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90号馆文选__莱因哈特 |
|
本文根据新浪“动漫创世纪”版权声明转载
很多人认为莱因哈特与杨相比,在战术层面是不如的,但做此结论的人未免过分依赖田中在小说中对于战术和场面的描写了。的确,光从字面来看,杨肯定是了不起的,但是这些经不起推敲。如同以前所说过的那样,我认为研究一部作品到深究这些非常细致的无聊的虚构问题毫无意义,我们应该注重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和因此产生的影响。仔细去看银河中众多的战役,有多少是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呢?以此为依据来断定小说人物的水平更加可笑。 田中虽然给了杨永远不曾被打败的名声,还差一点能够杀了莱因哈特(巴米利恩星域会战也是很站不住脚的,具体容后再议),但是他自始至终说的仍然都是两个“不败”的名将,或者他也知道自己所拟订的战役里有非常多的主观性和不可考证性吧?试想一下,如果莱因哈特真的打败了手里兵将越来越少,最后已经亡国的同盟元帅杨,该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情啊?完全的成功不会给莱因哈特增加什么光彩,反而只会减少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吧?所以作者的主观意愿才是主宰胜负的钥匙啊! 之所以要先探讨战术问题,如上所说,涉及到许多“前辈”对莱因哈特的评价问题,为了摈除由所谓战术上失败而产生的结论,就必须对田中的战争构思和过程进行批判。 (一)伊谢尔伦回廊战役 首先从杨与莱因哈特最后的一次交手入手,因为这是最漏洞百出的战役。虽然田中加上了“吾等可以征服宇宙,却无法征服一个人”的评论,但事实上却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要明白伊谢尔伦回廊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连接帝国和原同盟的疆域,以书中的说法“如果由天顶方向俯瞰银河系,伊谢尔伦的位置是在银河帝国之势力范围向自由行星同盟方向延伸之处的边沿部份所构成的三角形地带的项点附近。变光星、红色巨星、异常的重力场……在这些星体的密集地带之中,有一条细小的安全地带,而伊谢尔伦正坐镇在其中心”。也就是说,面对原同盟领土方向而言,要塞所在地是空间最狭窄的地方,从要塞往同盟方向,空间逐渐扩大。这一点对于田中的设想不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杨手中的兵力是战舰2万8千8百4十艘,其中三成要修理,士兵里有两成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莱因哈特征服海尼森之后,以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对伊谢尔伦回廊形成了合围之势。原同盟方向有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两人,他们在占据了回廊对原同盟方向的出口艾尔法西尔之后,静待莱因哈特的作战命令。 在莱因哈特还没有到达的时候,战争已经展开,帝国方向梅克林格奉命以1万5千9百舰的兵力进入回廊,莱因哈特的本意是由梅克林格,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两面夹击。杨倾其所能,以高于2万舰的兵力迎战,梅克林格认为不敌,被吓退。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发动攻击的时候并不知道没有人夹击。毕典菲尔特有舰艇一万五千九百,法伦海特一万五千二百,总共是3万1千1百,兵力上已经高于对手。 杨说:“帝国军拥有一位稀世的皇帝及许多的名将,对他们全部的人来说,伊谢尔伦回廊太窄了,而这种狭窄的情况却是我们的生路。”这句话本身是说不通的,如果只是固守,狭窄当然是天生的优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杨采用的却是出击战术,那么这个优势就不再存在,对敌人而言狭窄,对自己来说何尝不是一样?何况根据后面的描述,战场是在要塞大炮雷神之锤的射程范围以外,如此战术,即使杨的手下勇冠三军,也肯定是有死无生。狭窄的通道本身就是对战术的限制,那么多战舰堆积在一起,可以猜想书中后来所描写的那些优美的战术变化和阵型转变,多数是根本是无可能实现的,如果可以做那些复杂的变化,嘿嘿,和空地作战有什么区别,除非这条回廊本身宽的要命……。更重要的是:回廊口大肚小,对杨的空间限制应该比对帝国军更加明显,所以杨的战术根本是行不通的。 亚典波罗诱使毕典菲尔特进入回廊,然后并入要塞军的左翼,值得提一下的是这次诱敌工作非常惨烈,“我方舰队只有对逃跑的演技最为拿手……” 。亚典波罗好容易才能逃脱,估计诱敌的部队应该有很大损失,到此时,杨的舰队肯定不足原来之数。书上说杨采用凹形阵型(这个阵型很明智,切合回廊的地理形势),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则分别采用纺锤形阵型(奇怪,书后面又说到法伦海特采用圆锥形阵型,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纺锤形前部大,利用突击,采用圆锥形似乎没必要)。然后说,“正面对阵的炮战,杨舰队的阵形较帝国军有利,可使用的炮火数量也凌驾于帝国军之上”。问题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画画图看,以双方兵力和地形而言,杨是不可能完成包围的,顶多是弧度很小的凹形,因为弧度大了,最靠近敌人的两翼肯定最单薄,非常容易被突破。所以双方的交火点应该是非常集中的,这也是回廊的地势决定的,如果是在宽阔的空间中,无疑书中的论述是正确的,但是在狭小的位置上,只有前面的牺牲,后面才有对敌的机会,杨又何来火力上的优势呢?? 然后,毕典菲尔特继续强突中路,杨的舰队后退形成V形。随后,法伦海特在左翼找到突破点(这是必然的,两翼肯定是最薄弱的,也会是受攻击最多的)。“以圆锥阵型冲进敌军一角的法伦海特舰队,受到来自左右两方的密集扫射”,毕典菲尔特急速前进与队友会合,“不到三十分钟光景,他们已由优势转为劣势.杨舰队对帝国军两大舰队,在数量上虽居于劣势,但却能利用回廊外缘的危险宙域将敌军包围起来”,这是最不通的地方,从古到今的战例,有以较少兵力包围敌人的吗??姑且不论做不做的到,即使包围了(麻烦大家画画圆圈,看看哪个圆周会比较长),兵力也必然比对手薄弱。再则,根据回廊的地势,以及毕典菲尔特和法伦海特在左右两翼取得的成绩,应该是象漏斗里面的沙子顺着墙壁滑下一样,杨又怎么可能完成什么合围呢?? 说到这里,田中所赋予杨出色的阵型变化已经是不成立了,要是回廊里可以容的下三支军队在里面从容变化阵型,还称的上狭窄吗?“杨利用回廊的特性成功地作成的纵深阵,使深陷中央、无法通过火力异常密集的细长宙域的帝国军后退无门”,在回廊地形里面,纵深阵只怕是最愚蠢的阵型了吧?因为被围绕在中间的敌人可以以中轴为圆心不断的向交火界面补充兵力,而纵深阵补充兵力只能是由平行位置横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深度。据书中所写的意思,好象是杨将对手包围成一根细线,如果情况真的如此,取胜自然是正常,但是有无可能达到田中所设想的这么理想的境界呢?所以一条细线只是纯粹理想主义。在两者兵力相若的情况下,杨要左右合击,那么舰队的厚度自然会比对手薄,只怕不但没打死对手,自己还会先死。由这些因素看,杨的胜利,帝国军的撤退以及法伦海特的战死根本不成立,不过是田中一相情愿而已。 分析到这里,再分析本战役的其他部分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但我们还是姑且认同田中以上的情节安排,看看随后的情况。第一次交手之后,法伦海特舰队损失了八千四百九十艘,毕典菲尔特损失了六千二百二十艘。加起来一共是1万4千7百1十艘,即使按照田中制定的1:2的比例,杨也要损失7千3百5十艘(当然,我不认为对比比例会有这么高,以地形论,最多有1:1.2就了不起了)。那么此时杨的舰队大概不足2万支。莱因哈特此时已经抵达战场,兵力总计9万5千6百艘,另外还有要塞外围布防的由瓦利率领的1万5千2百艘替补战舰。 杨在回廊入口布置了机雷,帝国先是由布拉斯契舰队突破机雷群后,将6千4百艘军舰化整为零,然后,罗严塔尔指挥其他军舰以杰服离子打开5处通道(这是很聪明的战术,至少利用了通道狭小不易进行包围战的特点),成功进入回廊。“如果没有杨威利的统率和用兵的话,那么‘艾尔·法西尔革命军’其实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反过来说,一旦有了杨的指挥,那么他麾下的军队就是全宇宙最强的精锐部队,左可攻,右可守,前方突进,后方徐退,二万艘舰艇的军队可以抵敌十万艘的敌人”,这段评价狗屁不通。好的将领必须匹配好的舰队才能发挥十足的威力,用本身不及对手的舰队获得胜利,只能是在奇谋的情况下,而根本不适用于正面的阵地战。如开始所说,士兵中有两成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有3成战舰需要维修,这在面对面的阵地战中,这些缺点对战术力的损害无疑会是致命伤,而且这种战斗力的损害可不是什么名将的倾国才智,电脑人员的精确调度可以弥补的(我一直很怀疑因为有费雪,所以从来没犯错的说法,因为指挥是一个人,执行的却是其他人,可以保证费雪不犯错误,如何保证其他人也一样呢?)。所以很是怀疑田中论断杨舰队的战斗力在帝国军之上的说法。在奇谋偷袭之中,可以排除一些弱点以长处对敌人的短处,但是发展成阵地交锋,战舰之间的互射,只有实力的高下,根本无半点可以取巧,以2万敌10万的阵地战不落下风,只怕是发梦吧?一旦和对手形成消耗战,最后倒霉的肯定是杨,走到这一步,本身杨在战术上就没什么可以称道的。 “五月六日,杨采用梅尔卡兹的策略,对帝国军展开攻击,杨本身、梅尔卡兹以及亚典波罗三个人轮番对帝国军的左翼--范围较窄的部分--予以痛击。而且在帝国军将主力注入左翼的时候,马利诺所率领的分舰队冲进了帝国军的核心,这算是一种奇谋,不过却也是正统派的用兵法之一种。正因为如此,成功的机率相当高,事实上已经眼看就要成功了”,想必杨发动这次进攻的时候,以回廊里已经交火的军舰计,兵力不会在帝国之上,牵制左翼,调动兵力,突袭核心,听起来很犀利,但事实上不可行。因为对手的兵力在自己之上,消耗后还可以继续补充,突入核心事实上是自投罗网,就和田中在前面写的杨和毕典菲尔特他们的那次交手的设想一样,回廊特殊的三角地形决定战术的合理性,在兵力相若的情况下,杨的军队不可能由细的部分向宽的部分合围,但帝国的军队却是可以从后向要塞的方向合围的。再则,如果马利诺可以击中伯伦希尔的话,当初毕典菲尔特他们也一样可以击中杨的旗舰,所以说,田中是刻意的把好运都给了杨啊!不合理的地方并没有考虑。更有趣的是,以所描写的激烈的肉搏战(姑且称肉搏战吧,双方在近距离互相攻击,根本无法去体现什么战术优势,你打的到别人,别人也打的到你),如果计算起折损来,杨这时候剩下的舰队不到1万了吧?除非他能变出舰队或者是他的舰队是不死的,否则以战役时间推算,现在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阻挡帝国的推进了。后面帝国所采用的什么“波状攻击”进攻,打的都是鬼吗?最后结果很自然,杨退回了要塞,要以要塞来对抗帝国。田中也知道,如果写杨打败了帝国军,是痴人说梦。 被认为是战术无敌的杨事实上自始至终根本没有采用正确的战术。以形势而言,他打败帝国的可能性根本没有,知不可为而为,姑且算做是英雄的坏毛病吧。但是他完全可以龟缩在要塞里,凭借天然优势和帝国对抗,以守代攻,加上要塞内部也可以自给自足,如此消耗战打下来,时间一久,帝国军必然有松懈,再以奇谋突围,随后象咱们毛爷爷一样采用游击战,帝国根本奈何不了。何况,莱因哈特不可能长时间将举国兵马全部放在要塞周围的,杨如果用以上的策略,虽然难看,却是唯一可行的求生之道。田中让杨选择主动出击,书是好看了很多,实际行不通。打阵地战,以已之短对人之长,什么以2万敌10万,不过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在开始说过,探讨上面这些东西是很没意义的事情,分析这个战役只是想说明,无论结果和战局如何变化不过是作者的主观的意愿而已,如果以此作为依据断定莱因哈特无能,可以说,根据本身都是虚无的。 |
浏览:175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