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90号馆文选__其他 |
|
|
|
《骑士挽歌》的题材是我早想写的了,但具体写的时候之所以会参考法拉利斯《帝国造舰史--王尔古雷》一文的设定,是因为我觉得该文虽然只写了技术的发展,我却可以从技术的背后读出“人”----也就是莱因哈特的活动来。所以《骑士挽歌》这篇文章中莱因哈特虽然没有出场,但在我看来处处有他的影子。
从原著中只能看出来帝国军第一次使用三机一体战术是在巴米利恩会战中,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时候,是没有说明的。 法拉利斯大人写的关帝国造舰史的文章说,帝国军在798年开发出了“三机一舰整合系统”,这个设定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沿着这个设定设想,这个系统开发成功时间是莱因哈特当政期间,所以应该极可能是莱因哈特下令开发的。 于是,我进一步联想,亚姆立扎会战中帝国军虽然大获全胜,但是莱因哈特在检讨作战得失时还是注意到了同盟军三机一体战术给帝国军空战队造成的威胁,他下令改进王尔古雷的装备,既是出于对生还率最低的空战队士兵生命的珍惜(用杨的话来说,不是那种把人命当成可以无限度挥霍的资源的统帅),也是出于一个战略家对于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的明敏认知。当然帝国和同盟一向都很重视科技,包括装备改进,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时间限制下科技所能发挥的作用就首先取决于战略家的着眼点,判断力和战略眼光了。巴米利恩会战中帝国空战队取得前所未有的优势,可以说首先要归功于莱出于以上两点所做的决定,也显示莱对自己的战术能力虽然自信,但绝非固步自封之辈。 但是,既然798年就开发成功,为什么在799年初的伊谢尔伦回廊遭遇战和要塞对要塞空战中仍然不见帝国军的三机一体战法呢?为什么直到巴米利恩会战才用上呢?根据原著的这些设定,我将前者的理由解释为莱照顾到空战队官兵的情绪而没有强行换装,而将后者解释为要塞对要塞后莱再次认为有必要加强空战队的实力。一方面,莱没有去追究战败者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忘记总结失利的教训,并且准确地捕捉到了空战队战术的落后已经制约了帝国军整体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才果断地再次决定推动空战队的装备改进,为了给士兵们一个接受过程,才从自己的直属舰队开始。 巴米利恩会战从形式上讲帝国军是处于劣势,但是从战舰和人员伤亡比例上说双方是打了个平手,这是帝国军在不利形势下还能勉力维持战线的原因之一。而我认为莱因哈特直属空战队的战斗力较高,在前期作战中伤亡远低于对手,也同样是原因之一。 “诸神的黄昏”之后,出于和平时期发展的需要,放弃王尔古雷的全面换装,这是法拉利斯大人的设定,我觉得很符合莱的作风,所以也把它用到我的小说中了。 新一代飞行员可以摆脱从前飞行员们的羁绊和背负,还有“王尔古雷为勇士喝采”这首典礼歌曲的保留----虽然是以一名中层士官的角度在写,但背后仍然可见莱因哈特的身影。 |
| 浏览:720 |
|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