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读报杂感之一

朱永嘉

  近日放下书本,花了十天时间,集中精力把一些日子积压的未读报纸,从3月1日到6月3日的报纸,一口气读下来,并把有用的剪下来,分类放在一起。我手上的大报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小报有《报刊文摘》和《作家文摘》。读后感触颇多,就以3月1日的报纸来说,这一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包括地方报纸,都刊登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发展公报》,引起我的注意。我第一关心的是中国人口统计及其结构状况,仔细查来,发现也有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当然,这不能责怪国家统计局,因为这些数字来源于各个职能部门,然后由国家统计局加以汇总,当然会出现各种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2018年的这份统计公报,年末大陆的总人口是139538万人口,也就是十四亿不到,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说明我国人口还处于上升趋势,这应该没有问题。那么我们的年龄结构状况如何呢?在注释8有二个数字,一是0-14岁的未成年人的人口数为23523万人,15-60岁的人口数为91066万人,这里没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把总人口减去上述二个数字,那应该是24959万人,那么60岁以上的老人接近2.5亿。全国法定的就业人口是总人口减去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应该是91066万,那就是91066万人要供养其余的4.8亿人口,如果按全国就业人口计,城乡就业人口是77586万人,那就是还有1.4亿人口未就业,其中有失业人口和一部分妇女要从事家务,抚养儿童。
  
  201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第13版“社会”,这是新开的版面,“一线探民生”栏目,作为第一期,题目为“补齐民生短板”,其编者按语云: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会议强调,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急迫的现实问题。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民生领域的各项工作目前发展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短板如何补齐?今日起本版推出“补齐民生短板系列”报道,围绕几个基本的民生领域,找小切口、解剖麻雀,展现各地民生工作进程和取得的成效。
  
  接下来想到之前看中央台13频道《新闻调查》,讲到留守儿童的问题,这大概也是配合中央精神,如何处理民生问题的一个侧面。据2019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的《教育圆桌》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如以十八岁成人计,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有6102.5万人,留守男童占54%,女童占46%,农村还有重男轻女的影响,相比之下,留守儿童中的女孩子的处境更困难一些。故《新闻调查》的片题为“妈妈回家”,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女孩子,更其如此,片子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么7.7亿人口要供养6.2亿人口的生活,城镇老人有退休金收入,也不多。农村则只有极少退休养老收入,如果城镇有1亿人领养老金,那么14亿人口中有7.7亿就业人口,他们除了自身的生活费外,还要供养5.2亿人口的生活费用,每个劳动力平均还要负担0.6人的生活费,相比之下,农民工的负担要更高一些。农村老人的晚景,特别是病倒以后,则更加困难。一个就业劳动力的平均供养人口应是0.6人。换一句话说,一个劳动力除了负责自己的生活以外,还要供养0.6人的生活开支。一个劳动力的最低收入除了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所需,还要供0.6人的基本生活,才能维持目前很低的人口再生产的需要。所以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讲到:“简单劳动的生产费用就是维持工人生存和延续工人后代的费用,这种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的费用的价格就是工资。这样决定的工资就叫做最低工资。”类似的说法,在《马恩文选》中我可以举出好几处,可见马克思这个观念是一以贯之,与我们人口统计中人口结构的关系是吻合的,一个劳动力的收入,除了维持个人的生计之外,还需供养0.6人口的生活,如果回头来看一下,我国2018年最低工资的标准,上海是2420元,北京是2020元,深圳是2200元,广东是2100元,江苏是2020元,浙江是2010元,最低的青海只有1500元。当然,各个地区生活水平不一样,以上海来讲,这样的最低工资,即使维持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也很紧张,不要说抚养0.6的人口了。2019年4月1日起,月最低工资调整为248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0元调至22元。据我所知,便利店中是以小时计,迄今只有21元,低于上海市最低小时工资的标准线,而且没有足额计算,夜班也不增加工资。即使这样的法定标准,与马克思所说的最低工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他们如何有能力去供养自身以外0.6的人口的生活必需品呢?何况青年人还要结婚,养儿育女呢?晚婚可不能变成不婚啊!
  
  那么这0.6每个劳动力抚养人口的生活来源,只能从60岁以上的人口中产生,但这不可能是全部,只能是一部分,估计60岁到70岁这个年龄段有不少人还在参加劳动,城镇劳动力在到达退休年龄时还可以返聘,而更大一部分则是农民工,在60岁以后还在拼命工作。还有就是农村生活的老人,还在劳动和照顾在家的留守儿童,直到他们完全病倒躺下直至死亡。我们老年人口缺少60-70岁,70-80岁,80岁以上的人口数统计。60-70岁人口的再就业,反映了养老金不足以维持生活,特别是农民工,缺少养老金的保障,只能靠再就业来维持。70岁以上的老人,就很难再就业了,80岁以上的老人日常生活需要别人来照料了,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如何养老的问题,少量的养老金解决不了他们生活上的客观困难。如何真正做到少有所育,老有所养,特别如今人的平均寿命上升时,这个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了。
  
  同在这一天,《光明日报》第十一版“光明评论”,刊载了一篇短评,题目为《不必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作者为王喆言,讲到青年人宁愿做跑快递做外卖,而工业生产厂家则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他说:“一个月给6500元,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的普工。”那么为什么青年工人愿意顶着风吹日晒做外卖和快递呢?我接触过一些快递哥,他们告诉我在上海做快递,一般情况下一个快递员月入在八千左右,如果拼命做可以到一万元左右。我问过他们,这点收入能成家养孩子吗?他们说不行。为什么?上海日常开销大,在我们这儿租一个套间,月租在5000元左右,那就说不上养家活口了。现在我们是群租,六个人合租一个套间,每人平均800元左右,除掉吃用和那些车辆的消耗,稍有积余,只能回农村去成家。现在回农村成婚的负担也很重,彩礼要价太高,负担不起,还要借债才能娶媳妇,生儿育女就更困难了。他们讲的也是实话。至于京东的刘强东想以机器人来代替快递员,这种傻事还是别干的好,要考虑那么多青年人就业的问题,机器人还是在一些专门的技术领域,人力不易达到的地方去发挥作用为好,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赶时髦,那会害人又害己。我还接触过一些做装修的农民工,我问他们月入多少,他们告诉我有工可做的话,没有节假日,平均是一个月一万元左右,高的可以一万五,年龄大了,也困难了,特别是油漆工,他们拼死拼活的做,积一点钱,还都是为儿子读书,考大学,买房子,准备成婚用。年轻人反而成了啃老族。老人就是不能生大病,医疗费实在负担不起,身体的体力不行,也只能拖着干,干一年是一年了。这几十年来的廉价劳动力为经济发展和繁荣作了贡献,但劳动者是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厂是看中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的工厂有意压低基本工资,要增加工资则依靠加班费,逼迫工人加班,这也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难以持久。当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时,它依靠的应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那就很难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取得成功,廉价劳动力只适应低端出口外向型的模式,而且低端的简单劳动,将被机器人所取代,青年劳动力只能另谋生路了。
  
  读了大报,还要读小报,也是3月1日这天,《报刊文摘》上有一条关于养老的消息,据《经济日报》2月26日报导,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记者注意到,此次评定将养老机构分为五个等级,级数越高,表示养老机构在环境、设施设备、运营管理服务方面的综合能力越高。这里没有说明等级越高,收费越高,老人们的养老金待遇上有很多等级,企业与事业有差异,退休与离休有差异,城乡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老人,他们养老金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传统的等级结构留下的问题。我们该做的应是缩小这方面的差异。这五个等级的划分强化了等级观念,如果这是市场行为,那何不放手让市场来调节供需双方的关系,借以评估其各自社会接受程度呢?这未尝不是一种办法。生老病死这一点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养老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等级,为有钱有势的人服务,这应是被淘汰的东西,为什么反而要强化它呢?应该逐步缩小差别才对呢!更不能强化它为国家制度的规范,那还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分明是为有特权的官老爷们服务,当然,我也体谅他们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很赞成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依靠社区居家养老,让社区老人互相帮助,国家提供少量补贴的办法,那才真正为老人晚年生活着想。不仅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为,晚年生活才能充实和丰富。把老人放到养老院,某种意义上也只是等死,不过死得舒服一点而已。但老人的意志也衰退了,曹操有一句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神龟虽寿》)人老了,即使是晚年,生活也要有价值和意义,活得长了,也要看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我喜欢曹操的这种精神,今年八十九了,仍然坚持读书、读报和写作,不少人动员我进养老院,但我不愿意去。退休下来的领导干部,留一点时间多读一点历史,总结一下自己任期的经验教训,而且应以教训为主,多作一些自我批评,给后人作参考,还是非常有益的。如果一味评功摆好,那就无聊了,若有成绩,也应该让后人来说。还要约束自己的子女,不要为非作歹,败坏自己一世名声,这才是正道。
  
  2月18日的《报刊文摘》转载,2月11日上观新闻所载郭泉真到文章,讲到有两位退休后的部级干部发出的一些肺腑之言,印象尤为深刻,一是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的陈清泰说:从没什么“一抓就灵”、“一包就灵”“一股就灵”、“一给钱就灵”的说法,事实已一再证明是脱离实际的、片面的,甚至有害的。二是曾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的傅志寰说,站在别人肩膀上,这句话对科学讲是对的,对技术可能不一定对,科学问题、牛顿定律是全世界共同财富,不会保密,对“技术”不一定对,尤其是核心技术,是保密的,是买不到的,你要站到别人肩膀上,别人说我不干了,一溜烟你就掉到地上了。我感到这个话有道理,过去我们幻想以市场换技术,结果中兴通讯不是吃亏了嘛,现在特朗普不是讲知识产权问题嘛,技术还得靠自己努力。这两位老干部退休以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教训,还是对后人有益的。
  
  5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在这场规格颇高的论坛上,来自一行两会以及多个部门的官员、学者,透露了不少重要信息,在那么多发言中,我注意到了刘世锦的讲话,题目是《经济增长有五大动能》,第一个来源是低效率部门的改进,其中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资五大部门,比有些发达国家要高。今后若干年,中国70%以上的新增长动能在大都市圈的发展。第二个增长来源是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和人力资本的提升。第三个增长来源,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生计。第四个增长来源,是中国在有些领域已经由过去的跟跑,转为部分的并跑,以及在少数领域的领跑。但是也需要弥补基础教育的短板,形成有利于新的思想脱颖而出的环境文化和制度。否则,中国的创新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面临后劲不足。他的这些观点,我基本赞同。其第二点,他提出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说得通俗一点,对城市来说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低工资的状态,应该加强对低端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工人的工资。对农村来说,还得依靠振兴农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养老的根本途径。这才是以需求来推动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分配领域要做的大事,通过分配来改变收入不均,缩小贫富分化的问题,从而发展需求,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以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等为重点,适度加强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这就对了。发展基础教育,也是减轻人民在教育上的负担,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再苦,也不能苦教师,特别是公办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扶植村村都有好的学校。过去紧缩乡村教育点的做法是近视的,也是错误的,该是改正的时候了。发展经济建设,不能挤压教育经费,教育的发展,青年智力的发展,才是经济繁荣的后盾。这是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投入,会有高收益的,不能把重点中小学变成贵族化的特种学校,建设重点中小学的目的是带动一般中小学的教学水平,点和面,对教育部门的领导而言,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正道,不能让重点中小学走偏方向。不能无节制的办私立学校,无节制地给学生搞收费补课的办法,弄不好,这样会不能把教育变成僵化的等级制度,把阶层固化,结果反而是培养垮了的下一代。这方面的问题该好好管一下了,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不是为少数贵族老爷们服务的。事实上,现在有一些富豪之家已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国外去培养了,这不是一种好的风气。孩子离开国内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成长不一定有益,要知道根还在国内啊!国内的环境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云计算和大数据,对我们掌握情况、分析问题是有益的,但它也有前提,那就是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切合实际生活的状况。如果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实,方方面面的数据不配套,那么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决策便有很大的危险,对数据的来源要核实,对数据产生的结果也要分析,不能盲从,否则非常危险,很可能出现盲人骑瞎马的状况,从而完全迷失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我们需要大数据作参考,也要作调查研究来验证,这是接触实际生活的两手,这两手都要过硬,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比较能符合实际,这是领导工作必须注意的二个方面。从决策到实施、最后总结,还有一个过程,都要保持客观公正、有分析的态度,才能使历史脚踏实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这是我读3月1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报刊文摘》等最近一直到6月份报刊的一点体会。当然,我每天读的大报还有《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每周一期的《南方周末》,小报还有《作家文摘》,这里既有大报,也有小报,大报重复的东西很多,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不多,《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冰点,《光明日报》的副刊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会看得比较仔细。总之,从问题出发,有时小报比大报直截了当一些,少一点官话套话。要把一段时期报刊内容综合起来分析,才能见到事物发展的趋势。网上的文字我也看一些,不说别的,语言文字还需要像报纸一样规范化一些,不能那样随意编造,否则的话,是对后人不负责任的表现。至于内容上的问题、广告的问题,那就更多了。互联网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助长了歪风邪气。互联网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总是唯利是图。我想,这样抱着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和写作,还是积极向上而对大局有益的。
 浏览:23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9/6/16 9:52:2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55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82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105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90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39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48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63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47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30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94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