当年他们发现缪拉恒星的趣闻了。) end 附录:关于宇宙纪元2003年7月召开的那次研讨会上,学者们的主要观点,被收录进了《历史学家眼中的莱因哈特》一书,现抄录如下,作为对于本文中一些相关历史知识的补充。 “莱因哈特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繁盛的朝代罗严克拉姆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和罗严克拉姆王朝的出现,把人类历史带入了新的一页。直到今天,历史学界对于人类历史的划分也常常是将莱因哈特作为其中一个标志的。历史学家们对于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依据还存在不小的分歧,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活动空间派,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应该划分为地球时期,银河前期,银河后期和后银河期。其中,银河前期和银河后期的划分,就是以莱因哈特统一当时的人类社会为标志的。活动空间派的历史学者们认为,在莱因哈特及其接班人的统治下的罗严克拉姆王朝,由于空前规模的统一,使国力和资源都能够被合理分配和运用;而莱因哈特终结了当时人类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战争,终止了人类内部彼此之间由于权力和分歧引起的内耗,才能使人类积累足够的资源继续探索开发银河系的其余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因哈特可以算得上是现代空间探索事业的开山鼻祖。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分合”派学者的认同。分合派学者在宏观地研究了人类历史发展轨迹后得出结论,认为人类历史沿着一条分裂--统一--在分裂--再统一的轨迹发展。他们将人类历史分为地球上众多国家各自为政的动乱分裂期;将以地球时代成立于墨尔本的联合政府为开端一直到高登巴姆王朝中期共和者建立了自由行星同盟为止的1千1百多年称为动乱统一期;其后的三百年银河中两大势力的对峙则被划分为稳定分裂期;而由于莱因哈特的罗严克拉姆王朝的出现所实现的长达八百多年的统一就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飞越统一期。在其后,即使由于人类版图扩张,资源重新分配,罗严克拉姆王室的隐退等等原因造成了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最稳定的统一局面终于被打破,分裂成以星系为单位的人类社会仍然延续了罗严克拉姆时代很多精神和理念,并且由于共同遵守罗严克拉姆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律法作为公共法律,建立了各国之间通行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彼此相通的货币,教育,科技体系,从而最大程度上以分裂国家的形态保持了统一国家的统筹调配规划开发能力,才使得人类探索宇宙和银河的脚步没有因此而停顿下来。这个时期就是通常被称为后罗严克拉姆时代的人类飞跃分裂期。 而纪年学派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更提出,莱因哈特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除了他伟大的统一事业和由此造成的深远影响外,对于人类纪年的统一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纪年学派将人类历史分为前西元时代;公元纪年时代;宇宙历时代;极其容易造成混乱的双历并行时代;以及宇宙纪元。其实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我们现在所通行的宇宙纪元,其实就开端于莱因哈特的新帝国历。当时由于使用帝国历的高等巴姆王朝的覆灭和使用宇宙历的同盟势力萎缩为巴拉特星系自治区,为了方便进行航运管理和在庞大的帝国国土上对中央行政体系进行深入落实,罗严克拉姆王朝于新帝国历014年决定将纪元改为当时帝国民众和属于共和派的巴拉特星系民众都能够接受的宇宙纪元,当年为宇宙纪元14年。也就是说我们如今的宇宙纪元,其实就是罗严克拉姆王朝的新帝国历演变而来的。 正是由于莱因哈特身上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关于统一和探索的意义,尤其是莱因哈特那句著名的遗言“如果拿到了宇宙……大家……”给予探索者们的想象和激励,后世的人们决定银河系中最后的星系命名为莱因哈特,以此来纪念莱因哈特对于人类探索宇宙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上内容来自《历史学家眼中的莱因哈特》)。 |
浏览:56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