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福海寿山纪念园__譯壇泰斗──林紓先生紀念館
福海寿山纪念园

《译坛奇才林纾》

卢 贤 生

  《译坛奇才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翻译家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此书的翻译出版在中外译坛上广为流传,并引出一桩奇人异事。他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他却根本不懂外文,大部分译著是与精通外文的王寿昌合作,一个口述原意,一个则以生花妙笔顷刻成章 如此这般竟翻译了一百一十多种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茶花女遗事》一书出版后,风行一时,有情男女几乎人手一册,赚尽了不少痴情男女的眼泪。
   林 纾 (1852-1924) 福州人,字琴南,号畏庐,举人出身。从小祖母教他"畏天循分",所以四十二岁时在家乡福州龙潭精舍旁建一屋,林纾命名"畏庐"。以后文集、诗集都用这名字,连墓碑也书林畏庐。父林云溪早年从事盐业,后因盐船翻沉,赔资殆尽,从此家道更加衰落。父为求生计,远渡台湾。此时,林纾家仅靠母亲和姐姐做外线活度日,生活异常清苦。
     林纾9岁入村塾,11岁随同乡薛则柯学古文辞。薛见林纾勤奋好学,便给他讲授杜诗古文。林纾爱书如命,他每月总是将零用钱积下来购买书籍,数年之后,竟也积书三橱之多。有时无钱购书,但只要能借到,便如获至宝,日夜诵读。他曾在墙上画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以此为座右铭,督促、鞭策自己。林纾20岁时不幸染上肺病,这病在当时是令人生畏的。10年间,他发病10来次,尽管病魔缠得他很苦,但他仍坚持日日苦读不辍。他曾这样自慰:"果以明日死者,今日固已饱读吾书。"由于他的勤勉,到20来岁,他读过的书已不下2千余卷。他读书广泛,不但
    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20岁以前,林纾学过制举文,28岁入县学,31岁领乡荐,中举人,后因多次赴礼部试均告落第,便从此弃绝料举之业,专力于古文,此后,译书、执教、著述、作画为生,一生不入仕途。
  林 纾 译 书 , 完 全 是 一 个 偶 然 的 机 缘 。 1 897年 , 林 纾 的 妻 子 病 逝 , 任 职 福 州 船 政 局 的 魏 瀚 等 几 位 朋 友 见 他 悲 伤 抑 郁 , 就 邀 他 到 马 江 散 心 , 住 在 马 尾 的 船 政 局 储 村 馆 。 在 朋 友 聊 天 之 中 , 留 法 归 来 的 王 寿 昌 ( 号 晚 斋 主 人 ) 讲 到 法 作 家 小 仲 马 《 茶 花 女 》 的 故 事 。 中 年 丧 妻 的 林 纾 心 弦 强 烈 地 震 动 , 感 叹 不 已 。 在 友 人 的 鼓 动 下 , 由 王 寿 昌 口 述 , 林 纾 用 文 言 文 将 其 意 译 成 《 巴 黎 茶 花 女 遗 事 》 , 署 名 冷 红 生 。 书 由 魏 瀚 出 资 交 福 州 吴 玉 田 刻 印 刊 行 , 大 受 欢 迎 , " 一 时 洛 阳 纸 责 , 风 行 海 内 " 。严复《 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诗赞 :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几个月后,上海就出现了铅字翻印本,以后又不断再版。自此,林纾译书一发不可收 , 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的170多部作品,刊行150多部。 郭沫若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嗜好的一种读物。鲁迅在日本时,只要林纾译印出一部,就要跑到书店买回来,看过之后,还拿到订书店去 , 改 装 硬 纸 板 书 面 。 林 纾 不 懂 外 文 , 翻 译 时 全 靠 别 人 口 述 , 他 再 根 据 意 思 用 文 言 文 写 下 来 , 为 世 界 翻 译 史 所 罕 见 。 他 文 学 功 底 深 厚 , 所 以 译 书 很 快 , 往 往 口 译 者 话 音 刚 落 , 他 就 写 好 译 文 。 每 天 译 4 个 小 时 , 成 文 6000 字 , 一 部 1 4 万 字 的 作 品 , 一 个 月 就 译 完 了 。 勤 奋 的 他 , 年 年 有 译 著 出 版 , 甚 至 把 外 国 剧 本 译 为 小 说 , 最 多 时 一 年 曾 出 16 部 。到 他 逝 世 时 ,共 翻 译了180多部 书,其 中 包括4 0多部世界名著。他翻译的作品包括英、法、美、俄、日、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作家包括莎士比亚、大小仲马、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易卜生、雨果等。林纾翻译小说对当时的文坛有相当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客观上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除译书外,林纾也用文言文写长篇小说。晚年以卖画为生。林纾画得不错,康有为、鲁迅都要过他的画。在他的书房,摆着两张桌子,在边桌子高约一米,便于站着作画,右边桌子用来著书、译文,他每天就在这两张桌子上交替工作。他在门楣写了"磨坊" 两个字,自称每日入室绘画,即是驴子磨粉,一天不磨,即须挨饿。林纾生性刚强善怒,有许多人因此与他疏远。但当他们危急、困难时,他又能不惜奔走营救,帮助解决困难。他的 译 作 广 受 欢 迎 , 有些亲朋旧友或弟子因生活所迫,译书借林纾之名以求重价,他知道后也不怪罪 。
  林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林纾复杂性,恐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辛亥革命后他以遗老自命,十一次去谒拜光绪的崇陵,“望瀛”不已。把自己书斋取名"望瀛楼",表示对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的怀念。林纾曾作"遗老"的自画像:“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死必表于道曰:‘清处士林纾墓’。示臣之死生,固于吾清相终始也。” 但林纾并非一开始就以“遗老”面目出现的。林纾是1913年4月12日第一次拜谒光绪陵墓的。而在此之前,林纾对自己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出处,一直十分犹豫。辛亥年底,他在致吴囗芬的信中说过:"罪大恶极者为那拉氏"。对于辛亥革命,林纾曾经是拥护的。在戊戌变法时,林纾会见同乡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同情变法。他在致吴囗芬的信中说:“共和之局已成铁案,万无更翻之理。……仆生平弗仕,不算为满洲遗民,将来自食其力,扶杖为共和之老民足矣。”打定主意作“共和之老民”而不是“满洲遗民”,并且振振有辞。不仅“洗心”而且“革面”。
  那么,什么原因使得林纾一改初衷,由打算作一个“共和之老民”而成为“满洲遗民”的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辛亥革命后政局的持续黑暗、腐败。因 此 袁 世 凯 、 段 祺 瑞 都 想 聘 他 为 顾 问 , 均 被 他 拒 绝 。
  林纾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北郊新店乡过溪村白鸽垅。墓碑文:“清,莲塘林畏庐先生之墓”。封土后护坡墙正中饰一团形“福”字。墓柱隶书对联:“著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1985年,福州市文物部门对坟墓进行全面修缮。
  
  ( 卢 贤 生 )
  
  
  
  
 浏览:93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8/1 16:38:5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林纾金陵秋(五)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四)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三)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二)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一)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金陵秋 緣起 (收藏于2014/6/6 15:11:04
林纾京华碧血录(下) (收藏于2014/6/4 15:44:51
林纾京华碧血录(中) (收藏于2014/6/4 15:44:50
林纾京华碧血录(上) (收藏于2014/6/4 15:44:41
林纾技击余闻(下) (收藏于2014/6/3 11:01:01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 李 建《林纾墓前的对话》(访问3218次)
◎ 李建你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文白之争”的内幕吗?(访问3184次)
◎ 李建致“林纾评传”著者的信(访问2948次)
◎ 黄柽 邓华祥 周民泉译坛泰斗的人生轨迹——记林纾故居陈列馆(访问2880次)
◎ 李建看“文革”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林纾(访问2781次)
张光芒《林纾:一个真诚的遗老》(访问2757次)
◎ 李建林纾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访问2723次)
◎ 李建翻译与林纾(访问2643次)
◎李建林纾的民族大爱与他的文化观(访问2373次)
◎ 李建对林纾诬蔑污辱的写史人可以休矣(访问2156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纪者林纾外孙李建先生在北京林纾书画展开幕式的讲话选评论(评论于2016/8/15 23:41:22
讲真话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12/19 11:38:46
李建文选评论林纾之慰(评论于2014/5/24 13:11:52
李建文选评论林纾与中日甲午战争(评论于2014/1/18 16:45:26
访客我爱林纾文选评论好文,好诗(评论于2013/9/2 15:10:27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