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7号馆文选__汉史评论和feifei小说《大汉雄风》等 |
基本观点和菲菲差不多。
我小时候涂鸦,最喜欢拿着月饼盒子照样子,上面的嫦娥仙袂飘飘,美啊!包括从小喜欢越剧、黄梅戏,老实说,5、6岁的小孩儿,对于唱得什么一点儿也不懂,只喜欢看里面的旦角,动作优美衣服好看,慢慢就迷上了。相反的是京剧,虽然说是“国粹”,可就是不喜欢。同样,唱的什么一概不知,只晓得那些旦角贴了满头亮晶晶,衣服又假、又累赘,难看死了。 据说,京剧剧服好些根据清朝旗装改的,呵呵,每个人审美观不一样,在我看来,似乎改得非常失败。 相反,近代,尤其是上世纪30、40年代风靡的旗袍就是成功改良的例子。直到现在,港澳台以及海外一些年长妇女,在正式场合还是穿旗袍,显得雍容华贵。 说了半天,也就是“拿来主义”的观点。改良旗袍的不是别人,也是汉族妇女,其中还借鉴了西方礼服的某些元素,是一种开放式的继承创新态度。 回过头来说复兴汉服。古典汉服的优美典雅、多姿多样可算一绝,但当代日常生活里,毕竟太奢侈了一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理由如菲菲所说。 除非是特别的民族服装秀,或者化妆舞会、演出之类的,否则平常穿着,好像有点别扭。就像在钢筋水泥路上突然看见穿成“希希公主”那样,都比较奇怪。 如果作为重大场合的礼服,改良后可能比较合适。 在我觉得,复兴汉服并非单单全套照搬那样简单。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像上世纪初的中国妇女们所做过的那样,选择、强化汉服的特色元素,结合当代的时代感,让汉服孕育出新的生命。甚至创造出一种新的风靡中国、流行世界的“汉袍”,那就更好了。 继承,不单单为了继承,不是吗?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也是我们的传统啊。 单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多多少少应该承担一点责任。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相比国外的设计师在这方面的敏感度,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相对落后。 就说汉服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交襟”,今年开始已经广泛流行于各种日常便服上。交襟T恤衫、交襟针织衫、交襟薄棉外套、交襟纱衣、交襟衬衫……款式多得不得了,连肚兜式的睡衣都做成交襟了。当然,老外还搞不清我们的传统交襟都是“右衽”,他们基本上按习惯做成了“左衽(我自己穿的时候则改系右衽),不过既然是日常便装,也就无伤大雅。 以上还只是从最常见的单件汉服上衣来的,我见过最绝的,是某两个个性品牌。一个做了“三层衣”印花衫;还有一个,做了更“古老”的“曲裾”式衬衫。呵呵,当时把我给看晕了。心动啊,可是那价钱也贵得离谱!只好看模特,过过干瘾。 如果我们国内的设计师也能灵活运用传统汉服的各项元素,做出适合日常生活的便装,那也是汉服的新生吧。毕竟,当时汉服是那个时代的日常服装。如今时代改变了,让汉服真正走进生活(而不仅仅是舞台上、影视内),与当代的普通生活相结合,拥有了群众基础,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长久活力的“复兴”吧。 这就是我对复兴汉服的看法。 |
原文2005-8-13 发表于千秋汉英雄 浏览:101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