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婉容纪念馆

《末代皇后婉容》-(二)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

  二、圈定中宫
  “皇帝”,这个颇具威严的名词,自从公元二二一年,秦
  王赢政自命为始皇帝开始,就存在了。接着“君主”、“天
  子”;“陛下”、“万岁”等等说法也应运而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君叫臣死,
  臣不敢不死”……这无一不是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表现和象
  征。皇帝即为联,联即为国家,即为天下。皇帝的话就被奉
  为圣旨,所谓皇权天授,九五之尊,甚至连龙的花纹,明黄
  的颜色都被垄断,成了皇权的“专利”。
  皇帝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共有二百一十九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过着奢侈淫乱的生活,即除去皇后中宫娘
  娘以外,更有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所以,皇
  帝选妃立后很富有神秘和传奇的色彩。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
  末代皇帝,他的选后立妃,圈定中宫,就更富有戏剧性的色
  彩了。十九世妃二十年代的初期,正当“皇上春秋已盛,宜
  早定中宫”之时,太妃们就把“皇上”的父亲醇亲王载淬找
  来,商议了好几次,又集合了十位王公进行讨论。经过与载
  涛、载洵、载泽和内务府大臣世续、“帝师”陈宝琛、朱益藩
  等一些王公大臣的商议后,决定从皇室贵胄、满蒙王公或满
  蒙旧臣的女儿中挑选后吧。
  挑选的方法,也颇经过了一番精心的策划。溥仪在《我
  的前半生》中谈到:“同治和光绪时代的办法,是叫候选的姑
  娘们站成一排,由未来的新郎当面挑拣,挑中的当面做个记
  号——我听到的有两个说法,一说是递玉如意给中意的姑娘;
  一说是把一个荷包系在姑娘的扣子上。”
  据说光绪皇帝选后妃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挑选的人却不
  合他的心意。当时参加候选的有都统桂样的女儿叶赫那拉氏
  (慈禧的侄女)、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和礼部侍郎长叙的
  两个女儿。候选时,慈禧太后坐在上座,光绪皇帝侍立一旁,
  公主、福晋等站在后边。
  前面的一个长桌上放有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两对。选
  后妃开始后,慈禧指着这五个人对光绪说:“皇帝,你选中合
  意的皇后即授如意。”随即将如意交给了光绪。光绪帝看后,
  便向德馨的大女儿走去,准备将如意赠给他的可心人。慈禧
  一看自己的侄女要落选,便厉声喝道:“皇帝!”光绪皇帝并
  不知道慈挎太后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先是一愣,后来才
  看清楚慈禧努嘴暗示,明白了慈禧的意思,便违心地将如意
  给了桂祥之女,这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
  慈禧已经看出光绪看中了德馨的女儿,倘若光绪再选德
  馨的两个女儿为妃,日后与皇后夺宠之忧在所难免。于是,便
  撕下了皇帝选后妃的假面具,竞由她命公主将两对荷色分别
  授给礼部侍郎的两个女儿,这就是后来的瑾妃的珍妃。
  如今,到了溥仪选后妃的时代了。经过王公大臣们的商
  议,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民国时代,再按同治、光绪年间那种
  慈禧太后式的选妃方法,已不大合适了。时过景迁,不可沿
  用旧地了。连载沣也觉得把人家闺女摆成一排,挑来挑去,不
  大妥当,于是就改用挑选照片的方法。
  经过奏请溥仪并取得了太妃们的同意后,中国封建社会
  中最后—次“选美活动”,便在紫禁城里拉开了帐幕。
  既然序幕拉开,很快就在仍对退位的皇上敬若神明的满
  蒙王公大臣和社会上层集团中引起了轰动,参加“竞选”的
  人物纷纷粉墨登场。
  载沣、载洵、载涛的府邸,顿时宾客盈门,成了“选
  美”活动的中心,送来竞选照片的人络绎不绝。不久,又在
  全国中蔓延开来,天津、沈阳……
  “……以今大总统徐东海①之女公主许配宣统,以东海名
  门与全国唯一无二元老世家,结秦晋之欢”,这是当时大总统
  徐世昌提亲的报告。盘据东北的张作霖大帅,也派人来提亲。
  京城里的王公贵族更觉得机不可失,提亲的人接踵而来,迎
  接不暇。
  那些“名门闺秀”的照片,成打成摞地堆满桌上。仅载
  涛家送来的照片就足以装订成册了。他们将这些参加竞选照
  片,一批又一批地送进宫中去,供太妃们筛选,然后呈送溥
  仪“裁定”。
  这些照片一次又一次地被筛选掉了,理由是:
  以满汉不通婚的原则,把徐世昌、张作霖等汉族姑娘的
  “……以今大总统徐东海①之女公主许配宣统,以东海名
  门与全国唯一无二元老世家,结秦晋之欢”,这是当时大总统
  徐世昌提亲的报告。盘据东北的张作霖大帅,也派人来提亲。
  京城里的王公贵族更觉得机不可失,提亲的人接踵而来,迎
  接不暇。
  那些“名门闺秀”的照片,成打成摞地堆满桌上。仅载
  涛家送来的照片就足以装订成册了。他们将这些参加竞选照
  片,一批又一批地送进宫中去,供太妃们筛选,然后呈送溥
  仪“裁定”。
  这些照片一次又一次地被筛选掉了,理由是:
  以满汉不通婚的原则,把徐世昌、张作霖等汉族姑娘的
  提案勾销了;
  用“门当户时”的原则又把那些府第等次较低下的姑娘
  删掉了;
  “选美”,筛选的主要标准是“美”。因此,那些长得不大
  漂亮的姑娘也落选了。这自然是落选数字较大的一部份。
  还有……
  在参加竞选的幕后,又有一番苦心钻营和权街利弊的斗
  争。文绣参加竞选的过程,便是其中一例。
  当时,额尔德特氏家族已经穷困潦倒。文绣之父端恭,承
  祖上荫庇,只谋得内务府一名主事的差使。因官场失意,郁
  郁寡欢,六十岁就病逝了。不久,由曾担任过晚清吏部尚书
  的五叔华堪掌管了这个“簪缨世家、四世同堂”的偌大家族。
  不过如今,这个家族也已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文绣的额娘蒋氏在哈德门外花市头条租了几间房,领着
  三个格格,相依为命地度过那平静而不富裕的生活。
  华堪得知溥仪选妃的消息后,左思右想,觉得这也是涉
  及门第荣耀的事。论门第,他家是符合选妃条件的。他抓住
  这一有利时机不放,对本家各房的姑娘逐一排比和挑选。
  关于选上了文绣一事,还多亏华堪大儿媳的提醒,她提
  出了有利的条件一、二、三……华堪也曾想到过文绣,但一
  直没有把主意打在她身上。华堪为人秉直,既为清官旧臣,就
  得按清官规矩办事。他想如今溥仪选妃,“不一定非得寻找像
  汉飞燕、唐玉环那样的美人”,但也必须是品貌过人。文绣虽
  然五官端正,皮肤白嫩,个子也有一米六十左右,但只不过
  属于中等人材罢了。
  华堪还想到,如一旦落选,嫂夫人蒋氏和文绣,面子上
  也过不去。于是就打发人把嫂嫂请来,共同商议,决定是否
  参加竞选。
  蒋氏回到家中,便把华堪五叔的意思告诉了文绣。女儿
  听过后却是百般不依,甚至对额娘说:“我不愿意,如果您一
  定逼我,我只有去死!“
  文绣这么一闹,胆小的额娘不知所措,她只是说:“能参
  加候选是因为祖上有德,倘若中选更是天意,天意谁敢违抗
  呢?”
  文绣听了额娘的话,一时心又软了下来。她可怜额娘辛
  苦地把自己拉扯长大,实在不易。不应再伤额娘的心。再说,
  参加选妃的人多着呢,自己也未必中选。于是,文绣就答应
  了母亲的要求,按规定照了像,由华堪五叔呈交清室内务府了。
  宫中“选美”活动进行到最后,只剩下四个竞选对象了。
  她们是:蒙古王公阳包扎布的女儿;曾任都统的衡永的女儿;
  满洲镶黄旗额尔德特代端恭的女儿文绣;满洲正白旗郭布罗
  氏荣源的女儿婉容。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
  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身段都像纸糊的
  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
  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些。”溥仪“那
  时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标准,便不
  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
  儿。”
  溥仪用铅笔画了圈的照片,正是十二岁的文绣,这是敬
  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然而,在传统习俗面前,“皇上画圈”
  有时也不会算数的。果真端康太妃不满意了,这位光绪皇帝
  的瑾妃,竞不顾敬懿太妃的提名和反对,变着法劝溥仪重新
  圈定由她提名的婉容,理由是婉容长得漂亮,家庭又是个富
  户;而在她看来文绣简直不能与婉容相比。归结起来,就是
  那两条,即文绣长得不漂亮,家境也贫苦。
  端康太妃讲的也不是全无道理,文绣与婉容相比,相貌
  是差一些。从保留至今的“文绣送选照”中,也可看得清清
  楚楚。这张照片的右上角,贴了一张红色纸条,端端正正地
  写着:“端恭之女领尔德特氏,今年十五岁。”秉公而论,这
  张照片还是照得满不错:头戴清代妇女的头饰,一双秀丽的
  大眼睛,五官端正,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态,气质温文尔雅,落
  落大方;一米六十左右的个头。据了解,姑娘很有才华,琴
  棋书画,样样精通。
  文绣虽没有婉容那样妍丽的容貌和绝世的倩影。但人也
  长得高颀,皮肤白细如同玉脂,显得十分富态。至于家庭贫
  穷潦倒,那倒是实在的。
  溥仪虽然以为“结婚是个成人的标志,经过这道手续,别
  人就不能把我像个孩子似地管束了。”其实溥仪却仍然是像个
  没有主见的孩子,正如他自己所说:“听了王公们的劝告,心
  里想你们何不早说?好在用铅笔画困也费不了什么事,于是
  我又在婉容的相片上画了一下。”
  溥仪画了这个圈后,端康太妃是喜出望外了,可敬懿和
  荣惠两太妃却又“怒发冲冠”了。太妃和王公们又是一场明
  争暗斗,从这种斗争形势看,谁也没有采取慈禧太后那种刁
  难的手段。荣惠太妃顺理成章地向溥仪提出:“既然皇上圈过
  文绣,她是不能再嫁给臣民了。因此,可以纳为妃。”
  十五岁的溥仪觉得一个老婆已没有多大的必要,怎么一
  下子还要两个呢?他并不想采纳这个意见,“可是禁不住王公
  大臣们根据祖制说出‘皇帝必须有后有妃’的道理。”于是,
  他就决定了纳后和立妃的终身大事。
  这次“选美”与其说是溥仪的大事,倒不如说是太妃们
  的大事。这实际上是慈禧太后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
  的延续,是一场互不相让、势不两立的权力和地位之争。
  敬懿太妃是同治妃。她念念不忘曾经左右同治、光绪两
  朝军政大权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遗嘱中,关于“承继同
  治,兼祧光绪”的圣训。她理应倍受“正宗”的尊敬。可现
  在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情景了。支持她的皇叔载洵亦由飘飘
  然变成沉默寡言了。敬懿、荣惠太妃与端康太妃之间、载询
  与载涛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激化了。
   现在,端康太妃越发的“大权独揽了”。这还得从隆裕太
  后说起。
  隆裕太后病逝前,对慈禧遗嘱中的那“八个字”四,压根
  就没放在眼里。她恨透了这个坏事做尽的慈僖,不仅如此,她
  还反其道而行之,竞把敬懿太妃打入了“冷宫”。而袁世凯,
  这位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又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端康太妃一
  把,致使她主持了宫中事务,权力自然高人一等,何况婉容
  又是溥仪的七叔载涛推荐的……
  在两派王公、太妃们激烈的权势之争面前,已进宫十二
  年的缚仪,也确实比较成熟了。他就顺水推舟,终于采纳了
  “一后一妃”的折衷办法。定婉容为后,文绣为妃,把延续两
  年之久的权势之争,渐渐淹没在繁忙而又紧张的大婚准备工
  作之中了。
  荣源家从高祖父开始,就是清朝历代战功赫赫的功臣。婉
  容被“圈定中宫”后,她的家人报效清室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了。
  一九二O年仲夏,北京最炎热的季节。粉白色的月季花
  正在绽开怒放。帽儿胡同十二号的荣宅也是红花绿叶,后罩
  房院里的紫藤,遮住了炽热的阳光。婉容正在练习着父亲特
  地给她买来的钢琴,她一遍遍地弹着清朝开国的歌曲“……
  凉风吹夜雨,萧讽动寒林,正在高堂宴,难忘迟暮心,军中
  一剑舞,塞外动茄音……”悠扬的琴音,飞出了这重重院落,
  回响在荣府的上空……
  母亲听得着迷了,女儿这无忧无虑的欢乐,不就是幸福
  吗?她真不忍心打扰女儿,她深知女儿婉容没有攀龙附凤的
  心意,女儿只喜欢这个属于她自己的小院,紫藤、书斋和钢
  琴……
  母亲心事重重地打断了女儿的琴声。婉容看见母亲走进
  来,就迎出了闺房门,扶母亲坐下,接过了女仆送来的茶,送
  到了母亲面前。女仆走出到房间后,母亲便拉住婉容在自己
  身边坐下:“容儿,你已经十四岁了,照理说是个大人了。况
  且你又是个极明白事理的孩子,家里现在有件大事,得和你
  商量一下。”
  婉容听了母亲的一番话,觉得一定是有件重要的事情,便
  忐忑不安、微微颤抖地说:“有什么事就请奶奶吩咐吧!孩儿
  一定照办就是了。”
  母亲沉着而又认真地说:“宫里三位老太妃有旨意,皇上
  春秋已盛,中宫要早定下来。涛贝勒福晋就跟端康太妃提了
  你,谁知老太妃很是中意,催她快办。今天皇叔涛贝勒来看
  你阿玛,就是来要你的照片和庚贴,好送去备选。”
  不弄权势、不攀富贵的荣源夫妇为人开明。他们认为,如
  今已是民国时代了,皇上毕竟已经退位,最重要的是要听听
  女儿的意见,不可包办,自作主张。
  婉容自幼就听阿玛、奶奶的话,决不任着性子来。她似
  乎不相信这突如其来的“选美”和“选后”之事,但从奶奶
  那严肃的语气中,感到这是真的。婉容脸上泛起一层红晕,毕
  恭毕敬地说:“自古儿女的婚姻大事都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事关系到宫中规制,容儿恐不能表率六宫,辅佐皇帝。孩
  儿只怕没这福份,哪里还敢说什么愿不愿意的话?请奶奶作
  主就是了。”
  母亲一声长叹:“依着我,是不愿容儿去的。你毕竟还年
  小,哪里知道宫廷内苑的孤寂和皇家礼法的森严?俗话说: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就是皇上与后妃之间,也有着说不清
  的苦衷,呕不完的气。何况你容儿又有个有话只往心里装的
  脾气,只怕享不了那福份啊!”
  婉容听了奶奶的一席话,一时间心绪纷乱,只想到姑娘
  大了迟早是要嫁人的,何必让奶奶整日里操心惦记?就答道:
  “奶奶,容儿想,反正是送张照片,能不能选上,还是另外一
  回事呢?!是福是祸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母亲直言不讳地说:“这选后固然是百年不遇的事。但皇
  上已经退位几年,就像百姓订婚出嫁一样,是万不可勉强的。
  况且,这是你容儿的终身大事,总要遂你的心愿才行啊!”
  婉容的思想始终处在矛盾状态之中,思来想去,还是和
  奶奶说了心里话:“皇上虽已退位,但帝制尚存,我家毕竟还
  是大清的旧臣,何况这选后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还是听天由
  命吧i”
  母亲听了容儿这句话,就从容地说:“咳!你阿玛也是这
  样想,看来这也是命中注定的事了!”
  母亲觉得该说的话都说了,这才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
  后罩房。
  仲夏夜晚,婉容独自坐在紫藤棚下,思绪万千。此时,她
  想起了那个关于长白山“三仙女”的传说,也许真应了莲官
  说的“看你长得多像仙女呀!将来说不准能当大清的皇后呢1”
  她又想起老关福说的“我看那长相,那福份,将来当正宫娘
  娘也未可知。”莫非这些话真的是个兆头?!
  她犹豫着、徘徊着,好像有干言万语要问奶奶。难道宫
  廷深处真是那么孤寂吗?难道真的是“入宫见妒”吗?皇帝
  和后妃之间真的会有呕不完的气吗?这一连串的问号,顷刻
  间铺天盖地似的涌入她的脑海之中。
  细细想来,一旦中选,还有奶奶呢1就是奶奶不在身边,
  还有个事在人为呢!于是,她不想再为奶奶增添诸多的烦恼
  了。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为了这“选美、选
  后”的事,太妃、王公们真是机关算尽,废寝忘食。前清的
  两位统帅,连日风尘仆仆地奔波在京律路上,匆匆忙忙地出
  入永和宫和太和殿。不过,这“攀龙附凤”的事,已是大势
  所趋,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吧!
  一道“册封”的圣旨,婉容被选皇后了。荣源获得“承
  恩公”的称号,荣宅也升为“荣公府”了。
  这些天,荣公府里格外繁忙。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们都
  前来献计献策,使得大婚前的多项准备都日臻完善。真是大
  讲排场、铺张之极。
  荣源百般殷勤地对皇上表示感恩感德,他不借倾家荡产,
  扩建府第。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回忆道:“那喜棚搭满了
  整个大院,房屋都修缮一新,无处不是金壁生辉。”确实如此,
  在荣府大院中搭起了五彩牌坊,四根支柱上都用黄绸扎成了
  龙形,四只羊角灯高高悬起,门内还安设了皮鼓铜号。
  为婉容置办的妆奁,荣源更是不计银两,搞得真是应有
  尽有。这次大婚共花去了二十万两白银,无异耗尽了荣府的
  元气。但毕竟有进有出,还不致于一蹶不振。
  婉容的中选,已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一九二
  一年九月十日,《顺天时报》上刊登了“宣统怕熏皇后”的一
  条报道。内容大体是讲,在地安门外帽儿胡同十二号附近,也
  就是清宣统未婚皇后府邸紧相毗连的地方,有一家炸麻花的
  作坊,整日冒出的油烟飞扬熏人鼻息。所以,附近一带气味
  煞是难闻。宣统皇帝闻悉此事后,深恐有碍卫生,伯熏坏了
  皇后的头脑,故于昨日密谕内务府,令优给该麻花作坊迁移
  费,劝其迁往他处营业等等。
  通过新闻媒介的大肆宣传,婉容被选成皇后的消息,迅
  速地传遍了整个京城。
  不久,报纸上又发表了一则消息“……润良、润麒二人
  得赏护军参领”。而“清后千秋”则报导得更为具体了。除了
  受贺和召集梨园子弟入后邸演戏外,还提出了“惟女子命中
  有此种依人富贵之运,去年今日相去若天渊矣。”这家报纸的
  编辑,也许是想扩大些版面,像写电影角本一样,无意中拉
  长了镜头,增加了宿命论的话题,在他们看来,当然也不算
  是多余的话。
  荣府里庞大的修缮工程,皇亲国戚们正在忙里忙外地进
  行着,使荣府显得热闹异常。然而居住在天津的婉容,对这
  一切都一无所知,她仍然过着飘逸悠闲的闺秀生活。
  一九二三年三月十七日,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京津
  地区已度过了那风雪严寒的冬季。冰封的北海已开始融化,两
  岸的垂柳也已吐出了新绿。几位宫廷大臣率太监和侍卫官员,
  在北京车站恭候去天津迎接未来皇后婉容回京的专车。不久,
  火车在一声长鸣声中抵达北京车站。
  民国政府的仪仗队也整齐地排列着,一群身着宫服的内
  务府大臣和身穿节日盛装的侍女们兴高采烈地迎接着这位美
  艳的未来皇后。
  从火车站到地安门帽儿胡同的沿途军留都向婉容热烈致
  意;前呼后拥的市民们,也纷纷向她热情地欢呼,并不时传
  来一阵阵掌声。
  从婉容到达帽儿胡同十二号起,这所私邸就被正式称为
  “后邸”了。
  溥仪从宫中派来了许多大监、宫女服待她,并负责教会
  她必要的宫廷礼仪。’
  总管太监向未来的皇后循序渐进地讲述着“纳彩”、“大
  征”、“册封后妃”、“大婚”等各项礼仪的由来和要求。至于
  每项礼仪中的语言和动作以及如何请安、如何叩头起身,何
  时退下等等,老太监也都讲得头头是道,简直可以编写成一
  本《宫廷礼仪》了。
  讲归讲,做归做。婉容在天津过着常人的生活,对宫廷
  礼节也太陌生了。她反复地练习着,心想这不和演戏一样吗?
  而且一点儿也不能错,更不允许有丝毫的即兴发挥,真是太
  难了!
  五月的一天早晨,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婉容欣赏
  了一番夏日的晴空,便又匆匆去演习“皇后接旨的节目”了。
  按规定要求,“三脆九叩”后还要说:“臣妾郭布罗氏谢皇上
  天恩,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凭婉容的口齿,那儿句
  话说得已够标准的了。可是,老总管太监对这“三跪九叩”却
  总是不满意,对婉容说:“您一是腰板挺不起来,跪得不直,
  二是您低不下头,不像宫中对皇上叩头的样子。”婉容只好按
  着总管太监的要求,跪下又起,起了又跪地练习了好几遍,累
  得她筋疲力尽,身体都难支持了。
  老太监还是说着那句令人生厌的话:“请主子务必再辛苦
  一遍……”婉容只好又开始了“三跪九叩”的练习。突然,她
  身子一歪,险些摔倒。
  ‘郭布罗•润麒在回忆姐姐演练时说:“头一次看见姐姐发
  脾气。她说:‘不练了!这么来来回回地折腾人!’她强忍住
  眼泪回自己的后罩房去了。”
  太监总管、侍女和家人全都楞住了,还是夫人善于应酬,
  忙笑着说:“天都晌午了,大热的天,总管也辛苦了,该歇歇
  了。”总管顺势下了台阶,众人也一哄而散。
  夫人来到婉容的闺房,在修饰一新的后罩房里坐下,女
  仆倒了茶便退下去了。婉容情不自禁地对奶奶说:“当皇后怎
  么这么难?且不说宫廷中传出来的秘闻,这规矩也这么多!当
  初还不如听奶奶的话,不去应选呢!”夫人陪着笑险说:“真
  是孩子话,说这些还有什么用?现在你已经是皇室的人了。”
  夫人告诉婉容:“这‘母仪天下’的皇后,在大婚礼上是
  一点也错不得的。至于那些宫廷生活中的秘闻,先不去管它,
  走到哪步说哪步吧!”
  母女正谈着,王妈手拿一封信走进来,秉报说一定要交
  给姑娘。婉容接过信,打开一看,只见信上写道:
  慕鸿女士:听说你近日演礼十分劳苦,我很抱歉!要知
  道,这并非我的本意。希望慕鸿能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
  午安2
  宣统
  婉容看到这笔体遒劲有力的草书后,情不自禁地把信捂
  在心口中。她暗暗发誓:婉容万死不足以报效天恩,婉容一
  定要像朋友一样对待皇上。
  一张御书像春风一样吹去了婉容满腹的委屈和苦恼,她
  像一个待嫁的少女,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
  婉容是中国历史上,也是清代最后一位皇后,按着清代
  迎娶皇后的礼制,着实是气派和潇洒了一番。
  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旧历九月初二)巳刻,宫廷
  举行了纳彩礼。皇帝派出纳彩正副使,骑马执节①而行,后
  面跟着高举族牌伞扇的仪仗队。彩礼队抬着一百拾礼品,分
  别放在用黄绸裹着的八座木亭里,每座木亭里放着玻璃锦匣,
  各装着金银镍子,金银花瓶、珠宝首饰、绸缎衣料乃至于鲜
  果品,龙凤喜饼等,还有绍兴酒四十坛、染红头顶、象征吉
  祥的绵羊四十只……彩礼队后面还有负责护送的保安队、民
  国政府的马队,内城卫队及乐队等。其彩礼的珍贵、丰盛,其
  形式的壮观热烈,真不亚于在位的皇帝迎娶皇后,可谓盛况空前。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旧历九月二十四日)巳刻举
  行了大征礼。皇帝派人去“荣公府”通知大婚的日期。大征
  礼的规模不低于纳彩礼,用黄绸裹着的木亭共十二座,玻璃
  锦匣装的是珍宝、首饰、绸缎,更重要的皇后上轿时穿戴的
  衣冠,荣公府自然是跪拜和设宴招待。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旧历十月十二日),掌礼司以
  占L之法获知,旧历十月十二日为“上吉”之日,故举行
  “册封”皇后礼。正副使分别由礼亲王诚型和怕亲王筑放担任。
  “派在神武门、皇后宅等处及随行护送经过沿途站哨步军统领
  衙门官员三十四名(其中有军乐队官员三人),士兵四百五十
  八名(其中有军乐队士兵四十二人,号兵六人)。宪兵司令部
  除官员九名、士兵四十名外还派二个整营沿途站哨”①。可见
  规模亦相当可观。在伞、根、旗、脾、节、扇、金瓜等仪仗
  系列后面,有黄绸木亭两座,内装镑刻皇后姓名、年龄、出
  身及“册封圣旨”的金册。这是用小金环缀连在一起的数张
  金页和皇后金印,这是代表皇后身份地位的唯一的“册宝”。
  随队而行的还有由十六人拾着的涂金顶、饰凤凰的“风舆”一
  顶,金顶轿车一辆。
  册封礼,并不用轿,只是做为仪仗中的一种,来回拾着,
  称之为“亮轿”,以其增添册封礼的气氛。
  这次,婉容必须出场接册,接宝。只见她身穿一件艳丽
  的旗袍,风度翩翩,仪态万千地进行了个“三跪九叩”礼,动
  作自然,富有风韵,然后她声音轻柔而又园润地说:“臣妄郭
  布罗氏谢皇上天恩,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真是“功
  夫不负有心人”,婉容娴熟的举止,受到正副使的一致赞美。
  经过这“册封”的程序,婉容才具备了皇后的身份,也
  算完成了大婚前最后的一道程序。•
  与这些礼遇同时进行的还有,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的
  “册封”淑妃礼,也就是文绣进宫时举行的一次仪式。当然这
  个仪式与皇后婉容的册封礼是不可比的,既无纳彩,也无大
  征,更没有乐队和仪仗。
  这天,昭熙和绍英分别受命担任正、副使,他们带领一
  队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出神武门,经景山东街、地安门、烟
  袋斜街、银淀桥、什刹海、后河沿进入大翔风胡同四十一号,
  即溥仪给买的有北房五间、东西两厢各三间另附小夹道后院
  的文绣家。“宝册”送到,文绣母亲蒋氏跪接,叩谢皇恩。文
  绣便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淑妃”了。
  待候到占卜而定的“丑刻”即二十九日凌晨二时,在寒
  气袭人,朝阳未升的时刻,绍英率二十名太监做为导引,来
  到了文绣的住处。只见文绣满头珠簪,满身绫罗,乘坐在一
  辆英国轿车之中,从大翔风胡同拐出来,经龙头井、南药王
  庙、皇城根,再转回地安门、景山东街、进入神武门。
  此刻,溥仪正坐在养心殿的宝座上,等待着他用铅笔圈
  过的“淑妃”文绣的到来。不多时,绍英请淑妃进殿。披金
  戴玉的淑妃向皇上溥仪行了“三跪九叩”礼,就这样正式取
  得了妃子的身份,随后她便去了自己的寝宫——长春官了。
  淑妃进宫,也算气派。“派在神武门、淑妃宅等处及随行
  护送经过沿途站哨步军统领衙门官员三十一名,士兵四百四
  十六名,宪兵司令部官员三名,士兵十四名。警察厅官兵二
  百八十名。”
  清代的官规是极其繁琐的,淑妃文绣进宫后,只等侯翌
  日皇后的凤舆到达时,以行“跪迎”之礼。可见,后妃身份
  的尊卑是多么分明。
  
 浏览:335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9/2 14:13:41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钱立言《国舅.驸马.学者》-(四、姐姐婉容)(收藏于2003/10/25 10:01:44
钱立言《国舅.驸马.学者》-(三、朗贝勒福晋)(收藏于2003/10/23 18:40:04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末代皇后婉容》-(附录)(收藏于2003/8/25 17:16:21
钱立言《国舅.驸马.学者》-(二、荣府家事)(收藏于2003/8/6 12:23:03
钱立言《国舅.驸马.学者》-(一、大婚盛况)(收藏于2003/7/29 17:46:11
郭布罗.润麒《国舅.驸马.学者》-(不是序言)(收藏于2003/7/24 12:01:29
爱新觉罗.溥杰《国舅.驸马.学者》-(序)(收藏于2003/7/24 12:00:34
崔慧梅《我要为婉容皇后呼冤》(收藏于2003/7/23 14:34:04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末代皇后婉容》-(十一)(收藏于2003/7/23 11:35:23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末代皇后婉容》-(十)(收藏于2003/7/22 15:14:5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玉琴李玉琴眼中的婉容(访问18775次)
贾英华《末代太监秘闻》-第一章 净身(访问17088次)
车吉心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皇后婉容(访问13046次)
崔慧梅《我要为婉容皇后呼冤》(访问10308次)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末代皇后婉容》-(八)(访问7834次)
丁燕石溥仪的妻子-皇后婉容(节选)(访问7668次)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末代皇后婉容》-(十)(访问7474次)
贾英华《末代太监秘闻》-第四章  大红墙内(访问7013次)
贾英华《末代太监秘闻》-第七章  兴隆寺(访问6333次)
安龙祯 孟昭秋 赵滢《末代皇后婉容》-(一)(访问618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2/21 10:53:40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6/30 15:19:43
FTY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29 17:08: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5/29 17:02:33
王德刚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11/15 6:17:41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