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张惠娟纪念馆

读《史记•殷本纪》(一)

朱永嘉

  读《史记•殷本纪》(一) 朱永嘉
  2019-05-05 14:03 阅读(0)评论(0)
  (一)
  
  
  
  夏的世系,有不少说不清的矛盾和问题,严格意义的世系,是从《殷本纪》开始。中国历史是从三坟、五典开始的,三坟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谓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史记》自《五帝本纪》开篇,五帝从黄帝轩辕氏开始,接下来是颛顼、帝喾、尧、舜,属于传说时期。《史记》在《五帝本纪》讲黄帝部分,提到神农氏与炎帝,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便讲:“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有严格意义的世系,是夏、商、周三代,实际上这三代既是并行的三个部落联盟,又有着前后相继的关系。以殷商为例,从殷契开始到商汤是一个阶段,汤与夏之间有承续的关系。《史记·殷本纪》从契到商汤只有一个世系,没有具体历史事实的记载,这一阶段的历史情况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卜辞上有所反映。汤以后的历史阶段,实际上也应分为两部分,从汤到盘庚以前是一个阶段,盘庚以后是一个阶段。从汤到盘庚以前,《古文尚书》有一点记载,由于今古文之争,今文学派只承认盘庚以后的文字,认为《古文尚书》都是伪作。其实不然,《古文尚书》那几篇还是可靠的。在文字上,《殷本纪》所录与《古文尚书》亦有出入。《殷本纪》中商汤到沃丁的历史,关于伊尹的出身,伊尹在殷商前期的历史是可靠的。沃丁以后到盘庚以前也仅仅只有世系,其历史状况在甲骨卜辞中亦有一些记载,而盘庚以后的历史则比较具体了。《殷本纪》中的世系与甲骨文记载的殷商世系,二者基本一致,但亦有差异,而以甲骨文上的殷商世系更为可靠,订正了《殷本纪》的一些脱漏和讹误。故先列出这两个世系表,可以有一个大体的比较。今先从《史记·殷本纪》说起。
  
  殷的始祖为契,《史记·殷本纪》载: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这一大段话,讲的是殷商的族源。简狄吞卵而生契,那是属于神话传说。在舜时,他助禹治水,他的官职为司徒,封于商,商的地点在今河南商丘之南,到盘庚迁殷,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故称殷商。契的时间起点,是在唐、虞、大禹之际,也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之间,故殷商的始点与夏是同时并行的,作为王朝,又有着前后相续的关系。自契至汤有十四世,《史记》称自契至汤八迁,《尚书·盘庚》称自汤至盘庚有五迁。汤灭夏,以至于纣,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盘庚迁殷以后,没有再迁徙的记载。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为我们考察殷代世系提供了实物资料的证据。吴浩坤《中国甲骨学史》为我们编制了二张世系表,一是《史记·殷本纪》中所见的王室世系,一是根据甲骨卜辞重订的王室世系。这二张世系表对照起来看,二者有差异,但《史记·殷本纪》的世系大体也是可靠的。这两张表的对照对后人研究殷代世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今录二表于下:
  
  
  
  如果对比二张世系表,自帝喾至曹圉都属于传说时代,二者差异之处,《史记》中的冥在甲骨卜辞中为季,振则为王亥,缺王恒,上甲以下的世系应为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即示壬、示癸。大乙即为商汤,这一点没有分歧,太戊不是中宗而应是祖乙,河亶甲应是(弋弋)(为上下结构)甲,阳甲应是(口象)甲,沃甲应为羌甲,庚丁改为康丁,太丁应为文丁。契至汤立国恰好十四传,汤至纣十七世,三十一王。盘庚以前有兄终弟及,盘庚以后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太大变化,这个传统在商代影响深远。父子相袭主要是在康丁以后的五代。兄终弟及的传统,应该说与当时境内外方国林立、统治不稳定有密切关系,没有强有力的领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王朝统治很难维持。盘庚以后应该是以农业为主了,畜牧生产也有相当规模,同时也有传统的影响,故在一定时期仍保留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很难一刀切断历史的传承关系,这一点应当可以理解。前八后五的那么多迁徙的历史,应是殷商经历过多次自然与社会灾害的结果。
  
  有了这二张对照的世系表,我们可以来读《史记·殷本纪》了。
  
  《史记·殷本纪》有具体史事的记载,是从成汤以后,成汤以前只有世系的传承,没有具体的历史事实。其云: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自契至汤八迁,从哪儿迁到什么地方没有具体的记载,迁徙的原因也没有记载,只能存疑。从历史经验看,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的生活,必须逐水草而在黄河之南北迁徙,殷商活动地区是在华北平原,不是在更北的草原地区。另一种情况,殷商居住的华北平原由于黄河泛滥所引起的自然灾害,比如为了躲避水灾而迁徙。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在黄河流域曾经发生过洪水泛滥的传说,在西方《旧约圣经》之创世纪,也有洪水泛滥的传说,诺亚方舟便是为了躲避洪水而建造的。从社会的原因看,在方国林立的情况下,原始部落民众建立的国家机构迫于境内外方国的压力也会不得不迁徙。迁徙不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应该说大漠内外以及华北平原,在古代各自的自然条件也有区别,那时北方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比现在要好,气候比现在温暖,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比现在要丰沛。即使如此,原始的部落民,在一个地区呆久了,资源枯竭了,也不得不迁徙他处,这大概就是当时迁徙不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汤始居亳”,那么汤原来不是在亳,亳原来是契的居住地,《史记》注《集解》引孔安国曰:
  
  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
  
  这个商丘,即现在河南商丘。那时的亳,在今山东曹县之南。《括地志》云:
  
  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
  
  作《帝诰》是表明自己以亳为都城,其具体的地点诰文内容没有记载。
  
  在汤执政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历史人物是伊尹,他在汤执政及汤以后的几代人中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伊尹,《史记·殷本纪》有这么一段话: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这里讲有两种说法,一是伊尹主动到汤那儿去,一是汤主动使人聘请伊尹。《天问》中有伊尹的传说,其云: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这里小子是指伊尹,媵是陪嫁。古代奴隶主、封建主嫁女儿时,常用男女奴隶作为陪嫁。传说中,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边上,怀孕时梦见神女告诉她,如发现臼灶生蛙,就要赶快离开,不要返顾。因她没有依照神嘱,结果大水重来,整邑的人都被淹死,她也变成了空桑,后来有莘国人从空桑中得到伊尹。人们憎恶伊尹生于空桑,认为不吉利,把他作为媵臣陪嫁给汤。以上四句意谓,从水滨空桑中得到伊尹,为什么要憎恶他,把他作为有莘之妇的陪嫁奴隶。
  
  伊尹出身于空桑当然是传说,至少能说明二点,一是古代黄土高原上,洪水泛滥是常有的现象;一是伊尹出身低微也是事实,反过来说明,真正的知识和才能往往是从苦难的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不是靠血缘关系遗传获得的,这应该是科学的常识。汤是有才能的君主,他的儿孙却并不一定因此而天生具有统治国家的才能,世袭制是私有制的产物。汤得到伊尹是一个巧合的机会。《史记》之《索隐》称:
  
  《孙子兵书》:“伊尹名挚。”孔安国亦曰“伊挚”。然解者以阿衡为官名。按:阿,倚也,衡,平也。言依倚而取平。
  
  汤娶有莘女,乃得伊尹,是商汤发现了伊尹的才能。《殷本纪》称:
  
  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集解》引孔安国曰:
  
  鸠房二人,汤之贤臣也。二篇言所以丑夏而还之意也。
  
  这个过程,应该是汤让伊尹前去了解夏的国情,为讨伐夏桀作准备。伊尹从夏国回来,便对鸠房二人叙说夏国内部之乱象,表示讨伐夏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也就是《孙子兵法》讲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明伊尹是一个有心人,会作调查研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关于汤伐夏桀,《史记·殷本纪》有具体记载,其云: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殷本纪》所载这一篇诰誓,与《古文尚书》之《汤誓》大同小异。商汤是从伐昆吾氏之乱转而讨伐夏桀的,为什么如此呢?指东则伐西,这是为了不给夏桀有思想准备,这也是一种军事上的策略。商汤这份诰誓,不是对夏桀讲的,而是对夏国民众的讲话,这是为了争取夏国民众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策略。讨伐夏桀是为了救济夏国民众于水火之中,是你们请我来帮助你们摆脱夏桀的罪恶统治。这段文字译成语体文,其意谓:
  
  来吧,夏国的民众,你们都听我讲。不是我有胆量敢造反,我是听了你们的要求,夏王的统治有罪,我害怕上天的惩罚。你们曾经问我,我们的君王不体恤我们民众,不让我们安心从事耕作和收割的事。你们讲:国王有罪,我们怎么办呢?君王耗尽了民力,民众们都怠慢不恭,对他不友好,你这个君王之罪恶的统治什么时候才消失呢?我们愿与你一起灭亡!夏国的的政治已坏到如此地步,现在我出兵讨伐你们的君王,也正是为了拯救你们的苦难,你们不要不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那我就连你们一起处罚,不会宽恕你们。
  
  故这篇诰誓是对夏国民众说的,说明要征伐的对象仅仅是夏桀一个人的罪恶。从全文看,汤的这份诰誓是非常讲究策略的,把夏国的民众与夏国的统治者分开来讲,争取夏国民众支持讨伐夏桀的这场战争,从而把桀完全孤立起来。这时商汤称自己是武王,从起兵到发表告誓,可以看到汤作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工作。
  
  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史记·殷本纪》载:
  
  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
  
  《史记·夏本纪》载:
  
  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关于夏桀说的“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这句话,《天问》中亦曾提到: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夏桀暴虐,囚汤于夏台,重泉当即夏台所在地。辠,古罪字,辠尤即罪过。前两句句意为:汤被囚禁于重泉,后来才获释,究竟犯了什么罪?不胜心,,指心中愤怒,帝指夏桀。后两句意为:汤不胜愤怒,起兵伐桀,这究竟是什么人挑动他干的呢?
  
  《天问》成书在《史记》之前,看来汤被囚于夏台之事确实存在,只是《殷本纪》没有提及。促成汤伐桀、以商代夏这件大事的是伊尹,故伊尹在殷商前期的地位非常显赫,原因就在于此。《史记·殷本纪》续云: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
  
  第一句应是汤自三嵕还,三嵕即今之定陶。中?,对照《尚书》应是仲虺,仲虺之诰,其首句即为汤自夏至于大埛,仲虺作诰。中?,应是指仲虺作诰。仲虺是成汤的左相,奚仲的后代。这篇诰文是为商汤用兵伐桀讲道理,表彰汤的美德,说明天道可畏,为君艰难,要昭明德行,按天的意志办事,不是凭借武力可以任意征伐他人。商汤返亳,便作《汤诰》,这篇文字比《尚书》那篇《汤诰》在文字上要简明,强调作为诸侯王及其后代,都必须勤政为民,不能扰乱百姓安居乐业。他告诫诸侯王,如果你们不能有功于百姓,勤于公事,我便要重重惩罚你们,你们不要怨恨于我。他叙述古代大禹和皋陶长期劳动于郊外,做有功于百姓的善事,民众才能安居乐业。东面有大江,北面有济水,西面有黄河,南面有淮河,四条大河都修好,百姓才能安居。后稷教会人们如何播种作物,农业能够种植百谷。这三位先公都有功于百姓,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有立足的余地。往年蚩尤与其大夫作乱,扰害百姓,天帝就不容许他们。这都有事实证明,先王的这些言语,你们不能不以之勉励自己的行为。我对你们讲,你们不要在你们管辖的区域做任何不良的行为,到时候你们不要怨恨我制裁你们。于是他以这条命令通告当时的诸侯王。
  
  商汤的这篇诰誓,也是他对各地诸侯包括对其子孙后代的告诫,用今天的话讲,等于他告诉各级官员,你们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如果你们有什么出格的贪腐行为,那你们可不要怨恨我对你们毫不宽恕地进行惩治。
 浏览:143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9/5/5 15:34:0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朱永嘉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念(收藏于2021/9/27 9:45:34
朱永嘉关于8、9月美国疫情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收藏于2021/9/27 9:44:54
朱永嘉塔利班逐渐走上正轨——阿富汗局势观察之二(收藏于2021/9/27 9:44:09
朱永嘉塔利班为阿富汗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阿富汗局势观察(收藏于2021/9/27 9:43:25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9/27 9:42:39
朱永嘉美国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收藏于2021/9/27 9:41:41
朱永嘉德尔塔新冠变异毒株使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灾难(收藏于2021/8/30 13:26:37
朱永嘉毛主席关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态度(收藏于2021/8/21 9:15:03
朱永嘉毛主席晚年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流露(一)(收藏于2021/8/9 19:16:53
朱永嘉转载:近期惊动全网的三大政策突变,在一个闭门会上说透了背后逻辑文化纵横(收藏于2021/8/3 10:51:1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朱永嘉从毛泽东三读《晋书?刘牢之传》说一下为人的操守问题(访问13954次)
朱永嘉关于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访问13258次)
朱永嘉金山卫与乍浦一日游(访问9103次)
朱永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访问8789次)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访问8238次)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访问7346次)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访问6961次)
朱永嘉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推荐枚乘的《七发》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访问6646次)
朱永嘉祭亡妻张惠娟文(访问6128次)
朱永嘉评《国庆六十周年前夕一位老同志的谈话》(访问592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2/12 11:36:0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8/6 23:30:17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7/16 2:25:38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10:50
ch001558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15 12:08: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