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90号馆文选__希尔德 |
|
曾见无数读者抱怨田中----莱因哈特虽然死得早,好歹还留下了孩子,使希尔德的感情有个寄托之处,而菲列特却连一个可以看着他的样子寄托爱与思念的人都没有,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
但我以为,田中其实是公平的,至少对菲列特利加和希尔德是如此。 对女人来说,孩子是爱的结晶,更是一生的牵绊,很多时候,这种血脉相连的牵绊甚至比对爱人的牵绊更深。也许这是我没有依据的妄测,但我总相信世间上可以为儿女不计回报地付出一切的母亲远多于可以为爱人不计一切地付出一切的妻子或情人。 而当爱人故去的时候,对他的那一份情,那一份牵绊,也会自然而然地被转加到有他血脉之人的身上,以致这个人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成为牵系生者和死者的爱之锁链。 一个女人,如果她的丈夫死去了,而又没有留下孩子,那么,纵使爱,纵使悲痛,也总有走出怀念,重新开始的时候。也许爱不是时间可以冲淡的,但是悲痛和回忆却可以被时间封存,日子久了,隔得远了,总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不再每天一睁眼就看见那个人音容笑貌,不再看到什么事情都想起有关那个人的回忆。往事终究会变成收藏起来的老皇历,不是它不存在于心间了,而是不再天天摆在眼前,只有当你翻起它的时候才会再看见。 但是,有了孩子就不同了。姑且不论“拖油瓶”在现实中对一个女人开始新生活的不利影响,即使仅从感情的角度看,只要有这个孩子在眼前,对逝者的回忆与失去爱人的悲伤就永远不能成为“老皇历”,不论怎样努力,这个孩子会时时提醒人记起一切。 爱的越深,失去得越痛,这根爱的锁链就会把人捆得越紧,而又因为这份爱并未因为爱人的故去而失去寄托之处,所以被捆住的人心甘情愿放弃挣扎,心满意足地守着这份寄托在“网中央”陷落一生,也是寻常情事。 说到这里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说田中对菲列特利加是公平的了。 “再爱一次”的机会,对希尔德来说几乎已经是不存在的了。皇妃的身份,摄政皇太后的重任,世俗的眼光,礼法的羁绊,都是重重的阻力,而即使抛开这些阻力不谈,希尔德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再对其他人动情了。因为莱因哈特实在太过特别----有人说过,莱因哈特不是最好的丈夫,但却是和伯爵小姐最般配的男人。希尔德与莱因哈特之间的感情,是不同于寻常男欢女爱的灵魂之共鸣,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而这样的感情一但经历,就是曾经沧海。所以,田中不只是为帝国,同时也是为希尔德留下亚力克,以使她的感情有个可寄托处。男人爱一个人,很难把这份爱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而女人却似乎可以。 而菲列特利加的情形是不同的。她是深爱杨的,杨也有旁人不可取代之处,但她爱的却不是杨那些不可取代的地方。杨是不是魔术师,是不是思想家,是不是民主主义战士,对她来说都不重要,就算这一切都不存在,杨还是她爱着的那个杨----个人认为光是艾尔法西那一次就已经在菲列特利加心里种下情根了,以后即使杨无所表现早早退役,只要菲列特利加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他,还是极可能会爱上他的。而如果莱因哈特没有他的那些不可取代之处,他和希尔德灵魂共鸣的基础就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菲列特利加会说,“说实在的,我觉得民主主义什么的没了也好,整个宇宙还原成原子也无所谓,只要他能在我身旁半睡半醒地看书就好了”,而希尔德从始至终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能说菲列特利加或希尔德的爱情哪一个更深些,我想她们爱的都是很深的,但爱情萌发的方式差异决定了未来的可能性上的不同。希尔德的一生已经注定要为莱因哈特留下的一切而活----回忆,孩子,还有帝国(不是命运注定而是性格与感情注定,这在希尔德下定决心就算莱因哈特只把自己当成“飘荡在波浪间的一根麦杆”也愿意为了他“尽可能让自己在今天晚上成为一根好麦杆”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明显),但菲列特利加不一样。她出任伊谢尔伦共和政府的政治代表,是为了延续杨的事业,是她对杨的爱的表现,但是,在帮杨实现了他的心愿之后,她的人生还有远比希尔德广阔的可能性。既然她对杨的爱与他的不可取代之处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在杨离开她之后,在爱与悲痛被时光封存成为回忆之后,依然很年轻的她,是完全可能开始全新的人生,在没有杨的世界里再一次地寻找到真爱和幸福的----我想这也应该是杨的心愿吧。 所以,田中没有留下杨的孩子在菲利特利加身边,实际上是斩断了最可能牵绊她踏上寻找新的幸福之旅的锁链。她不需要在回忆和孩子身上寄托她的爱,因为,还会有真爱,等她在未来。 |
浏览:110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