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7号馆文选__汉史评论和feifei小说《大汉雄风》等 |
布达拉宫:汉代慷慨之词,我认为当属这段:
陈汤矫制发兵击斩郅支单于后,与甘延寿一道给汉元帝上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名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于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有理有节、豪气干云,而且说话人说到做到! gulu:可惜陈汤未生在文景武时期,有大功只得薄赏 费尽周折才得一关内侯,食邑三百,黄金百斤。 菲菲:按汉代的标准,陈汤所为属私德有亏甚至违法,但同样的事匈奴甚至罗马,则是理所当然 汉朝战利品归国,不以俘虏做将士奴隶,匈奴全是归己,罗马也基本如此,战争为争利抢奴隶,胜利了绝不对对手客气,这是他们好战的动力所在。中国还要讲仁义或者说讲文明,我觉着是比较累的,经济代价相对高得多。 陈汤功高不赏,曾经上奏说:“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擒)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实际上作梗的主要是匡衡和石显,一个是大儒+妒武将功,一个因为私怨,都不是什么好鸟。孝元皇帝虽然懦弱了点,还是想封陈汤的,“元帝内嘉(甘)延寿、(陈)汤功,而重(重:难)违(匡)衡、(石)显之议,议久不决” “元帝取安远侯郑吉故事,封千户,(匡)衡、(石)显复争。”被两个重臣逼得没办法,孝元皇帝这才把陈汤食邑降为三百。 一段为陈汤鸣不平者的文字 议郎耿育上书皇帝,称“陈汤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令郅支遗虏所笑!至今奉使外蛮者,未尝不陈说大汉诛杀郅支单于的国威。朝廷现在贬窜功臣,使其死无其所。今国家既无文帝累年节俭富饶之畜,又无武帝枭俊擒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书奏后,陈汤得于回归长安家中,不久病死。 聆风:某网友对他的评论,也有道理,我们兼听则明 陈汤是前汉最后一位名将,他死后不久,王莽就把持了朝政,王莽和陈汤关系不错,如果陈汤多活上一些年头,只怕会做出更多错事来吧。 陈汤这个人,的确是那种为了功名利禄不惜挑起战乱的人物。贪财过甚,又不知收敛,虽立有不世之功,然人品卑下,不敢恭维。此种人有非凡才能,于国家而言未必是好事吧,总算陈汤生逢其时,小过不足掩大功,若生在乱世还不知道他会做出些什么来,这大概是陈汤不幸国家幸吧。 平心而论,陈汤入中国名将之列并不合适,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破坏,对人性的摧残都是巨大的,不必要的战争尤为如此。然而正如开头所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见识见识也好,可是陈汤这样的名将,但愿以后不会再出现了。然而命运自在冥冥中,不是个人愿望能决定的,最靠得住的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富强,政治稳定,制度严明,自然名将多忠义,反之则名将变叛臣,治国良臣多因末世而成乱臣的啊。 布达拉宫:说说我的看法,歪理不少! 歪理一:如果陈汤多活上一些年头,陈汤就会怎样怎样。若生在乱世还不知道他会做出些什么。这不是P话吗? 歪理二:陈汤挑起战乱,打了不必要的战争 郅支坐大,杀了汉朝的国使,惨的事这个汉使谷吉还是一番好意。这就是郅支挑事,一个国家的使节被杀不回击,那是脓包国家!郅支还攻汉的盟友乌孙,最后连自己盟友康居的人也乱杀,该不该打。这仗怎么不必要? 歪理三:此种人有非凡才能,于国家而言未必是好事吧。又有说陈汤小过不足掩大功,立有不世之功,那不是对国家的大好事,反而成坏事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歪理四:平心而论,陈汤入中国名将之列并不合适 你这不是在评名将吗?要评活雷锋,咱一个P都不放! 道德完美的中国名将、世界名将有几个,这个网友可以让大家长长见识! 唢呐:要我说,那个中国名将的评选不知是什么烂东东 理它呢! 菲菲:把陈汤说成高大全不合适,但求全责备就过份了。 布达拉宫的用词偏激,但基本观点我还是赞成的。引申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有许多名将名臣都有各自的缺点,但同时,其长处也足以盖世。由于当时社会的宽容,从皇帝来说自刘邦起用人一般也是“弘大体,不拘小节”。这样,才使得陈平、霍去病、陈汤这样的有缺点但更有突出才华与优点的人建功立业。 聆风:布达拉宫,别气别气 我看中这位tsiang网友评论中的一句话:“这大概是陈汤不幸国家幸吧”。 我的理解是陈汤作为个人的确私德有亏甚至违法,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收拾匈奴郅支单于的行为对国家而言也是大幸。 还有网友解说这就是法制国家,你(陈汤)因为大事而犯法,就要受罚。但人民的舆论道德则可以称赞之。我认为这话也很有道理。 所以“正当甘延寿与陈汤带领将士凯旋而归时,朝中的司隶校卫(执法官员)也从长安出发了,他们于大路之上拦住陈汤,对他进行检查”,“回朝之后,论功行赏时,中书令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和陈汤假传圣旨,犯有大罪,以功相抵,不予诛杀就可以了,如果再予封爵赏赐,那么今后的出国使者争先效仿,必然无事生非,为国招难”,这些只是依当时之法行事,并没有什么该指摘的。可见汉时至少有点“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样子。元帝最终嘉奖了陈汤,可见认同他功大于过。至於石显、匡衡等人和陈汤有没有个人恩怨或者嫉贤妒能,这个没有研究过,不敢说。 评论里“陈汤入中国名将之列并不合适”,我不敢苟同。先秦的吴起、白起比之陈汤“错事”更多更重,照样还是名将;全世界也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名将,就算卫家的小弟卫青,…(我向来挺卫家,这点小事就不用说了),也不是完人。 总之,陈汤是名将,私德有亏甚至违法他还是名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驾驭这样的名将。这我又赞同评论所说“最靠得住的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富强,政治稳定,制度严明”,另外得加上管理阶层的知人善用。 千秋汉英雄:聆风,石显身列《佞幸传》,初,曾想自己的姐姐做甘延寿的妻子 延寿不肯。 那位网友把陈汤追求功名利禄也当成德行有亏,未免过份了。只要凭本事不违法,追求这些不能说是错啊。今天我们所说的荣誉其实就是“名”,致富就是利。禄嘛,那么多人考公务员很说明问题。 陈汤主要是违了法私自带战利品入塞,假若只是爱财,取之有道,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矫制按汉律是死罪,但视情节和结果可以完全赦免。如汉武帝免了汲黯矫制开粮仓赈灾的事。并不能算违法。今天社会也是可以特赦、大赦的。 问题可能在于,陈汤的违法是否到了匡石二位生生要将其千户之封降到只三百的程度。 聆风:补充一下 那位网友认为陈汤私德有亏,不光指他贪财,还有别的事(应该都是事实),我没有转贴过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情理上的标准,法律上又是另一回事。所以陈汤违律受惩处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有法必依”;而帝赦免其罪并赐爵,更在我们的“情理之中”。 同意你说的,问题可能在于,陈汤的违法是否到了匡石二位生生要将其千户之封降到只三百的程度。 |
原文2004-08 发表于千秋汉英雄 浏览:93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