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千秋汉英雄
21757号馆文选__汉史评论和feifei小说《大汉雄风》等

我对复兴汉服的看法

聆风

  基本观点和菲菲差不多。
  我小时候涂鸦,最喜欢拿着月饼盒子照样子,上面的嫦娥仙袂飘飘,美啊!包括从小喜欢越剧、黄梅戏,老实说,5、6岁的小孩儿,对于唱得什么一点儿也不懂,只喜欢看里面的旦角,动作优美衣服好看,慢慢就迷上了。相反的是京剧,虽然说是“国粹”,可就是不喜欢。同样,唱的什么一概不知,只晓得那些旦角贴了满头亮晶晶,衣服又假、又累赘,难看死了。
  据说,京剧剧服好些根据清朝旗装改的,呵呵,每个人审美观不一样,在我看来,似乎改得非常失败。
  
  相反,近代,尤其是上世纪30、40年代风靡的旗袍就是成功改良的例子。直到现在,港澳台以及海外一些年长妇女,在正式场合还是穿旗袍,显得雍容华贵。
  说了半天,也就是“拿来主义”的观点。改良旗袍的不是别人,也是汉族妇女,其中还借鉴了西方礼服的某些元素,是一种开放式的继承创新态度。
  
  回过头来说复兴汉服。古典汉服的优美典雅、多姿多样可算一绝,但当代日常生活里,毕竟太奢侈了一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理由如菲菲所说。
  除非是特别的民族服装秀,或者化妆舞会、演出之类的,否则平常穿着,好像有点别扭。就像在钢筋水泥路上突然看见穿成“希希公主”那样,都比较奇怪。
  如果作为重大场合的礼服,改良后可能比较合适。
  
  在我觉得,复兴汉服并非单单全套照搬那样简单。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像上世纪初的中国妇女们所做过的那样,选择、强化汉服的特色元素,结合当代的时代感,让汉服孕育出新的生命。甚至创造出一种新的风靡中国、流行世界的“汉袍”,那就更好了。
  继承,不单单为了继承,不是吗?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也是我们的传统啊。
  单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多多少少应该承担一点责任。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相比国外的设计师在这方面的敏感度,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相对落后。
  就说汉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交襟”,今年开始已经广泛流行于各种日常便服上。交襟T恤衫、交襟针织衫、交襟薄棉外套、交襟纱衣、交襟衬衫……款式多得不得了,连肚兜式的睡衣都做成交襟了。当然,老外还搞不清我们的传统交襟都是“右衽”,他们基本上按习惯做成了“左衽(我自己穿的时候则改系右衽),不过既然是日常便装,也就无伤大雅。
  
  以上还只是从最常见的单件汉服上衣来的,我见过最绝的,是某两个个性品牌。一个做了“三层衣”印花衫;还有一个,做了更“古老”的“曲裾”式衬衫。呵呵,当时把我给看晕了。心动啊,可是那价钱也贵得离谱!只好看模特,过过干瘾。
  如果我们国内的设计师也能灵活运用传统汉服的各项元素,做出适合日常生活的便装,那也是汉服的新生吧。毕竟,当时汉服是那个时代的日常服装。如今时代改变了,让汉服真正走进生活(而不仅仅是舞台上、影视内),与当代的普通生活相结合,拥有了群众基础,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长久活力的“复兴”吧。
  
  这就是我对复兴汉服的看法。
原文2005-8-13 发表于千秋汉英雄  浏览:101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5/8/18 10:55:4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兵力变化情况(收藏于2009/8/3 8:32:15
蒋介石蒋介石1945年9月4日《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收藏于2009/6/28 23:42:35
蒋介石蒋介石1945年8月15日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收藏于2009/6/28 23:40:20
胡主席胡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收藏于2009/6/28 23:36:25
feifei就李陵问题给网友的回复(收藏于2009/5/6 8:42:55
feifei西方人眼中的明人形象(收藏于2009/2/15 19:11:59
feifei西方人眼中的明人服饰(收藏于2009/2/15 19:10:16
feifei聊聊《赤壁》中的红颜祸水&草船借箭(收藏于2009/1/11 9:02:13
feifei【大清笑谈】提笼架鸟-坐轿出征-寅虎制英夷-发现开花炮弹(收藏于2008/12/29 8:29:26
feifei有感于葡萄牙人克路士所记明嘉靖时中国人的生活(2)(收藏于2008/12/15 8:22:4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feifei汉朝的地图比清朝的地图还准确?(访问18245次)
聆风、菲菲、票姚校尉、刘汉武、唢呐关于霍去病年龄及是否受汉武帝偏爱等问题的讨论整理(访问14649次)
聆风、菲菲、票姚校尉围绕卫青与平阳公主年龄的讨论(访问13203次)
feifei景山-崇祯-明清之交(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访问7528次)
feifei敦煌前的敦煌——汉代画像石拓片(访问7076次)
feifei评随笔《刘邦的名言》(访问6919次)
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兵力变化情况(访问6197次)
feifei对《司马迁之死》及相关评论的一些看法(二)从李陵事件说开去(访问5621次)
菲菲、聆风、票姚校尉讨论霍去病河西之战杀俘与否及其性格(一)(访问5446次)
feifei常山赵子龙:以霍去病名言进谏的仁勇之将(访问425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5/14 18:38:5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2/23 20:49:37
方法文选评论(评论于2014/7/24 10:44:5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3/1/4 21:41:5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9 22:53:00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